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2020.07.20
你是否能够接受伴侣和你在一起的同时,不断和其他人陷入恋爱?
在上个世纪的法国,一对知名作家情侣便已尝试了这样的开放性关系。电影《花神咖啡馆的情人们》,就是以这两个人物为原型,探讨了这样的关系模式。
女主角西蒙娜·德·波伏娃,是法国存在主义作家,女权运动的创始人之一。作品《第二性》被誉为女性主义经典,小说《名士风流》获龚古尔文学奖。
▲萨特与波伏娃
波伏娃的男友让·保罗·萨特是法国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法国无神论存在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一生中拒绝接受任何奖项,包括1964年的诺贝尔文学奖。
波伏娃与萨特相恋一生,他们一起工作,一起探索存在主义的高峰,如同一对璧人,一起在哲学殿堂上刻下了自己抹不去的名字。
与此同时,他们之间约定着一种开放的恋人关系:不结婚、不生孩子、彼此可以有其他情人。
一对天才情侣之间的“魔鬼”协定
每一个人,都是其成长环境所喂养的一颗独一无二的种子。天性决定这颗种子的基底,环境决定种子的长势。
天性的敏感、卓绝的天才、独特的经历,造就了独一无二的西蒙娜·德·波伏娃。
波伏娃出生在二十世纪初的法国,父亲是辩护律师,母亲是家庭主妇。经济奠定话语权,父亲作为一家之主,事业在她童年时曾陷入困顿,那给予了他莫大压力。
▲童年时期的波伏娃
她的父亲向波伏娃亲身演示了:当一个男人没有意识,对于来自事业的压力不会进行自我排遣时,便会将糟糕的抱怨情绪转嫁给妻子儿女。
波伏娃的母亲一生对父亲无比顺从,却经常遭受他的羞辱,听他颐指气使地抱怨她要靠自己养活。尽管这样,母亲仍然深爱父亲,并在他辱骂自己的时候不发一言。
对于天性敏感的波伏娃,母亲的境遇,折射出那个时代女性的可悲:她们一生囿于丈夫、孩子、厨房、家务,却从来不能从中得到应有的爱与尊重。
也正是因此,相夫教子的婚姻,在波伏娃眼里成为一个可怕的黑洞。
波伏娃不能理解这样的母亲,不能接受女性在婚姻里的被动处境。于是她努力考取学位,立志成为教师,做一个经济独立的女人。
或许是缘于太想跳出女性长久以来的命运,太想去证明自己,也太重视这难能可贵的独立,波伏娃选择了公然反对父母的安排,与男友萨特私奔,并在二人在一起后,主动提出不用萨特的钱。
▲年轻时期的波伏娃在读艾略特
对于她而言,不要婚姻,不要孩子,正是为了能够不成为母亲那样的女人。
男友让·保罗·萨特同样是一名卓绝的天才,是波伏娃命定的爱人。
他们相识的时候,彼此才二十岁出头。他在人群里一眼看出这个女孩的特别,与她陷入疯狂的爱恋。
但萨特同时也是个疏狂的浪荡子,他提出要和波伏娃构建一种开放的伴侣关系:彼此永远属于对方,但同时也可以和其他人恋爱、上床。
第一次听到这样的提议,波伏娃显然是有些震惊的。
但是受到那种挣脱女性固有命运的强烈愿望的驱使,她对萨特提出的这个魔鬼一样的协定点头说:好。
▲《花神咖啡馆的情人们》剧照
一个“好”,开启了她不凡却注定痛苦的一生。
一生相恋,一生疼痛
为什么说那是个魔鬼一样的协定?
