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中国艾滋病调查报告

今天是第24个“世界艾滋病日”。1981年世界报告首例艾滋病病例至今,在短短30年间,艾滋病已肆虐全球,夺去2500多万人的生命。今年我国的宣传主题为“行动起来,向‘零’艾滋迈进”全面预防,积极治疗,消除歧视。我国目前的艾滋病感染情况如何,与过去相比,疫情发展产生了哪些变化,而艾滋病患者又遭受着怎样的歧视……以下是关于我国艾滋病情况的调查。

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21日发布年度报告,全球2010年艾滋病病毒(HIV)携带者大约3400万人,比2009年增加70万。

除艾滋病病毒携带者就医人数增加、死亡人数减少外,全球2010年新感染艾滋病病毒人数同样下降。报告显示,全球去年艾滋病病毒携带者新增大约270万,比2001年减少15%,比1997年高峰值减少21%。

自1985年我国发现首例艾滋病病人以来,我国艾滋病感染人数逐年上升。中国疾控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数据显示,我国累计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43.4万人,其中死亡8.8万人。

性传播比例持续增加

据了解,我国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数约占全球的五十分之一,仍属于低流行国家。中国全人群的感染率大致为0.058%,但部分地区疫情严重。超过5万人的省份5个,占全国的60%;5千人以下省份12个,占全国的4.8%。比较显著的是四川地区和广西地区,艾滋病疫情上升得很快,其中大部分是经性传播而感染上的。从1985-2010年全国历年报告艾滋病感染者的变化趋势分析看,经性传播的比例逐年上升。艾滋病病毒感染者陆续进入发病期,晚期病人死亡增加,艾滋病流行对中国部分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影响逐渐显现。

我国56%的艾滋病感染者尚不知情

据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世界卫生组织和卫生部联合专家组评估,截至2011年底,估计我国存活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78万。目前,我国已发现的感染者和病人存活34.6万。也就是说,目前还有大约56%的感染者尚不知情。

我国正在扩大艾滋病监测检测覆盖面,加强对感染者配偶、一级密切接触者及高危人群的检测,加强医疗机构检测。2011年1至10月,已检测大约6745万人次,比去年同期超出16.5%,检测发现感染者和病人6.1万人。与此同时,对艾滋病的治疗和干预也取得明显进展。

“艾滋学生”“艾滋老人”逐年增多

从全国的情况来看,感染艾滋病病毒的青年学生和60岁以上者数量逐年增加,同性性传播特别是男男传播快速上升。

中国疾控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提供的数据显示,2005年至2010年,在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中,60岁以上男性由483人逐年递增至3031人,所占比例由2.2%扩大为8.9%;在艾滋病病人中,60岁以上男性由237人增至2546人,所占比例由5.4%扩大为11%。

由于生活水平提高,健康状况改善,老年人尤其是老年男性的性活跃年龄在延长,退休之后仍精力旺盛,再加上丧偶或伴侣没性趣等原因,一些老年男性会去寻求性服务。这些老人往往选择比较隐蔽的低档暗娼,且不使用安全套,感染艾滋病的风险很高。

另外,随着检测面的扩大,学生人群报告感染者人数显着增加。今年1至10月,新报告学生感染者和病人1252人,占学生历年累计报告数的21%。学生中,特别是20至24岁男大学生,近两年报告感染者数增加明显。

目前,全村共有艾滋病感染者343人,其中现症病人331人,服抗病毒药人数270人。

据了解,上蔡县是河南省艾滋病防治帮扶工作重点县,现症病人数量占全省总数的四分之一。在河南省,拥有艾滋病人100人以上的重点村为38个,而上蔡县就占22个,艾滋病防治帮扶工作任务依然十分繁重。上蔡县现存艾滋病感染者6035人,因艾滋病造成的困难家庭4947户,全县1到10月死亡143人。

