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就是指没有危险,不受威胁,不出事故。安全是一个大学生圆满完成学业的基本保证,是一个大学生思想进步、健康成长和立志成才的基本条件。
2、大学生掌握安全常识的重要性是什么
大学生在进入高校之前,基本上都是从家门到校门,保护学生人身安全和健康的职责主要由家长和学校的老师肩负着,在家长和老师的呵护下,社会上的各种危害和不安定因素对学生影响相对较小。如今学生们千里迢迢走出家门,来到高校学习,大多事情都得靠自己去安排,急需增长安全知识,增强自我保护能力。大学生需要转变观念,学会独立处理问题,包括一些复杂问题。
在许多发达国家,新生入学的第一天,就要接受有关安全和生存方面的教育。在国内学校的新生入学教育中,安全知识教育也被放在很重要的位置上。同学们对于安全教育不能不重视,学习和掌握一些安全知识将会终生受益。大学生要通过多种形式学习安全知识,增强安全意识,提高自我防范能力。要学法懂法,能依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使国家财产和自己的人身、财产不受侵害。同时,要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增强法制观念,自觉遵纪守法,不去侵犯国家、集体的财产和他人的人身、财产安全,不参与违法犯罪活动,不做危害学校和社会的事情。
3、高校治安状况及特点是什么
与社会上相比,高校的治安状况总体上是好的。校园安全防范力量较强,学校安全环境不断得到改善,师生员工在校园中是有安全感的。但是,近几年来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安全隐患不断增多,加之受社会治安形势的影响,导致各类案件、事件有上升趋势。
高校校园内案件、事件呈上升势头,除了犯罪分子活动猖獗、内部治安防范工作相对薄弱等原因外,许多大学生缺乏安全防范意识是个重要原因,这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4、安全问题涉及大学生学习、生活和交往的那些方面
大学生面临一个新的环境,社会阅历较浅,缺乏应有的法律知识和安全知识,安全防范意识较差等。这些客观的现实,以及少数大学生被非法侵害或参与违法犯罪活动的教训,提醒我们,必须通过各种形式,向全体学生普及法律知识和安全知识,增强其遵纪守法观念和安全意识,提高其安全防范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同学们要与有关部门和教职员工一起,共同维护安全稳定,积极参与校园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为进一步改善校园及周边治安环境和治安秩序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防火
5、火灾及其危害是什么
火灾是指失去控制、对生命和财产造成损害的燃烧现象。火一旦失去控制,就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带来严重的危害和威胁。大兴安岭的森林火灾、洛阳某娱乐城的火灾、新疆克拉玛依火灾、唐山某商场火灾、河南焦作放映厅火灾、吉林百货商厦火灾等都震动全国,损失十分惊人。
我国《消防法》明确规定:要提高全民的消防安全意识,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维护消防安全、保护消防设施、预防火灾、报告火灾的义务。公安部61号令中规定:单位应通过多种形式开展经常性的消防安全宣传教育,使人们会报警、掌握扑救初起火灾以及自救逃生的知识和技能。青年,尤其是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保护国家、人民和公共财产安全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神圣的权利和义务。学习和熟悉防火知识,掌握灭火的基本原理和技能,协助学校做好防火工作,杜绝火灾发生,对于保障同学们的人身和财产安全是十分必要的,也是非常有益的。为了维护学生的人身安全,为了维护公私财产的安全,每个同学都必须努力做好防火工作,防止火灾发生。
