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在长篇小说《离觞》中,杨怡芬对家乡舟山群岛的恋地情结升华为家国情怀的抒发,同时她对于中国抒情传统、叙事传统的创造性转化,极大地丰富和提升了家乡岛屿叙事的文化意义,并使作品呈现出浓郁的抒情性和民族风格。《离觞》在现代宏大历史背景中讲述中国故事,在现代生活图景中展示中国美学的魅力,是新世纪长篇小说本土化潮流中可贵的探索和重要收获。
关键词:杨怡芬《离觞》家国情怀文学传统本土化
相对于常见的内陆乡土和大都市的当代书写,杨怡芬有关舟山群岛的小说显得别具一格,不仅是当代文学地理的补缺,而且与岛屿叙事相伴而生的思绪、情感和审美也分外灵动,含蓄和隽永。她从2002年开始小说创作,走上一条漫长的严肃文学成长道路,在《人民文学》《十月》《花城》等文学期刊发表作品,曾出版中短篇小说集《披肩》(2009年)和《追鱼》(2012年)。其后,历经十年之久的构思,收集资料和写作,杨怡芬才推出了第一部长篇小说力作《离觞》(2021年)。一方面,长篇小说《离觞》延续了作者创作的优长之处。女性视角叙述的细腻绵长和女性人物心灵刻画的精细生动,一如吴义勤对她早期作品的品评,“她对主人公心灵困境与情感困境的展现,细腻而生动,平静而从容,读来常令人心有戚戚”1。另一方面,杨怡芬还在《离觞》创作中取得了显著的突破和成长。她从现实生活中的心灵刻画突入历史风云中的世情描摹,把对家乡岛屿的眷恋升华为家国情怀的抒发。而且,她对于文学传统资源的大量汲取和创造性转化,极大地丰富和提升了家乡岛屿叙事的文化意义,以及中国现代历史反思性书写的审美价值。
一、从恋地情结到家国情怀
郑景润恋爱时常漫步于舟山的街巷、小桥和亭台,看芙蓉洲上莲叶田田,俨然一番典型的江南风景,显示其对美好家园的理解和想象。
另外,长篇小说《离觞》延续了杨怡芬一贯的女性视角,着重演绎家国兴亡中女性的命运、婚恋和抉择。小说把青年男女的婚恋故事、家庭日常生活的描绘,以及家国兴亡的慨叹融为一炉。而结尾李丽云的抉择颇有深意,她最终留在舟山,既是对恋人刘仲瑞平安归来的守候,也是秉持自己的初心,即读完师范,获得女性独立的资格。
二、文学传统的创化
现实中杨怡芬并未远离家乡,她对于旧时生活图景的描绘和家国情怀的抒发,更多地体现为一种文化的乡愁。文化身份的自觉,也表现为她在小说艺术上有意识地借鉴文学传统。
杨怡芬在小说中提及一些现代文学、外国文学作品,但她最心仪的还是古代文学经典。“那些让我仰慕的小说,是保持我叙述欲望的燃料。《红楼梦》我读了二十遍,但还要读,不拘翻到哪里,前后读上几页。曹雪芹看似日常却可以被千般解读的文字,我百读不厌。我把《红楼梦》当充电宝用,其对语言的处理,是我的小说非常想接近的。”13杨怡芬有意识地向中国文学传统学习,汲取艺术营养,锻造自己作品的民族风格。
杨怡芬对于中国抒情传统、叙事传统的创化,使长篇小说《离觞》呈现出浓郁的诗意和民族风格。但从其本土生活表现力和世界文学视野来看,她的文学企望显然并非小说艺术上的“复古”,而是在全球化语境中讲述中国故事,展现中国美学。
三、本土化与世界性
再次,中国生活美学的全面展现。如前所述,《离觞》描写了大量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饮食、器物、服饰、礼仪、节庆等。比如,着墨比较多的潘巧珍家的庭院和宴饮、李丽云和潘巧珍的衣着、李丽云家的“谢年”等,都显示出中国人对安稳、富足和幸福的追求,以及中国生活美学的实用、精致、优雅的倾向。由于现世色彩的人生价值观,中国人品味着日常生活的幸福和欣喜,自然而然地追求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对现世安慰和日常生活的重视,也使得中国人民发自内心地渴望和平,反对破坏这一切的战争。而且小说写出了中国审美的开放性、现代性。比如舟山女性追捧大城市的新潮服饰,而潘琦珍修出凯瑟琳赫本的眉,做同样的短鬈发。因此,在全球化语境中,《离觞》的日常生活书写更能够展现中国文化、中国美学的魅力。
