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蕃古道与甘孜,一场跨越千年的不解之缘

作者|妥超群(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本文内容仅代表学者个人观点

长期以来,国内对唐蕃古道的走向一直沿用日本学者佐藤长提出的观点,即其路线是从藏北入藏的观点。然而,在甘孜境内的雅砻江上游以及昌都境内的金沙江沿岸发现了大量的吐蕃时期的摩崖石刻像以及汉藏文字石刻,国内数家科研单位也在藏北佐藤长所定路线进行了考察,发现唐代遗迹寥寥无几。包括笔者在内的一些国内学者不禁对佐藤长所定路线产生了怀疑。

沿着柔克义先生的足迹

飞机在山谷里盘旋等待降落。横断山脉的北端——沙鲁里山脉那巨大青灰色山体在舷窗外格外醒目,沙鲁里山脉向西连接的部分便是雀儿山山体。这些绵延几百公里的山脉其实都是古代冰川的遗迹,冰川退化后刀劈斧削般的山体构成了青藏高原东部的天堑屏障。

飞机在空中划了一个优美的弧度后稳稳降落在甘孜县格萨尔机场。格萨尔机场位于甘孜县来玛镇,柔克义在他的第一次青藏高原考察中便是沿着黄河源-结古多-邓柯-竹庆寺路线抵达这里。在他的日记中,这一地点叫绒巴擦村,附近有一寺院叫大金寺,清代地志中记录这里亦为一重要驿站。

柔克义在其日记中盛赞了这条河谷的美丽:“日普河(Riboriver)在大金寺下面一英里处汇入扎曲,在日普你便开始享受在青藏高原东部的花园之旅——绒巴擦肥沃的河谷以及像瑞士山间一样多的农庄……在日普村四、五英里的地方你便可以看到三十英里以外尕洛日山(Kalo-ri)的雄姿”。

今天,当地人对尕洛日称之为卡瓦洛日山,在柔克义的整个漫长而艰难的考察旅行中,他能有如此轻松和惬意实属难得。

柔克义(WilliamWoodvilleRockhill1854-1914)是美国历史上著名的外交家,其先后担任了美国驻华公使以及驻朝鲜、希腊、俄罗斯等国家的大使,后来又在美国大罗斯福总统任期担任美国副国务卿,是罗斯福重要的远东智囊。相较其显赫的外交生涯和外交成就,柔克义的学者身份和学术成就少为人知,他也是美国的早期藏学家、汉学家,有些文献也称其为美国藏学的先行者,柔克义是他给自己起的汉名。

柔克义的青藏高原考察是其藏学研究生涯中的辉煌之作。他分别于1889年与1891年从北京出发进行了这两次考察。第一次路线是华北路线,即经卡力冈(张家口)-包头-银川-兰州-西宁;第二次路线是经山西、陕西到达兰州,然后前往西宁。

柔克义的青藏高原考察分先后两次。第一次是从西宁出发,经柴达木都兰和香日德,然后沿着香日德河前往河源地区的扎陵错和鄂陵错,再向南经称多、玉树抵达金沙江谷地的邓科,再向东经甘孜、炉霍、道孚和泰宁抵达打箭炉(康定),最后经重庆坐船沿长江返回上海。这条路线基本上与今天在甘孜境内的国道317线重合,也称之为川藏路线的康北线路。

柔克义先生的第二次青藏考察线路是从西宁出发,还是先到达柴达木的香日德,经宗家房子、格尔木翻越舒尔干山,然后穿越可可西里无人区后翻越唐古拉山口最后抵达纳木错湖边。在这里他被拉萨地方官员挡了下来,从索县、巴青县、丁青县被遣送至类乌齐,然后经昌都、芒康、察雅、巴塘、理塘、和雅江返回打箭炉。这条路线正是今天川藏线之南线,即大部与国道318线重合,也称康南路线。

图二凤凰网摄制组在甘孜县城扎曲河畔的工作照

从唐蕃古道到茶马古道

从来玛镇驱车向东,不久便看见扎曲河从西北蜿蜒而来,日普河在此汇入扎曲。沿着扎曲河到达甘孜县城的时候,摄制组已经提前做好了拍摄准备工作,我们一起前往探寻唐代设在甘孜的驿站婆驿。

扎曲河汉代称若水,唐代称大月河,上游又叫西月河。唐蕃古道自黄河源至甘孜的这一段其实一直是沿着扎曲河向东南行进的。从机场前往县城的路上,车窗外连绵不绝的青稞地表明柔克义所言不虚,扎曲河谷有着得天独厚的农业条件。开车的司机告诉我,当地正在打造甘孜县“百里青稞走廊”的旅游品牌。