11月29日,沈阳市疾控中心发布了该市近年艾滋病发病趋势的统计数据:近3年本市新发病人数每年以30%的速度增长。其中,男性新发病者比例之高让人担忧,是女性的10倍。男同性恋者感染比例高又是一大显着特点,其占性传播感染者比例已经上升到70%,年轻化倾向严重。

今年男性感染者是女性10倍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性传播染病人数的不断增加,其流行速度明显加快。近3年来,艾滋病发病人数以平均每年30%的速度增长。

近年艾滋病发病出现了重大变化,呈现出多个新特点,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就是新发现的感染者以男性为主,男性所占比例上升到90%左右。这意味着,今年新增的男性感染者是女性的10倍!

数据显示,在男性感染者中无法回避的一个群体就是男男性接触者,这个群体感染者的数量也超过了异性恋感染者。

另据调查显示,部分男性同性恋者,实际上是以同女性组成婚姻家庭的形式存在,即为双性恋者,客观上对女性构成了感染威胁。全市艾滋病的年龄分布以20-49岁的青壮年为主,约占感染者总数的80%。

市疾控中心艾滋病防治科负责人表示,这两年出现一个趋势,在艾滋病感染群体里,年轻化的倾向比较严重,有一批是二三十岁的。最令人担忧的是,这个群体里又有很大一部分是大学生。这位负责人补充说,由于大学生对社会了解比较少,防范意识比较弱,学校和社会组织又没有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在信息极度不对称的情况下增大了感染的风险。同时,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把同性恋视作时尚元素,在稀里糊涂的行为中不慎染上艾滋病,令人惋惜。

调查显示,确有大学生因赶时髦而尝试同性恋。当代大学生的婚恋观正处于从“保守”到“开放”的转型中,总体上健康、理性,但对婚前性行为、校外同居、同性恋等问题却持包容、开放的态度。社会学家指出,大学生的婚恋观中确实存在一些非理性的观念和行为,必须引起社会重视。

“中国婚姻家庭研究会”近日发布《当代大学生婚恋观实证研究》。调查显示,来自白领家庭、月生活费超过1000元的男大学生是大学生群体中的最开放者。五分之一的男生尝试过婚前性行为。

专家提示:“男同”人群应定期监测

艾滋病预防控制专家表示,大多数“男同”都非常隐蔽,不敢公开自己的性取向。他们痛苦的主要原因来自大众和家人的不理解以及歧视。调查显示,“男同”坚持使用安全套的很少,而新发现的感染者中大部分未能做到每次性行为都使用安全套。

专家提醒,“男同”人群应该定期进行艾滋病、性病的咨询及检测,若发现HIV感染要及时治疗。目前,艾滋病虽暂时不能根治,但已能得到有效控制,且抗病毒药物均为免费发放。

艾滋病正向老年人群体和农村蔓延。数字警示,老人已是高危的艾滋病易感人群:今年前9月,广西藤县新发180例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中,60岁以上人群逼近30%。以乡镇为中心,向以中老年人为主的周边农村地区扩散--广西艾滋病传播近年呈现的新动向,也是全国部分地区的缩影。

2006年-2009年我国报告的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中,50岁及以上年龄组构成比从7.8%升至14.9%。该年龄组传播途径以性传播为主,异性传播构成比从37.8%增长至68.7%。

2010年11月前,广西桂林医学院针对850位50-80岁老年人发放问卷调查,97.76%表示不知安全套可防艾,100%表示不使用安全套。

2011年1月-9月,广西藤县新发艾滋感染病例180人,与去年同比增加45.16%,其中60岁以上人群占28.89%,农民占67.22%。

可怕暗娼传播链

造成这么多“艾滋老人”是源于当地一个可怕的传播链:当地吸毒染上艾滋者多喜欢找暗娼,又会再传给其他人,包括那些“无知”和无辜的老人。

据当地太平镇派出所教导员介绍,吸毒人员较多,目前在案的有200多人,其中已知有20多人感染上了艾滋病,“共用针头,多是年轻人,50岁以上的不多。”

