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论语·学而篇》第十三章)
谢付亮简解
本章大意是,有子说:“说话有信用,且能够符合义,那么说的话就能实践、兑现。态度恭恭敬敬,且能够符合礼,这样做就能够远离耻辱。所依靠的,都是可亲近之人,那么,这些人就是可以长期依靠的,甚至终身依靠的。”
可以说,本章讲了人生的三大原则,有子非常郑重地提醒我们,在说话、待人等方面,必须从最开始时就小心谨慎,这个观念值得每一个人重视。
展开阐释之前,简单说一说原文中的字词。
其一,近,接近,符合。
其二,复,实践,履行。张居正解释为“践言”,即践守所言、践行所言。
其三,因和宗,这两个字,古往今来,注家的分歧比较多,这里列举相对常见的三种。
一,杨逢彬认为,“因”通“姻”,“宗”是“尊敬”,“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的意思则是,“对姻亲保持亲近,这种态度也是值得尊敬的”。二,钱穆认为,“因”就是“依”,宗是“主”,“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的意思则是,“遇有所因依时,必先择其可亲者,亦可依若宗主了”。三,《日讲》认为,“与人相依谓之因,终身依归谓之宗”,即,与人相依叫做“因”,终身依归叫做“宗”。
下面,谈谈有子眼中,人生的三个原则。
第一个原则,“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活在这个世界上,大家都要说话,也大多知道要说话算话,要能够做到自己所说的,但必须注意了,我们开口说话,万万不能乱说,必须慎之又慎,必须符合义的要求,这样说出的话才能实践和兑现。
相反,如果违反了这个原则,将来又如何信守承诺?例如,2017年的国学课上,一个女孩在表达自己观点时说,她和一位同学关系很好,可以为了友谊去死。我当时就和她说,我不否定你们之间友谊的淳厚,也不否定你对对方的情真意切,可是同时,你要想一想自己的父母,你在他们心中有多重要?你将来要遇到多少朋友?他们为了培养你,又花了多大的代价?然后再想一想,自己能不能说出这样的话?
我不知道这个女孩有没有听进去,因为我清楚地记得,她当时低着头,没有表示出明显的认同,也没有表现出明显的不认同,但对我来说,我不仅必须对她说这些,而且要尽力说得彻底点,她万万不可拿自己的生命开玩笑,否则就是不孝。至于她说的话,明显是不合宜,自然算不上“近于义”,暴露的问题很多,听的人不应该相信,其本人更不应该践约。否则就是自私,就是大不孝!
第二个原则,“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待人自然要心怀敬意,这样表现出来的就是“恭”,但要以“礼”来约束,否则,过度的恭敬就变成了“足恭”,左丘明、孔子、你、我和他,每个人都会觉得可耻!
举个例子,老百姓在骂一个人喜欢拍马屁时,一般会说这个人是“马屁精”,若是觉得还不过瘾,就会说“你看看,领导来了,他那样子,简直比他亲爹来了还亲……”,这就是“足恭”!你对领导的态度,自然不能胜过爹妈,这是最起码的标准,但是,很可惜,这样的人,我们每个人都看到过。长此以往,这样的人必然会自受欺辱!
所以呢,有子的话要注意听一听,从一开始就“恭近于礼”,拿捏好自己的态度,处之泰然,相互尊重,天长日久,大家自然知道你的“恭”是发自内心的,也就是说,一个人没必要看到领导,就像看到亲爹亲妈一样,或者说比亲爹亲妈还要亲,更加是没必要。
但,你若坚持不听,依旧我行我素,就不要怕别人看不起你,人生嘛,都是自作自受,怨不得别人。孔子说过“恭而无礼则劳”,即,态度恭敬而不以礼作为指导,就会劳苦烦扰。人生的一切劳苦烦扰,就自己慢慢消化吧。影视剧里类似的镜头非常多,以后看电视、看电影,多留个心眼,多思考思考,你就会领悟到更多,这里就不再举例了。
第三个原则,“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每个人都是孤单的,也都是孤独的,都需要与人相依,以度过几十年或上百年。但是,什么样的人,才值得我们依靠呢?尤其是,什么样的人,才值得我们长期依靠乃至终身依靠呢?
有子给出的答案很简单,本质上就一个字“亲”,也就是淘宝上买东西时,商家对你的称呼“亲”,但二者的含义有天壤之别,前者是“血浓于水”的亲,或者是有着类似情义之人;后者是加了一千万吨海水的“亲”,说说而已,泛泛之交而已。显然,有子是在提醒我们,人生所依靠的,都要是可亲近之人才好。
必须注意到,“血浓于水”,是中国人的基本观念,最看重的是亲人,自然会觉得亲人最可靠,尽管会有例外。也正因为此,当朋友关系处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变为“兄弟”或“姐妹”,以示亲近,例如,“桃园三结义”就是换一种方式,将萍水相逢的三个人变为血浓于水的兄弟。
现代社会,也有类似的结拜兄弟或姐妹,情同手足,只不过没像过去那么正式和隆重,但只要心里是真诚的,时刻有着对方,也就不在乎外在的形式了。
讲到这里,又有了一个大问题,那就是,怎样的人,才是可亲近的人呢?
这的确是难题!
纵观《论语》这本书,很多都是在讲怎么做人,也在讲人与人之间的区别,比如君子与小人的区别,言外之意也是在告诉我们,什么样的人,才是靠谱的,才是可以亲近的,所以,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很难说”!
但“很难说”不等于“不能说”,我们可以找一个角度来说,比如,君子才是可以亲近的人,小人是不可以亲近的,然后,你再想一想,君子、小人有什么样的特征,逐一分析,便能够顺利做出取舍。
再如,我们可以看看一个人是否能做到孝悌,然后再决定是否可以亲近。我的观点是,做不到孝悌之人,一定不能亲近,但做到了孝悌,也要慎重考虑,仔细分析他的言行,千万不能一概而论。
毕竟,大家对孝悌的理解存有差异,有些人做到了孝悌,却还是干出了伤害朋友的事。尤其是,男孩、女孩寻找一生依靠的人,有些人看起来也是很孝顺,却又是个十足的“妈宝男”或“妈宝女”,几乎没有自己的主见,夫妻双方又如何能够好好相处?
好了,回到本章有子的表述上,我的理解是,有子眼里可“亲”之人,至少应该具备两个标准,其一,信近于义;其二,恭近于礼。
仔细想想也很有道理,“信近于义”,言合于义,说到做到,必然是人品扎实,不会早晨说话晚上就否定,对于终身大事而言,也必然不会,热恋时说相爱一辈子,结了婚,陷入柴米油盐酱醋茶,就说相看两厌,绝口不提“爱你”,恨不得马上分手。
至于“恭近于礼”,能够懂得“礼”,且能够拿捏好“礼”的分寸之人,自然有着全局观念和长远观念,对人情世故有着深入的观察和思考,甚至对人性也有着入木三分的理解,肯定不是偏颇之人,也不是浅薄之人。
既然如此,同时做到了“信近于义”和“恭近于礼”,当然是可以依靠,可以长期依靠,乃至可以终身依靠的!
如此理解,交朋友、找对象、招聘员工、选合伙人,都应该认真领会有子的这三个人生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