据史书记载,婆驿应该在大月河向南转向的河边上,附近有一座桥梁叫罗桥。我们驱车到达甘孜镇东端洛戈梁子脚下的拖坝乡,扎曲河在这里急转南下,一条名叫拖坝河的小河在这里汇入扎曲。

这一位置正好是从炉霍来的317国道与前往理塘的227国道交汇之处。显而易见,此处至今还是重要的路口。《卫藏通志》等清代地理文献记载,此地叫勒恭松多,旧时从打箭炉至德格之草地路线须经此地。

图三婆驿(图片截取自凤凰网旅游文旅纪录片《探秘丝路甘孜·解码川西秘境》)

清代在普玉隆村设有驿站,唐代“婆驿”即普玉隆的记音。从实地考察来看,唐代罗桥应该是拖坝河上架设的小桥而非扎曲河,唐使向南奔赴500里外的理塘悉诺罗驿完全可以从扎曲河北岸一路至普玉隆,然后向南过拖坝河上的小桥,再沿扎曲河东岸南行即可。

中国甘孜有两个,一个是四川省甘孜州,一个是甘孜州的甘孜县,前者因后者而得名。甘孜在青藏高原东部的重要性首先在于它的交通位置,它是整个藏东沟通南北,联系东西的重要交通枢纽,这一点古今甘孜是一致的。

唐代甘孜因吐蕃在此地设立中节度使衙使其成为吐蕃本部以外最重要的城镇,吐蕃经略甘孜的主要原因便与甘孜是唐蕃古道之河源道与白兰道的交汇点有关。

长期以来,国内对唐蕃古道的走向一直沿用日本学者佐藤长提出的观点,即其路线是从藏北入藏的观点。然而,在甘孜境内的雅砻江上游以及昌都境内的金沙江沿岸发现了大量的吐蕃时期的摩崖石刻像以及汉藏文字石刻,国内数家科研单位也在藏北佐藤长所定路线考察并没有发现唐代遗迹。包括笔者在内的一些国内学者不禁对佐藤长所定路线产生了怀疑。

根据对《新唐书·地理志》所载唐蕃古道路线与地名的再考证,甘孜应该是唐蕃古道上的重要驿站婆驿所在,由此地可西北过石渠县通河源,可东北经炉霍通阿坝马尔康,可东南至黎、雅二州入川,亦可向南500里趋理塘后向西入藏或向南入滇。以甘孜为中心,吐蕃在青藏高原东部建立起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

在甘孜县城,我们拜访了一座由甘孜当地慈善人士出资修建的民俗博物馆。这座博物馆收藏了从当地收集的各种民俗文化文物,特别是里面堆放着的大量使用传统生牛皮包扎的“甲廓”,即茶包,令人印象深刻。

唐蕃古道是汉藏间一条文化交流的古道,而茶马古道是汉藏间更加复杂的庞大贸易交通网络,后者是前者历经元明清几朝的演进的结果,两者之间有着天然的因承关系。

至元代唐蕃间建立的这条交通路线一直沿用,藏史中也记载元代汉地通西蕃有“多思麦七站,多堆九站”这样的说法。明永乐后,汉藏间的交通改为川藏道,原来的唐蕃古道便逐渐冷清,特别是康南大道的开发使得原康北古道不再作为入藏主道。清代地理文献《卫藏通志》中把这条路线称之“打箭炉由霍尔德格草地至察木多”,合计共三十九站。这条经由道孚、炉霍、甘孜翻越雀儿山至德格的路线最终至昌都与康南大道合路,使得川藏北线完全成型。

由此,康北古道完成了从唐蕃古道向川藏北线的华丽转身,而甘孜这座康北重镇、藏东重埠也因茶马古道而绽放出新的生命力。

甘孜地名的由来

甘孜这一地名,其渊源可追溯到吐蕃崛起东进时期。

公元7世纪初,藏东高原上有三个国家,即苏毗、多弥和白兰,其中苏毗的面积最大和人口最多,其境域包括了今天的四川甘孜州与凉山州大部,幅员相当于今天的白俄罗斯。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登基后,向东扩张遇到的第一个障碍就是苏毗。

吐蕃攻占藏东三国后便开启了与唐朝近两个多世纪的较量。为此,吐蕃在今甘孜设立了对唐作战的中枢机构——吐蕃中节度使衙多甘思,其下掌管着大小多个大军衙,即“冲木”(khromchenpo)。今甘孜这一地名或来自多甘思的简称“甘思”(gams)。

