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学年九年级(下)语文文言文《岳阳楼记》真题训练
一、阅读《岳阳楼记》,完成第16-19题。(15分)
①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②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③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⑤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1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4分)
(1)属予作文以记之
(2)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3)连月不开
(4)春和景明
17.翻译下列句子。(4分)
(1)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A.“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寥寥几笔就描绘出洞庭湖壮阔浩渺的景象。
B.“政通人和,百废具兴”是作者对滕子京虽遭贬谪却政绩显著的充分肯定。
C.“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一句,表明古仁人已无悲喜之情,心中唯有天下。
D.文中第③段所描绘的阴冷萧然之景,与第④段所描绘的晴朗明丽之景形成鲜明对出
19.有人认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伟大的事,与我们普通人无关。对此,你怎么看?(4分)
【答案】
16.(共4分)
(1)同“嘱”,嘱托(2)壮丽景象(3)天气放晴(4)日光
17.(1)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恐怕会有所不同吧?(2分)
(2)在朝廷做官就为百姓考虑,被贬谪到边远地区做地方官就为国君忧虑。(2分)
18.C(3分)
19.参考示例:我不同意这种观点,“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摆在首位,为祖国的前途、命运担忧,为人民流血流汗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责任。(4分)
【解析】
16.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并结合语境理解词语,注意“属”是通假字,“大观”是名词。“景”是古今异义词,这里译为:日光。
17.翻译句子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注意重点词语及特殊用法的词语。(1)要注意译文的语气。(2)要注意“庙堂”“忧”“江湖”的含义。
18.“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并非古仁人无悲喜之情,只是古仁人能够做到开朗、达观的看待,把家国、天下、人民利益放在首位。
19.围绕“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摆在首位”“为国为民而奋斗”回答,语意通顺即可。
二、
岳阳楼记
范仲淹
②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⑤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属予作文以记之________
②去国怀乡________
③宠辱偕忘________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②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A.“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一句,凝练地概括出膝子京的政绩,引出了重修岳阳楼之事。B.“衔远山,吞长江”中的“衔”和“吞”形象地写出了洞庭湖浩瀚磅礴的非凡气势。C.第③④段采用对比手法描写洞庭景色,一阴一晴,表明了作者由悲到喜的情感变化。D.第⑤段抒情和议论交融,表达了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
(1)同“嘱”,嘱托;离开;一起(2)①这就是岳阳楼的壮丽景象,前人的记述很详尽了。
②我曾经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们的心思,或许不同于这两种表现,为什么呢?(3)C
(1)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并结合语境理解词语,注意“属”是通假字,“去”是古今异义词。(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要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然后再看是否为特殊句式,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大观:雄伟景象。备:详尽,完备。矣,语气词“了”。故此句可以翻译为:这就是岳阳楼的壮丽景象,前人的记述很详尽了。②嗟夫:唉。尝:曾经。求:探求。或:或许,表委婉口气。为,这里指心理活动。故此句可以翻译为:我曾经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们的心思,或许不同于这两种表现,为什么呢?(3)第③④段采用对比手法描写洞庭湖阴晴两种天气的景色极其给人的感受,而不是表明作者情感的变化。
三、阅读《岳阳楼记》选文,完成第6~9题。(13分)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6.下面句子中,对加线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
A.前人之述备矣(详尽)B.连月不开(天气放晴)
C.则有去国怀乡(国家)D.至若春和景明(日光)
7.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线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行道之人弗受
B.然则北通巫峡康肃忿然曰
C.感极而悲者矣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
