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形势下小学班主任教育工作及小学生心理特点分析
小学生正处于成长发育和学习知识阶段,更是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逐步形成的阶段,因而小学生具有比较显著的心理特点,其最为显著的特征就是心理十分简单但又十分矛盾。一是基本上都有美好的愿望,很多小学生都有自己的理想,但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却不够努力,特别是对现实荣誉十分看重。二是基本上都缺乏理智,感性往往往都会“战胜”理性,很多时候都非常感情用事,特别是现在的小学生都是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因而其自我意识更强。三是基本上都具有较强的进取心,争强好胜的心理比较强,但很多时候都停留在“口头上”,付诸行动的时候相对较少,特别是对于一些困难普遍都有畏难情绪。
三、班主任如何加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一)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
(二)在班级管理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四)掌握基本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积极应用于教学中
关键词: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心理
Keywords:preschoolteachers;mentalhealth;educationalpsychology
0引言
1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研究
第一类是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研究。该类研究有使用郭文斌[11]编制的幼儿教师职业倦怠量表也有使用教师职业倦怠量表直接施测的[6][12],但研究结果一致得出幼儿教师普遍存在职业倦怠。第二类是幼儿教师的幸福感研究。心理幸福感研究方面,宫山的研究[13]发现心理幸福感不是很高。在职业幸福感研究[14]发现民办幼儿教师职业幸福感不高。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方面:济南历下区[15]和郑州地区[16]幼儿教师主观幸福观处于中等水平。
2造成幼儿教师心理健康问题严重的原因研究
从影响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原因的研究[17][18]中看,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3应对策略的研究
该方面研究多是理论性的经验式分析。总结来看,主要包括以下几条。
①增加必要的社会支持,改善社会环境。如社会的尊重(尊师重教)、家长的认可、增大社会扶持力度提高待遇等;②幼儿园改善幼儿教师评价体系,从其他方面增加教师的职业价值感或自我成就感。评价体系不够人本化,不能得到尊重与体谅等,也会造成自我价值感降低,进而影响心理健康。③加强自我调适。影响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某些客观因素(如“保姆”似的角色、现在孩子的特点和家长的期望等)是很难改变的,因此懂得一些自我调适的策略对于降低职业因素对自我身心健康的影响会有很大的帮助。
4不足与展望
2004年[19]已总结出的问题到目前仍处在解决当中:
①研究方法简单,测量工具单一;②缺乏各因素的内在作用机制的探讨;③取样范围小,缺乏跨地区比较研究;④部分研究结论不统一;⑤干预性策略多是宏观性调整策略,缺乏心理干预策略等。
今后应当:
①丰富研究方法。纵横向研究设计及量化研究和质性研究相结合;②对各影响因素的内在作用机制进行探讨,以便为制定提高幼儿心理健康的策略提供指导;③进行纵向研究和跨地区的比较研究;④扩大研究视角,加强心理干预性方法研究。
参考文献:
[1]王福兰,邢少颖.维护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若干思考[J].基础教育究,2002,1(2):82-83.
[2]于欣欣,李萍.广西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3,11(2):136-138.
[3]李艳,尹华,卜雪.幼儿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山东精神医学,2005,18(3):182-183.
[6]陈小异.青年民办幼儿教师职业倦怠与心理健康研究[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6(2):130-134.
[7]左瑞勇.民办幼儿教师心理健康与其生存状态、职业倦怠的关系研究[D].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8]金芳,王永秋.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以沈阳市为例[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3(6):163-166.
[9]汪海斌,陈海燕,桑青松.幼儿园教师心理健康变迁的横断历史比较[J].学前教育研究,2013(5):42-48.
[10]王娟,贾林祥.近十年来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元分析[J].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版),2013(4):12-17.
[11]郭文斌.幼儿教师职业倦怠量表的初步编制[J].西北十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5(3):115-118.
[12]张晶晶.关于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的述评[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3,27(10):19-22.
[14]邓丽仪.广州市民办幼儿教师职业幸福感研究[D].中山大学,教育硕士学位论文,2010.