波伏娃后来的经历证明,接受与萨特的约定,对她而言就像是在二十多岁那年喝下了一杯下了毒蛊的酒,它滋养她,促使她在未来岁月里,一步步成长为一名在今天看来亦无比前卫、大胆、无畏的独特女性。
但那“毒蛊”,也不定时啮咬她的骨髓和灵魂,牵扯着她情感的神经,令她疼一生痛不止。
萨特的提议,符合一个天才所渴望的天性解放与自由,符合男性长久以来身体与情感本能的狂欢畅想。
而波伏娃对女性运命的反向思考,则令她不知不觉踏上一条“矫枉过正”的路。
▲波伏娃(左)和密友、绯闻恋人伊丽莎白
她深爱萨特,即使她同样也在孤独寂寞中,与迷恋她的女学生发生了关系。她的内心深处,也依然心心念念在萨特身上。
但萨特除了自己的艳遇,他还想要波伏娃的女性伴侣。他强烈的自尊心令他无法忍受一个人深爱波伏娃的女孩却不肯接受自己。
为了不让萨特失落难过,波伏娃甚至要求迷恋她的小女孩去讨萨特欢心。
她和萨特约定了不要婚姻,但萨特却还是轻易地跟其他人结婚了——将大多数男女一生最最看重的神圣仪式,近乎“随意地”给了另一个女人。
她看着萨特一次次在情爱的新奇之旅中嬉戏流连,接受他的放纵,似乎并不觉得伤心,可是直到萨特遇到令他目眩神迷的女人。
当萨特在自己的新作扉页上署上那个恋人的名字,全世界都在问她是谁。波伏娃再也不能故作镇定。
她陷入深深的痛苦,她到美国讲学,一安顿下来就就去打听对方的住处。她再也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忍不住对萨特说:我鄙视嫉妒,可是我嫉妒得快疯了。
她用恶毒的语言辱骂他,一如所有在男女关系里失控的女人一样。
回顾人类社会进化的历程,女性的情感,相对男性一直更为内敛与保守。这和女性需要承担生育、哺乳的社会角色分不开——这决定了她们需要选择一个相对固定而负责任的伴侣,共同筑巢,完成对下一代的养育。
这种世代累积在基因里的程序和记忆,也令每一代女性用尽一生汲汲于营地钻研如何抓住一个男人,依赖一个男人,同时也服从于这个男人。
波伏娃对于这种近乎写在女性基因里的命运,显然陷入了深刻认识与思考。
于是她以对女性觉醒意识的深深呼唤和反省,带着切身经验与忍耐的一身伤痛,写下了著名的《第二性》。
放眼古今,任何试图突破传统的抗争无一不是痛苦的,意图争取自由和独立的代价也无不是昂贵的。
当一个独一无二的天才被命运驱使踏上一条独行的路,灵魂忍受的永无止息的啮咬般的痛楚,便成为了波伏娃注定为之付出的代价。
时代在发展,女性一直在进步
有意思的是,在电影中,萨特坚持邀请为他们的杂志做插图的绘画天才巴勃罗·毕加索,同样一生情人无数。
毕加索作为画家,需要那些年轻好看的肉体和灵魂,带给他无限的感官刺激和创作灵感。
▲毕加索和朵拉·马尔,1937年
但他一身才华光环与极致浪漫的招惹,与之后无一例外的始乱终弃,对于那些心力脆弱的女孩而言,无异于一场被魔鬼用双手抛向极乐之巅又迅速下坠的噩梦。
于是,在毕加索的传记里,人们看到了,那些被毕加索深深爱上,又最终被他抛弃的女孩们,一些人进了疯人院,一些人选择了自杀。
相比起这些为毕加索的画作染上炫目的玫瑰色的女孩们,波伏娃之强大与幸运在于:萨特一生流连花丛,身边女人无数,却从未遇见过一个像波伏娃这般能够与他在思想上共舞、在才华上势均力敌的女人。
所以她从未被萨特抛弃,也从未因伴侣无法忠贞的痛苦吞噬而最终陷入疯狂。
她最终一生未婚,他们也的确一生相爱。死时也葬在一起。
▲萨特与波伏娃的墓碑
当下社会,由于波伏娃们的努力和呼唤,全世界的女性开始变得经济独立、人格独立、思想独立。
她们在职场发挥才干,在生活中自我实现。即便失去一个个深爱的男人,一次次为男人的花心所负,她们中也很少有人会因之寻死觅活,丧失心智。
越来越多的女性由于独立而变得愈发清醒、克制、坚韧、美丽。
尤其是当一些女人有了更多的自主意识,一些人的婚姻也渐渐有了更多的开放性。一些伴侣甚至在关系中尝试模仿萨特和波伏娃的相处模式:
相互属于,彼此自由。伴侣之间、夫妻之间,多元化的相处模式层出不穷。
但我们依然看到,对于自己深爱的人,即使强大如波伏娃,也无法挣脱女性基因里的宿命,常常会在出现第三者的男女关系中,体验到那种骨髓啃噬、灵魂撕裂般的痛楚。
未来的爱人们之间会怎样?女性对于情感的需索和要求是否会进化得如同男人一样?未来婚姻会消亡吗?
我们无法给出答案,我们只知道,“相对自由,绝对忠诚”是爱人相处的极佳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