D.其必曰其真无马邪
A.“微斯人,吾谁与归”是一个倒装句,起突出强调作用,正常的语序应该是“微斯人,吾与谁归”。
B.选文语言充分体现了汉语的音乐美:记叙多用散句,长短错落,质朴平实;写景多用偶句,两两相对,珠联璧合。
C.选文中间两段,所写的景象特点截然不同,却都写了游人的“览物之情”,而这“览物之情”与“古仁人”的理念也并无不同。
D.作者在尾段拟出一问一答,假托古圣立言,发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豪言壮语,点明了全篇主旨。
9.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6.(3分)C
7.(3分)A
8.(3分)B
9.(4分)不因为外界环境的好坏或喜或忧,也不因为自己心情的好坏或乐或悲。处在高高的庙堂上(在朝),则为平民百姓忧虑;处在荒远的江湖中(被贬),则替君主担忧。
6.(3分)C(国都,都城)
7.(3分)A(A.都是:的;B.这样/……的样子;C.表顺承/表转折;D.他/表诘问语气)
8.(3分)B(这“览物之情”与“古仁人”的理念不同)
9.(4分)翻译句子要抓住重点词语,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通顺即可。
本题译为:不因为外界环境的好坏或喜或忧,也不因为自己心情的好坏或乐或悲。处在高高的庙堂上(在朝),则为平民百姓忧虑;处在荒远的江湖中(被贬),则替君主担忧。
(重点词语:“以”解释为:因为;“忧”解释为:忧虑。)
四、
【甲】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嘻!微斯人,吾谁与归
【乙】
皇佑二年,吴中大饥,殍殣枕路,是时范文正领浙西,发粟及募民存饷,为术甚备,吴人喜竞渡,好为佛事。希文乃纵民竞渡,太守日出宴于湖上,自春至夏,居民空巷出游。又召诸佛寺主首,谕之曰:“饥岁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于是诸寺工作鼎兴。又新敖仓吏舍,日役千夫。
监司奏劾杭州不恤荒政,嬉游不节,及公私兴造,伤耗民力,文正乃自条叙所以宴游及兴造,皆欲以发有余之财,以惠贫者。贸易、饮食、工技、服力之人,仰食于公私者,日无虑数万人。荒政之施,莫此为大。是岁,两浙唯杭州晏然,民不流徙,皆文正之惠也。岁饥发司农之粟,募民兴利,近岁遂着为令。既已恤饥因之以成就民利此先生之美泽也。
(选自《梦溪笔谈》,有删改)
【注释】①殍殣(piáojǐn):饿死的人。②募民存饷:指招募灾民服役,使服役者有饭吃。③敖仓:粮仓。④晏然:安宁的样子。
7.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是时范文正领浙西问今是何世(《桃花源记》)
B.为术甚备世人甚爱牡丹(《爱莲说》)
C.及公私兴造宫妇左右莫不私王(《邹忌讽齐王纳谏》)
D.发司农之粟发于畎亩之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8.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5分)
(1)又新作敖仓吏舍,日役千夫。
(2)两浙惟杭州晏然,民不流徒,皆公之惠也。
9.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
既已恤饥因之以成就民利此先生之美泽也
10.依据选文,回答问题。(4分)
古代仁人志士,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忧国忧民之心,未尝废替。范仲淹忧国忧民的情怀既体现在“A”的抱负中,也体现在为政一方的实际行动里,【乙】文中范仲淹在浙西救灾时采取了“B_”和“C”两项措施,后来这两项措施被著录于令典。(A处请用【甲】文语句回答,B、C两处请用【乙】文语句回答。)
7.B
8.(1)(他)又重新建选粮仓和官舍,每天役使上千人。
(2)两浙地区只有杭州秩序安宁,民众没有流亡迁移的,(这)都是范公(救灾)的恩惠。
9.既已恤饥/因之以成就民利/此先王之美泽也。
10.A: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B:发司农之菜;C:募民兴利。
7.此題考查一词多义。文言文中有一些词是一词多义,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在平时文言文的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一词多义的单音节词。A.代词,这/判断动词,是;C.暗地,私自/形容词作动词,偏爱;D.发放/指被任用;B.都是“很,非常‘十分”的意思。所以答案选B。
8.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句子的翻译。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无论是哪种方法,都应做到:忠实原文、语句通顺、表意明确、语气不变、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汪意以下关键词语的意思:“作”,新建;“日”,每天:“惟”,只;“晏然”,安宁;“徒”,迁移;“惠”,恩惠。
9.此题考查文言断句(即加标点)的能力,理解句子意思即翻译是前提,一些技巧是辅助。本题画波浪线的句子“既已恤饥因之以成就民利此先生之美泽也”翻译为:既赈救了饥荒,又趁荒年替民间兴利,这是先王的功绩。意思有三层:救灾、利民、先王功绩,标志性的词语有“因”“此”,在这两个词语前面画“/”即可。
附:【《范仲淹救灾》译文】皇佑二年,吴中发生大饥荒,饿死者的尸体遍布于道路。这时范仲淹主管浙西,调发国家仓库粮食,募集民间所存的钱物来赈济灾民,救荒之术很是完备。吴中百姓喜欢比赛舟船,爱作佛事,范仲淹就鼓励民间多举办赛事,太守每日出游宴饮于西湖上。自春天到夏天,城中居民大规模出游,尽情玩赏。又召集各寺院住持僧人,告谕他们说:“灾荒年间民工工价最低廉,可以趁此时机大力兴建土木工程。”于是各个寺院的修建工程都非常兴盛。官府也翻修仓库和官吏住舍,每天雇役一千多人。监察机关弹劾杭州长官不体恤荒政,嬉戏游乐而无节制,以及官府、私家兴建房舍,伤耗民间财力。范仲淹于是自己草拟奏章,申述所以饮宴和兴造房舍的缘由,是要调发有余的钱财,来救济贫民。那些从事贸易、饮食行业的人,工匠、民夫,仰仗官府、私家养活的,每天大概可达几万人。救济灾荒的措施,没有比这一做法更好的了。这一年两浙路灾区唯有杭州平安无事,百姓没有流亡的,这都是范文正公的恩惠。饥荒年份打开司农寺粮仓的粮食赈济灾民,募集民间财力为地方兴利,近年来已定为法令。这种措施,既赈救了饥荒,又趁荒年替民间兴利,这是先王的功绩。