据太平镇一商店老板介绍,在该地,有七八个“鸡窝”,也有的并不固定,在一些小旅馆也有。干这“行当”的妇女没有本地人,多来自四川、贵州及藤县周边荔浦、桂平等地,“人数至少有一两百人”。但这些人很多是流动的,并不固定在太平一个镇,而是随着各个镇的集市走。

“最老的女的有60多岁的。”老板介绍,她曾见一个60多岁的外地妇女,一边带孙子一边“做活”。这是她所亲见,镇上“干这行”年龄最老的妇女。“这些中年妇女,一次收费20元不等,最贵的30元,便宜的15元也有。看对方的姿色和年龄。”老板介绍,“早几年前,5元钱的都有。她们生意很好的,顾客都是各个村的中老年人。”当地人表示,多年来在太平镇,针对老年人已形成一个半公开化的暗娼市场,就是那些老“小姐”。

且她们“做生意”多在白天,光天化日之下,夜晚则很少。“因为那些老人都是从各个村上来的,晚上都不在镇上。”

广西藤县的“艾滋老人”背后,蕴含着数万农村留守老人不得不面对的几大问题:与城市老人相比,农村留守老人不仅要劳作于田间地头,内心还承受着对子女的思念以及孤独寂寞的煎熬。他们长期承受着生活缺乏照料、受到疾病困扰和精神孤独。

一项与艾滋病有关的公开研究表明,在以50岁作为老年起点的对象考察中,92%的老年男性性生活仍然活跃。而艾滋病感染者男性多于女性,主要因男性性需求比女性强烈,不少男性到70多岁还有正常的性需求。一些老人在妻子过世或更年期性功能衰退后会去一些桑拿、发廊、按摩店等色情场所,这些因素都导致他们感染的风险非常大。

“全县有数万人外出打工,主要集中在建筑、搬运和手工业等体力劳动中或从事个体、私营经营活动或餐饮、娱乐、家政服务业等服务行业中。人口流动本身并不是导致HIV/AIDS扩散的根本原因,而流动人口所处的社会弱势地位、艾滋病防治知识的缺乏、高危行为如卖淫、嫖娼、吸毒等存在和频繁流动促进了艾滋病在流动人口中的流行和蔓延。”

2010年8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政策研究与信息室,国际劳工组织北京局联合开展了一项定性研究,对河南、北京、广西、云南和甘肃五省4家艾滋病定点医院、7家非定点医院的医护人员共20人进行了深度访谈,作出了一份《我国艾滋病感染者看病难、手术难现状及其应对策略研究》的报告。

北京一家综合类三甲医院的医生说,知情情况下,绝对不给HIV阳性者做手术。甘肃一家综合类三甲医院的医生表示,一旦发现这种病,原则上都是要求转院,如果术前检查出来,这种手术一般都不做,保守治疗的话一般也都要转到传染病院。在广西一家综合医院,调查组查到2009年1-3季度的手术前检测发现阳性病例28例。只有21例有病例档案,其中15人未能手术,6名实施手术的均为急症。

尴尬:医院拒绝接收的原因有很多

还有很多医护人员提出,医院的条件不够,无法收治。“手术室的器械必须要专门的,还需要进行专门的培训,比如乙肝就有专门器械。如果是HIV,也得用类似的方法,万一出现医源性感染,责任重大。”北京一家综合三甲医院的医生说。

在调查中课题组也发现,有不少医护人员认为归根结底在于医院对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的追求。一位甘肃医生说,感染者的手术比正常手术成本高2~3倍。

政策、法规操作性不强、约束力不够也是当前艾滋病感染者看病难、就医难的重要原因之一。一位定点医院的医生说,“医院都知道不能拒收HIV病人,但没有规定说,拒绝之后,对医院有什么硬性的处罚措施。”

