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的妇女解放思想及其当代启示TheThoughtWomen’sEmancipationinTheOriginoftheFamilyPrivatePropertyandtheStateandItsContemporaryImplications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的妇女解放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郭一扬

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兰州

收稿日期:2024年4月25日;录用日期:2024年5月15日;发布日期:2024年5月24日

摘要

关键词

恩格斯,《起源》,妇女解放

TheThoughtWomen’sEmancipationinTheOriginoftheFamilyPrivatePropertyandtheStateandItsContemporaryImplications

YiyangGuo

CollegeofMarxism,LanzhouUniversity,LanzhouGansu

Received:Apr.25th,2024;accepted:May15th,2024;published:May24th,2024

ABSTRACT

Theemancipationofwomeniscloselylinkednotonlytotheprogressofsociety,butalsototheemancipationofallmankind.Engels’Origins(TheOriginoftheFamilyPrivatePropertyandtheState)isthemostcomprehensiveandfocusedworkontheMarxisttheoryofwomen.TheOriginsarerichintheideaofwomen’semancipation,andEngelsanalysedtheevolutionofwomen’sstatusandtherootcausesoftheiroppression,andinthisregardproposedthatthemainwaysofwomen'semancipationshouldbetheparticipationofwomeninsocialwork,thesocializationofdomesticworkandtheeliminationofprivateownership.Engels’ideasonwomen’semancipationalsohaveimportantguidingsignificanceandinspirationforwomen'semancipationanddevelopmentatthepresenttime.

Keywords:Engels,TheOriginoftheFamilyPrivatePropertyandtheState,Women’sLiberation

ThisworkislicensedundertheCreativeCommonsAttributionInternationalLicense(CCBY4.0).

1.引言

《起源》中妇女解放思想的产生具有深厚的理论渊源。一方面是三位空想社会主义者,他们最早对妇女解放思想进行涉猎和研究。另一方面是借鉴了巴霍芬的《母权论》、摩尔根的《古代社会》中的思想,并进行了适当的发展。

(一)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影响

傅立叶认为,妇女问题的性质随着社会制度的变化而有所不同,资本主义的婚姻制度是一种使妇女受压迫、受苦难的制度,婚姻之中并无爱情,而是一种可以带来财富的投机事业。但在和谐制度下,男女平等,妇女是独立存在的个体,不依附于男性而存在,她们将和男子一样拥有参与各种劳动的机会。他所认为的婚姻制度和家庭是在平等和自由的基础之上,婚姻完全建立在两性相互爱慕的基础上,两性结合或离异都是完全自由的。

欧文提出,妇女受压迫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制度。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下的婚姻制度,不是以两性之间纯洁的爱情为基础,而是在在衡量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的基础上以图谋财产为目的。他强调婚姻应当追求自由和自主,并认为婚姻的基础应当是男性和女性之间的平等关系和真挚情感,不应受到其他外部因素的影响。欧文为了追求他的理想,成为了第一个尝试通过实际行动来落实观念的空想社会主义者,他通过建立公社进行了一系列小规模实验,让妇女同等的参与社会劳动,以开办幼儿园等实践活动的方式帮助妇女,目标是通过这种方式来缓解女性在家务劳动中的压力,鼓励她们更加积极地参与各种社会生产活动,实现经济上的独立,并进一步塑造一个男女平等的社会环境。此外,他还坚定地认为,无论男女都应该受到同等的教育,并享受同等的权利和自由。但是实际情况是冷酷无情的,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欧文超越现实的构想,最后并没有成功。

(二)巴霍芬《母权论》中的思想

约翰·雅各布·巴霍芬,瑞士人类学家和法学家,其代表作品《母权论:根据古代世界的宗教和法的本质对古代世界的妇女统治的研究》,是从政治的角度研究宗教和法权对妇女的统治。历史学家在“摩西五经”的影响下,信奉着父权制家庭是最古老的家庭形式,直到巴霍芬《母权论》的出版,人们才开始逐渐形成对家庭史的正确理解。巴霍芬第一次提出了母权制的概念,论证了母权制在人类历史上的存在。他指出,“只从母亲方面确认世系的情况和由此逐渐发展起来的继承关系叫做母权制”[3]。

