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测序市场乱象:滴血探人生成算命神器

人类基因组测序,对普通人来说无异于一本“天书”。对医卫工作者来说,生老病死、高矮胖瘦等种种奥秘,都蕴藏在这本书中。

新生儿缺陷筛查、靶向药物研制、易感基因检测等等,是基因技术为公共健康带来的红利。但在商业化推广中,诸如判断个人兴趣、预测孩子早恋等也成了基因测序的功能,无疑就让科技染上了几分“算命”的味道。

测天赋、测性格、测婚恋,基因测序都能测准?

自己的孩子,哪些方面拥有特长,能够在哪些领域取得骄人成绩?为获得更大发展空间,不少家长选择替孩子报各种学习班、补习班、技能班。花钱不少,出力甚多,效果却不见得显著。

位于北京的一家基因技术公司,推出所谓“男女性格、嗜好配对基因检测”,以帮助人们尽快确定与自己情投意合的“意中人”。这些检测项目既包括进取心、节俭程度、焦虑抑郁倾向等性格因素,还包含咖啡因偏好、甜食偏好、香菜偏好等生活习惯。

基因测序如此“全能”,开销自然不菲,不同公司的价码与检测方法也是大相径庭。比如测试儿童天赋,有的企业分为情商、智商、运动等大项,完整程序走下来价格过万元;有的企业按检测基因的个数收费,每个基因300元,根据不同类型组成近千元至两千多元不等的检测套餐。在样本采集手法上,有的公司需扎破手指采集血样,有的则是采集口腔脱落细胞。

一知半解滋生渔利空间

基因测序的大潮扑面而来,但五花八门的测序项目背后有多少准头?绝大多数公众依然是一头雾水。

业内专家认为,基因测序等前沿科技成果将会离百姓生活越来越近,公众既能享受科技昌明带来的种种便利,也要认识到技术始终存在时代局限性。

专家表示,人的高矮胖瘦、生老病死与基因关系密切,但目前很多常见疾病的遗传机制并不明确。如果将人类基因组比作一团毛线,现代科技虽能描绘出这团毛线的模样,但如何严格论证确认特定基因与具体疾病的因果联系,仍是一个浩瀚的工程。

当前遗传学研究成果显示,有30亿个DNA碱基对分布于人类23对染色体上。由碱基对组成、具有遗传效应功能的片段,才称得上是基因。不同基因功能各异、相互影响,还有基因自身的突变性与多态性。人类成长生活的具体环境,又加剧了因果关系的复杂性。

一位在基因测序企业工作的专业人士说,所谓基因测天赋,主要依靠消费者提供的基因样本与公司的样本数据库进行比对。如果孩子某个基因表现优良的话,就认定其在一些方面有特长、有天赋。

山东大学医学院医学遗传学教授刘奇迹表示,天赋的确存在,但哪些基因带来哪些天赋并不明确,以当前的技术条件更不足以预测命运。况且,假若测准的概率偏低,对公众来讲缺乏实际的指导意义。

专家指出,当前人类对基因的认知不过冰山一角,不宜夸大基因测序实际功效,更要预防概念炒作带来的负面效应。

测序不是目的,解读才是关键

眼下,更多科技成果走进寻常人家,形成新的产业形态。近年来,随着二代测序基因检测技术推广普及,基因测序成本已降至每人1000美元左右。有业内专家认为,这一价格仍有下探空间,甚至可能达到每人1000元人民币。

“医学已从经验医学发展到循证医学,再逐渐走向精准医学。遗传医学正从早期基础理论向着临床医学转变。”刘奇迹表示,目前技术水平能够支撑起大规模商业化基因测序,但基因测序不同于血常规、尿常规等检测,没有数值区间可供参考。测序结果的解读因而显得格外重要。

业内人士透露,基因测序对人才要求极高,既要有生物医学方向的专业素养,又要对基因测序有深度了解。遗传咨询师专门负责测序报告的解读,但这一职业群体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而且,基因测序行业自身存在发展短板,比如有的基因测序企业,直接套用国外基因数据库,或自有数据库样本量偏少,将降低测序结果解读的针对性。

