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批准抚州融入南昌大都市区(附详细规划)房产资讯

包括南昌市辖区、抚州市辖区、南昌县、新建县、安义县、奉新县、高安市、丰城市、樟树市、靖安县、进贤县、东乡县、余干县、永修县等。进一步健全综合交通枢纽、生产组织与服务、科教与文化服务、技术创新、旅游集散中心等区域性服务职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培育休闲度假、后台服务等功能,建设成为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核心增长极之一,建成中部地区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先进制造业基地、商贸物流中心和低碳经济示范区。

经国务院同意,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复函江西省政府,原则同意《江西省城镇体系规划(2015-2030年)》(以下简称《规划》)。昨天,记者从省住建厅获悉,该《规划》正在进行批后公告。

2030年,全省城镇人口3500万

人口发展目标方面,规划到2020年全省总人口为4750-4850万,到2030年全省总人口为5000-5200万。

规划到2020年,全省城镇化水平为60%左右,城镇人口为2900万左右;规划到2030年,全省城镇化水平为68%左右,城镇人口为3500万左右。

建设鄱阳湖生态城市群

《规划》提出,壮大“一群”,实现绿色发展。“一群”为鄱阳湖生态城市群。建设以鄱阳湖和赣、抚、信、饶、修五条水系廊道为生态本底,以网络化、开放式的交通体系为骨架,以南昌大都市区和九江都市区联动的(南)昌九(江)城镇带为重点,景德镇、鹰潭、新余及其他县(市)域中心城市为支撑,滨湖田园风光城镇为特色补充的鄱阳湖生态城市群。

打造沪昆(浙赣)和京九城镇发展带

《规划》提出,打造“两带”,提升内聚能力。“两带”分别为沪昆(浙赣)和京九两大城镇发展带。

京九城镇发展带:以京九交通走廊沿线上的中心城市为主体,自北向南加快建设九江、南昌、吉安、赣州等中心城市,培育共青城-德安、丰城、樟树、龙南、兴国、于都等新兴增长点。

抚州、高安、丰城、樟树等融入南昌大都市区

《规划》提出,做强“三区”,推动跨越发展。加快南昌大都市区、九江都市区和赣州都市区发展。

江西省城镇体系规划

(2015-2030年)

……

第十八条做强“三区”,推动跨越发展

1.南昌大都市区

2.九江都市区

以九江市辖区为核心,强化长江沿岸152公里的城镇发展和资源要素集聚,沿江联动瑞昌市、九江县、湖口县、彭泽县形成沿江产业发展带;向南联动庐山风景名胜区、共青城-德安、星子县、都昌县;引导(南)昌九(江)城镇走廊的轨道站点周边地区的开发,整合环庐山地区资源,建成长江中游地区的重要门户和经济中心之一,长江中下游及京九沿线综合交通枢纽,著名的现代化工贸港口城市和国际知名的休闲度假旅游区。

3.赣州都市区

以赣州市辖区、赣县、上犹县为主体,覆盖信丰县、于都县、崇义县、大余县和兴国县。应充分发挥该区域生态环境、矿产资源和文化资源优势,寻求特色发展动力,加快提升城乡公共服务与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建成我国东南部地区的新兴开放高地和重要增长极、赣江源头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城乡一体化发展先行区。

第十九条培育新增长点,促进区域协调

第二十条城乡居民点体系的层次

由区域中心、地区中心、县(市)域中心、一般镇、村庄居民点等构筑城乡居民点体系。其中由区域中心、地区中心、县(市)域中心构成中心城市体系。

第二十一条区域中心

区域中心指在我国中部地区和江西省发挥重要组织作用,具有区域性综合辐射能影响力,起着集聚或传导经济要素和各类信息的城市,包括省域中心城市与省域副中心城市两类。省域中心城市为南昌(含南昌县、新建县),是联动“长珠闽”地区和长江中游地区的重要经济中心之一、科教文化中心与综合交通枢纽;省域副中心城市为九江(含九江县、瑞昌市、湖口县、星子县)和赣州(含赣县、上犹县),是跨省一定区域范围的经济、科教文化中心与综合交通枢纽。顺应未来省域空间更加开放、均衡的发展要求,考虑到产业经济发展和综合交通枢纽建设趋势,适时在赣东地区和赣西地区培育新的省域副中心。