总之,长篇小说的本土化,不仅要求真实而深刻地书写本土生活和社会历史,以及在艺术上创造性转化中国文学传统,而且应当凸显中国故事、中国美学的世界性意义。应该说,这对于中国长篇小说而言是一个高标准,比单纯运用西方小说方法进行创作更困难、更艰辛,需要融合中外文学传统,达到本土化与世界性的平衡和贯通。王宏图指出格非近期小说创作的“迷津”,“还没有提供有震撼力量的新时代的中国审美经验——而这正是提升中国文学地位的关键之所在”26。对照本土化的高标准,毋庸讳言,杨怡芬的长篇小说《离觞》也存在一些缺陷。比如,新女性宋安华甘心做宋以文的外宅情人,还让张妈喊他“老爷”,宋以文也以妻子秦怡莲不能生子来原谅自己,甚至为拥有两位女性而自得。这显示出作者对于旧式家族生活的沉湎,对于“旧道德”的暧昧态度。当然,瑕不掩瑜,杨怡芬的《离觞》称得上新世纪长篇小说本土化潮流中可贵的探索和重要收获。
[本文为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当代小说青春叙事的流变史”(项目编号:19CZWJ12)的阶段性成果]
注释:
1吴义勤:《在生活细节中敞开时代的情与欲——读杨怡芬的小说》,《文学港》2005年第5期。
2杨怡芬:《披肩》,作家出版社2009年版,第23页。
3杨怡芬:《追鱼》,浙江文艺出版社2012年版,第81页。
48[美]段义孚:《恋地情结》,商务印书馆2018年版,第5、176页。
5杨怡芬:《地狱航船》,《人民文学》2016年第8期。
6891219232425杨怡芬:《离觞》,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21年版,第81、303、349、187、112—114、302、346页。
713杨怡芬:《写故乡舟山那段离散的历史》,《天津日报》2021年11月23日。
10杨怡芬:《有凤来仪》,《作品》2016年第6期。
11曹霞:《凤来,栖何处?——评杨怡芬的〈有凤来仪〉》,《文学教育》2017年第1期。
14[美]陈世骧:《陈世骧文存》,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2页。
15[捷克]普实克:《抒情与史诗:中国现代文学论集》,郭建玲译,上海三联书店2010年版,第45页。
16[美]王德威:《史诗时代的抒情声音:二十世纪中期的中国知识分子与艺术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9年版,第3页。
17鲁迅:《鲁迅全集》(9),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86页。
18[美]浦安迪:《中国叙事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47页。
20陈思广:《导论: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的生成与演进轨迹》,《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编年史1922—1949(上)》,武汉出版社2021年版。
21贺仲明:《五四作家对中国传统文学经典的重构》,《中国社会科学》2016年第9期。
22张清华等:《新世纪长篇小说中传统的复活》,《长城》2009年第1期。
26王宏图:《中国传统审美资源的回归、化用与价值——从格非近作看其新古典主义风格》,《中国文学批评》2022年第1期。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
[网络编辑:陈泽宇]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如媒体、公司、企业或个人对该部分主张知识产权,请来电或致函告之,本网站将采取适当措施,否则,与之有关的知识产权纠纷本网站不承担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