在今天的青藏高原上,有许多尚未解开的地名之谜,甘孜地名的解决也为破解安多与康巴地名之谜找到了一把钥匙。

当地人习惯在路口(mdo)建立城镇,故其许多地名以“多”为后缀,于是在青藏高原上出现了许许多多、大大小小以“多”命名的城镇,其中较有名者当属昌都,甘孜也是其中之一。《新唐书》载:“吐蕃称多弥为难磨”,根据这一关键信息,可发现这其实是安多地名形成之渊薮。

元代甘孜又成为吐蕃等处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的治所,简称朵甘思宣慰司,明代又作为朵甘卫的治所,其重要性一直居藏东之冠,由此也衍生出了一系列地名。以甘孜为中心的汉藏之间的大片地区,即称之为“多康”,其早期范围包含了今天甘肃、青海、四川与云南的大片涉藏地区,此号“多康三岗”;晚期多康范围缩小至四川与云南一隅,又号“多康六岗”,今天康藏地区的称谓便是脱胎于此,其简称“康”即指后世所谓的康巴地区。

炉霍的地名与扎巴人

从甘孜前往炉霍的途中,我们在炉霍县文管所倪华的陪同下,参观了一处石棺葬遗址。后来在康定甘孜州博物馆,我看到了石棺葬遗址分布图,其遍布整个甘孜全境,这说明石棺葬风俗属于某一特定古代大民族。无论是唐以前在甘孜的多弥国还是在鲜水河谷内的数个小国,都无法为甘孜州全境出现的石棺葬遗址提供合理的解释。最终,我还是应该将目光转向了这一地区的大国苏毗,其前身在隋代称附国,汉代称旄牛夷。至少,在无法确定新的线索之前,甘孜境内的石棺葬风俗应该与苏毗人有一定关系。

离开炉霍,下一个拍摄地点是扎巴大峡谷内的扎巴人。扎巴大峡谷位于道孚县南的鲜水河谷,这里是扎巴人的世居之地。扎巴是莋巴(mdzopa)的异读,即吐蕃对苏毗人的叫法,意思是“犏牛部”,在道孚县城附近也有扎巴人。进入扎巴大峡谷不久便看到了远处的鲜水河岸边矗立着高高的石碉,我非常兴奋,这就是《附国传》中记录的苏毗人居住的邛笼:

附国……无城栅,近川谷,傍山险,俗好复仇,故垒石为巢,以避其患。其巢高至十余丈,下至五、六丈,每级以木隔之。基方三四步,巢上方二三步,状似浮屠,于下级开小门,从内上通,夜必关闭,以防贼盗。

图六扎巴大峡谷内的古碉楼

鲜水河从扎巴大峡谷向南与雅砻江汇合,向南的沿河新公路上有许多新建的隧道和高架桥,沿途不时还能看到被废弃的旧路。可以看到这条河谷两岸基本上是高山大涧,沿河山体坡陡路险,新公路的修建也就是近几年内的事情,过去使用骑马步行等传统交通方式在这条河谷旅行绝对是一件难事。

这条河谷在过去应该不作交通要道,是康北与康南之间的一处偏避之地。偏远之地才有宝藏,一如废弃的古碉,群山中其孤独的身影仿佛在诉说着背后隐秘的民族往事。

在一个叫亚卓镇的地方,我们走进了扎巴人的村落。拍摄选择在了一户人家进行,这家人的后院有一座近7米高的废碉,其历史按口传说有800年了。这种用石片和泥浆粘合的高大建筑坚固异常,乾隆攻打大小金川时的红衣大炮都轰不塌。今天的扎巴人已经不在这样的建筑里居住,而是居住在融合了现代藏式民居的宽敞漂亮的二层、三层小楼里,毕竟古代苏毗人对安全的需要已经让位于今天扎巴人追求更加舒适和美好的生活需要了。

在亚卓镇的拍摄很辛苦,摄制组准备要挑灯夜战,我提前当“逃兵”返回道孚县城了。第二天清晨,我看其他人回来都很晚正在酣睡,就抽空去参观一下当地有名的灵雀寺。灵雀寺建于康熙年间,距今有300年的历史了。非常奇怪的是寺院的寺名来自藏语“nyimthso”的谐音,其本义是指尼措湖。尼措湖还在道孚县六、七百里以外的果洛达日县境内,此湖是鲜水河支流尼曲河的水源。有人说炉霍县城过去原来有一湖泊叫尼措,这一说法显然立不住脚。我猜想灵雀寺的得名应该与该寺院最初建寺时的主要供养部落有关,这一部落原来在鲜水河上游尼曲河游牧,后移居至下游后出资修建了这座寺院,当然这还需要进一步的考证才能落实。

