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婚姻正在兴起:一周只见一次,夫妻关系却更亲密?心理学文章

结婚后,如果你的伴侣希望你俩平时各住各家,或各忙各的工作,只在周末或节假日一起生活,你能接受这种婚姻模式吗?

相信大多数已婚人士,都难以理解和接受吧?

其实,这种被称为“周末婚”的新型婚姻模式,正在悄悄席卷全世界。

在英国,有1/4的成年人正在过着“周末婚”,这里面还不包括婚姻出现危机的群体。

在美国,“分居婚”的人群也从1980年的6%递增到2018年的13%。

而我们隔壁的日本,就更夸张了。

TA们认为“周末婚能有效地维持各自的生活习惯,同时也能避免因为住在一起而产生的摩擦”。

如今,我国不少年轻人也开始尝试“周末婚”——明明在同一座城市,TA们还是选择分开居住,摆脱了“结婚必须住在一起”的传统束缚,并在这种新型婚姻模式中越来越爱彼此。

那么,“周末婚”为什么会流行?它有什么好处和坏处?什么样的人更适合“周末婚”?

今天,壹心理想和你聊一聊:当代年轻人的新型婚姻模式——周末婚。

也许,看完后的你会重新思考婚姻的意义,以及人生的价值。

我的好友星星和她老公海南,就是一对“周末婚夫妻”。

星星是初中班主任,每天六点多就要起床,七点十分就得到学校;

海南则是一家公司的设计主管,遇到新项目时经常会连续加班,常常忙到半夜才回家。

这对要早起的星星来说是一种折磨——因为她睡眠浅,哪怕海南动作再小,她都会被吵醒。

再加上不小的工作压力,她患上了轻度焦虑症。

但他们坦言:“就算对彼此再不爽,也没想过离婚,因为我们依旧相爱,也没有人犯下原则性错误,就这样离婚的话很可惜。但我们一直在想,有什么办法能克服这种差异性。”

很快,方法找到了——星星偶然间在网上看到了关于“周末婚”的报道。

这种“各忙各的、定期相聚”的婚姻模式,让她感到新鲜之余,也令她有点惶恐:

“主要是担心长期下去,感情会变淡。”

但糟糕的睡眠质量和焦虑症的加重,还是让星星决定试一试。她说服海南后,搬进了学校分的宿舍,海南则留在了俩人之前租住的小屋里。

实行周末婚两周后,星星神经衰弱的问题得到了缓解——她每天十点准时入睡,六点自然醒来。

上课的时候也不会觉得浑浑噩噩,“连学生、同事都说我的课越教越好了。”

而海南那边,也感觉放松了不少。

在“周末婚”之前,他形容自己过得“小心翼翼”,因为星星睡眠浅,他上下床、上个洗手间都会吵醒她,长期背负着很重的心理负担。

“现在就算加班也加得更安心了,甚至更期待周末的见面。每次我们都会手拉手出去吃好吃的,晚上再抱在一起看电影。”

星星也不会因为担心晚上被吵醒而焦虑,因为第二天是周末,两个人可以一起睡到自然醒。

这样看起来,是不是觉得“周末婚”似乎还不错?

专研婚姻与家庭问题的心理学家苏珊·布朗认为,年轻人选择周末婚的原因有很多,但主要有这2个因素:

a.外在因素

有些夫妻会因为很满意或很需要现在的工作,要离职或者调动都很困难,所以会选择分居;

有些人则是因为经济不宽裕,所以选择住在原生家庭,周末再见面。这样不仅能省下买房或者租房的开销,还能照顾到父母和家人。

b.内在因素

有些夫妻为了维持各自理想中的生活形态,不想因为结婚而改变,所以会想办法在独立生活和情感承诺之间找到平衡点;

而星星和海南,就是一对典型的因为外在因素和内在因素同时作用而决定周末婚的夫妻。

一是双方都不愿舍弃目前的工作,二是两个人都不想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

海南认为,周末婚降低了同居生活中必须要改变自己、配合对方的压力,“能把自己的需求放在首位,留出空间来做自己想做的事。”

星星则觉得,周末婚能让关系充满新鲜感,提高相处品质,“同时拥有单身和结婚的好处,想想多爽啊。”

但不管怎么看,“周末婚”对传统婚姻观念的冲击都是巨大的。

因为很多人听到“周末婚”,还是会下意识认为:结婚后不住在一起,那还叫结婚吗?

