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需要知识分子?为什么要读书?叶嘉莹巨流河余光中古典文学古典诗词

2024年,中国文坛可称为先生的三位女杰先后离世,殇!

不幸而幸,她们幸运地躲过了大陆六七十年代的那场噩梦,免受了知识分子的劫难与厄运。

她们建树丰富,成为了中国女性文坛之翘楚。

然而她们却在同一年与世永别,谁还是女性中的先生?

那一代人渐渐离去,经历的国破家亡与颠沛流离,令人感伤。

齐邦媛,1924年2月19日出生于辽宁省铁岭市小西山的一个军人世家,饱经战乱创伤,在半个中国的土地上颠沛流离,幼年辗转北平、南京等地,抗战全面爆发后,随中山中学的师生向后方撤离,经湖北、湖南、广东、广西、贵州而至重庆,漫漫长途,吃尽了饥寒之苦。

1943年8月,齐邦媛考入武汉大学哲学系,1947年大学毕业后回到上海,时局动荡,跟随叔叔到了台湾。

齐邦媛教学、编选、翻译和出版文学著作,对中西文化交融,卓有贡献,被誉为“永远的齐老师”。

2005年,齐邦媛开始写作《巨流河》,2009年齐邦媛已经85岁,《巨流河》出版,2011年在大陆发行。

《巨流河》,从辽宁巨流河,写到台湾哑口海,以一个奇女子的世纪际遇,见证了两代人纵贯百年、横跨两岸的大时代变迁。

张大飞在最后一封寄给齐邦媛哥哥的信中说:“八年前和我一起考上航校的七个人都走了,三天前,最后的好友晚上没有回航,我知道下一个就轮到我了。”

“请让邦媛忘了我吧,我生前死后只盼望她一生幸福。”

《巨流河》是一部血泪史,记录了战场的惨烈与牺牲,读来令人灵魂震撼,荡气回肠。

齐邦媛说,“读了这本书,你终于明白,我们为什么需要知识分子”。

2024年3月28日凌晨,齐邦媛辞世,享年100岁,世间再无齐老师。

1924年7月2日,叶嘉莹出生于北京察院胡同的一个书香世家,比齐邦媛晚出生五个月。

抗战爆发后,1941年父亲撤往后方一去无音讯,母亲忧思成疾而去世,叶嘉莹在伯父教导下成长,1945年毕业于北京辅仁大学国文系,1948年,叶嘉莹与赵东荪在上海结婚,随后去南京,再至台湾。

叶嘉莹一生致力于中国古典诗词的教研和传播,不仅精于传统诗词学,更融中西文化学识于一炉,著述多达40多部,是中国古典文学的泰斗。

1966年,叶嘉莹被台湾大学派往美国讲学,1969年,迁居加拿大温哥华。

1979年,叶先生的回国讲学申请得到了批准,1993年出任南开大学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

叶嘉莹在传统文化和古典文学方面培养了大批的人才,被誉为当代唯一被称为“士”的女先生。

《鲁豫有约》节目中,称叶嘉莹先生是“穿裙子的士。”

2017年4月22日,中央电视台《朗读者》节目。

董卿评价叶嘉莹:“她是白发的先生,她是诗词的女儿,她是中国古典文化的传承者、传播者,也是很多人通往诗词国度的路灯和灯塔。她的一生命运多舛却才情纵横,颠沛流离却度人无数。”

2018年9月10日,中央电视台“寻找最美教师”颁奖典礼。

颁奖词说,叶嘉莹“一顾诗倾城,再顾诗倾国,从读诗到写诗,从品诗到讲诗,诗让我们的心灵不死。诗词教育是关于生命的自我救赎。她这一生颠沛流离,唯一的根深深地扎在了中华古典文学这片美丽的土地上。”

2018年6月和2019年5月,叶嘉莹两次向南开大学教育基金会累计捐赠额3568万元,用于支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

2024年11月24日,叶嘉莹在天津辞世,与齐邦媛同龄100岁。

她把一生都献给了中国的古典诗词与文化。

她说,这辈子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教书,如果有来生,还是教古典诗词。

1938年4月20日,琼瑶出生于四川省成都市,本名陈喆,1942年随父母回到祖籍地湖南衡阳祖屋居住,战火燃至湖南,随父母逃难至重庆,再居于泸县的泸南中学。

内战爆发后,1947年随家人迁居上海,1948年再度回到衡阳,1949年夏天,随父母迁居台北市。

1957年和1958年两次高考落榜,决心不再高考,专心走上了写作梦。

1963年,琼瑶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窗外》在《皇冠》杂志发表,空前畅销,一举成名,那年25岁。

2019年,两岸关系重新冰封,琼瑶写完了最后一部书《梅花英雄梦》,从此封笔不写书。

从1963年至2019年,琼瑶共计出版了60多部著作,其中51部改编为电影,25部改编为电视连续剧,誉满大江南北海内外。

2024年12月4日,琼瑶与世界永别,颖之缅怀琼瑶,也是缅怀永不消逝的青春,有琼瑶的书相伴。

颖之读中学的时候,正是“琼瑶热”最火热的时候。

《窗外》、《在水一方》、《菟丝花》、《几度夕阳红》、《月朦胧、鸟朦胧》、《一帘幽梦》、《心有千千结》、《海鸥飞处》、《燃烧吧,火鸟》……

颖之一本接着一本读,如饥似渴。

颖之说,原因就在于当年爱读书,读的最多的就是琼瑶的书,文字可以滋养人。

颖之来宁波后一直在企业工作,工作内容与文字有关,因此工作并不算太劳累,周末和节假日可以游山玩水。

今天的生活与工作状态,得益于当年读的书。

颖之因此感激琼瑶,也感激曾经让我爱上读书和写字的所有文人们,还有三毛、席慕蓉、汪国真、余光中、舒婷.....

