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人的成长过程中,身高是无法避免被提及的话题。
中国妇幼保健中心曾经公布的一项数据显示,超80%男童的家长希望孩子可以长到175-185厘米之间,女童的家长则相对保守,把期望值设在了160-170厘米之间。
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身高,中国家长费尽心思,想让孩子“长高一点,再长高一点”。
多高的身高才算是“高”呢?其实有标准可循。最新版的《7岁以下儿童生长标准》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都有列明。
【7岁以下的身高标准】
-男孩-
◎图:最新版《7岁以下儿童生长标准》,自2023年3月1日起实行。(点击可放大查看)
-女孩-
注:身高处于标准的P3~P97百分位之间,都属于正常范围内。
【7-18岁的身高标准】
-男生-
◎图:《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点击可放大查看)
-女生-
“中位数”,表示处于人群的平均水平;
在“-1sd至中位数至+1sd”之间,属于“正常范围”;
在“-2sd至-1sd”之间,为“偏矮”,在+1sd至+2sd之间,为“偏高”。
01中国人对身高的“执念”看了前面的身高标准,相信有一部分人已经在感叹“我(或我的孩子)拖后腿了”。中国人从一出生,身高就作为被比较的指标之一。长得高,被认为具有一种天然的优势。在人际交往中,身高是第一印象的决定性因素,看到身材高大的男性,人们下意识就会想到“挺拔”、“健硕”、“孔武有力”等词;对于高个子女生,大家也会赞美她“身材高挑”、“修长”、“苗条”。而相对矮一些的人,无论男女,在人群中的存在感总是略微低一点。
◎图:123rf在大部分人的认知中,身材好、气质佳的人,无论是在职场上还是在生活中,都会备受青睐。尤其在婚恋市场上,身高是相亲的硬性条款:女方不能低于160厘米,男方不能低于175厘米,否则就是“半个残疾”。根据《青年发展论坛》在分析某知名婚恋平台数据后得出的结论显示,超80%的女性在择偶时,希望男性比自己高,只有不到3%的女性接受比自己矮的对象。而另一份涉及17975名女性的调查报告指出,样本中超过13%的女性明确要求对象的身高超过175厘米。婚恋市场里总调侃的“高富帅”,“高”就是第一要义。毕竟,颜值不够,打扮来凑;薪资不够,慢慢再赚;没有共同话题,可以努力磨合;但身高不行,这是无法弥补的,只能byebye。
◎图:全景视觉
因此,我们在相亲市场上很少看到有身高159厘米的女性或者和174厘米的男性,却常有160厘米和175厘米的卡线身高。来自百度搜索的数据显示,四川、江苏、广东、北京、湖南5个省份最常搜索“长得矮会被歧视吗?”这类问题,这些省份的人看来对身高最焦虑。在各大电商平台,增高鞋垫也成了香饽饽,销量高达几十万;社交媒体上,可见大量的显高穿搭贴、显腿长的拍照角度教学贴,几乎每一篇都是高赞,吸引了每一个在身高方面斤斤计较的人。
◎在社交媒体平台上搜索“显高穿搭”,有300多万篇帖子。/图:小红书截图
◎图:微博截图
◎图:123rf虽然家长为了让孩子长得更快更高,但通过注射生长激素来“揠苗助长”,有时候却适得其反。03其实,中国已经是增高最快的国家虽然很多人有身高焦虑,但近年来“中国人越长越高”是事实。根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显示,我国18—44岁的男性和女性平均身高分别为169.7厘米和158厘米,与2015年相比分别增加了1.2厘米和0.8厘米。一项发表在《柳叶刀》上涉及6500万人,对2181项研究进行汇总分析的研究显示,19岁中国男性的平均身高为175.7厘米,19岁中国女性的平均身高为163.5厘米。过去35年,中国19岁成年男性平均身高增长最多,19岁成年女性身高增长排名世界第三。
◎图:锐景视觉
如果按国家进行排名,中国19岁成年男性平均身高的全球排名,从1985年的第150位上升至2019年的第65位,中国19岁成年女性身高全球排名同期从129位上升至54位,35年间分别上升了85、75个名次。从亚洲范围来看,中国19岁成年人身高均值已经位居亚洲前列。从世界范围来看,中国人的身高也不逊色。目前只有高收入西方国家、中欧东欧两大区域的成年人平均身高显著高于中国,排名前列的国家包括荷兰、黑山、丹麦、冰岛、拉脱维亚等。我们在生活中也常常见到,穿着校服的学生比老师高一头,吃儿童餐的小朋友比家长还高......中国的00后、10后,已经在明显长高了。
很多时候,焦虑是源于比较。与其过分迷信身高,对孩子“揠苗助长”,不如培养正确的三观,消除对身高的偏见。家长只要做好科学干预,让孩子健康快乐成长,这就足够了。
【TIPS】
-家长如何科学干预孩子的身高-
1、营养要均衡
营养及微量元素的摄入会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要做到合理膳食,按时进餐。
2、坚持规律运动
适宜的体育运动可刺激儿童骨骺生长,同时加快新陈代谢,促进骨骼发育,有利于生长发育。建议每周应坚持至少进行5次运动,每次运动至少30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