1.省域中心城市——南昌(含南昌县、新建县)

推动城市向科教创新、花园休闲城市发展方向转型,建成辐射影响力强的区域中心城市和现代文明花园英雄城市,打造成为长江中游城市群重要区域中心城市,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和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增长极。积极创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国家低碳试点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和水生态文明城市,申报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国家循环经济和节能减排试点城市和国家开放低空领域试点城市。强化区域性金融贸易、服务外包、休闲旅游、文化创意、现代物流、科技教育等功能发展。区域性服务职能由南昌市区、南昌县和新建县共同承担。

规划形成“依江滨湖、多心组团”的发展格局;重点建设红谷滩现代服务业聚集区,有序推进外围地区专业化、特色城镇组团建设。

延续“豫章故郡”历史文脉,保护好滕王阁和梅湖历史名胜风貌区、绳金塔传统街区、万寿宫历史街区和佑民寺周边及四湖风貌区和南昌起义革命遗址。

2.省域副中心城市——九江(含九江县、瑞昌市、湖口县、星子县)

建成“依山面江环湖”的组团型城市,培育九江新城市中心、建设西部临港产业新区。

严格限制庐山以东工业区无序发展,严格控制环庐山地带的高污染产业发展;加强湖区的水环境治理,保护好水产种质资源和珍稀濒危水生野生动物;处理好防洪蓄水与城市生态绿地发展的关系。

协调庐山风景区与九江城市风貌特色,挖掘古浔阳历史文化,做好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申报工作。

3.省域副中心城市——赣州(含赣县、上犹县)

建设千年宋城和赣江百里画廊,保护好南市街历史文化保护区、灶儿巷历史文化保护区、姚衙前历史文化保护区、郁孤台历史文化保护区和七里镇历史文化保护区,做好七里窑申报大遗址工作,保护好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第二十二条地区中心

1.上饶(含上饶县)

严格控制城市信江上游、云碧峰森林公园地区的工业无序发展,做好信江污染排放监控工作。

保护好水南历史文化特色街区、双塔文化公园等。

2.景德镇(含浮梁县)

景德镇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历史文化名城,建成世界瓷都、国家创新型城市、国家新型工业化军民产业示范基地和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建成鄱阳湖旅游圈与黄山旅游圈之间的区域性旅游中心城市。注重围绕瓷器工业的科技和博览职能,瓷都文化和城市休闲旅游服务等职能的发展。景德镇市区和浮梁县共同承担景德镇旅游经济协调发展区的主要中心职能。

城市主要向西南方向拓展,适度向北与向东组团拓展,形成“一心多组团”发展格局。按照“七山五湖地区的区域旅游中心”的要求建设大旅游服务中心区;繁荣景德镇历史文化名城,挖掘瓷艺文化和茶艺文化,建设瓷和茶博览与创新中心。

3.新余

推动新余向科技创新城市方向迈进,建成知名的新能源产业基地和循环经济示范基地。注重科技、专业化贸易与博览等职能发展。

按照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水生态文明城市要求,保护好生态环境,加强公共绿地建设。

4.鹰潭

推进城市向东发展,适时推进跨越信江向北发展,与贵溪市区逐步融为一体。

保护好信江两岸生态环境,协调好贵溪铜产业基地布局与鹰潭取水口的关系;建设鹰潭和贵溪之间的郊野休闲公园。

5.抚州

建设南昌大都市区的副中心城市,对接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产业转移承接示范基地,建设具有临川文化特色的山水名城、文化创新示范区和南昌的后花园。注重承接转移产业基地、商贸物流等职能发展。