6、学校发生火灾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火的燃烧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要有可燃物质,如木料、汽油、酒精以及同学们使用的书籍、纸张、蚊帐、衣被等物;二是要有助燃物质,如空气等;三是要有火源,如火苗、火花等。以上三个条件必须同时具备并互相作用,燃烧才能发生。我们掌握了物质燃烧的条件,就可以有的放矢地采取措施,有效地预防和制止火灾的发生;一旦发生火灾,就可以最大限度的减少损失;不管采用什么方法,只要能去掉一个燃烧条件,火就能熄灭。
7、如何做好防火工作
针对上述常见的火灾原因,防止发生火灾的关键是做好预防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公安部61号令等法律法规和学校的防火安全管理制度是火灾事故教训的总结,要预防火灾,同学们必须高度重视,认真学习,严格执行,自觉遵守。
需特别指出的是,大学校园规模大,人员和资产高度密集;图书馆和实验室等存放、配备有价格昂贵的图书资料、仪器设备,且相当一部分不可用金钱来衡量,有些不可再生;校园处处是树木花草和同学们的文体活动场所。因此,要特别注意校园防火特别是冬季、春季防火,要坚决禁止在校园焚烧垃圾杂物、放火烧荒、乱扔未熄灭的烟头和在禁燃区燃放鞭炮焰火等。
8、学生宿舍如何预防火灾
做好学生宿舍防火工作,每个学生都要树立强烈的防火意识,充分认识到火灾的危害,自觉遵守学校的防火安全管理制度和规定。具体地说要做到以下几点:
9、实验室和实践实习中如何预防火灾
实验室电器设备未定期保养维修,电器零部件老化,也会引起火灾,危及学生安全。在实验室和实践实习中,要严格遵守各项安全管理规定、操作规程和有关制度,涉及使用化学危险品时,一定要注意防火安全,在老师指导下进行操作。
10、发生火灾如何应急处理
任何一起火灾,都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通常分为三个阶段:初起阶段、发展阶段和猛烈阶段。
火灾的初起阶段:火焰面积小,火势弱,易于扑救,只要及时发现立即用灭火器材灭火,均能将火扑灭。其方法:一是发现初起火灾不要惊慌失措,要勇敢的以最快速、最有效的方法灭火,同时呼喊其他同学帮忙。扑救时要在确保自身安全的前提下进行,如烟雾大要用湿毛巾等捂住口鼻,将灭火器对准火焰根部喷射,并尽量使自己处在上风位置。二是电器着火,首先要切断电源,防止救火中触电。
11、灭火的基本方法是什么
(1)隔离法:将着火的地方和物体与其周围的可燃物隔离或移开,燃烧就会因缺少可燃物而停止。实际运用时,如将靠近火源的可燃、易燃、助燃的物品搬走;把着火的物件移到安全的地方;关闭电源、可燃气体、液体管道阀门,中止和减少可燃物质进入燃烧区域;拆除与燃烧着火物毗邻的易燃建筑物等。(2)窒息法:阻止空气流入燃烧区或用不燃烧的物质冲淡空气,使燃烧物得不到足够的氧气而熄灭。实际运用时,如用湿棉毯、湿麻袋、湿棉被、湿毛巾被、黄沙、泡沫等不燃或难燃烧物质覆盖在燃烧物上等。(3)冷却法:将灭火剂直接喷射到燃烧物上,以降低燃烧物的温度。当燃烧物的温度降低到该物的燃点以下时,燃烧就停止了。或将灭火剂喷洒在火源附近的可燃物上,使其温度降低,防止辐射热影响而起火。冷却法是灭火的主要方法,主要是用水和二氧化碳来冷却降温。(4)抑制法:此法是用含氟、溴的化学灭火剂(如1211)喷向火焰,让灭火剂参与到燃烧反应中去,使游离基链锁(俗称“燃烧链”)反应中断,达到灭火之目的。以上方法在实用中,可视实际情况,一种或多种并用,以达迅速灭火之目的。
12、发生火灾事故如何处理
校园内发生火灾,学校主管领导接报后,根据灾情启动应急疏散工作预案;灭火结束后,由保卫处配合公安机关进行调查;查明火灾原因后,按“四不放过”原则进行处理(火灾原因没调查清楚不放过;防火措施没有落实不放过;当事人没有受到教育不放过;单位领导和责任人没有进行责任追究不放过)。若属过失失火,当事人也应承担法律和民事责任。
三、防盗
13、为什么说盗窃案件是大学校园中的多发性案件
