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大学生在恋爱问题上,个性突出,重感情、易冲动,不受传统习俗的局限,在确定恋爱关系前,甚至在确定恋爱关系后,一般都不征求双方父母的意见,
2、恋爱动机简单化
许多大学生在恋爱中没有考虑到将来的结婚,不是清楚地自觉地意识到应选择一个终身伴侣,他们恋爱,只是因为需要爱和被爱。
3、自控力与耐挫力较弱
女大学生一旦陷入热恋之中,不往往善于控制自己的情感,任感情随意放纵,缺乏理智的驾驭能力,对恋爱对象过份依赖,稍有波折就痛苦万分。一旦恋爱受挫,即会情绪失控,无法自拔,对学习造成严重影响。
4、不成熟性与不稳定性
当前大学生的恋爱,呈现低年级化,人数呈上升趋势。一年级就开始谈恋爱的已不是个别现象,有的学生甚至一进校就谈恋爱。这些低年级学生,由于社会阅历浅,思想单纯,很多学生对于自己的人生目标和需要,还没有一个很清楚的概念,造成在对待恋爱问题上简单、幼稚和不成熟。在择偶标准上,往往重外表,轻内在。在恋爱方式上,往往重形式,轻内容。在恋爱行为中,往往重过程,轻结果;重享乐,轻责任。这种恋爱问题上的不成熟性,加之他们在就学期间经济上尚未独立,恋爱过程中感情和思想易变,缺乏妥善处理恋爱中情感纠葛的能力,极易造成恋爱的周期性中断,或对恋爱对象的选择漂泊不定,恋爱的成功率很低。
恋爱的特点
(一)、爱情观多元化。
爱情的归宿是婚姻家庭,过去大学生谈恋爱基本都遵循这种爱情观,而现在的学生不以婚姻为目标,恋爱的动机和目的多种多样。据调查有20%的同学认为自己恋爱是为以后恋爱打基础,其余同学表示受其他因素影响。仍有同学并不能十分正确的看待爱情与恋爱,30%的同学认为没有爱情依旧可以恋爱,有很多同学谈恋爱只是为排解空虚。这种恋爱观势必会影响到谈恋爱同学与恋人的关系。
(二)、注重恋爱过程,轻视恋爱结果。
当代大学生注重的是恋爱过程本身,至于恋爱的结果已经不太在意。注重恋爱过程,有利于双方相互了解、加深认识,也有利于培养感情、增加心理相容度。但是,只注重恋爱过程,强调爱的"现在进行时",把恋爱与婚姻相分离,不考虑爱的"将来完成时",未免失之偏颇。只重恋爱过程,轻视恋爱结果,实质上是只强调爱的权利,而否认了爱的责任。
(三)、日益呈现出低龄化于公开化的趋势
一般来说,20世纪80年代以及90年代初,大学生谈恋爱以三、四年级居多,一、二年级比较少。现在许多大学生入学后不久就纷纷坠入爱河,出现了恋爱群体低龄化的趋势。据调查大一、大二恋爱人数分别占该年级参加调查的人数的12%与26%。
在大学这个主要由二十几岁的年轻人聚集在一起的小社会中,大学生恋爱现象已由过去的犹抱琵琶半遮面转化为在爱河中公开徜徉,进而成为校园内众生要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尽管学校并不提倡学生恋爱,但是在学生们看来,这并不能影响他们发展恋爱关系。有些同学将恋爱作为人生经历的一部分,并且以此为荣,更有甚者将此作为炫耀的资本。
恋爱的利
(一)、恋爱是培养人责任心的重要机会
责任心在任何情况下都是人的重要品质之一,而恋爱中男女双方的责任心则显得更为重要。爱情从来不是个人孤立的心理活动,双方在生活的征途中风雨同舟,患难与共,彼此间的责任才会真正带来爱情的幸福。大学生在步入社会前大多都在父母和家庭的照料下成长,思想上的不独立性和生活的依赖性都极强,但当开始恋爱后,受其自主心理的影响会开始追求独立并逐渐摆脱家庭过多的束缚,此时如果加以正确的诱导和教育,有利于培养其正确的责任感和责任意识。要懂得为恋人负责就是为他人负责,为社会负责,同样更是为自己负责。这样今后步入社会才有可能成为一个有责任心的人。
(二)、恋爱有助于他们学会如何与人特别是与异性相处
男女原本不同,在思想和行为上往往存在较大的差异,大学生今后步入社会不可避免的要与很多异性接触,而这些人和事的复杂性是难以想象的,所以,现在和自己恋人的交流接触就成为了一种学习和锻炼的机会。培养自己的表达,判断,选择等能力,以便于更好地和他人沟通以达到相互理解的目的。
处理好恋爱过程中,与恋人之外的其他异性的关系,无疑也是一种能力的锻炼。怎样既能与恋人保持亲密关系,却不影响自己同其他异性的交往,这种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我们分清友谊与爱情的差别,对日后处理类似问题也提供了经验。
(三)、自我爱的能力的实现
凡高有句格言“会爱的人才会生活,会生活的人才会工作。”爱本身就是一种能力,一个人如果没有爱或者不愿意恋爱那么他本身就是不完整的,他就缺乏这种能力。爱是一种奉献的能力,一种包容的能力,一种理解的能力,一种信任的能力,当你做到这些的时候你也许会感到几分辛苦但更多的将是幸福和快乐。
校园恋爱的弊端
(一)、对学习的影响
对爱情执着的大学生,大多欣赏罗曼&S226;罗兰的名言:没有一场深刻的恋爱,人生就等于虚度一场。大学生要面对学业和爱情两大人生课题,如何处理好学业与爱情的关系,一直是令大学生感到头疼的难题。
(二)、大学生的恋爱,谁来买单?