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7题。(12分)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1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语。(2分)
(1)百废具兴具:(2)宠辱偕忘宠:
1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译文:
(2)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16.请从修辞的角度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作简要赏析。(3分)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17.本文“后天下之乐而乐”中加点的“乐”和《醉翁亭记》中欧阳修的“乐”,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3分)
14.(1)(1分)具:同“俱”,全,都,皆。(2)(1分)宠:荣耀。
15.(1)观赏这里的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2分)
(2)岸上的小草,小洲上的兰花,香气浓郁,颜色青翠。(2分)
16.运用拟人、夸张的手法(2分),表现出洞庭湖湖面广阔浩渺、湖水波澜壮阔的宏伟气势(1分)。
17.(3分)答题示例:两个“乐”,都体现了作者心系天下,把百姓的快乐当做自己的快乐的思想(2分)。二者的不同在于欧阳修的“乐”,还包含有山水之乐、宴酣之乐(1分)
14.考查文言词语的含义,结合句意理解即可。(1)“具”为通假字。同“俱”,全,都,皆。(2)宠:意为“荣耀”。
15.翻译文言句子要注意重点词语含义,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1)观赏这里的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2分)
16.注意找准修辞方法。注意答题格式。本题运用拟人、夸张的手法(2分),表现出洞庭湖湖面广阔浩渺、湖水波澜壮阔的宏伟气势(1分)。
17.本题考查对课文主旨的理解。结合文意及作者思想主张分析即可。
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9-12题。(15分)
②微斯人,吾谁与归?
9.①景象②通“俱”,全,皆③国都④日光
10.①在朝廷做官就为百姓忧虑,不在朝廷做官而处在僻远的江湖间就为国君忧虑。②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11.B
12.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摆在首位,为祖国的前途、命运担忧分愁,为天底下的人民幸福出汗、流血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责任。
七、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2题。(16分)
【甲】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节选自《岳阳楼记》)
【乙】来焦山有四快事:观返照吸江亭,青山落日,烟水苍茫中,居然米家父子①笔意;晚望月孝然祠外,太虚一碧,长江万里,无复微云点缀;听晚梵声出松杪②,悠然有遗世之想;晓起观海门日出,始从远林微露红晕,倏然跃起数千丈,映射江水,悉成明霞,演漾不定。
《瘗鹤铭》③在雷轰石下,惊涛骇浪,朝夕喷激,予来游于冬月,江水方落,乃得踏危石于潮汐汩没之中,披剔尽致④,实无不幸也。
(选自《渔洋山人文略》)
【注】①米家父子:米芾父子。②杪(miǎo):树梢。③《瘗(yì)鹤铭》:六朝摩崖石刻。④披剔尽致:仔细而详尽的地阅览、观赏。
9.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①春和景明______
②心旷神怡______
③悉成明霞______
④得踏危石______
10.下列句子加点字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______
A.于潮汐汩没之中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记》)
B.而或长烟一空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C.不以物喜可以一战(《曹刿论战》)
D.悠然有遗世之想水陆草木之花(《爱莲说》)
1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始从远林微露红晕,倏然跃起数千丈。
12.填空和解答。
①根据乙文内容填空。
游焦山四件快事:______--晚望月孝然祠外--______--晓起观海门日出
②甲乙两文都描写了明丽壮阔之景,但作者的写作意图有所不同,请简述。
(1)①日光②愉快③全,都④能够
(2)C
(3)①水面上浮动的月光闪着金色,静静的月影就像一块沉在水中的玉璧。
②开始从远处的林子里稍微露出红色的光芒,忽然间腾跃而起几千丈高。
(4)①观返照吸江亭听晚梵声出松杪
②甲文描写了明丽壮阔之景,引出后面的登楼之情,为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做铺垫。乙文则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
(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①句意为:春风和煦,阳光明媚。景,日光。
②句意为:心胸开阔,精神愉悦。怡,愉快。
③句意为:都成为明亮的霞光。悉,都。
④句意为:能够踏在高石上。得,能够。
(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在/在
B.有时/有时
C.因为/凭借
D.的/的
故选:C
(3)本题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①重点词语:跃,跃动。影,月影。句意:水面上浮动的月光闪着金色,静静的月影就像一块沉在水中的玉璧。
②重点词语:始,开始。数,几。句意:开始从远处的林子里稍微露出红色的光芒,忽然间腾跃而起几千丈高。
(4)①本题考查筛选信息。根据乙文中的“观返照吸江亭“和“听晚梵声出松杪“可提炼作答。