这就要回到一个比较原始的问题了。

BBCNEWS曾在一档节目里,采访了一对“周末婚”的二婚日本夫妻。

丈夫叫秀就,妻子叫博美,俩人各自居住的地方相隔并不远,开车一小时就能到。

选择周末婚的原因,除了两个人生活节奏相差较大以外,也与前一段失败的婚姻有关。

秀就是一名商业顾问,也是一个工作狂。最忙碌的时候,常常几天都回不了家。

这也是他第一段婚姻破裂的导火索。

和秀就实施“周末婚”后,她做了一名健身教练,每天凌晨4点起床运动,再处理工作、准备孩子的早午餐。

尽管十分忙碌,博美却很享受这样的生活。

而在外面住的秀就每周都会回家2-3次,帮忙照顾孩子。

一家人会围坐在一起画画、吃饭,享受快乐的亲子时光。

秀就坦言,他无法想象没有博美的人生,未来他期待和妻子一起继续努力。

从星星和海南、秀就和博美这两对夫妻身上,我发现了当代年轻人新的婚姻观念:

结婚,是为了让自己得到幸福感和满足感。

心理学书籍《亲密关系》里有句话,我非常认同:

“你的伴侣,是来帮助你更加认识自己的,进而疗愈你的创伤,最终找回真正的自己。”

以往的观念告诉我们,婚姻虽然带来了陪伴,但也意味着妥协,要为了关系放弃大部分的自己。

而“周末婚”却告诉我们——结婚以后,不用妥协太多,也不用放弃自己太多,因为自己的快乐和价值才是最重要的。

对于“周末婚”的现象,中山大学社会心理学专家李伟民教授给出了一个非常好的解释:

“周末夫妻现象的出现,说明了一个问题:人们对婚姻关系的内涵,和缔结了婚姻契约后,应该共同拥有的生活有了新的认识。契约关系是契约关系,其背景下的生活内容和生活方式是另外一回事,应该区别对待。”

许多人认为周末夫妻是“介于婚姻与非婚姻的边缘地带”的另类现象,并把原因归结于“家庭中夫妻之间经济上相互依赖的削弱”。

李教授却觉得,这种现象很自然也很正常,跟夫妻经济的独立性没有必然联系,“主要是人们观念发生改变,不愿在思想上从属于对方。”

“传统婚姻关系中,人们意识不到与之对应的生活方式是可变的,遵从于朝夕相伴、坦白相见的单一模式,认为夫妻就是这样。

实际上,婚姻关系只是一种契约。将生活方式与婚姻契约分开,正是人们对婚姻内涵与质量重新审视的结果。”

想起李银河老师说过的一句话:

“人际关系的多元论告诉我们,人性是丰富多彩的,而不是单一的,许多不同的生活方式都可以是好的,每一个人和所有的人的生活方式都可以是好的。”

所以,不得不提的是,虽然“周末婚”让年轻人看到了很多好处,却也没办法完全避免婚姻中的纠葛,我们也不能盲目跟随。

因为,人本身就是复杂的,而亲密关系是需要两个人共同完成的、更为艰难的事情。

所以周末婚的好坏,是很难有明确结论的。

就像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如何选择,没有好坏之分。

只要双方能互相理解、真心相待,不管是何种生活方式,都不会让爱意消散。

我们常说,良好的亲密关系需要用心经营。

但对于绝大多数的“周末婚群体”来说,需要为维持长期稳定的亲密关系主动付出努力,不仅仅是遇到问题、解决问题而已。

心理学家Dainton和Aylor曾提出5种有利于维系感情的积极行为,分别是:肯定、坦诚、积极、共享社交和共担责任。其中:

“肯定”包括对伴侣所取得的成就、情绪与感受、在关系中的作用等诸多方面的肯定;

“积极”指能够正向地看待彼此的感情,享受相处的时刻;

“共享社交”指与对方共享自己的社交网络,如共同参加朋友、亲人的聚会等;

“共担责任”指愿意与对方分担生活中的责任和风险,在对方需要时提供帮助等。

对于“周末婚群体”来说,坦诚、积极与共担责任在这5种积极行为里的比重会更大。

首先,双方需要更加主动地联系伴侣,避免因为缺乏沟通而导致各种误会。

再者,双方也需要共同承担对婚姻的责任,在孩子教育、照顾父母等方面达成共识。

最后,一定要保有和伴侣一起解决问题的决心,才能更好地经营好婚姻关系。

那么,什么性格的人,可以更好地适应周末婚呢?

a.拥有独立的人格

真正具有独立人格的人,能克制自己的欲望,不会将自己和伴侣无限绑定,也不会将自己的一生压在一段亲密关系里。

在感情里,TA们会把自己、把伴侣都当成一个独立、有自己思想和选择的正常个体,也会把婚姻当成共同合作、携手共进的桥梁。

遇到问题,TA们能够及时反思,准确表达自己的需求。

b.拥有高度的责任感

爱情只是婚姻的一部分,责任和义务才是婚姻的重头戏。对父母的赡养,对子女的养育,对伴侣的忠诚,都是责任和义务。

夫妻双方如果责任感足够强,不需要谁提醒和敲打,也能主动承担起自己需要承担的责任。即使是周末婚,也能做到相互扶持,坚持原则,不会逾越彼此的底线。

c.拥有够强的涵容力

很多婚姻问题都是由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引起的,之所以最后变成大问题,是因为其中一方“眼里揉不得沙子”,总能把小事上升成大事。

