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的婚帖婚帖亲家迎亲

在我国,婚俗既是一项传统习俗,也是传统文化之一,可谓源远流长。

相传,中国最早的婚姻关系和婚礼仪式从伏羲氏制嫁娶、女娲立媒约开始。而到周代,己逐渐形成一套完整的婚姻礼仪,所谓行“六礼”方可完婚,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迎亲等。六礼婚制作从此成为华夏传统婚礼的模板。

俗话说,空口无凭,有书为证。古时男女成婚的每一个阶段,不仅靠媒人跑腿,而且还要背书,俗称婚帖。早在周代整套礼仪中就已经包含了"三书(聘书、礼书和迎亲书)六礼”。书即婚帖,旧时的婚帖,不仅仅是礼仪往来,也兼有契约和证明之意。正如《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有道:“无论他出身微贱,总是明媒正娶的……有他的礼书、婚帖在这里。”无疑,婚帖的作用就在于其表明明婚姻严肃的程序性和仪式感。

古时婚帖讲究文词,笔老墨秀,格式眼花缭乱,敬词尊称堆叠,没有点古汉语知识,着实令人费解。如新郎奉慈命迎亲当天呈给岳父母的亲翁帖,属专用喜帖,不仅冗长繁琐,还要折成12个折子(又称12版帖),装进封套,俨然就是一件十分考究的工艺品。难怪民间有句口头禅,"瓦匠怕垒角,铁匠怕打钉,木匠怕砍楔,先生怕写帖。”可见方寸之间,大有学问。当然,格式不同也好,修饰多少也罢,核心内容不外是互通姓名、具礼多少和择定日期等。

新中国成立后,不仅确立了一夫一妻、男女平等、婚姻自由新的婚姻制度,而且,在移风易俗的不断冲击下,旧婚俗也日渐式微,代之而兴的是喜事新办、婚事简办。

现如今,我老家(俗称老德平)那地,婚恋过程一般简化为相亲、抄号、送日子、结婚四个阶段。相亲,即由介绍人牵线,男女双方通过小见、大见,确定恋爱关系。抄号,就是订婚,亦称下柬、请媒人。如双方满意,择期喝订婚酒,先由介绍人和男方代表把聘金、礼物(事先约定)送到女方,男方再制办酒席,由本族长者或当地有名望之人作陪,邀请介绍人和女方代表岀席,见证婚约。送日子,古礼即请期,又称看日子、送好。经双方沟通,确定结婚日期,并由介绍人和男方代表把聘金、礼物(事先约定)和请期送到女方。结婚,即迎亲、完婚,举行结婚典礼。不过,现在年轻人通过不同方式自由恋爱占了很大比例,因而有的直接省掉相亲环节,也有的男女双方把请媒人变成了"会亲家",打破了过去婚前亲家、亲属不见面的禁忌。但不管婚恋形式有何变化,农村仍:特别重视"明媒正娶“。所以,媒人乀还是要有的,婚帖自然也不可缺少。

留心老家的婚帖,现主要使用在订婚、抄号、送日子、迎亲、送嫁几个程序上,送、收彩礼不再写帖,请帖都使用制式印刷品。以上几类婚帖大多请人代写。一般使用易于用墨的大红纸或撒金红纸,按2:1裁成长条形,小楷书写,从上到下,从右至左,字体繁简均可。以下便是老家通用的一套帖式。

1、恳(求)亲帖(男方)

借重冰语

恭恳(恭求)

婚盟XXX(祖父)暨XXX(父亲)鞠躬

2、允(许)亲帖(女方)

敬允(愿结)

婚盟XXX(祖父)暨ⅩⅩX(父亲)

鞠躬

恳亲、允亲格式相同,区别在于男方求亲,女方允亲。"借重冰语“,即借助、仰仗媒人的美意和介绍。落款为男女双方的祖父暨父亲,祖父已过世的只写父亲,如父亲已过世,则由父亲本家的兄或弟代表。

3、抄号帖

敬呈草字

台览老亲家XXX字XX正亲家XXX字XX鞠躬

抄号是男女双方定婚时互致男性长辈姓名、表字的帖子,格式完全相同。"草字”是向对方介绍己方名字的谦称,旧时成年人既有本名、又有表字,字,是名的注解、补充和延伸,互为表里,现在人们绝少再起表字,为了抄号需要,写帖人只好临时因名补字。具名字时,正老亲家(祖父)居中,如有兄弟则兄长靠右排列,弟弟靠左排列,按长幼贯之大、二、三……老亲家称谓;正亲家父亲则在祖父以下居中,如有兄弟则兄长靠右排列,弟弟靠左排列,按长幼贯之大、二、三……亲家称谓。祖辈过世只具父辈,祖父、父亲过世的中间要空岀,如父亲己过世又无兄弟,则具本家血缘最近的男性长辈代表。

4、送日子帖

吉占农历X月X日吉时良辰命子XX亲迎

预达

谭府眷姻弟XXX鞠躬

送日子帖,以男方父亲名义呈送女方,"谭府“是对女方家宅的尊称,"眷姻弟“系男性亲家的谦称。如父亲已不在世,写父亲本家兄或弟命侄。子、侄只具名,并写明排序,如长子、次侄等。

5、迎亲帖

奠雁生XXX鞠躬

旧时新郎到女家迎亲,献雁为贽礼,称"奠雁",也有爱情专一的喻意,现在则仅作为身份而已,不必再执雁。不过新郎要带足数量不等的红包,以备娘家人闹女婿之需。

6、送嫁帖

眷姻晚ⅩXX鞠躬

XXX

结婚当日,女方一般由本家兄弟两人随同护嫁,称眷姻晚,入席前,男方要悬帖于主席背面,送嫁者方能落座。有的还随帖带上薄礼,答谢厨师。

同旧礼相比,新式婚帖仍保留了传统的称谓,虽然格式简单了,修饰减少了,契约和证明的作用也已不存在。但鸿雁传书,方寸红帖上的寥寥数语,承载的是婚姻过程中的礼仪往来、喜庆和庄重。

时代在发展,婚礼也在不断融合创新,可喜的是传统婚仪中健康有益的习俗仍如影形随。透过一份小小婚帖的变与不变,显示的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和与时俱进!