同时,当前国家虽出台部分硬性指标,但行业标准仍缺乏政府层面的指导。由企业制定行业标准,不同企业对标准的遵循就会产生偏差。这种标准的缺失,一是削弱检测结果的合理性,二是影响公众对基因的认知,三是容易滋生“夸大”与“误导”宣传。

山东省消费者协会公职律师唐雪宇认为,在商业化推广中,新兴技术必须谨小慎微、把握分寸,“引人误解”同样属于虚假宣传。消费者既要对新兴技术的发展抱有信心,也应保持一颗理性的心,切勿盲目追捧。

THE END
1.三部门联合整治网络婚恋市场:须严格执行实名制9月18日,民政部网站发布了共青团中央、民政部、国家卫生计生委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做好青年婚恋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婚恋交友平台需严格执行实名制,促进网络婚恋市场规范发展。 针对婚恋平台注册新造假等乱象,《意见》明确指出,要建立健全婚介婚庆服务机构的行业标准体系和监测评估体系,完善婚恋交友http://www.chinatt315.org.cn/rdgz/2017-9/22/92127.html
2.人秦国文:1.8亿消费人群大市场,共享单身重新定义婚恋经济在婚恋市场上,单身男女被诈骗的现象屡见不鲜。目前,国内一些知名的婚恋机构收费逐渐增高,用户对婚介所和一些婚恋网站的信任却日渐减少。2017年8月,安徽合肥市庐阳区法院开庭审理了一起婚恋网站诈骗案,红娘”冒充女会员骗会费,60余名被害人被骗46万余元,便是婚恋市场乱象的直观反应。 https://www.ctoutiao.com/964533.html?hash=peb7b5uvf88df2b
3.“情感挽回”行业有多乱?“分离‘小三’”动辄收费几十万……起底“情感挽回”市场乱象 那么,林越和李同所遭遇的“情感挽回”服务是个案吗? 为了走近这一新兴行业,新闻晨报·周到记者,以寻求“情感挽回”服务为名,连续暗访了搜索引擎排名靠前的“珍爱网情感咨询”(下简称“珍爱情感”)、“上海民桢商务信息咨询有限公司”(下简称“民桢咨询”)以及为林越和李同提供服务的“柯李https://static.zhoudaosh.com/6787518D60C9C248A7CE64ECF6BDC61C419259F21B0E91F30927E9103C4FFA75
4.婚恋平台乱象:部分私信含色情信息新闻频道近年来,婚姻介绍服务向互联网转移,婚恋网站、App大量出现。与此同时,不断有人发现,这些婚恋网站、App并不靠谱,有的甚至出现了欺骗行为。网络婚姻介绍市场究竟是一个什么状态?《法制日报》记者进行了深入调查。 □ 本报记者 赵丽 □ 本报实习生 刘雪妍 https://www.hnr.cn/news/xwrd/201705/t20170526_2968301.html
5.记者卧底揭露“爱渡”婚恋相亲乱象:你要找真爱?他们把你当“韭菜在记者卧底和暗访调查中,揭开的种种乱象令人吃惊!要知道,消费者到婚恋公司寻求服务,寻的是真爱,不是套路;红娘给陌生男女双方牵线,牵的是成人之美,不是赤裸裸的“成交业绩”。受利益驱动设下的重重套路,不仅是给客户挖的坑,更是给企业发展埋的雷。希望此事能够引起监管部门的重视,依法整顿婚介服务市场,既是给鱼龙http://pc.yun.jxntv.cn/c/OFJvWlE4QnNlZTVpbFNJQk9MN3g1Zz09.html
6.始于“真爱”终于“套路”!婚恋交友平台乱象多业内呼吁加强监管真财经评论人士肖磊对华商报记者分析,婚恋交友平台未来发展空间看好。尽管当下不少单身男女崇尚独立自主,但在交友上依旧保持憧憬。该用户群体具有一定的规模,因此,规模大、定位清晰、平台规范化以及口碑佳的婚恋平台不仅能吸引用户,还能打破市场信息不对称。 部分平台“乱象频生” https://news.hsw.cn/system/2020/0731/121752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