挖掘临川文化融入现代城市建设,建设城市新中心和产业与文教新区,形成“一心多组团”发展格局。

加强“白舍窑旧址、洪门益王家族群墓、岳口益王家族群墓、白浒古瓷窑址、上源汉群墓、抚州玉隆万寿宫、祝徽故居建筑群、陈家祠堂群、汝东园古民居群、东川陈家古村落民居群、书铺街、驿前民居群”的整体保护,申报历史文化保护街区。

6.宜春

建设中国重要的新能源产业、医药产业和低碳经济示范基地、知名的养生休闲城市。注重战略性新能源产业基地、对接长株潭城市群的商贸物流、旅游服务、居住等职能发展。

联合萍乡、新余共建新宜萍城镇群,推进城市向东发展建设新中心,发展休闲娱乐产业;适时向北跨越发展建设产业科技新城;按照生态示范住区要求建设滨水宜居社区,依托周边风景良好的小流域建设养老宜居小镇。

严格保护城市周边低缓丘陵山区,加强生态公益林建设;保护好袁河、温汤河、南庙河、新坊河的生态环境。

保护好“宜春台、袁山与屏山三点一线”的历史风貌轴,保护好王子巷历史文化街区和鼓楼、南禅阁、宜春台等文保单位。

7.萍乡

打造资源型城市转型示范区。加强与长株潭城市群的分工协作,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发展新能源、装备制造业等新型产业;注重对接长株潭城市群的新产业基地、商贸物流、旅游休闲等职能发展,建设服务于赣湘两地的物流园区,建设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注重生态保护,联合周边特色功能城镇共建城乡一体化发展示范区。

联合宜春、新余共建新宜萍城镇群。

开展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控制萍水上游地区的污染排放。

8.吉安(含吉安县)

建设成为赣中地区的重要中心城市和综合交通枢纽,建成电子信息产业基地、绿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具有庐陵文化特色的山水名城,红色旅游精品城市。注重高新技术产业、承接转移产业、区域物流、职业教育等职能发展。吉安市区和吉安县共同承担吉泰城镇群的主要中心职能。

建设城南新区和河东滨江新区;推动与吉泰走廊沿线城镇的一体化,规划形成“一城三区,两江三岸,南北拓展”的空间发展格局。以井冈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深圳产业园为重点,加快陆海联运无水港和出口加工区建设;弘扬庐陵文化,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

保护好赣江、禾河两侧的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建设沿河和河口的湿地公园;协调好上下游城镇的排污口与城市取水口布局。

加强吉安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突出庐陵文化特色,做好青原山、吉州窑、古南塔、钟鼓楼、风月楼等的环境整治工作。

9.共青城-德安、修水、鄱阳、瑞金、樟树、丰城、高安、龙南、南城

进一步健全共青城-德安、修水、鄱阳、瑞金、樟树、丰城、高安、龙南、南城等城市的产业、交通枢纽、职业教育、医疗卫生、商贸流通、文化科技服务职能,加强与周边县域单元的联动发展;赋予这些城市与地级市同等的经济、人事等管理权限,分别成为带动(南)昌九(江)城镇走廊中间地区(共青城-德安)、赣西北省际边界地区(修水)、鄱阳湖东岸(鄱阳)、赣东南赣闽交界地区(瑞金)、赣中地区(樟树、丰城、高安)、赣粤交界地区(龙南)、赣中东赣闽交界地区(南城)的地区副中心城市。适时推进地区副中心城市与周边城镇的一体化发展。

进一步加强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城市的扶持力度。瑞金建设红色文化传承创新区和著名红色旅游目的地,建设革命老区经济振兴试验区,加强与福建省相邻地区的经济和交通联系,辐射带动周边县(市)发展;龙南联合周边县建设国家重要的加工贸易承接区。

