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领导下乡慰问,和87岁老人聊了许久,临走时才知他是特等功臣李文祥敌人

2011年1月4日,河南省委领导下乡到基层调研,来到范县体察民情,拜访老兵。在走出李文祥家里的堂屋时,正好看见墙上有一张李文祥军容豪迈、英姿勃发、还带着军功徽章的画像。

这张照片一下就把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吸引住了,他想好好听听这位老兵的英雄事迹,就问李文祥有没有立过什么功。

李文祥沉默了一晌,才回屋将一个破旧的小布包拿了出来。打开布包的那一瞬间,所有人都愣住了,这个包里面装的有特等功、一等功以及二等功等众多徽章,而这些徽章的主人就是87岁的李文祥。

他们没有想到自己今天遇见的这位老人,竟然是为新中国的解放事业做出过重大贡献的特等功功臣!

那么,李文祥为何数十载隐藏战功,并在隐居农村务农半辈子呢?一切的一切,还要从1925年说起。

英雄面貌初展露

1925年5月,李文祥出生在河南省濮阳市范县的白衣阁乡北街村,小时候家庭并不富裕,母亲也很早就去世了,无奈之下,李文祥在有了独立生活的能力之后,就出去自己闯荡了。后来他辗转做了很多工作,机缘巧合之下,他决定自己要去参军。

1947年12月,李文祥加入了华东野战军第10纵队29师85团,就此开始了他的革命生涯。

浴火奋战真汉子

1948年,李文祥已经从一个普通士兵成为一名优秀的爆破手。

同年9月,济南战役打响了,李文祥所在的部队就参与了这场战役,华东人民解放军奉命攻克济南,解放济南。

济南是山东的省会城市,地理位置易守难攻,所以这一场战争打了整整七天七夜。而对于李文祥来说,这也是他参军以来打过的最艰难的一场战役。

在战场上,李文祥和战友们把炸药放在三轮车上,想把炸药运到城门下,但面对敌人猛烈的攻击,他们也只能做好自身的防御。说是防御,可在真正面对敌人的机枪大炮时,他们跑过去只有被敌人当作活靶子罢了。就这样,李文祥抱着必死的决心,和战友们顶着机枪的疯狂扫射,努力前进。看着身边的战友们一个又一个地倒下,李文祥内心在痛苦地呐喊,但为了解放济南,为了让百姓们过上好日子,他们必须前进,不可以倒退。

李文祥很不幸地也受伤了,子弹打中了他的左手,但炸药还没运到城门下,他不可以停下来。他顾不上手上的疼痛,也顾不上已经倒在地上的战友们,眼睛死死地盯着城门口,稳住三轮车,心里想着自己要快一点,再快一点就好,只要自己炸毁了这座城门,那就有赢的希望。

李文祥拼命地跑啊,子弹在他的身边迅速飞过,身后还有连连的炮火声,他不敢回头,也听不到大炮和机枪的声音。此时此刻,他只能听到自己沉重的呼吸声,他迈着像是灌了铅的腿,呼哧呼哧地往前跑。

虽然到城门的距离很短,但李文祥却感觉自己跑了很久,等到了城门底下时,他的左手已经鲜血直流,剧痛无比。但任务还没有完成,李文祥又忍着剧痛,将三轮车上的炸药包一个一个地摞在城门口,然后毫不犹豫地拉开导火索,“砰”的一声巨响,城门被炸开了。

李文祥身后的解放军蜂拥而至,冲进了济南城,只要进了济南城,这场战争就算是胜利了一大半。不出所料,这场战役取得了胜利,李文祥也获得了自己的第一枚军功章。

之后,李文祥又随部队参加了徐州碾庄战役,而李文祥所在的第10纵队的任务,是驻守在太平庄。他们没想到,自己会在这里遇到一支国民党的精锐部队,战争一下就拉开了帷幕。

敌人的部队武备精良,战斗力比较强,无论在武器方面还是物资方面,第10纵队都不占优势,所以不能和敌人直接正面冲突,他们选择了保守的办法,阻击敌人。

部队里的每个人都使着十二分的精神,没有粮食了,李文祥和战友们吃麦子和凉水,维持着身体所需要的体能。这一战并不好打,他们硬生生阻击了敌人四天四夜,最终才打赢了这场战役,将敌军12万人全部歼灭。

在这场战役中,李文祥获得了特等功。

1949年3月,李文祥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同年四月,他跟着部队参加了渡江战役,随后又解放了苏州和上海,并在解放上海的战役中获得了一等功。

1949年10月,李文祥跟随部队解放福建,福建的天气比较炎热,很多战士都为此而中暑,李文祥也因受不了这种酷热,中暑晕了过去。当他醒来之后,喝了一壶凉茶,感觉了舒服一些。之后,每当他受不了炎热时就会喝一壶凉茶,靠着凉茶,李文祥居然硬生生地挺了过去。

