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热播剧《县委大院》已收官。剧中有个乡妇女主任王晚菊,她十分敬业,心系群众,常常忙得连口饭也吃不上,回家后还要操持家里大小事务,但就是这样一个勤勤恳恳的人,屡遭醉酒丈夫的毒打!两条手臂上的乌青藏也藏不住。艾县长得知后,带着警察来到王晚菊丈夫工作的地方,为王晚菊讨个公道!
《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规定,禁止对妇女实施家庭暴力。因此,王晚菊有权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司法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以及其他组织,寻求救助。
除了规定禁止对妇女实施家庭暴力之外,该部法律在保障妇女权益方面还有哪些新亮点呢?
本期就向大家解读一下新修订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已由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七次会议通过,将于2023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本次修订是一次系统性的修订,内容从九章61条,增至十章86条,完善了妇女权益保障制度体系。
亮点一
将男女平等确定为国家的基本国策,新增促进妇女全面发展的立法目的
强调国家采取必要措施,促进男女平等,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的歧视,禁止排斥、限制妇女依法享有和行使的各项权利。明确政府不仅制定妇女发展纲要,还承担组织实施的职能,并且县级以上政府应当将妇女权益保障所需经费列入本级预算。规定男女平等评估机制、妇女发展状况和权益保障统计调查制度,明确国家将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纳入国民教育体系。
亮点二
突出人身和人格权益的重要地位
将第六章“人身权利”前移作为第三章,并将章名修改为“人身和人格权益”,强调妇女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强调禁止进行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和选择性别的人工终止妊娠,规定医疗机构施行有关医疗活动时,应当尊重妇女本人意愿。规定政府及有关部门、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发现报告和解救、安置、救助、关爱被拐卖、绑架的妇女等职责。
亮点三
衔接《民法典》第一千零一十条等规定,进一步完善性骚扰的预防、处置机制
自我保护意识从学生培养,规定学校应当根据女学生的年龄阶段,进行生理卫生、心理健康和自我保护教育,在教育、管理、设施等方面采取措施,提高其防范性侵犯、性骚扰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严厉打击职场性骚扰,用人单位应当采取制定规章制度、明确负责机构人员、开展培训活动、采取保卫措施、设置投诉渠道等措施预防和制止对妇女的性骚扰。
亮点四
强化住宿经营者的安全保障义务
亮点五
加强婚恋交友关系中的妇女权益保障,扩大人身安全保护令的适用范围
禁止以恋爱、交友为由或者在终止恋爱关系、离婚之后,纠缠、骚扰妇女,泄露、传播妇女隐私和个人信息。妇女遭受上述侵害或者面临上述侵害现实危险的,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新法没有将申请条件局限在离婚诉讼中,扩大了保护范围,给予女性更多安全感。
亮点六
新增消除就业性别歧视的一般规定,明确就业性别歧视的具体情形
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完善就业保障政策措施,防止和纠正就业性别歧视,为妇女创造公平的就业创业环境,为就业困难的妇女提供必要的扶持和援助。用人单位在招录(聘)过程中,除国家另有规定外,不得实施下列行为:(一)限定为男性或者规定男性优先;(二)除个人基本信息外,进一步询问或者调查女性求职者的婚育情况;(三)将妊娠测试作为入职体检项目;(四)将限制结婚、生育或者婚姻、生育状况作为录(聘)用条件;(五)其他以性别为由拒绝录(聘)用妇女或者差别化地提高对妇女录(聘)用标准的行为。
亮点七
明确离婚诉讼期间,夫妻双方均有向人民法院申报全部夫妻共同财产的义务
明确离婚诉讼期间申报夫妻共同财产属于当事人的法定义务,人民法院责令当事人如实申报夫妻共同财产有了法律依据。当事人不如实申报或者拒绝申报夫妻共同财产,即属于不履行法定义务的违法行为,人民法院可据此推定该方当事人主观上具有隐藏夫妻共同财产的故意。在判决准许离婚并分割夫妻共同财产的情况下,对该方当事人就可以少分或者不分财产。
亮点八
新增救济措施章节,创新救济途径
新增第八章“救济措施”一章,规定妇女联合会等妇女组织有权要求并协助有关部门或者单位查处侵害妇女权益的行为;人民政府负责妇女工作的机构、妇女联合会可以督促有关部门或者单位依法查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可以联合工会、妇女联合会约谈侵害妇女劳动和社会保障权益的用人单位;检察机关可以对侵害妇女合法权益,导致社会公共利益受损的情况发出检察建议,检察机关还可以依法提起公益诉讼;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对侵害妇女权益的行为,可以支持受侵害的妇女向人民法院起诉等等。
亮点九
完善法律责任,让法律长出牙齿
规定政府及有关部门、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对于拐卖、绑架妇女等情况未履行报告义务,依法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处分;对妇女实施性骚扰的,由公安机关给予批评教育或者出具告诫书,并由所在单位依法给予处分;学校、用人单位未采取必要措施预防和制止性骚扰,造成妇女权益受到侵害或者社会影响恶劣的,由上级机关或者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拒不改正或者情节严重的,依法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处分;用人单位存在就业性别歧视的,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责令改正;拒不改正或者情节严重的,处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