[16]徐莎莎.幼儿教师主观幸福感与社会支持关系研究[D].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众所周知,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一个人优良思想品质形成的基础,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必要条件。素质教育应包括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心理健康。基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目前心理问题的多样化,教师应从学生心理问题出现的源头着手,从而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育人环境。
针对学生不良心理反应等问题,以故事、表演或有趣的心理测试等方式提出,激发学生的表现欲,让学生在轻松、欢快的心境下,打开心扉,注重自我心理修养能力的培养;把教育要求及时转化为行为训练要求,并注重从行为角度评价心理素质的变化,真正做到言出必行、言行一致,可指导学生制订自我心理修养计划,分步实施,并定期进行自我对照检查,以解决心理问题。2在环境方面,将心理教育环境化,帮助学生养成自我。学校是学生的第二个家,学生从学校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和影响。因此,优雅、洁净、文明、舒适的校园环境能给学生良好的心理影响。
3在教育方式方面,面对心理教育多样化的局面,帮助学生了解自我。多角度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普及心理健康教育。无视学生差异性的教育和不尊重学生个性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适合的才是最好的。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扬长避短、因材施教,努力为中职学生寻找最近、最佳的发展空间。在施教过程中,教师要根椐教学的不同阶段、不同内容和学生的特点规律等具体情况,做到有的放矢。为了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思维、大胆反复地进行练习,掌握知识技能,教师必须选择适合学生特点和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方法,这不仅有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而且能有效促进师生和谐相处。
根据中职学生的发展需要,召开主题班会。组织学生参加小案例的互动讨论,撰写心理小论文,通过学生自撰心理小论文的过程,进行自我心理调试,提高心理素质。加强学校与家庭的联系,营造适合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班级、家庭及学校环境。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坚持小型多样、生动活泼为主体的各种活动。
4在家庭教育方面,将心理教育家庭化,帮助学生创造自我。作为教师;应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争取与家庭教育的配合。在教师的指导下,家长如果能够从子女和自身双重角度上考虑教育问题,合理调整教育行为,这将对改善家庭教育质量、提高家庭教育效果、纠正子女的不良心理包括逆反心理产生良好的作用。作为家长,对子女应给予适度的爱。同时,家长对子女的期望水平也应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这样才有利于子女的成长。
综上所述,作为一名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我认为,我们一定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教育,即要做到教育与学生的心理相匹配。这就要求我们在了解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特点的情况下,对症下药,采取多种方法,转变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不良心理;使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不良心理得到控制,转化为前进的动力。实践证明,青春期常见的心理问题经过合理的教育和疏导,会得到有效的控制和转化,这样才能营造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健康成长的有利环境。
从20世纪80年代起,中国学者所进行的多项调查研究表明,大学生群体心理问题发生率一直保持在20%~30%的水平[1]。军校学员具有军人和大学生的双重身份,未来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参战人员要承受高强度的体力和精神负荷,面临更强烈的心理压力,要求具有高负荷的心理承受能力、抗心理疲劳、干扰能力等心理素质。因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军校学员良好的心理素质,防治心理疾病,维护军校学员良好心理健康的任务刻不容缓。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进入了蓬勃发展时期。不少院校或个人承接了一批国家级、省级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等方面的研究课题,同时出版和发表了一批军校学员心理卫生方面的著作、教材和学术论文,开设“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学校也越来越多。目前的科研、教学、实践的总体水平在不断提高,领域在逐步拓宽,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标准的研究
关于心理健康的标准已有不少研究,而且国内有著作将国内、外学者对心理健康的标准进行了详细地总结,如姚本先、方双虎(2002)[2]、陈家麟(2002)[3]。在这两本书中介绍了许多专家学者对心理健康标准的描述。例如,国外有马斯洛和密特曼、斯柯特、科尔曼、阿卡夫、罗杰斯等;国内有黄坚厚、张春兴、王极盛、郑日昌、林崇德、吴增强、刘华山等。综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陈家麟将心理健康标准总结如下:(1)智力发展正常;(2)情绪稳定乐观;(3)意志品质健全;(4)行为协调适度;(5)人际关系和谐;(6)人格完整独立。
尽管在军校学员心理健康的标准上研究者还没有达成完全一致的共识,但综观上述观点可发现,军校学员的心理健康要素包括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综合,自我意识水平、情绪调控能力、挫折耐受能力、社会交往能力、良好的个性品质、环境适应能力等。这些探讨,对于我们了解和把握军校学员心理健康的标准,对军校学员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识别或诊断并进行干预矫正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军校学员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
军校学员正处于人生发展的青年期,生理发育已基本成熟,而心理的发育介于成熟与不成熟之间。从军校学员心理发展与生理发育不协调的角度来看,必然导致很多矛盾冲突的出现,由此会给军校学员心理健康发展带来一系列问题。