②本题考查比较阅读的能力。细读文本,然后正确翻译,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具体分析即可。甲文写景是为了引出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为下文表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做铺垫。乙文则纯为写景,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自然风光的喜爱之情。
八、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4—17题。(共10分)
(一)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二)登南昌滕王阁,赣大水西来注北,阁与水称,杰①然大观。然不若武昌黄鹤楼。虽水与滕王来去不殊②,而楼制工巧奇丽,立黄鹄矶上,且三面临水,又西对晴川楼、汉阳城为佳。总之有不如岳州岳阳楼。君山一发,洞庭万顷,水天一色,杳无际涯,非若滕王、黄鹤眼界③可指,故其胜为最,三楼皆西向,岳阳更雄。
(节选自王士性《广游志》)
注:①杰:高大。②殊:差别。③眼界:视力所能看到的范围。
14.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大观:雄伟景象。
B.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排空:一扫而空。
C.薄暮冥冥,虎啸猿啼薄暮:傍晚时分。
D.沙鸥翔集,锦鳞游泳锦鳞:美丽的鱼。
15.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16.语段(一)迁客骚人的“悲”从何而来?请简要分析。(2分)
17.语段(二)是怎样写岳阳楼的?它写岳阳楼的目的与语段(一)有什么不同?(4分)
14.B
15.我看那巴陵的美好情状,全在洞庭湖上。
16迁客骚人的“心”是从不同的自然景物引发出的不同的感触、即悲”与“喜”两种不同的心境。通过文中的“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登斯楼也,则有忧谗畏讥……”他们能把受自然风物好坏的影响,即“以物喜,以己悲。与下文中的“古仁人之心”中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作对比。
14.B选项中的“浊浪排空'中的“排空”是冲向天空。
15.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注意重点字词。“胜状”译为:“美好情状”“一”译为:全。
16.本段情景交融。注意结合景物的特点进行分析。迁客骚人的“心”是从不同的自然景物引发出的不同的感触、即悲”与“喜”两种不同的心境。通过文中的“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登斯楼也,则有忧谗畏讥……”他们能把受自然风物好坏的影响,即“以物喜,以己悲。与下文中的“古仁人之心”中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作对比。
17.注意结合对比手法的作用进行分析。
九、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6~8题。(共6分,每小题2分)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节选自《岳阳楼记》)
6.下列加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
A.去国怀乡去:到,往
B.锦鳞游泳锦鳞:美丽的鱼
C.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求:探求
D.吾谁与归归:归依
7.下列各项中加线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渔人甚异之
B.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C.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扶苏以数谏故
D.感极而悲者矣环而攻之而不胜
8.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2分)
A.选文景物一暗一明,触发了“迁客骚人”一悲一喜两种截然不同的感情。
B.“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运用了动静结合的写法。
C.选文写景状物词句整齐,辞采华美,音韵和谐。
D.选文表达了作者寄情山水、乐以忘忧的思想感情。
6.A7.C8.D
6.本题考查文言实词。A.“去国怀乡”中“去”是“离开”的意思。
7.本题考查文言虚词。A.定语后置的标志/代词,指代渔人见到的景象;B.连词,就/连词,如果;C.介词,因为/介词,因为;D.连词,表顺承/连词,表转折。故选C。
十、
(一)望江南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
(二)岳阳楼记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三)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下列对《望江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过尽千帆皆不是”是全诗感情上的大转折,船尽江空,希望落空。
B.“断白蘋洲”运用夸张手法,抒发了独处深闺女子盼不到心上人的痛苦之情。
C.这首词情景交融,景有层次,情有起伏,绵绵情感让人心碎。
D.这首词风格浓艳精巧,借倚楼望帆这一细节,细腻地描绘女子盼心上人归来的情景。
(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奉命于危难之间(《出师表》)
B.环面攻之而不胜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C.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D.满目萧然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解释下面句中加线的词语。
①属予作文以记之属:
②锦鳞游泳鳞:
③斜晖脉脉水悠悠脉脉:
④亲戚畔之亲戚: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②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5)说说你对“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的理解。
(6)选文(三)中孟子认为君主怎样做才能够“战必胜”?理由是什么?