第二十三条县(市)域中心

县(市)域中心指组织省内一定地域范围的社会经济活动和要素流动,组织本县(市)域公共服务、生产组织和农业服务等的中心城镇。包括县(市)域中心城市和重点镇两类。

1.推进都市区内外围县(市)域中心城市与都市核心区的一体化发展

位于都市核心区的县(市)域中心城市按照郊区城镇组团模式建设,承担区域或地区中心城市的部分专业化职能和配套产业职能;加快建设一体化公交系统,适时推进郊区轨道线规划。

2.推进沪昆(浙赣)、京九、向莆、厦蓉等主要交通走廊沿线及两侧县(市)域中心城市的提升发展

引导农产品加工及批发贸易、机械五金、新型建材、纺织服装、箱包皮具、日用小商品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源深加工产业向县(市)域中心城市聚集;进一步改善与相邻区域或地区中心城市及相邻县(市)域主要城镇、产业区和旅游景区(点)的道路交通联系。兴国、于都等革命老区县建设经济振兴试验区。

3.扶持农林业大县的县(市)域中心城市

推进农业产业现代化,搞活农村商品流通市场,引导县(市)域中心城市成为县(市)域范围的支农服务基地和农林产品加工制造业基地;加大省级财政专项资金支持力度,进一步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支农服务设施、城乡公共交通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

4.促进深山地区、重大水源涵养区县(市)域中心城市的绿色发展

省、市两级财政加强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按照“绿色型、低碳型、生态化”要求进一步完善城镇各项设施,改善住房条件;引导部分生态移民向县(市)域中心城市集中,切实增加城镇就业岗位;土地资源约束强的地区应适度控制发展建设规模。

婺源、井冈山等建成组织一定区域范围的旅游服务型城市;泰和、上高、铜鼓、兴国、宁都等县市强化交通运输、特色产业集群、商贸物流等职能发展。

6.重点镇

选择县域副中心镇、工业强镇、商贸强镇、旅游服务型镇等作为重点镇。远期按照附表三确定的重点镇候选名单分批设立,数量达到80-100个。

加强重点镇的体制改革,赋予重点镇副县级社会经济管理权限,下放与其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行政许可、行政执法以及其他行政管理权,扩大镇政府对行政事务的管理和处置权限;并强化面向基层和群众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第二十四条一般镇

推进各级中心城市的交通设施、市政基础设施向一般镇延伸;并加强与村庄社区之间的设施网络建设,统筹安排公共交通、给排水、环卫、邮政、通信、消防及综合防灾等设施布局。促进农村地区服务的集中配套,进一步做好镇的基础教育、医疗卫生、商贸流通服务和支农服务等功能建设。

通过撤乡并镇,规划形成约480个左右的一般镇,分类引导镇发展建设。

1.城郊镇(卫星镇)

2.特色农林型镇

围绕绿色农林产品基地的建设做好特色农林型镇的各项服务配套;以当地农副产品、生态林业产品的加工、仓储物流为主导,组织周边农村地区的农业产业经济合作。

3.移民新镇

4.文化特色镇与旅游服务型镇

加强文化名镇与旅游服务型镇的整体风貌特色保护,完善旅游接待服务、生态宜居等功能建设。历史文化名镇要按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严格加强保护工作。要编制专项保护规划,突出保护重点和整体风貌特色维护;严格划定历史文化街区、名镇的核心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

湖区、林区的镇,应注重风貌特色的整体改善,建设生态休闲宜居为主导的旅游服务型镇。做好环庐山地区、柘林湖周边地区、景德镇-婺源沿线地区、武功山周边地区、抚州东南部和赣州西部山区的旅游服务型镇的规划建设工作。

5.工矿镇

对于原有“随矿建镇”模式发展起来的镇,要加大生态环保力度,逐步引导人口向其它条件较好的城镇转移;对于工矿采掘加工与深加工业主导的镇,应进一步健全生活配套服务功能;未来不鼓励新设工矿镇,工矿区的生活配套服务区规划建设应纳入相邻的城镇。

