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利微|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黄河流域乡村振兴研究与评估中心
笔者生活在北方某四线城市下辖区,随着年龄增长,同龄人和比我大一点的同辈人都已到了适婚年纪,恰逢过年期间,亲戚朋友聚会常谈起的就是结婚恋爱的话题。
首先从县城年轻人的择偶标准说起。我身边的年轻人分为两类,一类是一起读过书的同龄人,另一类是比我稍大一些的同辈人。前者不论是在外地还是在本地,他们现在大多都在考虑谈以结婚为目的的恋爱,并且偏好家乡一致的恋爱对象。后者则是被催婚的首要对象,他们以双方合适作为交往的首要前提,如果条件合适、相处融洽,就会很快步入婚姻殿堂。
再次是县城年轻人的婚姻态度。随着现代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虽然很多年轻人对婚姻产生抗拒,但是在县城,大多数人还是想要结婚的。在外上学工作的年轻人可能有不想结婚的打算,但是父母还是认为结婚生子是人生必经之路,对于县城里年轻人的父母,他们可能接受不了自己的子女不结婚或者不生孩子的情况,也会受到别人的非议。一些年轻人个人意愿与外部观点的极大冲突,自己对婚姻生活没有强大的诉求,但父母亲戚营造了一个强大的社会规训语境。一部分年轻人由于工作还不够稳定,短期没有结婚的打算。另一部分年轻人苦于找不到合适的结婚对象,一直在相亲。比如C,从26岁开始被介绍对象,相过不少次亲,其中一个还有结婚的打算,但无果,至今30岁仍未婚,是家里头号被催婚对象。关于催婚问题,一般是从进入工作以后便开始催婚,女性在27岁以后就被催的比较厉害,男性年龄则会放宽到30岁以后。县域离婚率提高,我们的父母受传统观念影响,即使感情破裂也会为了面子和孩子苟且过完这一生,但是现在大多年轻人不会,他们会更考虑自己的追求,来选择是否继续婚姻。
年轻人婚恋观的变化在于家庭关系,比如原生家庭的影响;身边好友情况,结婚不幸福为什么我要结、他们不结我也不结;社会媒体,各色恋爱、结婚节目;个人素养,个人婚恋观、择偶观等。
首先,年轻人经济独立的崛起,随着社会进步和发展,年轻人的经济状况有了明显改善,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和能力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理想,拥有自主支配的财富。相比之下,婚姻不再是和过去一样维持物质生活的唯一途径,他们不再视结婚生子为人生必经历程。如今他们更加注重个人的成长和自由,在事业和经济方面获得成功,而不是依赖婚姻来实现自己的价值。年轻人对于爱情和婚姻有了更加理性的看法,在这个信息丰富的社交媒体时代,年轻人对于恋爱和婚姻的期许变得更加现实和理性,他们不再轻易陷入热恋的浪漫幻想。而是更加注重彼此的价值观和生活习惯的契合度,他们希望拥有一段平等、尊重和共同发展的伴侣关系,而不是简单的成为对方的彼此依附。现实中,较高的婚育成本让年轻人进入婚姻的意愿无形间受到限制。而且现代社会需要立业之后才能考虑婚姻大事。
最后是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婚姻和家庭功能的变化,年轻人不再将生育作为结婚的主要目的,更看重婚姻的情感效用。高等教育普及,社会大众的受教育水平普遍提升,年轻人的知识水平比以往人群相对有了较大提升。对于年轻人而言,信息获取渠道更加多元,内容更加丰富,能够接触和了解更为广泛的世界,在择偶时要求更高,追求夫妻双方的平等性,满足个体的需求,更期待建立双方平等、自由、独立的新型关系。传统家庭的生育功能、稳定功能减弱,摆脱了各种传统角色要求,改变了传统的性别角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