尽管巴霍芬视父权对母权的战胜为历史的进步这一立场是有问题的,但在学术史和思想史意义上,《母权论》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家庭史的研究是从1861年,即从巴霍芬的《母权论》的出版开始的”([2]:p.8)。恩格斯称其是第一个抛弃了关于原始性关系杂乱状态的空谈,而提出了母权制存在的人。对巴霍芬等人的发现,以及他们在原始历史观中所引起的革命给予了肯定。恩格斯改造了巴霍芬的婚姻史,他不认为父权制是人类自然的实现,而认为这只是一个漫长历史过程的开端,以后的人类还将回到最初的共产主义状态。恩格斯认为巴霍芬具有四个伟大功绩。第一个伟大功绩是发现群婚制,在历史和宗教的传说中,巴霍芬寻找这种原始状态,这种原始状态就是群婚制。但是他不了解自己发现的东西,于是他把这种状态叫做淫游,他的发现被他的幻想弄得神秘化了。第二个伟大功绩是他第一个发现了母权制。第三个伟大功绩是,在共产制家户经济中,发现妇女占统治地位。第四个伟大功绩是从群婚到对偶婚的过渡形式,他认为这个过渡主要是由妇女完成,恩格斯也认同这一观点。随着经济发展,群婚制使妇女感到屈辱和压抑,妇女迫切的要求保持贞操的权利,取得只同一个男子结婚的权利。

(三)摩尔根《古代社会》中的人类学思想

美国人类学家路易斯·亨利·摩尔根在他的著名著作《古代社会》一书中,阐述了史前人类社会发展的演变和历史进程。在《古代社会》第三编“家族观念的发展”中,基于对易洛魁氏族的田野调查数据的基础上,摩尔根描述了氏族社会和父权制的建立过程,母系氏族要先于父系氏族,低下的生产力使得女子的地位不仅不低下甚至还要高于男子,从母系转变为父系是一个较长的过程。摩尔根从考察亲属制的变迁中总结了人类配偶史的五种形态,即:血缘家族、群婚家族、对偶家族、父权家族和单偶家族。

在人类史上摩尔根第一次全面系统的分析了人类社会的演变过程,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指出,“摩尔根在美国,以他自己的方式,重新发现了40年前马克思所发现的唯物主义历史观,并且以此为指导,把野蛮时代和文明时代加以对比的时候,在主要点上得出了与马克思相同的结果”[4],高度评价了摩尔根在论述社会的原始状况方面的突出贡献,认为他的主要成就在于发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主要规律和特点。摩尔根的著作《古代社会》对马克思和恩格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正是在整理马克思的遗稿时,恩格斯发现了马克思撰写的《路易斯亨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并在此基础上完成了《起源》,证实了唯物史观的正确性。

3.《起源》中妇女解放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妇女地位的演变过程

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可以划分为蒙昧时代、野蛮时代和文明时代,不同时期妇女地位发生变化。《起源》中,恩格斯将家庭划分为四种形式:第一种形式是按照辈分来划定夫妻关系的“血缘家庭”,第二种形式是以相互的共夫共妻来划定的“普那路亚家庭”,第三种是以血缘为基础的家庭集团,即“对偶制家庭”,以及第四种形式,一夫一妻制的“专偶制家庭”。

在蒙昧时代,生产力低下,为了更好地抵御自然和外部侵略的危险,人类选择群居和采取集体行动获取生存资料。群婚制为人类首个婚姻形式,“即整群的男子与整群的女子互为所有”([2]:p.35),他们的子女被大家看作大家共有的子女,每一辈分都形成一个婚姻事实,一个辈分内所有的男性和女性,都是夫妻的关系,“这一家庭形式中,仅仅排斥了祖先和子孙之间、双亲和子女之间互为夫妻的权利和义务”([2]:p.37)。而“只要存在着群婚,那么世系就只能从母亲方面来确定,因此,也只承认女系”([2]:p.43),孩子的父亲是谁不确定,但孩子的母亲是可以确定的,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情况导致了母权制的产生。妇女在群婚形式中是居于受到高度尊敬的地位,在家庭中地位崇高。恩格斯将群婚制分为两种家庭,即血缘家庭与普那路亚家庭,在这两种家庭中,血缘家庭是排除了父母和子女之间相互的性关系。而相同辈分之间不允许结婚,则形成了普那路亚家庭。血缘家庭是群婚的初级阶段,普那路亚家庭是群婚的最高发展阶段。