恋爱不是一个单纯理念化过程,更是一个实践过程。恋爱实践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不考虑物质基础的恋爱,是柏拉图式的恋爱,只是一种人神相通的带有神秘色彩的精神状态。当代大学生经济上不能独立,学习阶段所需费用主要由家庭支撑。据析,大学生的爱情支出,除了一部分是从生活费里省出的,当然也有大学生表示会自力更生。看来昂贵的“恋爱消费”最终还得家长来买单。
有专家分析指出①:大学生这个年龄段正是接触时尚、渴望浪漫的时期,缺乏社会恋爱的现实和理性,对爱情的浪漫要求程度高,而这一切都是以物质为基础的,所以他们的爱情消费自然是高了些。大学爱情高消费已不是个人问题,已衍生成了高校学子的爱情观、消费观的普遍问题。作为新时代“蜜罐里”长大的一代,大学生们有必要好好反思一下自己的行为。
(三)、是二人世界的局限还是朋友圈子更广泛
具有调查数据显示有25%没有恋爱的同学认为身边谈恋爱同学自恋爱以后疏远了以前的朋友,这与原本希望因谈恋爱而接触更多朋友的愿望是不相符的。经贸学院组织部部长邵文隽接受采访时所言,恋爱的最大弊端就是限制人际交往的范围。
身边有了恋爱的同学,别的同学尤其是异性朋友为避免同学间的误会自然的与之保持一定的距离。这样的情况屡见不鲜,往往谈恋爱的同学会过分的注意与恋人的关系,并未意识到朋友们在不自觉之间已经渐渐的疏远。而且有30%的未谈恋爱的同学表示这会是恋爱过程中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因此,恋爱对自己的人际交往的影响不可忽视。
(四)、失恋是损失吗?
恋爱总有付出,一旦当你失恋,你曾经的付出将很难收回,尤其是精神方面的付出。90%的同学表示自己对目前的恋爱是认真付出的,有67%的同学表示自己会因为此次恋爱失败而深受影响。大学生在心理发展上并不十分成熟,情绪波动较大,易感情用事,失恋对其造成影响是不可避免的。失恋造成的心理阴影期的影响尚属正常,但是有些大学生并不能正确对待失恋,他们失恋后所面临的则更为严重。其中最不能接受的莫过于因此而结束自己的生命。
失恋本身就意味着一份感情的结束,而它所造成的影响更是持久的,因此,失恋亦是一种损失。
大学生的恋爱特点
第一、恋爱快节奏
第二、低年级化
当前大学生的恋爱,呈现低年级化,人数呈上升趋势。一年级就开始谈恋爱的已已不是个别现象,有的学生甚至一进校就谈恋爱。
第三、恋爱人数增多
目前在大学生中流行着这样一种说法“在大学里没有谈过恋爱,就不算一个合格的大学生”,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不少大学生积极投身于恋爱的大潮中去,而且越发表现得十分投入与公开。
大学生恋爱的类型
第一、生活实惠型
第二、功利型
这是一种十分势利的实用主义爱情类型。有的同学爱情首先看的是对方的物质条件,或毕业留城市的优势,或看中对方爸爸妈妈或亲属的功利地位等。这类大学生通常根据利益联系而谈爱情,在此之前已把对方估计得一览无余,把爱情当作获取功力的手段,没有实在的爱情可言。
第三、玩伴消费型
这类学生在精神上不太充实,同性朋友较少,时常感到孤独、烦闷,为了弥补精神上的空虚,急欲与异性朋友交往,“恋爱”成为一种近景性的精神需求。
第四、追求浪漫型
这类学生情感比较丰富,罗曼蒂克的爱情对他们有着强烈的吸引力,对爱情浪漫色彩的追逐和窥探心理日趋强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