最终,福建得以解放,而李文祥在福州战役中获得了“人民功臣”的称号。

1955年7月,李文祥担任了副连长,被授予了少尉军衔。他心中无比的高兴,自己最初参军就是想要帮国家多出一份力,想让老百姓过上好的生活,如今自己却得了这么大的荣誉。

战争结束后,李文祥想要到基层帮助国家做建设,实实在在地到地方去。所以在1956年8月,李文祥复员了,他在福建建设厅第三建筑工程公司保卫科当一名干事。

只是李文祥哪里闲得住啊,每天坐在办公室工作不是他的工作作风,于是他就主动申请到建设一线去,每天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尽心尽力,从来都没有犯过错误。自己不会的,也会虚心请教别人,他心里想的只有不辜负党的信任,既然给他安排了这样的工作,那他一定要把工作做好。

在福建,李文祥不仅将工作做得很好,而且还遇见了自己心爱的姑娘——陈宝珍。

陈宝珍是一位地地道道的福建姑娘,两个人相爱之后,很快就走进了婚姻殿堂。家庭和工作都足够安稳,李文祥内心还是期盼着能够回老家的,但他却又舍不得让妻子跟着他来回奔波,毕竟河南离福建太远了。

功成名就返家乡

两个人就这样过着自己的小日子,一直到1962年,国家提倡国家干部精简支农。

李文祥在得知该消息后,不禁想到自己老家那个贫困的小村庄。如今自己家庭事业双丰收,但乡亲们却还过着艰苦的生活,他想回到自己的家乡做建设!在得到妻子陈宝珍的支持后,李文祥便赶紧跑到政府部门第一个报名支援农村,他咬破自己自己的手指,在报名表上按上了自己鲜红的手印。

回到老家后,看着家乡到处都是黄河滩涂、贫瘠的土地,李文祥充满了斗志,他说:“我就不相信,改变贫穷比攻城打仗还难。”

说干就干,李文祥先开始带领着乡亲们挖河修渠。作为一位党员,李文祥无论干什么都会冲在最前面,还专门挑一些推车、扛包之类的重活干,在他看来,共产党员要往头里跑。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李文祥的带领下,他们第一年就修好了水渠。到了第二年的时候,他们就开始学习南方的技术种水稻。没想到一下就成了,原来的产量只有一二百斤,现在全部种上水稻,产量增加到了四百多斤。这让乡亲们都非常感谢李文祥,想要推荐他连任村党支部书记,但李文祥却拒绝了,他说:“我年龄大,文化低,还是让年轻人干吧,我做好配合就行了。”

后来村里的人都吃上了白花花的大米,再也不会因为粮食不够而饿肚子了,如今,范县的大米都已经成为知名品牌,被名为“国家优质水稻示范区“。

粮食的问题解决了,李文祥开始希望乡亲们可以更快地富裕起来,他开始带领乡亲们开始种西瓜,发展附加产业等等。他说:“啥时候全村人都富裕了,我的任务就完成了。”

之后,李文祥由村支书变成了副支书,从民兵连长变成了生产队长,最后变成了社员,他的官越做越小。他并不是想偷懒不干,他只是想把更多的机会留给其他人。

村里跟李文祥“搭班子”的董明瑞老人说他:“老李这个人光明磊落,当那么多年村干部,从不占公家一分钱便宜。全村都住上新房,他是最后一个才盖的。在他影响下,我也一直没犯过错,严格要求自己,群众很满意。”

要知道,李文祥和妻子刚回到老家时,连一个安身之所都没有,两人只好先住到了一个破房子里,但早已习惯南方温度的妻子,有些受不了北方的寒冷天气。李文祥心里是着急,但却没有拿钱先给自己盖一个房子,而是一心扑在农村的建设上面。

据董明瑞老人所说:他并没有拿钱先给自己盖一个房子,村里面建养殖场,他就捐木材,而且还是他准备给自己盖房子的木材;后来村里面调整种植结构,他就出钱帮忙买设备。村里面建学校、修路他都会等一个捐款;他还会资助村里的贫困户等等。

因为心疼自己的妻子,他也曾拖家带口地搬了三次家,靠着分给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盖了三间房子。

由于家里没有留多少钱,所以连妻子想要回福建老家的路费都没有。这几十年来,李文祥的妻子就回过一次老家,还是卖了一只猪换来的路费。好在妻子从未埋怨过李文祥,因为她知道自己的丈夫心怀大志,心系百姓,看着百姓的生活变好了,自己内心也很是欢喜,唯一对不起的就是远在福建的父母,自己没有他们年迈时侍奉在前。