对偶制家庭中的妇女地位走向衰落。对偶制家庭的特征表现为:一个男子拥有许多的妻子,但是在许多的妻子中间,只有一个主妻;一个女子也可以拥有许多的丈夫,但是在许多的丈夫中间,也只能有一个主夫。在结婚后,婚姻关系可以随意解除,规定子女归女方所有,之后双方又都恢复结婚的自由。可以看出,在这一阶段,虽然男性地位上升,但女性还仍保留地位。废除女权制,建立父权制并不困难,“规定氏族男性成员的子女应该留在本氏族内,而女性成员的子女应该离开本氏族,转到他们父亲的氏族中去就行了”([2]:p.58)。“母权制被推翻,乃是女性的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失败”([2]:p.59)。丈夫在家中掌握了权利,妻子变成生孩子的工具,在丈夫的绝对权力之下。

专偶制家庭,即一夫一妻制家庭。男性的经济实力在不断增强,女性地位逐渐边缘化,渐渐被男性控制与奴役。私有制和父权制在这一时期完全建立起来了。与对偶制不同的是,在专偶制下,婚姻关系变得更牢固,不能由双方任意解除。通常是丈夫有权利解除关系,并赶走妻子,而且丈夫仍然有对婚姻不忠的权利。在第二次社会大分工中,出现了手工业与农业的分离,商品生产进一步发展,私人占有逐渐普遍化,私有制也随之出现,专偶制家庭中妇女被压迫地位形成。专偶制的产生是因为继承遗产问题,男子需要把自己的私有财产传给自己亲生的子女,要确保父亲与子女之间的血缘关系,即“生育有确凿无疑生父的子女”([2]:p.65),来继承父亲的财产。遗产继承最初是按母系,随着财富增加,发展为按父系。在专偶制内部,原本属于公共的家务成了私人服务,妇女成为了主要的家庭女仆。“专偶制从一开始就有了它的特殊性质,使它成了只是对妇女而不是对男子的专偶制”([2]:p.67)。女性被当作“女奴隶”般存在着,在家庭中服务男性,男子对妇女的无条件统治是社会的根本法则。而且男子可以纳妾,因为有受男子支配的年轻美貌的女奴隶的存在。

(二)妇女受压迫的根源

二是分工的形成造成男女之间关系不平等。男性和女性之间的不平等并不是人类历史上固有的现象,这是社会进化到某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后才出现的现象,导致妇女受到剥削压迫的根源与社会分工的出现和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实际上,正是由于社会分工的出现,才形成了妇女受剥削压迫的地位。“决定两性间的分工的原因,是同决定妇女社会地位的原因完全不同的”([2]:p.51)。在人类社会的早期阶段,在父权制家长制家庭之前的各种家庭结构中,最先的分工模式是基于人们之间天然差异而形成的自然分工。这种分工是根据性别、年龄等生理因素自然进行的,男女分别负责自己的活动领域。在这个阶段,女性不只是负责繁衍的角色,还承担着收集果实和从事其他社会劳动的责任,女性参与和负责的劳动被视为社会劳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女性在当时是处于受人尊重的地位。在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的过程中,随着社会分工的出现和不断发展,致使家庭内部的分工也发生了变化。使女性地位产生质变的是第三次分工,在获得越来越多的剩余产品后,男性在分工的过程中获得了绝对的优势,而女性则沦为了生育的工具和家庭免费劳动力。