THE END
1.“我爱你”意味着什么?过年回家是去男方家还是女方家呢? 大观咨询师: 那就看谁爱谁多一点,谁愿意付出多一点。如果是男生爱女生较多,那就去女方家;女生爱男生多,就去男方家。 如果两个人想要达到一种平衡,那就商量,比如今年去男方家,明年去女方家。 Q3: 什么是我爱你,这个人是不是真的爱我,我爱你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https://www.douban.com/note/728087075/
2.未婚生子孩子户口在男方,现想把户口迁到女方家需要什么流程二、女方户口已迁到男方家,能在女方家办离婚吗可以。能够协议离婚的,可以去民政局办理协议离婚手续。无法达成协议,你可以以分居已经超过二年为由起诉离婚。离婚可以分为协议离婚和诉讼离婚两种途径,现在将两种途径分别做下介绍一、协议离婚,夫妻双方能够对离婚达成共识,并对共同财产的滑行分割、孩子抚养、孩子抚养费、https://m.66law.cn/question/23219079.aspx
3.双方父母多久见面合适双方父母第一次见面去谁家接亲网所以按照礼节上来讲,应该是男方先去女方家里面。女方父母在看过男方和男方的父母之后,觉得满意的情况下,才会让女生和家长再去男方家拜访。这个也算是对女方这边的尊重,毕竟是男方要娶女方家的女儿进门的。 三、父母见面场所 以下这几个场地都是比较适合安排父母见面的。 https://www.jieqinwang.com/baike/145081.html
4.彩礼什么时候给女方家,婚礼纪中国自古以来婚姻的缔结,就有男方在婚姻约定初步达成时向女方赠送聘金、聘礼的习俗,这种聘金、聘礼俗称“彩礼”。 彩礼在普通理解中,尤指婚恋中男方给女方的聘礼或礼金。在买卖婚姻中,彩礼表示女子的身价,有的地区和民族直称为身价礼。男方家向女方家送彩礼的多少,要由女方家的要求和男方家的经济状况而定。中华人民https://m.hunliji.com/ask/detail_232526
5.御手洗家的事1这是一个好的平台,御手洗家的事1-4|「あとはお金を貯えてちゃんとした懐石料理を食べに行ったりしてね。それで味を覚えて。私ってけっこう勘はいいのよ。論理的思考って駄目だけど」肯定是你的最爱http://www.hfhome.cn/txt/sVkYRUWZ.phtml
6.我想离婚,但没有地方住,暂住男方家,可是结婚男方把户口迁到女方家,女方家拆迁,没有离婚,两个小孩,都是女方父母在带,如果离婚有男方财产吗 26人问过 成红五律师已解答 获取解答 > 我们离婚的时候,把家给女方,现在男方说离婚不离家, 17人问过 宋钢胜律师已解答 获取解答 > 女方和男方离婚了,小孩归女方7岁,沒有地方住,去村委会住了,三.https://m.findlaw.cn/ask/question_29246092.html
7.妇女维权专家案例解读见丈夫去意已决,刘女士伤心之余并没有丢掉理智:“自己输掉了婚姻,不能再输掉财产。一旦人财两空,我以后怎么生活?”于是,她致电寻求帮助。 维权建议 律师指出,根据《婚姻法》有关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导致离婚的无过错方有权请求损害赔偿:(一)重婚的;(二)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的。 https://gh.zfc.edu.cn/2015/0325/c2034a25626/page.htm
8.爱情迈不过高房价的坎相亲八成女方先问房子合适的房子找到了,可在出钱方面却出现了矛盾。姚叶希望两家一起凑钱买房,女方家里却主张让男方家掏钱买房。问题是,姚叶家里拿不出30万的首付。 因为这个原因,两个年轻人被搞得很累,其中伴随着争吵。 最终,在房子面前,两个年轻人的感情出现了问题,现在,两个人不得不分开。 https://m.loupan.com/jn/news/201901/58019
9.男方父母提亲女方父母应该怎么说所以,男方一定要做好心理打算 亲,以上就是回答哦 女方家里不同意这门亲事是吗?是你家里不同意?既然怀孕了,这件事肯定得办,家里是什么原因不同意呢 结婚看日子您就找人看好黄道吉日呀 女方为什么不同意 那您这边该接人上门就接呀,女方家里有什么要求 未婚先孕现在这个时代这很正常的 https://wen.baidu.com/question/2148083322954621068.html
10.最高院法官解答:婚姻家庭纠纷案件35个热点难点问题(含民法典同居关系本身不受法律保护,但是基于同居关系而形成的财产关系和子女抚养问题还是受法律保护的。故在女方怀孕期间,男方也可以起诉到法院要求处理同居期间的财产分割和子女抚养问题,即不受《婚姻法》第三十四条的限制。从表面来考虑是与《婚姻法》第三十四条的立法目的相违背,不利于妇女、儿童权益的维护,但我们从深层次仔https://www.wxrb.com/doc/2022/05/05/16814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