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晚报今年将迎来创刊90周年。90年间,在新民晚报上对于男女之间的婚恋情况曾经进行过许多讨论,更是折射出了不同时代婚恋观的变化。
1951年12月14日,新民报探讨《子女的恋爱问题》
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婚恋问题逐渐展现出来。1984年6月14日,新民晚报头版头条刊文《请关心这“被爱情遗忘的角落”崇明一些农场大年龄女青年谈苦衷》,其中谈到当时的崇明县长江、新海、长征三个农场的统计,二十八岁以上未婚女青年有一千四百六十多人,占同龄女青年的百分之二十六,已成为农场的一个老大难问题。
1984年6月14日新民晚报头版头条
当时的市妇联还会组织大龄青年相会的游园活动。在新民晚报刊登的一篇《愿你们早日找到爱情市妇联组织大龄青年游大观园侧记》中提到,“被耽误了青春的青年并没有被时代冷淡,党和各级组织向他们伸出了热情的手”。
勤交流缩小代际鸿沟
自1973年起,日本每5年举行一次“日本人的意识”调查。在去年的调查中显示,日本国民的意识在25年来朝着一个方向持续发展,即结婚不是必须的:认为“必须”的比例从1993年的45%下降到2018年的27%,认为“不是必须”的从51%上升到68%。此外,认为婚后不生孩子也可以的人从25年前的40%上升到今天的60%,认为婚后必须生孩子的人比例也从54%下降到33%。在结婚生子方面,日本社会的主流意识在25年间已经完全改变。无论是结婚还是生子,都不是日本大多数人的硬性需求。
对此,华东师范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吴瑞君教授认为,当今的社会是一个多元的社会,年轻人越来越独立,社会也越来越宽容。无论是主动单身,还是被动单身,各有各的无奈,也都会有孤单的时候。
去年,由吴瑞君教授负责的上海市民政局华东师范大学“婚姻与家庭”民政科研基地发布了《上海市大龄未婚青年问题、影响与对策研究》报告。调查结果显示,在当前的中国社会中,婚恋服务不应将个体与家庭完全割裂,应专门针对中国文化中的家庭本位观念,在婚恋公共服务的内容设计中邀请家庭成员共同参与,在出现两代人意见不一致的情形时能从中调和,必要时应与社区合作,链接社会工作者为大龄未婚青年及其父母进行婚恋和家庭咨询和支持服务,帮助他们以更加开放、宽容和积极的态度应对择偶和婚姻。
“
旧有的婚恋观也是老一辈人经验的总结和历史的结晶,依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因此也应在婚恋服务中邀请两代人共同探讨择偶标准和对幸福婚姻的界定,彼此间取长补短。
”
依需求优化公共服务
记者手记:
热·恋
“男生搭讪三件宝,你好、在吗、表情包”,这是目前男女相亲的真实写照。相比父辈们通过情书传真,现在在线交流工具的应用,让男女之间交流更加便捷的同时,也让曾经的“怦然心动、朝思暮想”荡然无存。
在去年上海举行的“倡扬时代家风共建卓越城市——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上海家庭文化展”上,陈才宣、陆彩英夫妇的971封,97万字,重达8斤的泛黄书信,虽然文字朴实无华,却在快乐时飘逸、悲伤时沉凝,墨香中透着暖暖的关切,展现的是最真挚的浪漫。
恋爱肯定不是一个人的事情,我们不需要刻意地去“控制”爱情的温度,但需要抛开各种算计束缚,让两个人的心自然地碰撞,这样擦出爱情的火花,才能让感情“升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