个案:投考教师因艾滋病被拒

小吴、小军、小海分别是安徽、四川、贵州艾滋就业歧视案的当事人,三人均投考教师,虽然通过笔试和面试,因教师体检参照公务员体检标准,他们HIV(艾滋病病毒)呈阳性而被拒录。安徽、四川案均二审败诉,贵州案法院不受理,要原告“找当地政府解决”。

贵州案的原告小海,由于巨大压力,不得不更换学校,仍然做代课教师,每月工资600元。由于起诉了当地政府,一直担心隐私被泄露,只要校长找他单独谈话,都以为是通知他离职。今年,校长要求所有代课教师参加教师招考,但他不敢报考,担心考上又被拒。

日前,国家公务员局考试录用司司长聂生奎称,公务员考试不存在就业歧视。但建议信认为,现行的多部门规章及规范性文件都对艾滋感染者进行了不合理的限制。根据这些规章及规范性文件,艾滋感染者不能当公务员,不能当教师,不能当警察;特别是《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要求艾滋感染者进行隔离治疗,直至不具有传染性时,方可恢复工作,“严重违反了医学常识”。

建议信称,政策制定者对艾滋病的认识远远落后于医学的发展。以《公务员录用体检通用标准》为例,其《体检操作手册》中称“HIV感染后几乎100%都会发病,发病后如果不给予抗HIV治疗,大部分艾滋病患者将在进入艾滋病期后的两年内死亡。因此,HIV感染的诊断一经确定,即作体检不合格结论。”

建议信称,根据现有的医学水平,一个人在20岁时感染上艾滋病,通过规范化治疗,完全可以存活至70多岁。“进入艾滋病期后两年内死亡是十几年前的观念。”艾滋就业歧视第一案原告小吴说。

中国政法大学宪政研究所负责人刘晓楠副教授介绍,医学研究和不少事实已经证明,艾滋病感染者和乙肝、糖尿病一样,只要坚持服药、保持健康生活方式,都能够很好的控制,一样可以正常工作生活。她认为,岗位招考中对艾滋病的排斥,可能是整个社会对艾滋病歧视的一个缩影。

反歧视公益人士陆军表示,2005年制定的公务员体检标准和手册取消了乙肝、身高歧视,如果再消除艾滋病歧视,势必推动政府消除就业歧视。

尽管经过广泛宣传,艾滋病感染的三种途径--血液、性传播、母婴感染--已为许多人熟知,但科学证据依然无法消除人们对艾滋病的歧视、误解。这是我们无法逃避的坚硬现实。

一个尴尬的事实是,在我国的艾滋病歧视诉讼案中,维权者无一胜诉。

人有恐惧的本能,但知识能战胜无知,善良能压倒恐惧。多年前,濮存昕在担任预防艾滋病宣传大使时,也曾有顾虑,咨询专业人士之后,就放心地与感染者握手、拥抱。科学证据已经很明确,除了那三种途径的接触,他们就是我们身边的普通人。我们对待他们的态度,就是我们良心的标尺。

正如邵一鸣所说:“如果没有感染者自己站出来,去接受检测,我们根本无法知道谁是感染者。对他们的歧视,绝不会提高我们的安全感,反而会增加我们的风险。”截至2011年底,估计我国存活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78万;而已报告的感染者和病人为34.6万,也就是说,还有约56%的感染者尚不知情。

本次“世界艾滋病日”的主题是“GettingtoZero”--“朝零努力”:零新增感染、零歧视、零死亡。这是梦想吗?

