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军官是一个响亮的称谓,一个蓬勃向上的群体。然而,在这个优秀的群体里,尚有不少上个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出生的大龄青年至今仍孑然一身。是什么原因阻滞了他们步入婚姻殿堂的脚步?对于美好的爱情,他们有着怎样的渴望?如何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婚恋观,为此,记者进行了调查———
本报通讯员黄晖本报记者韩燕荣
接收地方大学生补充军队干部队伍,对于提高我军干部队伍科学文化水平和整体素质,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全军和武警部队加大贯彻落实《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建立依托普通高等教育培养军队干部制度的决定》的力度,积极做好选拔、接收和培养国防生干部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地方大学生干部在军队现代化建设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地方大学生干部这个优秀的群体里,尚有许多上个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出生的大龄青年至今仍然单身。这些单身大学生干部的婚恋状况存在着哪些问题?是什么原因导致这部分“优秀群体”处在“被爱情遗忘的角落”?近日,笔者通过问卷调查、网上论坛、个别访谈等方式,对部分单身大学生干部婚恋情况进行了调查。
现状调查———被爱情遗忘的角落
我们的问卷由恋爱现状、恋爱观念、恋爱动机、选恋标准等32个问题构成,共发放问卷455份,回收有效问卷412份。
从调查情况看,95%以上的未婚大学生干部均能很好地认识到爱情表达的社会性,认同爱情的持久性,并坚持爱情是婚姻的基础。这说明他们的婚恋观已经趋向成熟,能够很好地认识到应以爱情为动力,努力提高自身各方面的素质。然而,尽管这些大学生干部有着很高的素质,有着很强的责任感,但爱神却总是和他们中的许多人擦肩而过。在总后勤部某医院被调查的20名大学生干部中,竟有9人没有结婚,7名28岁至33岁的大龄大学生干部还没有找到另一半。
在回收的调查问卷中,我们看到了问题的所在:和女友见面难、沟通难,是这些大学生干部恋爱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原因剖析———什么挡住爱的脚步
调查发现,部分大学生干部在大学期间都曾有过恋爱的经历,但随着毕业后各奔东西,大多数爱情无疾而终。2007年5月,由教育部、人事部和四总部联合颁发的《国防生教育管理规定》第27条明确规定“本科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和毕业到军队下达首次任职命令前不得结婚”,这就决定了大学生干部的爱情注定要延续到毕业后到部队工作的日子。但是到部队后,由于受环境和条件等各方面因素影响,爱情两个原本美好的字眼对他们而言,开始显得有些沉重和遥远。这其中的阻碍来自于各个方面。
阻碍三:标准太高没人爱。部分大学生干部过于看重自己的“大学生”和“干部”身份,心气过高导致择偶标准也偏高,使得选择余地过小。有的则是图虚荣、讲攀比,把美貌、财富、学历放在首位,带着框框找对象,造成高不成、低不就,把自己拖进了大龄青年的行列。
大学生干部,寄托着军队未来发展的希望,他们朝气蓬勃,思想敏锐,有很强的开拓和进取精神,他们的生活动态,往往能反映出时代和社会的变迁。社会和军队生活的变化,会给每一个大学生干部的思想、观念和心理带来波动,婚恋生活亦是如此。大学生干部婚恋生活不顺遂,带来的消极后果不容小觑。
解决途径———栽好梧桐引来凤凰
2005年11月22日,解放军四总部联合颁发《关于进一步做好接收和培养地方大学生干部工作的意见》,其中明确规定“要积极为大学生干部排忧解难,妥善解决婚恋、住房、家属随军等方面的问题,营造有利于吸引和保留人才的良好环境”。婚姻、家庭是一个人干事业、谋发展的精神加油站。如果爱情不顺、婚姻不稳、家庭不和,就会影响军人安心部队建功立业,进而也会影响到部队的和谐稳定和全面建设。这个问题应当引起部队各级领导重视,并积极寻求解决之道。
解决途径之三:搭建恋爱平台,为大学生干部的婚恋创造更多机会。要利用重大节日以及有特定意义的日子举办各种军地联谊活动,通过加强部队与地方民政、妇联、企事业单位的联系,开展各种形式的军地联欢活动,如“鹊桥会”、“联谊会”等,为男女青年的相识创造条件;要通过“双拥”工作,积极开展军民共建活动,为未婚大学生干部和地方优秀女青年相识、相恋创造更多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