(三)妇女解放的主要途径

三是消除私有制。正如恩格斯在《起源》中考察妇女地位演变过程时所述,私有制不仅是一切社会不平等产生的经济根源和社会根源,也是妇女受压迫、受奴役地位形成的根源。私有制的产生使得阶级压迫和阶级对立也随之出现,而作为与历史上出现的最初的阶级对立同时出现的——男性对女性的压迫也顺势而生,由此也就开始了男性对女性的统治与压迫。因此,妇女要从根本上摆脱其受压迫、受剥削的地位,最根本的路径便是消灭私有制。恩格斯在《起源》中指出一夫一妻制家庭是由于经济的原因而产生的。在家庭分工中,男性作为生活资料和劳动工具的获得者而占据大部分社会财富,在社会、家庭中都占据主导地位。而妇女所从事的家务劳动以及在人口方面的贡献却被认为是女性应该做的。随着女性经济社会地位的不断下降,使女性在社会生活中逐步沦为男性的附属品和奴隶,处于夫权的绝对支配和控制之下。因此,消灭私有制,消灭剥削,重新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摒弃个体家庭这一社会经济单位,确保妇女在社会中独立、平等的经济地位,是铲除男性对女性压迫和剥削的基础,是妇女从根本上摆脱受压迫、受剥削地位,最终实现自身解放的根本条件。

4.《起源》中妇女解放思想的当代启示

恩格斯的《起源》自19世纪初传入至今,为我国正确认识、探讨、把握和解决女性问题奠定了理论基础,对分析和解决我国的妇女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启示。

(一)建立公平的就业观

(二)建立平等的家务劳动观

随着老龄化、少子化、家庭小型化等趋势,家务劳动、家庭照顾本身的价值正在被重估。传统婚姻生活中全职家庭主妇被认为是“靠男人养活”,理所应当地负责家务劳动,但事实上,家务劳动本身也在创造价值。实现“男女共担家务”需要靠全社会的共同推动,特别是男性的主动参与。需要男性有更强烈的家庭责任感,扭转传统观念,更多地看到、体谅另一半的辛苦,共同分担家务劳动,也需要有适度的制度设计与支持,引导大众认可女性在家务劳动中的贡献和价值,在全社会建立一个更加平等和谐的新型家庭关系。