(1)D
(2)A
(3)①通“嘱”,嘱托、嘱咐②代指鱼③含情凝视、情意绵绵的样子。这里形容阳光微弱④父母兄弟
(4)①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②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器装备的强大。
(5)指出滕子京为“谪守”,已暗喻对仕途沉浮的悲慨,为后文抒情设伏.下面仅用“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八个字,写出滕子京的政绩,引出重修岳阳楼和作记一事,为全篇文字的导引。
(6)“得道”即“施行仁政”。理由:得道者多助。
(1)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的理解,要解答这道题首先要理解诗歌的大意和表现的思想感情,对照诗歌加以判别.D项中这首诗的风格是“清新自然”而不是“浓艳”,故选:D
(2)本题主要考查点是一词多义。为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
A句意:把唐代名家和当代人的诗赋刻在它上面。于:在;
在危急之时奉命奉命出使。于:在。
B句意:包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之:代词;
(陈胜)停止耕作到田畔高地上(休息)。之:去、往。
C句意:在朝廷上做官时,就为百姓担忧。其:他的;
能拿土石怎么样?“其”作副词,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D句意:满眼都是萧条的景象。然:…的样子。
这样以后,才明白因忧患而忧患而得以生存发展,而贪图安逸享乐会使人萎靡死亡。
然:这样
故选:A。
(3)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为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
②句意:美丽的鱼游来游去。鳞,代指鱼。
③句意:太阳的余晖脉脉地洒在江面上,江水慢慢地流着.脉脉:含情凝视、情意绵绵的样子。这里形容阳光微弱。
④句意:兄弟骨肉都会背叛他。亲戚:父母兄弟
(4)本题主要考查点是对句子翻译.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①重点词。以:因为。
句意: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②重点词有:以:凭借。
句意: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器装备的强大。
十一、《岳阳楼记》《醉翁亭记》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12~15题。(15分)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乙】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2.对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居/庙堂之高B.然则何时而/乐耶
C.树林/阴翳D.人知/从太守游而乐
13.下列加点词意义不同的一项是()(3分)
A.是进亦忧,退亦忧否,非若是也。(《唐且不辱使命》)
B.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
C.太守归而宾客从也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狼》)
D.游人去而禽鸟乐也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14.将下面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6分)
(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3分)
(2)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3分)
1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表达方式来看,选文【甲】以议论为主;选文【乙】先叙后议,叙议结合。
B.从句式来看,选文【甲】骈句与散句结合,自由交错,朗朗上口;选文【乙】大量使用“也”字,一气呵成,如珍珠串联。
C.范仲淹写《岳阳楼记》与欧阳修写《醉翁亭记》时,均被贬官在外,但是两人都做到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此,他们是古仁人的代表。
D.范仲淹的“先忧后乐”与欧阳修的“与民同乐”都具有民本思想,但是“先忧后乐”没有“与民同乐”那样博大的心襟与强烈的责任感。
12.(3分)B
13.(3分)B
14.(6分)
(1)我曾经推想古时候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大概同上面说的两种情况不一样。
(2)醉了能同人们一同享乐,清醒了能够用文字来述说的,是太守。
15.(3分)D
12.B(然则/何时而乐耶)
13.B(“不以物喜”的“以”意思是“因为”,“河曲智叟亡以应”的“以”意思是“用来”)
14.注意结合重点词语译句子。(1)我曾经推想古时候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大概同上面说的两种情况不一样。(准确译出“求”1分;“或异二者之为”1分,语言通顺1分)
(2)醉了能同人们一同享乐,清醒了能够用文字来述说的,是太守。(译出倒装句式“叙以文”1分;译出判断句式1分,语言通顺1分)
15.D(“与民同乐”没有“先忧后乐”那样博大的心襟与强烈的责任感。
十二、阅读甲、乙两段文言,完成7~10题。(共13分)
(范仲淹《岳阳楼记》)
洞庭为沅湘等九水之委①,岳阳楼峙于江湖交会之间,朝朝暮暮,以穷其吞吐之幻态,此其所以奇也。楼之前为君山,如一雀尾香炉,排拆水面,林木历历可数。故楼之观,得水而壮,得山而妍也。
游之日,风日清和,湖平如熨,时有小舫往来,如蝇头细字,着白溪练上②。取酒共酌,意致闲淡。亭午风渐劲,湖水汩汩有声。千帆结阵而来,亦甚雄快。日暮,炮车云生,猛风大起,湖浪奔腾,雪山汹涌,震撼城郭。予时四望惨淡,投箸而起,愀然以悲③,泫然不能自已也④。
昔滕子京左迁此地,郁郁不得志,增城楼为岳阳楼。既成,宾僚请大合乐落之,子京曰:“直须凭栏大哭一番乃快!”然其束发登朝⑤,入为名臣,出为名帅,已稍稍展布其才;而又有范公为知己,不久报政最矣⑥,有何可哭?