比如,当伴侣没有满足自己某方面的需求,或犯了个小错时,没有涵容力的人,会拿着“放大镜”在伴侣身上找出更多问题,事事苛求完美,从而不断引发争端。

拥有涵容力的人,会像尊重自己一样尊重伴侣。允许婚姻有坎坷,允许彼此有一堆改不掉的小毛病,不会一味要求对方完美或服从自己。

这样的人,能共情对方,更能理解伴侣的处境和选择。

即使相隔两地,心也连在一起,超越了物理距离,在一起的时候更加惺惺相惜。

有人因为距离更加相爱,也有人喜欢一个屋檐下“黏黏”的感情。

其实,不管是传统的婚姻模式,还是“周末婚”,只要两个人能达成共识、彼此尊重,就是好的选择。

对于“周末夫妻”来说,分居只是一种形式。

维系婚姻的秘诀,始终绕不开相互理解和相互信任。

而我们追求的,也始终是一段让双方都变得更好的亲密关系。

毕竟,“追求自我的满足”,何尝不是另一种相爱的方式呢?

无论如何,珍惜彼此吧!

世界和我爱着你。

举报

作者未开启鲸币认证

回复

壹心理官方酱

TA在等你的回复~

(不超过200字)

壹心理官方出品。为你奉上最新最全的心理行业资讯,和各类大咖面对面。

THE END
1.婚姻关系的解读在咨询中,我常常问来访:假如去掉婚姻关系的滤镜框架,你们的关系更像什么样的社会关系?综合各种答案,我个人认为可以分两大类:? 第一大类是合作关系,像政治学中的人民内部关系,关系细分为平等和隶属,隶属又细分为权利隶属(上下级)、情感隶属(父女、母子、师徒等);平等又细分为社会合作(合伙人、室友、同事)和情https://weixin.91160.com/h5/wecontent/doctorarticle/detail.html?id=585115
2.婚姻家庭在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关系,是存在于婚姻双方和家庭成员之间婚姻家庭在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关系,是存在于婚姻双方和家庭成员之间的一种不断变化、 无规律可循的社会关系。( ) A. 正确 B. 错误 题目标签:社会本质 如何将EXCEL生成题库手机刷题 如何制作自己的在线小题库 > 手机使用 参考答案: B 复制 纠错 参考解析: https://www.shuashuati.com/ti/6aaacb5cbd354038bdc0ab1688c5fc8ba2.html
3.最高院法官解答:婚姻家庭纠纷案件35个热点难点问题(含民法典因为同居关系不如婚姻关系稳定,同居关系本身的松散性,使法律的保护作用显得微不足道。为了引导更多的公民放弃同居而选择婚姻,使自身处于法律的庇护之下。公民主动走向婚姻,构建一种健康、有序、文明的婚姻制度,既有利于自身及子女权益的维护又有利于社会的文明与进步。https://www.wxrb.com/doc/2022/05/05/168142.shtml
4.婆媳关系的本质就是一场三角恋,你相信吗?在我的咨询工作中,恋爱婚姻家庭咨询占据了大部分的比例,而其中,很多的夫妻矛盾,表面上看起来是先生与太太的对抗,但很多却是来自于没有处理好的婆媳关系。 有的婚姻,甚至因为太太不懂得如何处理与长辈的关系,而导致分崩离析,实在是太可惜。那么,在今天,我将帮助大家重新认识一下心理学对于婆媳关系本质的解读,以及我https://sxxl.nuc.edu.cn/info/1018/1685.htm
5.婚姻,本质上是一种经济关系我要说的是,千万不要指望婚姻给你带来幸福,婚姻只给你提供一个保障,它是一种经济关系,一种相互依托、相互照顾的关系,充其量,它可以给你带来部分幸福,如果你把全部的幸福统统押在婚姻上,你不但得不到幸福,反而会把婚姻窒息,迟早把它扼杀掉。 顺着这个话题聊下去,接下来便是人的幸福究竟来源于何处? https://www.jianshu.com/p/b567a9256a56
6.情商的研究情商是可以通过全面系统的课程培养提高并且改变的。青春期是人生中一个比较特殊的时期,学生们这个时候面临学习压力的同时,又面临着生理、心理方面的变化。这些都会使他们造成心理失衡和复杂的心理矛盾,严重的便可以产生种种不良的后果。如叛逆、厌学、考试焦虑、与同学关系紧张等问题。 https://blog.csdn.net/qq877507054/article/details/88659895
7.婚姻的定义是什么现代婚姻观念接亲网结婚,是意味着今后的人生将和另一个人相伴一生,结婚,是意味着另一半是你爱情的结晶伴侣,所以结婚意味着自己将不是一个人,而是两个人相伴生活,而有部分人就会疑问婚姻意味着什么,婚姻的定义是什么,婚姻的观念是什么,这许许多多关于婚姻的问题,环绕着人的周围,让人对婚姻产生了疑惑,甚至陷入了死循环,所以今天接亲https://www.jieqinwang.com/baike/429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