(三)建立科学的婚恋观

总之,科学的婚恋观是在两性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基础上建立的,在婚姻中,双方应该是彼此之间最好的伙伴和朋友。要树立正确科学的婚恋观,这不仅与个人和家庭幸福紧密相连,同时也对社会的和谐稳定和人口的长期均衡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THE END
1.网红教授李玫瑾:这4条科学婚恋观,你一定网红教授李玫瑾:这4条科学婚恋观,你一定要搞明白,特别是婚姻不幸福的人 1、当你喜欢一个人的时候,你不要着急,你要慢慢去品味。其实社会当中有很多优秀的人、符合你条件的人。 点评:由于我们几乎从没接受过科学的婚恋观教育,所以很多人被罗曼蒂克的影视小说作品给迷惑洗脑,以为爱情是命中注定的,是不可抗拒的宿http://www.360doc.com/content/21/0318/03/32589884_967532062.shtml
2.老舍小说中的婚恋观关键词 婚恋观,婚恋的物化,婚恋误区,婚恋理想 释 PDF全文下载 个人查重 >> 开通会员更优惠,尊享更多超值权益 立即开通 > 相似文献 1 马宇晴 老舍小说走进英语世界的经验与启示 山东社会科学 2022年11期 2 李云 王伟 论老舍小说中的妓女叙事 名作欣赏 2022年35期 3 刘婧 重读与重构:谈老舍小说的话剧https://mall.cnki.net/magazine/Article/YCSZ903.005.htm
3.新时代青年婚恋观变迁的社会学思考新时代青年婚恋观发生变化,主要体现在婚恋意愿降低、择偶观变迁、情感交流方式变化等,在社会学视角下,分析青年婚恋观变化的原因,倡导青年大学生树立科学婚恋观,迈向美好生活。提纲:1)爱情的社会学解读;2)择偶观的变迁及其成因分析;3)校园爱情的困境及其应对。 http://jwc.jmu.edu.cn/info/1112/8863.htm
4.当代大学生恋爱心理研究(精选9篇)通过思政、心理健康教育等课题、专题讲座渠道, 教育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认识社会现实中存在的婚恋方面的消极现象, 树立正确的婚恋观和人生价值观。通过性知识、性心理、性道德和性法规教育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身心特点, 使学生形成科学的性观念、健康的性心理和高尚的性道德。特别是在互联网时代, 应利用大学生喜闻乐见https://www.360wenmi.com/f/fileghi9b71r.html
5.青年婚恋领域国内的法律政策及其不足法律和政策的完善应该注意对青年健康婚恋观的引导,提倡理性婚姻,制定育儿配套措施,有效提高生育率,科学设定限购限贷政策,完善房产分割制度,明确与彩礼、夫妻忠诚协议相关的规范。 关键词: 青年; 婚恋; 生育; 法律; 政策; 一、青年婚恋领域国内相关法律及其影响http://www.110.com/ziliao/article-849472.html
6.共青团开展婚恋服务工作的经验总结和案例分析田丰青年婚恋观共青团开展婚恋服务工作的经验总结和案例分析 报告 田丰 青年 婚恋观 大龄未婚青年 离婚率 本文基于近年来各级团组织在青年婚恋方面开展的工作,综合分析了共青团在青年婚恋工作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针对现实中存在的婚恋难等问题,发挥共青团的协调作用,联系社会各方https://xianxiao.ssap.com.cn/catalog/4957290.html
7.亭湖区妇联组织开展“新型婚恋观”宣传进高校活动在刘老师的引导下,大家纷纷表示,今天的活动,让他们对恋爱、婚姻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在今后的婚恋中会变得更加成熟、理性,同时,他们会争做新时代新型婚育文化的宣传者、践行者、推动者,推动全社会树立科学婚恋观、生育观、家庭观,以实际行动促进新型婚育社会建设。 https://www.ycjgdj.gov.cn/index.php/cms/item-view-id-23144.shtml
8.新疆少数民族青年婚恋观调查\n访谈员报名表马克思主义学院法政学院教育科学学院人文学院外国语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物理与电气工程学院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生命与地理科学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土木工程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体育学院美术学院医学院国学院旅游学院交通学院建筑学院现代农学院设计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新闻传播学院 9. 您所在专业: 10. 您所在年级:https://www.wjx.cn/xz/293656865.aspx
9.视频审核基本准则有哪些?(十三)宣扬封建迷信,违背科学精神的内容 比如: 48.开设跳大神、破太岁、巫蛊术、扎小人、道场作法频道、版块、个人主页,宣扬巫术作法等封建迷信思想的; 49.鼓吹通过法术改变人的命运的,如(略); 50.借民间经典传说宣扬封建迷信思想的; (十四)宣扬不良、消极颓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内容 https://www.mmker.cn/article/2754.html
10.共青团中央关于2007年度全团调研信息奖的表彰决定9.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婚恋观念及教育观念调查研究 (国家人口计生委直属机关团委课题组) 10.江西省基层团建工作调研及对策分析 (团江西省委 王少玄) 11.城乡一体化发展中共青团服务青年就业创业体系调研报告 (团重庆市委 王志杰 施崇刚 涂凯) 12.中国科学院35岁以下青年科研人员成长规律的调研报告 https://www.gqt.org.cn/documents/zqf/200808/t20080827_88886.htm
11.研究中心:“丝路青缘”陕西共青团公益婚恋交友平台网络公益[摘要]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和团中央对青年婚恋交友工作要求,团陕西省委迅速行动,研判青年婚恋需求,及时掌握青年婚恋动态,帮助青年解决婚恋难问题,提出“突出价值引领,强化公益导向,创立团属品牌,坚持青年为本,省级统管,市、县联动,社会力量协同合作”的工作思路,不断加强青年婚恋观、家https://news.hsw.cn/system/2021/1117/139610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