三、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的研究
关于这方面的研究集中在两方面:一是理论探讨。这些探讨强调通过改善和营造军校学员心理健康的外部环境以及提高军校学员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来解决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许多研究认为,认真开展军校新学员心理健康普查,做到有问题及早发现、及早预防和治疗,针对军校学员的身心发展特点以及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及专题讲座;建立和完善军校心理咨询机构,建立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档案,重视军校校园文化建设,启发军校学员辩证地看待分析所面临的问题或挫折,是解决军校学员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方法与途径。二是干预研究。这些干预研究方法主要有:心理测量法、临床症状诊断法、心理咨询、访谈法等,其中又以心理测量法和问卷调查法居多,而真正通过测量评价后,针对军校学员所表现出来的心理问题进行干预性的研究和维护性研究还很少,这是今后军校学员心理健康研究和教育要努力的一个方向[15~17]。
四、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研究
从中国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始之初就一直没有一个统一的模式,众多学者在研究中尝试不同模式在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以各种教育理念、心理学说、人文科学观点为支撑,以本校实验为依托的军校大学生心理教育方法、途径、模式如雨后春笋般地浮出台面。梅清海等在全军50多所院校心理教育实验的基础上,概括出“两渗透”、“三全式”、“四贴近”、“五位一体模式”[18]。
“两渗透”教育模式旨在发挥军校课程教学优势,提高心理教育效果:将心理教育渗透于政治理论课教学,增强军校心理教育的“高度”效应;将心理教育渗透于专业课教学,扩大军校心理教育的“广度”效应。
“三全式”教育模式旨在构建一个从入学到毕业、从教师到学生、从校内到校外的全程贯穿、全面展开、全员参与、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心理教育体系:把提高军校大学生心理素质作为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重要内容,建立健全军校心理教育管理机制,形成军校管理人员、教学人员、医护人员、学生相互结合的教育合力,把课堂教学、课外辅导、心理咨询、日常管理统一起来,齐心协力,齐抓共管,帮助学生维护心理健康,优化个性心理品质,实现全面发展。
“四贴近”教育模式旨在以影响军校学员重要心理因素为突破口,强化教育效果:(1)贴近时代,建立以网络为载体的军校大学生心理教育平台。这个心理教育平台应该具有全方位、立体化、多维度和攻防兼备的教育职能;(2)贴近社会现实,切准军校学员的心理脉搏;(3)贴近军校大学生心理实际,注重解决心理问题。通过多渠道普及心理学知识,帮助他们认识青年阶段的心理特点及其发展规律,增强心理上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修养、自我保健、自我调节的意识和能力,掌握心理训练的原理和正确方法,了解常见的心理障碍及其调适模式,为培养其良好心理品质打下理论知识基础;进行心理健康普查,建立心理档案,准确掌握和及时报告学生的心理情势;对于一些有心理困扰、心理障碍的大学生,要积极进行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以解除心理痛苦;积极预防心理疾病;(4)贴近军校培训目标,着眼培养高素质人才。培养以认知品质、情绪情感品质、意志品质、性格品质等为主要内容的良好心理结构;培养以战斗力为标准的心理能力。
“五位一体”教育模式旨在确立政治合格、军事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和稳定的人生价值观、健全的人格、合理的认知结构、高尚的情操、良好的意志品质等军校学员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1)心理教育与德育相结合,在德育中吸收心理教育因素,以心理教育强化军校学员思想品德教育效果;(2)心理教育与智育相结合,在智育中吸收心理教育因素,以心理教育提升军校学员智力发展水平;(3)心理教育与军事技能教育相结合,在军事技能教育中吸收心理教育因素,以心理教育推动军校学员军事技能的学习;(4)在体育中吸收心理教育因素,以心理教育促进军校大学生提高身心素质[19]。
[1]张金彦,王建军.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M].东营:石油大学出版社,2002:1-347.
[2]姚本先,方双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导论[M].合肥: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7-25.
[3]陈家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原理与操作[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14-25.
[4]刘婷.当前军校学员心理健康状况研究[J].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10,(1):63.
[5]林维丽.军校学员心理应激应对方式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6]张凡.军校大学生社会支持网络比较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7]李俊丽,梅清海,丛建波,邵秀巧.军校大学生个性、应对方式与其心理健康状况测评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4):282.
[8]张静,王筱枚.军校大学生学习策略的调查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5):425.
[9]钱永才,龚渊文.军校大学生学习心理的调查与分析[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4,(2):33.
[10]白雪亮.军校学员郁闷心理分析与防范[J].中国青年研究,2007,(8):69.
[12]曹守莲,石沙泉.军校大学生的创造性人格研究[J].社会心理科学,2008,(3):307.
[13]王海民,刘学敏,吴振峰.410名军校工科大学生心理健康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预防医学杂志,2005,(2):701.
[14]王浩,苗丹民,朱霞.军事择业大学生与军校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对比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5,(2):801.
[15]张茂运.对军校学员人生格言的调查及多元化心理健康教育的探讨[J].第一军医大学分校学报,2003,(2):63l.
[16]颜宪军.对军校学员心理健康研究现状的分析与思考[J].实践与探索,2005,(6):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