(袁中道《游岳阳楼记》,有删改)
【注】①委:水流所聚,汇集。②练:白色丝绢。③愀然:形容神色严肃或不愉快。④泫然:水滴下的样子,多指流泪。⑤束发:年纪轻。⑥政最:政绩考核第一等。
7.解释下列加线的词语。(4分)
⑴至若春和景明:_____⑵而或长烟一空:_____
⑶林木历历可数:_____⑷泫然不能自已:______
⑸左迁此地:______
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个句子的意思。(5分)
⑴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⑵时有小舫往来,如蝇头细字,着白溪练上。
9.乙文作者为什么认为滕子京不该靠着岳阳楼栏杆大哭?请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10.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2分)
A.甲文描写的是洞庭湖的昼夜之美景,乙文第二段描写的是洞庭湖一日之中的不同景象。
B.甲文中“把酒临风”与乙文中“取酒共酌”两句,都是古代文人借酒释怀的真实写照。
C.乙文描写岳阳楼耸立于江湖交汇的地方,楼前正对着君山,楼的景观因水而雄壮,因山而美丽。
7.景:日光、阳光;明:明媚
或:有时。
历历:清清楚楚
自已:控制(抑制)自己(的感情)
8.(1)波动的月光闪烁着金色(动景),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璧玉(静景)。
(2)不时有小船来来往往,像苍蝇头一样细小的字,写在白色丝绢般的溪水上。
9.滕子京年纪轻轻就入朝为官,在朝廷是有名的文臣,出朝廷外统领军队是知名的将帅,年轻时就已渐渐展示了过人的才华,又有范仲淹这样的名士做知心好友,更可贵的是,贬官不久政绩考核第一等(政绩卓著至极)。
10.D。
7.前三题是应该是课内部分,相对简单。景:日光、阳光;明:明媚(可结合“春和景明”这个由两个主谓结构构成的并列结构来分析)。或:有时。历历:清清楚楚(可参考《核舟记》中“珠可历历数也”句解释)。自已:控制(抑制)自己(的感情)(多用于否定式)。自,自己;已,控制(在《一面》中有文下注释的)。左迁:贬官,降低官职(应该学过的,我们应该学过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8.翻译的规则和技巧就是——①连猜带蒙,力争读懂;②逐字解释,用词慎重;③查漏补缺,句意要通;④注意句式,内外兼工。第一句是课内名句:波动的月光闪烁着金色(动景),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璧玉(静景)。⑵时(不时)有(有)小舫(小船)往来(来来往往),如(像)蝇头细字(苍蝇头一样细小的字),着(可解释为“写”,因为主语是“蝇头细字”)(于)白(白色)溪(不用翻译吧)练(见文中注释)上——后半句比较繁,可以翻译为:写在白色丝绢般的溪水上。
9.这其实是一道翻译题。文中句子是“然其束发登朝,入为名臣,出为名帅,已稍稍展布其才;而又有范公为知己,不久报政最矣,有何可哭?”翻译出来就是:滕子京年纪轻轻就入朝为官,在朝廷是有名的文臣,出朝廷外统领军队是知名的将帅,年轻时就已渐渐展示了过人的才华,又有范仲淹这样的名士做知心好友,更可贵的是,贬官不久政绩考核第一等(政绩卓著至极)。注意,文中还有两处注释帮你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