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编温静导读:从《女儿们的恋爱》《心动的信号》《恋梦空间》《喜欢你我也是》到《我们离婚吧》《再见爱人》……情感类综艺多采用观察室和实景视频的录制模式,通过多重叙事展示心理状态。虽然恋爱综艺逐渐成为流行趋势,但是如今的恋综也处于饱和状态,面临着如何升级创新的问题。
文/许伍子
近年来,当代人过溢的情感需求衍生出了众多情感类综艺,相对舒缓的节奏和贴合大众的心理需要使得这一类综艺逐渐成为热点。从《女儿们的恋爱》《心动的信号》《恋梦空间》《喜欢你我也是》到《我们离婚吧》《再见爱人》……多采用观察室和实景视频的录制模式,通过多重叙事展示心理状态。
真人秀部分提供娱乐内容,而观察部分在丰富节目看的同时又输出现实意义,赋予节目更深层次的社会价值,这样的内容与题材既满足了当下青年的审美诉求,又为大众提供了有品位的精神食粮。
虽然恋爱综艺逐渐成为流行趋势,但是如今的恋综也处于饱和状态,面临着如何升级创新的问题。
手握流量密码?
传统情感类综艺实则陷入桎梏
传统恋综层出不穷,如同偶像选秀产业,一波又一波,频繁“割韭菜”,观众味同嚼蜡已不是一两天。
而一边憧憬美好的爱情与婚姻,一边又陷入极度焦虑恐慌中的现代恐婚恐育一族,对于频频出现的甜宠式恋综,精心营造的浪漫式邂逅,真的就能缓解他们对于婚恋的焦虑了吗?传统情感综艺存在什么问题?
1、追求流量博眼球,传输畸形恋爱观。
传统恋爱综艺作为情感综艺里占比极大的部分,在情感价值的输出上力度远远不足:年轻男女之间的一见钟情,迅速升温的关系看似甜蜜,实则落入了“肤浅”主义的陷阱。
传统恋综展示的大概率是颜值优秀的男女匹配,即使已经有自己独特风格和气质的女性嘉宾仍然要受到男性严苛的“外貌凝视”,错误地展现出“颜值即正义”的现象。在这样的恋爱综艺下存在诸多问题,悄无声息传递给受众畸形的婚恋观。当今女性愈演愈烈的“容貌焦虑”“身材焦虑”和这样的婚恋价值选择有着密切的关系。
2、形式守旧,观念老套;内容浮躁,博眼球。
此类恋爱综艺大大忽略爱情中美好的部分,却大幅放大恋爱中的矛盾与问题以追求所谓的“流量密码”。表面上爱得情深似海,实则是完全的不爱。在那些“演员”的表象下,我们看到的只能是虚伪的戏路。令人生悲的是,传统恋综几乎无法在这样的模式下催生出人们真正想看见的那部分——“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这样快餐式即时性过强的综艺,也终究只能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根本无法深入人心。
3、恶意剪辑虚伪作秀,参与人员良莠不齐。
情感类综艺如何突围?
节目形态创新迫在眉睫
此类综艺的泛滥折射出当代人过溢的情感需求。当个人情感无法被满足,就可能演变成“磕cp”,“追求浪漫主义”等等现代渐趋流行的思想观念。这也预示着在物欲横流的当代社会,人心的渴望导致情感类综艺仍具有极大的市场。因此,制作此类综艺节目,应当充分考量目标人群的情感与审美需求,把握其心理特征,引导现代年轻人走出自身的生存困境和精神焦虑。
1、首先,要审慎做好嘉宾选择,注重其在社会群体中的典型性,从而抓住各个类型人群的同理心,增强受众在观看节目时的代入感与认同感;
其次,需要在叙事形式上持续创新,为观众呈现出富有鲜活感与趣味性的节目内容;
再次,还要着力还原嘉宾的现实生活状态与内心情感,尽可能地消除镜头内外两端的距离感,在慢节奏的观察过程中向受众展示嘉宾们的真实一面。
2、切入点独特:聚焦女性视角,深挖受众需求。
传统情感综艺仍旧停留在展示男女两性中的分离和好,却总是忽略引发情感矛盾的真正问题。随着女性地位、经济水平的提升以及大众媒介的发展,许多综艺开始聚焦女性话题,反映女性生活、工作、情感等内容。加强聚焦女性成长,强调家庭婚姻中女性需求、女性意识,把握情感共鸣与价值引领,使情感类节目更具思考价值与教育意义。
3、节奏慢,沉淀婚恋核心价值观。
目前“内容为王”的趋势下,女性情感观察类综艺节目符合当代观众“慢下来”的审美心理诉求,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情感观察类节目中采取很多女性视角,大幅描绘女性在婚姻生活中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在剖析问题的同时,也为治愈现代社会的情感疾病提供帮助,引导年轻人形成健康正确的观念,彰显出节目的社会价值与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