世界依然需要知识分子,我们依然需要多读书。

阅读,是一件奢侈而高尚的事,灵魂可以从中得到滋养和温暖,并且学会思考和思想,内心世界丰富而饱满,对世界的看法不至于那么肤浅和无知。

THE END
1.电大国开24秋《中国现代文学专题》形考作业4电大_国开24秋《中国现代文学专题》形考作业4 1.1937年8月12日“西北战地服务团”组建,其团长是()。 A.丁玲 B.何其芳 C.艾青 D.赵树理 2.解放区反映工业生产的小说为数不多,比较突出的作品是草明的是()。 A.《高干大》 B.《荷花淀》 C.《原动力》 D.《种谷记》 3.《新月诗选》的编选者是()。 Ahttps://www.docin.com/touch_new/preview_new.do?id=4774050303
2.抗争范文9篇(全文)“走吧,还是走。/若生了流水一般的命运,/为何又希求着安息!”萧红一生尝试从婚姻中得到真正的幸福,但终究没有找寻到。不管是与萧军,还是与端木蕻良的感情,都充满了离离合合的酸楚。因此,她把对爱情和理想婚姻的追求,和因这追求而不得的苦闷写进作品,并使之转化为对女性命运的深切关注。萧红从自己的情感体验https://www.99xueshu.com/w/file7i14b3bc.html
3.诗经千古绝唱《诗经》中常见以花草、藤曼、雌鸟等来比喻女性,以乔木、日月等来比喻男子,所以这首《樛木》就有多种读法。 读法之一,认为这是三千年前的一场婚礼上的歌唱,金秋时节,宾客齐集,辘辘车鸣,儿童喧哗,欢乐的鼓乐伴着热闹的鞭炮声,迎来了新娘的花车,幸福的“君子”上前把新娘扶下车来,这时宾客们大声为之祝福:“南https://www.360doc.cn/mip/56926247.html
4.人生的谶语:读齐邦媛《巨流河》虽然有了持家的幸福,但裴毓贞却时常在忙碌时轻声哼唱,齐邦媛清楚地听到,母亲唱的是《苏武牧羊》:“兀父亲齐世英是个思想先进、关注民生和人权的高级知识分子,但这样一个人也会习惯性地轻视和践踏女性的https://www.douban.com/note/837856936/
5.中国古代文学先秦文学是古代文学发展的第一个阶段,诗歌、散文是这一时期的主要文学样式,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创作方法都已经形成,这是我国文学发展丰厚而坚实的基石,也是我国文学发展的光辉而良好的开端。 第一章 上古文学 第一节 文学的起源 1、最早的文学类型:原始诗歌和上古神话是最早出现的两种文学类型,它们最初都是以口耳相http://bbs.freekaoyan.com/forum.php?mobile=1&mod=viewthread&tid=91654
6.年轮网络日记之——伪装激情::老猫凡子突然想起那句打油诗:老子“当年顶风呲三丈,如今顺风湿衣裳”,有些幸福可能是你真的等到失去以后才能感受的到的,而就在那天,我因为一泡尿而领悟到了幸福的真谛。 所以,陈逸飞死了,央视新闻周刊的白岩松在说这个事情的时候眼睛里似乎流露出的是一种略带调侃的味道--白岩松是生活在崔永元的阴影下的。在艺术人生的特http://www.diarybooks.com/mao.html
7.《诗经》精品教案三篇一、全班用指读法朗读一遍。 二、请学生对照课文注解理清文意,进行翻译。 诗歌短小,文字简单,变化单调。老师分别请三位学生翻译,注意变化字词的意义。 三、老师范读,翻译。 1、范读时注意四言古诗的诵读节奏,节拍处注意停顿。 2、翻译时要分析和强调变化的效果。 四、全班背诵。 《邶风·静女》 一、全班用指https://www.diyifanwen.com/jiaoan/gaosanyuwenjiaoan/042552076104255223664245.htm
8.中国古代文学家排名1、古代文学时期界定为起自我国第一位诗人屈原止五四新文化运动。 2、思想家、历史学家原则上不入选。 3、所列作品均为能反映作者主要成就的代表作。 4、因只列一百名有成就的作家,难免会忽略某些很有特色的作家。 5、100个作家排名主要依据作品的文学价值及其对后世作家的贡献。 https://www.360wenmi.com/f/file45sbngh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