道孚县城不大,路上有身着民族服装气定神闲的老人也有行色匆匆上班去干部,特别像我小时候生活过的肃南县城,街道很干净走在上面仿佛回到了过去。路边一个售卖当地民族服装的小店引起了我的注意,我因为喜欢民族服装想都没想就一头钻了进去。老板是一位容貌姣好的当地女性,柜台后面还有她的一儿一女,小男孩长着一双非常漂亮的大眼睛。

我问这里有没有扎巴人的传统服装。老板娘给我拿来了一套衣服,我看是普通藏装就比划着对她说“是这样一层叠一层的那种裙子”。她想了一下好像明白了。“你说的是扎巴人的百褶裙吧,这个我们做不了,只有扎巴人才会做,这是扎巴人的传统服装”。离开小店后我特别满意,虽然没有见到扎巴人的百褶裙但其存在得到了当地人的证实。今天在四川阿坝丹巴至云南奔子栏的藏族人,还有西南彝族人、摩梭人当中,各种各样的百褶裙款式、质地不一却形制如出一源,我怀疑其源头正来自苏毗文化的遗存,一如石棺葬和高碉建筑,值得我们去深究。

在泰宁寺告别

汽车在翻越松林口的盘山道上缓慢行进。这里是道孚与泰宁的自然分界点,翻过山岗我们就看到了龙灯草原,这里在清代属于泰宁寺管辖。沿着噶达河,我们继续向八美镇前进,下游这条河叫立启河,有些材料中把这条河错误地当作木雅河,我不知这一说法从何而来。

在泰宁上车后我才发现车上多了一位新乘客——泰宁镇的拉姆,她是镇子上的文书,负责协调我们在当地的拍摄。拉姆属于那种有文艺范的藏族女孩,汉、藏双语皆通,她打趣说千万不要称她为泰宁寺的拉姆,不然她就“被出家”成尼姑了。

柔克义当年到达这里后发现,英属印度测量局的辛格兄弟已经捷足先登经此地向南前往了瓦泽玛(今新都桥镇)。为了不与辛格路线重合,他按驻道孚清军军官提供的线索,选择从惠远寺向东过噶达梁子,再折向南经新店沿着雅拉河谷前往打箭炉。在拉姆的带领下,我们参观了泰宁古城的城墙遗址。越过泰宁旧城墙远方出现了一个巨大的山口,我赶紧拿出手机地图查看一下,这个山口正是柔克义当年所走的噶达梁子,也是前往丹巴县的必经之地。

在泰宁镇参观完惠远寺,我就要告别四天来朝夕相处的几位新朋友,包括我的老乡美玲,她负责本片的编导;南方小姑娘娜娜,她负责文稿的写作;从格萨尔机场接我的刘俏,她负责大家一路的生活和交通,是一位非常有耐心的女孩;还有帅气的摄像小哥和负责灯光和录音的两位小哥,他们对每一个镜头的拍摄都非常专业和挑剔,令人印象深刻;还有三位司机师傅,我返回康定后才知道其中一位在石渠县拍摄时发生车祸退出了这次拍摄,万幸人没事。最后我要与这次活动的灵魂人物许玥主编一起返回康定,后来我得知她是福建人,我既惊讶她一口标准的普通话也赞叹她的吃苦精神,要知道带领这样一队摄制组穿行在崇山峻岭的川西高原上确实是一项极富挑战性的工作。

由于是旅游旺季,折多山车流量大,司机决定从康定机场方向返回康定。在八美我们开始向东爬山,这条路线在清代的地理文献上有记载,是一条康定前往道孚地区的支线。我们包车的司机是一位当地人,我一路上有机会向他问了许多当地的地名问题。前往康定机场路上,我们看到了亚拉雪山,时值落日时分,万山沉寂,唯见此山披金矗立,无比庄严。从机场下山不久,我们便看到了木格错,此处可见柔克义当年北来之路之达曲河谷,再往南走几十里,我们就看见了康定城。

