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位于重庆两江新区龙兴工业园区的重庆两江长兴热力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长兴热力)生产技术部主任何孝基心中一块大石落地:公司通过重庆市气候投融资“政银企”平台的牵线搭桥,向中国银行贷款4.7亿元即将兑现。这意味着,该公司负责建设、管理、运营冷热电三联供的能源站将有充足的资金保障。
“我们算是尝到了气候融资的甜头,融资利率大幅低于市场水平,大大降低了我们企业的融资成本。”何孝基算了下,按利率降低1个点算,融资成本一年能减少400多万元。
该项目建成后可同时向周边区域的企业用户提供电、热、冷等多种能源应用方式,将实现优质能源的梯级合理利用,能有效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搭建平台政府“做媒”企业银行来“相亲”
7月12日,全国低碳日重庆主场活动上,重庆市生态环境局两江新区分局局长郑阳华在发布气候投融资试点成果时表示,重庆气候投融资“政银企”平台是进一步释放社会资本潜力、引导气候投融资试点工作、培育气候友好型项目、把控企业气候风险的关键性基础设施和政策工具,有利于解决银企“孤岛效应”,完善气候投融资监管模式、化解投资风险,抢占低碳技术转型先机。同时,平台也为项目入库、定期信息披露、信息真实性核查提供官方认可的统一标准,增强政、银、企三方信息的互通与互动。
据了解,“政银企”平台也是重庆市搭建的全国首个受环保部门监管的气候投融资平台,立足两江、面向全市,包含“一网两库三中心”。一网即重庆气候投融资对接平台,两库即是包含了储备、开发、案例的项目库和包含了专家、三方、投资机构的支撑库,三中心则是项目管理中心、用户管理中心、成果展示中心。同时,该平台与长江“绿融通”打通,信息全部通过绿融通平台分发至各金融机构对接。
“找项目、找投资、找服务、找案例”,在重庆气候投融资对接平台,有融资需求的企业可以提交资料申请注册,向入驻平台的银行抛出橄榄枝。银行也可以在平台上筛选出符合自己投资理念的企业进行接洽。
“我们在两江新区召开的政策宣贯会上了解到了气候投融资这种融资渠道,便在重庆气候投融资对接平台上进行注册申报。”何孝基表示,“市生态环境局两江新区分局对项目减排量进行预估审核,我们再将资料补充完善后,被纳入项目储备库。入库后,像相亲一样,有几家银行觉得我们项目还不错,公司综合考虑后,决定向中国银行贷款。”经过三方评估和专家评审后,两江新区分局为他们出具了碳减排报告,长兴热力被纳入开发库,经过这一层层的审核把控,银行的放贷资金才安全落地。
银行如何把控资金用到指定的用途?“这笔钱我们不经手,资金只是划拨到我们公司账户,向供货商付款时,银行直接将金额划给供货商。”何孝基说,现在集团公司还有多个类似的分布式能源项目,希望能通过气候投融资平台找到“婆家”。
郑阳华说,后续环保部门还会对项目碳减排效益进行跟踪评估,确保气候投融资资金发挥助力双碳的作用。
截至目前,该平台全市注册企业14814家,筛选入库项目399个,融资意向3575.78亿元。
探路“全域碳账户”走向全民低碳
“政银企”平台的搭建背后是重庆不断加大对气候投融资的政策支持。
去年以来,两江新区依托国家气候投融资试点的政策优势,结合自身发展战略、产业优势、资源禀赋和区域特点,持续推动绿色金融创新发展,陆续出台《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绿色债权支持项目目录》《碳减排支持工具工作推进方案》等9大支持性政策,为新型储能项目、绿色制造、绿色建筑、绿色能源、节能环保产业、绿色汽车等提供全方位、全过程的“保驾护航”。同时,加大对绿色企业、绿色项目的资金支持,降低融资成本。
“下一步,我们还将拓展创新气候投融资产品和服务,充分利用现有国内和国际气候类基金,探索建立碳中和类基金,鼓励金融机构和碳资产管理机构创新开展碳债券、碳资产质押、碳资产回购、碳资产租赁、碳资产托管等融资业务,帮助企业拓宽融资渠道,推动社会低碳转型。”郑阳华说。
重庆将开展市级气候投融资试点
气候投融资是一项引导促进更多资金投向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投融资活动,是绿色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
2021年7月,重庆成立了全国首个区域性气候投融资产业促进中心。2022年8月,中国人民银行、发改委等六部委印发《重庆市建设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总体方案》,正式将重庆纳入国家绿色金融改革试验区范围。同月,两江新区入选全国气候投融资试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