安贫乐道过日子

李文祥就这样一直坚守在自己的家乡,为家乡做建设,他带领着大家度过了最困难的时期,解决了大家的温饱问题。

虽然李文祥自己的生活已经很困难了,但他都没有开口向组织申请过一次补助。就连范县遭遇了几次自然灾害,李文祥都没有领取过国家给他的补助。1979年和2001年,国家牵挂老干部、老党员、老军人的生活和待遇问题,在全国进行了两次对优抚对象的普查,李文祥的名字,也始终都没有出现在这些记录上。

即便是范县对本县进行的老党员排查,李文祥也只是拿出了自己的党员证。2009年,范县广泛收集新中国成立前后的英雄模范资料,李文祥则之简单填了自己的个人信息,对于自己参加过的战役还有军功,都只字未提。

1978年,福建建设厅的同志为了落实李文祥的待遇问题,专门来到范县,他们决定让李文祥恢复他在福建干部的身份,这样他就不用在农村受苦了。

李文祥听完后心中很是高兴,他没想到这么多年过去了,组织还惦记着自己呢!但一想到自己家乡还没有建设好,自己在农村这么多年了早已经习惯,更何况,自己还是队长,村里的群众也需要他,要是大家都去富的地方,穷的地方没人来,那不就更穷了?最终,李文祥拒绝了这个回到福建请求。

2011年的某个午后,李文祥拄着拐棍在自己家门口徘徊,因为他听说今天有政府的干部来慰问老军人。吃过饭之后,他便一直等着政府部门的人过来,就在门口迎接他们。

到下午3点多的时候,政府部门的人才从东边走过来,李文祥看见他们过来了,连忙上前握住了最前面那位中年人的手,这位中年人就是河南省委卢书记。

李文祥热情地跟大家打着招呼,带着卢展工等人走进自己的家里。家中十分简朴,家具也比较陈旧,墙上还挂着衣服、以及一张李文祥军容豪迈、英姿勃发的照片。

到了堂屋,卢展工和李文祥坐在迎门桌的两边,李文祥的妻子陈宝珍端过来几杯茶水放在桌子上,两人就这样开始聊了起来。聊了许久,卢展工拉着李文祥的手站在照片面前,问他都打过什么战役

李文祥的话匣子仿佛打开了一样,兴奋地讲着自己当年打仗的故事,却没有提自己立功的事情。卢展工心中也有些许疑惑,既然当过兵,打过仗,又参加了新中国的建设,就这样报名回了农村,什么都没有要吗?

李文祥摇了摇手说:“没待遇,我不要待遇。”

卢展工听了笑了:“啥也不要,那您回来干啥?回来就为了当农民啊?回来就回来啊?”他还指着李文祥的妻子打趣说道:“想当初,您是英俊的专业军官,人家才跟您的对不对?是不是娶了媳妇就要回乡了?”

大家听了都哈哈大笑,气氛相当和谐。

老人这才回屋将一个破旧的小布包拿了出来,放在卢展工的面前,卢展工打开小布包,也打开了这一段尘封的历史。

里面有李文祥在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的军功章还有军功证书。还有一张重量级的奖状,虽然已经残破了,但还能看到上面印着毛主席和朱德同志的肖像,由第10兵团司令员、副司令员、副政委等人在1950年7月联名签发的。

在奖状的背面还有一段用钢笔写的字——立功事迹,上面记录了李文祥在战场上的所有功绩。

卢展工不禁感叹道:

“这一包东西,了不得!这就是我们的英雄啊,革命战争年代出生入死,和平建设时期又这样安贫乐道,不问索取,这就是革命传统,这就是革命精神,这就是他们身上体现出来的平凡之中的伟大追求、平静之中的满腔热血、平常之中的极强烈责任感的‘三平’精神,全社会都应该向这些老英雄学习。”

卢展工看完之后,小心地将小布包重新系好,让李文祥好好保存。他的内心无比的感慨,像这样默默付出不求回报的老英雄,他们的这种精神都是我们需要学习的,都是值得我们尊重的。

此后,国家实行为革命功臣新建或翻新住房的优待政策,李文祥直接拒绝了,他不想给国家添麻烦,他的房子还可以继续住。李文祥一直拒绝,当地政府也只好就这样了。

到了2011年,李文祥的房子已经很破旧了,大家都了解李文祥的为人和性格,所以就在他外出体检时,直接在他家帮他翻新了房子。

李文祥回到家中后,心中又感动又懊悔:“不该啊,那天见到卢书记,我真不该把那包东西拿出来,不该惊动领导,给大家添麻烦了。”

THE END
1.27军81师坦克团七连战友群相册前排左起:李玉新、王长良、高德玉、补世富 后排右二:杨印群 1970年三连留守小汤山农场 左起:杨小晨、温文平、任朝志、李广成、卿和广 左起:张贵明、徐振发、刘建民、贾双喜、吕健库、冯栓群、徐春元 前排左起:王震、王儒贵、范玉贵、王老闷 后排左起:董志强、周保江、杨小晨、张贵明、贾双喜 https://www.meipian.cn/2hbxt5q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