图八本文作者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THE END
1.曲沃县伽蓝寺:烟花不冷听雨声盼永恒关帝庙寺庙曲沃县伽蓝寺伽蓝寺大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小吉村伽蓝寺俯视图。 古建档案 古建:伽蓝寺地址:临汾市曲沃县乐昌镇小吉村级别: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认领认养电话:0357-5512627“痛直奔,一盏残灯,倾塌的山门。容我再等,历史转身……缘份落地生根是我们,伽蓝寺听雨声盼永恒……”有一首流行歌曲叫《烟花易冷》,宛转悠https://m.163.com/dy/article/JIL9A90M0512808N.html
2.山西古建筑100问普救寺为什么会成为爱来自太原新闻网官方微博此诗是金大定年间河中府同知王仲通游寺时所写,是迄今寺内保留年代最久,直接记述崔张故事的实物佐证。 “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 有谁能想到,佛家寺院普救寺因《西厢记》而成为爱情圣地,情人眷侣们在此海誓山盟,莺莺塔矗立塬上见证有情人终成眷属。 L太原新闻网官方微博的微博视频 https://weibo.com/2346031615/P42WImGAa
3.江阴源缘寺天气预报,历史气温,旅游指数,源缘寺一周天气预报携程攻携程天气预报,为您及时准确发布中央气象台天气信息,便捷查询江阴源缘寺实时天气预报、明天天气预报、一周天气预报,提供天气现象、气温状况、实况温度、风向情况、风力等级、总降水量、相对湿度、日出/日落时间https://you.ctrip.com/weather/Jiangyin235/4677304.html
4.重元寺在阳澄湖东北角,离华谊兄弟影视城很重元寺在阳澄湖东北角,离华谊兄弟影视城很近。这里不仅仅是一座寺庙,也是苏州乃至全国注明的旅游景点。冬天过来很冷,湖边的风很大,不过只有边缘角落的地方才结冰,湖面上还是碧波荡漾,天空瓦蓝瓦蓝的。许愿池倒是结了好厚的冰,都在冰下面缓慢的游动,不能喂食了。偶遇一只小猫咪,愉快的吃着别人喂的鱼食。 https://m.dianping.com/review/848041923
5.《闽台缘》专题展CCTV.com广泽尊王,又称郭圣王,俗称圣王公,姓郭,名忠福(923-938),福建南安诗山人。本为五代时一牧童,生而神异,以孝闻名。十六岁时,牵牛登山,坐古藤而逝,乡人立庙祀之。清初,广泽尊王信仰随泉州移民传入台湾。台湾广泽尊王庙均以南安诗山的凤山寺为祖庙。 https://news.cctv.com/xianchang/20090619/104914_5.shtml
6.风光一流,定将火热的泰宁古城游百游无拒泰宁城 天气好,民风正,买房如何?No,太贵了。小县城,每平近万。 泰宁旅游资源丰富,宣传特色远不够。大金湖景区,我就差点不去。从宣传上了解,以为就是乘船一趟,来回浏览湖光山色。这种湖多的去了!去了才知,湖光山色并不是主景,而是湖边的甘露寺、一线天、卡斯特地貌!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0427/07/29787755_1121577443.shtml
7.恩施云台寺缘起而已先生生于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为临济宗第三十五代传人。乾隆十七年(1751年)八月初八日子时于柳州城云台寺示寂。 重修云台寺,天将降大任于斯人,铁肩担待,这一千金重担托付给谁?谁又能继“上普下缘大和尚”重振恩施佛法?椅子山云台寺能否恢复昔日风采,弘扬鄂西佛教文化事业?恩施州、市政府深感责任重大,遍访天下名https://blog.sina.com.cn/s/blog_698e4f1901011k2d.html
8.朝礼第1076家寺院,大连?甘井子?安山寺融通成就靠众缘, 共证菩提登彼岸。 往辽南第三峰鞍子山方向前行,几乎每个路口都有寺院路牌。 富民城,大连的古城很多,高级学府也很多。 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寺院山门不大,天王殿的规格却很雄伟壮阔。 大连?甘井子?安山寺位于辽宁省大连市甘井子区夏家河海滨,依傍辽南第三峰鞍子山。 https://www.meipian.cn/3h2zdjg0
9.应该是巡礼游记京都篇(新选组巡礼之旅)书评西本愿寺是净土真宗重要寺庙,1591年迁到现址,坐拥数处国宝级建筑,被联合国认定为世界文化遗产,庙堂宏大堂皇,免费开放,即便不是巡礼也值得一观,寺庙距离京都站非常近,步行慢慢的走过去也只要二十分钟,京都站前也有公车直达。当年新选组的居住和活动范围主要在东北角的太鼓楼和一街之隔的北集会所一带,并立有“新选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2535663/
10.风采中华诗词精华篇(第96期)6.香山寺 文/姚会昌(吉林) 山顶平齐,余峰隆起,拱卫龙门鹰地。平湖上,金龟望月,香山寺,色空不异。释观音,证道菩提,城父子,帷幄威胜千里。古应邑城都,民安昌泰,再展鹰城新势。 地下乌金吨百利,近悦远来乡,岩盐都市。山无墨,千年画卷澧水奏,琴声清丽。叶公曾,问政先师,故山百峰幽,巍峨山寺。任日月升沉,https://www.zdwx.com/news/show_27299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