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年,萧红诞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的一个地主家庭。父亲专制而保守,在萧红初中毕业以前,就为她订了婚,毕业后不再让她上学。这样,她的接受教化及自由婚姻的权利过早地被剥夺了。周遭房客的女人、农妇,和她们的女儿,以不断重复着的险恶的命运呈示给她。她感到恐怖。出于叛逆和抗拒,萧红离家出走,流浪生活。这使她由一个地主的女儿沦落为流浪者、穷人,进而构成为她命运的全部,包括文学的命运。萧红的文化身份自然生成了两个视角:一个是女性,一个是穷人。
从写作第一个小说《王阿嫂的死》起先,萧红就把她的文学,献给了“恒久被人间遗弃的人们”,其实也就是穷人和妇女这两部分人。众多穷苦女性的受难与惨死,在萧红笔下,更多的是来自她们的丈夫、婆婆、尊长,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卑视、羞辱和迫害,来自文化压迫。但是,萧红并不作抽象的描述,而是把不幸和死亡联结在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细微环节上。每一个网眼都透出人类的愚昧。萧红说过,文学就是跟人类的愚昧作斗争。
萧红在尝试创作时,曾经接受过左翼政治的影响,但在一生的写作过程中,基本上弃除了意识形态的规训,而坚持个人的自由写作。在她那里,穷人与女性的双重视角,充溢着人本主义色调,与当时建基于阶级斗争理论的中国左翼文学是很不同的。
萧红与文学史上以表现乡土闻名的右派作家,如废名、沈从文等人也有根本的不同。废名笔下的中国农村不曾出现压迫、苦难与挣扎,他写的是现代的“世外桃源”,恬淡、空灵,周作人称之为“幻想的幻景的写相”。沈从文在一些作品中虽然也写及农村的苦痛,但是,他和废名同样喜爱制作牧歌情调,说究竟,它源自东部的一种文人情结。
萧红没有这种文人气,她干脆介入中国农村的黑暗现实,没有距离,没有创作家的所谓“美学观照”,她把自己也烧在那里面。
即便是女作家,在写作中也未必肯定用女性视角视察和处理生活。比如张爱玲,在她叙述的时候,她是冷静地旁观着的,运用的是“第三只眼”。五四时期的涂女士、卢隐,都是持女性视角的,但也跟很多学问分子作家一样,缺少穷人的视角。像萧红这样兼具了穷人与女性视角的“复眼”者,在中国现代作家中,唯恐是唯一的。
英国作家、女性主义者伍尔芙说:女性的风格是自由的风格。拿这句话来概括萧红的写作,是最恰当不过的了。萧红的自由的风格,表现在她对社会和人生悲剧的诗性书写上。同时,她将小说散文化,逶迤叙来,无边地伸展,只需忠实于个人的生活阅历和生命体验,通过自由联想连缀起来,而无需依靠虚构的想象。
从土地上生长出来的文学朝气勃发。鲁迅曾经为《生死场》作序,赞许作者的描写细致、明丽和簇新。胡风写了读后记,称作“不是以精细见长的史诗”。他认为作者把一种女性的纤细感觉与非女性的雄迈的胸境相结合,在女性作家中是独创的。
萧红同聂绀弩谈文学时,曾经这样说过:“有一种小说学,小说有肯定的写法,肯定要具备某几种东西,肯定写得像巴尔扎克或契诃夫的作品那样。我不信任这一套,有各种各样的作者,有各种各样的小说。”她不承认小说有所谓的“范式”或者“顶峰”,不同意对她的小说的散文化写法的指责看法,她坚持自己。
五四之后的一代作家中,萧红因袭的负担最小,她的文学资源主要来自新文学传统,这个传统刚刚形成,说不上深厚,但因此也就最少腐朽和保守的东西;它是现代的,开放的,敬重特性与自由的,这就给她的创作供应了更大的创建空间,带上更多的个人天才的特点。
(摘编自林贤治《回首看萧红》)
①她打破了传统小说单一的叙事模式,创建了一种介于小说、散文和诗之间的边缘文体,并以独特的超常规语言、自传式叙事方法、散文化结构及诗化风格形成了独具匠心的“萧红体”,小说文体风格,促进了现代小说观念的更新。
(徐晓红《论萧红的小说创作》)
②《生死场》是描写东北人民愚昧麻木的,是描写东北大地苦难生活的,是描写整个民族苦痛遭受的,但更是描写东北人民对自身的拷问的,更是描写东北大地对“生”的追求的,更是描写整个民族对“自强”的渴望的。……阅读萧红的作品能够增加人们的忧患意识,这些对于生活在华蜜之中的我们如何不断奋进是特别重要的,这也是今日我们再读萧红的意义所在。
(刘勇《今日为什么再读萧红》)
1.(综合理解)下列说法中,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A.父亲专制保守的确定,让萧红过早被剥夺了接受教化及自由婚姻的权利,因而承受了人生的险恶命运,最终确定离家出走。
B.萧红在创作初期虽受到左翼政治的影响,但她的作品闪烁着人本主义色调的光辉,并不太受到意识形态的制约与束缚。
C.萧红笔下描绘出的农村,充溢了压迫、苦难与挣扎,鲜少出现安静、恬淡、田园牧歌式的诗意画面。
D.“五四”后的新文学传统,让萧红的天分在更广袤的创作空间中得到施展,并形成了独特的风格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