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几天,考生和家长们的精力主要集中在高考志愿填报上面,而填志愿也被视为第二场高考“战场”。一些机构瞄准了这个巨大的市场需求,推出了各种志愿填报指导服务,价格动辄数千元、上万元,有的高达2万元。甚至有备受争议的网红导师将高考志愿填报服务做成了一门“大生意”。
数据分析机构数据显示,近九成高考生愿意选择高考志愿填报服务;2023年中国高考志愿填报市场付费规模为9.5亿元。由于高考生缺乏获取高考填报信息的渠道,加上高考录取人数逐年递增,高考志愿填报行业付费需求增多,预计2027年将增至12.2亿元。
志愿填报的迷茫与困境
今年3月份,西南大学教育学部和川北医学院学工部4位学者刊发了《高考志愿填报中专业选择的困境及其化解》的论文。
研究者通过调查发现,虽然大多数高中毕业生具有专业规划,也能被第一专业志愿录取,但是在专业志愿填报时面临诸如自我支持中的兴趣志向与学业回报、专业理想与就业现实,以及社会支持中的高调承诺与过程忽悠、追求效率与忽视质量等困境。造成这些困境的因素涉及高中毕业生自身和高中学校、高校专业,以及家庭、社会和网络等方面。
例如,学生群体中存在“逐热”现象,从理性选择理论来看,高考专业选择直接关系到学生未来发展甚至职业生涯,在选择时会从“成本收益”角度考虑,选择就业前景更好、收入更高的专业,而避开“太冷门”“没钱途”的专业。家长、教师总会以“过来人”的身份参与其中,部分学生因此失去选择权索性放弃,接受被选择、被安排。
付费填报服务是否有用
志愿填报市场到底在出售什么?家庭为什么会采用购买形式来进行风险规避?“购买”这一行为背后的社会心态以及商品价值是如何呈现的?
河海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王毅杰,与该校社会学系硕士研究生李欣悦今年5月刊发了论文《购买确定性:高考家庭志愿填报的付费实践及其价值生成》。
研究者发现,购买结果呈现的“有用-无用”评价分化,揭示出社会情境下大众购买确定性的背后隐含着对未知恐惧的社会心态。
其背后原因是,文凭社会下教育被赋予“地位竞逐”功能而成为“稀有物品”,其不确定性和层级化使得教育焦虑成为现代化转型以来难以回避的个人困扰与公共议题。这篇论文基于对嵌入升学序列的高考志愿填报付费市场的观察,发现家庭采用付费行为是在不确定性下对“确定性”的寻求,这种寻求是家庭对“缓解升学紧张”“弥合信息区隔”“指导发展航向”需求的体现。
教育部首次上线高考志愿信息系统
针对影响高考志愿填报的因素,研究者建议采取以下纾困策略:促进高中毕业生的自我支持,提高学生自主选择能力;促成外部力量的社会支持,保障学生选择的主体地位;提升家庭教育能力,强化学校家庭教育指导工作;促进高中学校更好地发挥关键作用,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利用网络信息优势,建立高考志愿填报服务平台,为学生精准提供个性化专业选择方案。
至于如何建立高考志愿填报服务平台?研究者认为,面对当前网络信息庞杂、存在资源种类不全、信息内容不真、信息价值不高等现状,急需利用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整合零散于不同网络平台上的功能与信息,统一构建集高校信息查询、生涯规划指导、高考志愿填报咨询、智能测评等模块于一体的高考志愿填报服务平台,为学生精准提供个性化专业选择方案。如此,既可避免信息失真失实,也可以最大程度实现每个学生方便获取有效信息,填平“信息鸿沟”,促进教育公平。
为进一步加强对考生的志愿填报服务,落实国务院“高效办成一件事”的决策部署,2024年,教育部“阳光高考”信息平台面向高考生免费开放“阳光志愿”信息服务系统,基于招生、就业、调查、测评等大数据,结合深度专业和职业解读,提供志愿推荐、专业介绍、心理测评、就业去向及前景查询等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