盗窃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秘密窃取国家、集体或他人财物的行为。它是一种最常见并为师生员工深恶痛绝的违法犯罪行为。其中,数额较大的(目前一般掌握在1000元以上)称为刑事案件中的盗窃案,数额较小的按治安案件的偷窃案查处。以作案主体分,盗窃案可分为外盗、内盗和内外结伙盗窃。
高校中内盗发案率较高,主要是少数大学生因对自己要求不严,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扭曲,法律意识淡薄,不顾家庭和自身经济承受能力,追求时髦,导致没有钱花就去偷,逐步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预防和打击高校盗窃案,不仅是公安机关和学校保卫部门的重要任务,也是每个大学生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增强防盗意识,了解校园内盗窃犯罪的基本情况、规律和特点,掌握防盗的基本常识和技能,是防盗和保证安全的基础。
14、什么物品是大学校园里容易被盗的物品
(1)现金、存折和汇款单等。无论是人民币还是外币,都是一般等价物,盗走后都能及时花掉,且不易辨认。(2)贵重物品。如微机、笔记本电脑、随身听、手机、文曲星、黄金饰品等。贵重物品被盗后,犯罪分子将它卖掉可以变成钱。(3)衣物等生活用品和学习用具等。
15、大学校园里什么地方容易发生盗窃案件
(1)学生宿舍。学生的现金、贵重物品、生活用品主要放在宿舍里,宿舍是最容易发生盗窃的场所。有些同学缺乏应有的警惕性,安全防范意识太差,如离开宿舍不锁门窗、看到陌生人乱窜不管不问、随便留宿外人或出借钥匙等。(2)餐厅、教室、图书馆、操场、浴室等公共场所。学生的现金、贵重物品、学习用品放在包里,包放在公共场所,人离开了,极易被盗。锻炼身体时将贵重衣服、物品等放在操场,洗澡时放在浴室的衣柜中不加锁等,也易被盗。
16、盗窃分子作案的主要手段是什么
(1)顺手牵羊。盗窃分子乘主人不备,将放在桌上、床上的贵重物品或将晾晒在阳台、走廊中的衣服偷走。这种盗窃手段,不用撬门撬窗,非常方便,故称“顺手牵羊”。(2)溜门盗窃。盗窃分子乘室内无人、房门未锁之机,溜进门来,将室内贵重物品盗走。这种手段速度非常快,甚至不到一分钟即可完成。尤其是在夏季,夜间睡觉图凉快不关门,小偷趁机入室盗窃“浮财”。(3)窗外钓鱼。盗窃分子乘室内无人或室内人员睡觉之机,用竹竿、木棍等工具在未关闭、未加锁的窗户外,将室内的贵重物品、衣服等钩走。(4)翻窗入室。盗窃分子乘窗户敞开之机,割破纱窗,入室盗窃。(5)撬锁入室。盗窃分子乘室内无人之机,撬坏门锁,入室盗窃。(6)先盗钥匙,再盗物品。盗窃分子乘人不备,在宿舍等处偷来钥匙,或在图书馆、教室、餐厅等公共场所,先从书包中盗窃学生的钥匙,然后尾随学生认清他的宿舍,再乘宿舍无人之机用钥匙开门,入室盗窃。
除上述六类外,还有偷配钥匙预谋行窃,以找人、推销商品等名义混入宿舍行窃等等。
18、高校盗窃案件有什么特点
一般盗窃案件都有以下共同特点:实施盗窃前有预谋准备的窥测过程;盗窃现场通常遗留有指纹、脚印、物证等痕迹;盗窃手段和方法常带有习惯性;有被盗窃的赃款、赃物可查等。但由于客观场所和作案主体的特殊性,决定了高校盗窃案件还有以下特点:
19、如何预防盗窃,确保财产安全
20、发现被盗后怎么办
下课回到宿舍,如发现门窗被打开,或窗上玻璃被打碎、纱窗被割破、室内物品被翻得比较乱,这是室内发生盗窃的明显标志。遇到这种情况,头脑要清醒,不要急于到室内查找自己的物品。首先,要保护好犯罪分子留下的现场,任何人不要进入室内,以便公安人员在现场提取犯罪分子留下的痕迹。其次,要马上报告学校保卫部门或公安机关,请他们来现场调查了解。第三,配合公安保卫部门查破案件。如果发现存折或汇款单丢失,要马上到银行、邮局去报告、挂失。平时若丢失贵重物品、自行车等,也要及时到学校保卫部门报告,讲明丢失或被盗情况及自己物品的特征,提供查破线索等。
四、防诈骗
21、什么是诈骗
诈骗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公私财物的违法犯罪行为。其中骗取数额较大的,目前司法实践掌握在2000元及其以上以诈骗罪论处。骗取所得在2000元以下的,属于一般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酌情给予批评教育或治安处罚。由于它一般不使用暴力,而是在平静甚至“愉快”的气氛下进行的,受害者往往会上当。提防和惩治诈骗分子,除依靠社会力量和法治以外,更主要的还是大学生自身的谨慎防范,认清诈骗分子的惯用伎俩,以免上当受骗。
