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嫌疑人按诈骗进度标注聊天对象。受访者供图
从“茶叶妹”到“支教女”,网络交友诈骗的剧本一变再变,面对骗子定期更新的朋友圈,发布的照片、视频,年轻男女屡屡陷入骗局,殊不知这只是犯罪团伙出品的又一个“女神样板”。近日,浦东公安分局破获一起网络交友诈骗案,捣毁29人的诈骗团伙。而在这起诈骗案的背后,精确到分钟的诈骗话术、流水线般的诈骗套路所折射出的正是一个网络交友诈骗不断“团伙化”的缩影。
青年报记者钟雷
共享案例
“支教女幼师”隔网放饵
男子陷“红包游戏”被骗逾万元
但这次转账却被对方立即领取,随后“芒果女孩”又接连领取了之前的所有转账,并在一天后将小谌拉黑。小谌转给对方的13000余元也随之被卷走。小谌这才意识到受骗,前往派出所报案。
揭秘流程
精心创作多部“剧本杀”
除了广撒网之外,真正让众多年轻男性沦陷在“爱情旋涡”中的,则是该犯罪团伙准备的一套完整的诈骗话术。从以“认错人”作为搭讪由头,到逐步引出各种故事拉近关系,最后借过生日索要礼物的名义“割韭菜”。其间使用的图片、视频均为网络素材,语音则由女性“业务员”录制。
鄢某某表示,自己在工作中基本就是“机器人”的角色,基本不用看受骗者的回复内容,只需要照搬剧本话术便可完成骗局。“如果对方提出要视频,就拒绝,实在不行就同意语音通话,让女业务员客串一下。”据他介绍,每个剧本诈骗周期为27天左右,得手后便拉黑对方。
[专家支招]
刚认识就谈钱多半动机不纯
上网多学学识别骗术的方法
2018年3月,市民冯先生通过“陌陌”社交软件认识了“美女空姐”,网恋两个月被骗16万,最后发现“美女空姐”真身竟是个20岁的小伙子。今年1月14日,深圳市公安局通报称,在河北和广东佛山警方的支持配合下,深圳警方于近日打掉一个跨省“传销式”网络交友诈骗团伙,刑事拘留涉案团伙成员60人,
虽然在部分网友眼中,这些骗术漏洞百出,但对于缺乏网络交友经验的年轻人而言,类似的“糖衣炮弹”却屡试不爽。前述浦东一案中的受害者小谌就表示,自己在受骗前从未有过网络交友经验,“都是朋友介绍当面认识的。”而骗局中女子支教老师的身份则迅速瓦解了他的戒心。“她做支教的时候跟我借过一次钱,有过一点怀疑。但事后来看到她发给我的视频、音频又不怀疑了。”
针对这一现象,世纪佳缘情感专家张老师指出,“假支教真骗捐”主要是利用“爱心捐赠”让受害人不太容易拒绝,受害人往往因为善良、有爱心或抹不开面子等原因受骗,再往前一些的诸如卖茶叶、花篮托这种,差不多形式的诈骗已经存在很多年了,从电信平台到互联网平台都时有发生。实质就是,罪犯更多利用受害人贪图利益(财、色)的心理循循善诱,利用互联网社交平台展示诱饵,放长线钓大鱼。
那如何提防此类案件的发生呢?张老师认为,在婚恋交友中,切莫轻信对方声称的条件,要以实际沟通中掌握的信息为准,罪犯往往把自己包装成白富美、海归、高管等高素质群体让受害者更容易上钩。其次,在没有取得深层次了解的时候,切莫与相亲对象有财物上的往来,要明白刚认识就和你谈财物的人多半动机不纯。他建议,青年人可以在网络交友平台上查看详细的案例介绍和识别骗术的方法,增强鉴别骗术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