央视网消息(记者刘春妍)40多年前,一个不到16岁的知青走进延安,随身一箱子书,也正是这些书,在他心里播下了文艺的种子,日后长成了深植于中国肥沃土壤的参天大树。这个青年就是习近平。
那个年代,娱乐方式很少,书籍给了习近平莫大的安慰和欣喜。慢慢地,广博的读书量、不同凡响的思辨能力形成了他日后极具“文艺范儿”的领导气质。
正是这种一以贯之的气质,将他和广大文艺工作者紧密相连。从河北到福建,从基层到中央,从与基层作家的交往到文艺座谈会上发表讲话,习总书记始终对文艺工作怀有深挚的情感,始终与基层文艺工作者休戚与共、心心相印。
读砖一样厚的书养成“文艺范儿”
送习近平上大学时,梁家河村民和习近平的合影。(前排中为习近平)(资料图)
1969年1月,延安市文安驿镇梁家河村来了一群北京知青,其中一人就是当时尚不足16岁的习近平。
在点名交接时,社员帮助知青拿箱子铺盖行李,知青跟在社员后面回大队。有个村里的后生率先挑了一个看起来比较小的棕箱,结果在路上还是落在了后面。歇息的时候,他随手掂量了一下别人扛的大箱子,才发现远没有自己的沉,他嘴里嘀咕说,这北京知青是不是带了金元宝。后来证实,那个箱子是习近平带的,里面装的不是金元宝,而是胜似金元宝的一箱子书。
“爱看书”、“好学”,是梁家河村人对习近平的评价。在他们的记忆中,习近平经常在煤油灯下看“砖头一样厚的书”,那时候不通电,他就在煤油灯下看书,有时候吃饭也拿着书。
为了多读书,习近平还常常到处借书。有一次得知外地下乡知青带了一套《浮士德》,为了看到这套书,习近平走了30里山路去借,到了还书日期,再走30里地去还。
习近平涉猎广泛,从古今到中外,从诗词歌赋到电影、戏剧,文艺不断滋养他的心灵和头脑,形成了他引经据典的讲话风格,体现了他博古通今的丰富涵养。
2013年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的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演讲时,第一次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并当场表达中国人民的诚意,邀请200名师生来华参加夏令营。他说,看着同学们就想起自己的大学时代,那段令人难忘的青春记忆。当时,他引用了哈萨克斯坦伟大诗人、思想家阿拜·库南巴耶夫的话,“世界有如海洋,时代有如劲风,前浪如兄长,后浪是兄弟,风拥后浪推前浪,亘古及今皆如此。”信手拈来的话语,习近平用当地文学拉近彼此间的距离,也让人们看到了他文艺博学的一面。
与文艺工作者有聊不完的话题
习近平与贾大山的合影。(资料图)
1982年3月,习近平任河北省正定县委副书记,上任后,他登门拜访的第一个人就是著名作家贾大山。原来,在来正定之前,习近平早已拜读过贾大山的作品,被其巧妙地构思,对城市与农村的精准洞悉所折服。初次交流,两人一见如故。
“像多年不见的朋友,有说不完的话题,表不尽的情谊。临别时,我劝他留步,他像没听见似的,就这样边走边说,竟一直把我送到机关门口。”习近平在《忆大山》中这样写道。
在之后的几年间,两人相知相敬,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他们在工作、生活、思想交流等方面亦留下很多让人温暖的细节。
对戏曲、文学等领域的阅读和思考,两人同样广泛深入,很多想法不谋而合。那期间,正是习近平最忙碌的时候,白天马不停蹄地奔走于各公社和大队之间,熟悉县情,忙完了工作,夜里两人一起促膝长谈,“有时他邀我到家里,有时我邀他到机关,促膝交谈,常常到午夜时分。记得有好几次,我们收住话锋时,已经是次日凌晨两三点钟了。每遇这种情况,不是他送我,就是我送他。为了不影响机关门卫的休息,我们常常叠罗汉似的,一人先蹲下,另一人站上肩头,悄悄地从大铁门上翻过。”在习近平的笔下,贾大山就是这样的一位亲密的朋友。
在贾大山患病弥留之际,远调南方的习近平再次回到正定送老友最后一程,留下他和贾大山的最后一张合影。
习近平评价贾大山:“他从来也没有把自己的命运与党和国家、人民的命运割裂开。”“他更没忘记一名作家的良知和责任。”
无论是长途跋涉去辗转借书的陕北时光,还是与作家彻夜长谈的正定岁月,习近平始终以虚怀若谷的态度待人接物,以这种形式打下了重视文艺工作的烙印。
了解每个与会者的代表作
2014年10月1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新华社记者庞兴雷摄
文艺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对于习近平来说,无论多忙,对于年轻时钟情的文艺,都有着无法割舍的感情。
2014年10月15日,在北京,文艺座谈会正在召开,参加座谈会的有文学、戏剧、音乐、舞蹈、美术、书法、摄影、曲艺、影视等各领域的文艺工作者,已是国家主席的习近平任会议主持人。
“今天召开这个座谈会,我早有考虑,直到现在才有机会,主要是想听听大家的意见和建议,同大家一起分析现状、交流思想,共商我国文艺繁荣发展大计。”开场白言辞恳切,不打官腔。
很多与会的人回忆说,在会前,总书记和每个参加会议的艺术家都握手,几乎与会的每一个人,他都能叫上名字,知道作家的代表作。会议期间还不时关照会场工作人员,一定要照顾好老同志,提醒大家劳逸结合,累了可以到旁边的休息室躺一躺、歇一歇。
这些举动,温暖了与会嘉宾的心,也拉近了彼此间的距离。有人情味,对艺术、对艺术家的关怀让很多在场的人印象深刻。
剧作家麦家在记者采访时回忆说,总书记在听发言时,也会对作品发表见解,回忆读书时的感受和经历,很是平易近人。当他自报家门时,总书记笑着说:“知道,《暗算》、《风声》都是你写的,我看过,你是谍战剧第一人。你的作品歌颂的是爱国主义的精神,但现在一些谍战剧不尊重历史,给观众造成了一些不良影响。”
作家叶辛在会上说了自己的亲身经历:“用两副目光关照生活,即城里人的眼光看农村和用农民的眼光看都市。”这让同样有过插队经历的习总书记感慨万千,总书记讲起自己当年插队落户的故事。会后还对叶辛说,把这些写出来是很有意义的。
在座谈会上,总书记提到了玄奘大师和《西游记》的故事,并鼓励六小龄童要把故事讲好,多弘扬中国文化。
……
谆谆嘱咐又悉心照顾,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对文艺工作者怀有细致入微的关怀与尊重。这种真挚的关爱和文化情怀,成为鼓舞文艺工作者继续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温暖力量,成为文艺工作者凝神聚气、奉献精品力作的精神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