22、大学生上当受骗的原因是什么
(1)思想单纯,防范意识较差。大学生从小到大一直在学校里读书,社会生活经验少,思想单纯,分辨是非能力较差。有的学生感情用事,见到自称是“落难者”就想“慷慨解囊”,结果疏于防范,落入骗子设下的圈套。(2)贪小便宜,急功近利。贪心是受骗者最大的心理缺点。很多诈骗分子之所以屡屡得手,很大程度上是利用了人们的贪心等非分之想。一些同学往往为诈骗分子所开的“好处”、“利益”所吸引,不加深入分析,不作调查研究,自认为是用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的利益,结果却“鸡飞蛋打”或“捡了芝麻,丢了西瓜”。(3)有求于人,轻率行事。每个人免不了有求他人相助之事,能否如愿要看是何事,对象是谁。如果不辨青红皂白,为达目的而轻率交友,弄不好会上当受骗。据调查,当前大学生容易被利用的心态是:想经商助学而缺乏经商实际经验;急于成名爱慕虚荣而无意戒备;想谋到理想工作而到处“寻找门路”等等。
23、诈骗作案的主要手段是什么
随着社会治安的日趋复杂,形形色色的违法犯罪分子往往在我们年轻幼稚、思想单纯的大学生身上打主意,借结交之机或推销之名,变换手法,施展骗术,引你上当。其诈骗的主要手段有:(1)伪装身份,直接骗钱;(2)假冒身份,流窜作案;(3)故意找茬,勒索钱财;(4)骗取信任,寻机作案;(5)招聘为名,设置骗局;(6)以次充好,恶意行骗;(7)投其所好,引诱上钩等。
24、如何预防被诈骗,维护自己的财产安全
五、防抢劫、防抢夺
25、什么是抢劫、抢夺
抢劫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以暴力、胁迫或者其它方法施行的将公私财物据为已有的一种犯罪行为。抢夺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乘人不备,公然夺取他人的财物。这两类犯罪行为同时都侵害了他人的人身权利,而且容易转化为凶杀、伤害、强奸等恶性案件,严重侵犯大学生的财产及人身权利,威胁大学生生命安全,造成大学生生命、健康及精神上的损害,比盗窃犯罪具有更大的危害性。这两类犯罪行为在大学校园里远比盗窃行为发生的少,但也有可能发生。因此,也必须积极防范。
26、大学校园里发生抢劫、抢夺案件的特点是什么
27、大学生如何预防抢劫、抢夺
根据上述大学校园中抢劫、抢夺案件的特点,要做到以下几点:
(1)外出时不要携带过多的现金和贵重物品,特别是必须经过抢劫、抢夺案易发地段时,若因购物需要必须携带大量现金或贵重物品,应请同学随行。(2)现金或贵重物品最好贴身携带,不要置于手提包或挎包内。(3)不外露或向人炫耀贵重物品,应将现金、贵重物品藏于隐蔽处。(4)尽量不要在午休、夜深人静时单独外出,特别是女同学;不要在僻静、黑暗处行走、逗留。若必须通过僻静、黑暗处,最好结伴而行,或携带防卫工具。(5)发现有人尾随或窥视,不要紧张、露出胆怯神态,可大胆回头多盯对方几眼,或哼唱歌曲,或大叫同学、老师的名字,并改变原定路线,立即向有人、有灯光的地方行走。(6)女生独自外出或回校,穿着不要过于时髦、暴露。
28、发生抢劫、抢夺时怎么办
六、防交通事故
29、交通事故的危害是什么
高等学校学生非正常死亡人数中,交通事故死亡占有一定比例。汽车是现代重要的交通工具,人们在享受汽车便捷的同时,也不得不面对交通事故带来的困扰。车祸,已成为人类第一杀手。一百多年来,全世界葬身于车轮之下的人数已达4000多万,超过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死亡人数,且每年还在以40万人的速度递增。因此,人们称交通事故是“马路上的战争”。
在城市交通事故中,绝大多数是机动车撞着骑车人和行人,导致骑车人和行人伤亡。在交通行车、行人过程中,同汽车和其它机动车相比,骑自行车的人、行人总是处于交通弱者地位。高校大学生作为社会的组成部分,同样不可避免地受到交通事故的困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