与艾滋病的抗争,是全人类的战争,是在科技、公共防治和反歧视三个领域的多线作战。目前,在前两个领域我们已经收获颇丰。1990年代中期之前,感染艾滋病毒后潜伏期约8-10年,进入发病期后预期寿命约1至1年半;在高效抗逆转录病毒药物(HARRT)出现后,目前预计艾滋病毒感染者的生存期比平均寿命少5-10年,平均约少8年,已逼近70岁。如今,全球近半艾滋病病毒携带者能得到治疗,而在数年前,这一比例还不到10%。2003年,我国已开始对艾滋病采取“四免一关怀”政策(即免费初筛、免费母婴阻断、免费义务教育、经济困难人员免费服药和国家提供救治关怀)……

但全社会战胜艾滋病,真的实现“向零进军”还需要爱与关怀,这需要全社会的努力:从正视艾滋病的防治知识开始,从不传播艾滋病谣言开始,从平等对待他们开始。因为对待他们的态度,是我们良心的标尺。

THE END
1.大学生婚恋观调查问题8篇(全文)《关于大学生婚恋问题的调查报告》 一、前言: 目前我们正之前春年少,内心里充满着激情热情,感情方面对爱情也有着一份期待,而在个人方面,有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情人眼里出西施;在梁山伯眼里出英台;在朱丽叶眼里出密欧。可是又有言一千个人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作为大学生的自己也是十分好奇其他同学对爱情https://www.99xueshu.com/w/file0ys8l6r4.html
2.当代大学生婚育教育:挑战与对策2011年11月,课题组以“高校大学生婚恋、婚育观现状调查”为题开展专题调研,对广东省在校大学生婚恋婚育观进行调查与分析,以期把握当代学生情感现状,深入了解大学生的婚育观,探讨切实可行的婚育教育管理办法。调查对象为广东省内16所高校6 300名全日制在校大学生、900名高校管理工作人员及330名教学一线教师,涵盖综合、理工https://www.fx361.com/page/2013/0408/20809715.shtml
3.大学生婚恋观社会调查报告(精选6篇)当代青年人特别是在校大学生谈恋爱一般不考虑经济、地位、职业、家庭等社会性问题,浪漫色彩浓厚,表现为恋爱率高,巩固率低,能发展到缔结婚姻关系的寥寥无几,大多数均落得个“毕业季即分手季”的无情命运。 考虑到婚恋问题的多样性与复杂性,我采访了不同年龄层次的人群。从中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扩展,社会阅历https://www.360wenmi.com/f/filek6o1d36g.html
4.“90后”与“80后”大学生的婚恋观及其差异性研究期刊摘要:通过分析已有文献、调查数据以及对“80后”和“90后”大学生的深度访谈,得以归纳出“90后”与“80后”大学生的婚恋观,并从恋爱动机、恋爱对象、同居现象及择偶方式、择偶标准、性观念、婚育观念等方面来进行差异性的对比研究.分析结果显示,其差异性主要表现在:爱情与情爱,恋爱与结婚,主体与客体,传统与现代,理性https://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qnts201302003
5.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论文范文导语:在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第1篇 论文摘要:本文对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做出了比较深层次的论述,并就如何提高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进行了较详细的论证,为提高当代https://www.haoqikan.com/haowen/40440.html
6.高校婚恋教育,专家呼吁加强引领青年走向成熟与责任之路目前,大多数高校尚未开设专门的婚恋教育课程,学生对于婚恋知识的获取主要来源于家庭、社会及网络等渠道,由于网络信息的繁杂和片面性,容易导致学生对婚恋问题产生误解和偏见。 2、婚恋观念多元化带来的挑战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开放,大学生的婚恋观念日益多元化,包括早婚、晚婚、不婚等观念并存,这种多元化的婚恋观念给学生带来https://hnzjfwjc.com/post/11326.html
7.高校婚恋教育:构建新型婚育文化的关键环节–明讯财经当代大学生婚恋观现状 调查显示,超半数大学生目前不想谈恋爱,主要原因是难以平衡学习与恋爱时间,这反映出婚恋教育缺失导致他们对情感关系认知模糊。婚恋问题与大学生成长成才密切相关,科学的婚恋教育能助其获取知识、树立正确观念、提升情感能力,为未来幸福奠基。然而,当前学校婚恋教育明显不足,多数高校未开设相关课程,大https://www.imingxun.com/?p=1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