第二十五条村庄居民点

村庄居民点由中心村和一般村组成。

1.中心村

选择人口规模较大、对外交通条件和空间发展条件较好村庄作为中心村(含乡集镇);联合周边500-800米范围内的村庄组建中心村社区,建设覆盖农村地区的公共服务网络。全省范围内规划形成7000-8000个中心村社区。重点建设公共交通、供水供电、广电、通信、公共消防等市政设施;配套完善商业连锁、基础教育、文化娱乐、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太阳能等新能源供给系统和应急救防系统建设。

2.一般村

按照提升型、拓展型、整治型、保护型等分类引导村庄发展建设。

提升型村庄为城市规划建成区内的村庄,应纳入城市规划统一管理,提高公共服务设施水平,改善人居环境质量,促进与城市经济社会的融合。

拓展型村庄是发展条件较好的村庄,应加大财税、产业、土地等政策的扶持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投入。

保护型是具有地方特色、历史价值的村庄,特别是历史文化名村,应注重人文环境的延续和保护,重视整体风貌格局的保护。

第二十六条分区统筹乡村发展建设

按照近郊地区、远郊地区、偏远丘陵地区、山林地区等类型合理划分城乡空间,加强各类经济要素向农村地区倾斜,切实提升农村地区的发展活力。

1.近郊地区

2.远郊地区

主要为大城市通勤60以内,中等城市通勤30以内,小城市通勤15以内的地区,规划形成“中心城市-县城-专业镇、一般镇(农场)-中心村社区-一般村庄”发展格局,促进城乡的合理分工协作。按照中心村格局,逐步引导城乡道路、公交、基本公共服务和市政基础设施布局。

3.偏远丘陵地区

主要为远离中心城市的丘陵县(市)域单元,规划形成“县城-重点镇(县域副中心镇)-一般镇(农场)-中心村社区-一般村庄”发展格局,促进工业、物流业向县城、重点镇聚集,推动基础支农服务、基本公共服务向一般镇集中。加大空心村治理力度,合理引导农村人口向就近城镇聚集。

4.山林地区

主要为山地为主的县(市)域单元,规划形成“县城-生态宜居镇(林场)-一般村庄”发展格局,坚持保护乡村特色发展,提高基本公共服务配置水平和设施现代化水平。逐步引导高山区、生态敏感地区的村庄整体外迁到山下的城镇;因地制宜、适度集中村庄居民点,并结合山林地区的特色生态环境,建设特色风貌型村庄。

第二十七条建设现代化新农村

鼓励城市企业投资建设现代农业,鼓励城市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加工型产业向县城和重点镇转移,鼓励城市商贸、物流、金融、咨询等服务业向农村延伸。

建立起集党建、就业指导、社会保障与救助、医疗卫生、人口计生、社区治安、法律服务、文化教育、体育、老年人服务为一体的农村社区服务体系。镇(乡、农场、林场)建设600平方米以上的社区服务中心、村庄建设300平方米以上的社区服务站。

提高农村公路等级水平,重点抓好农村客运网络化体系建设。实施农村信息化工程,加快广播电视网、通信网等基础信息网络的建设和运用。大力推广户分类、村收集、镇(乡)转运、县处理的垃圾处理模式;建设城乡一体的综合防灾体系和应急救援机制。

THE END
1.兴国县和睦片区A08行政区: 兴国县 项目名称: 兴国县和睦片区A-08-06地块 项目位置: 兴国县和睦片区A-08-06地块 供应面积(公顷): 3.627936 存量面积(公顷): 0.572249 土地用途: V3-090101 供地方式: 拍卖出让 土地使用年限: 40 行业分类: 其他 土地级别: 十四等级 成交价格(万元): 16000.000000 分期支付约定 支付期号 约定https://landchina.mnr.gov.cn/land/jggg/pmcr1/202412/t20241204_9153100.htm
2.江西省"十四五"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规划》以2020年为规划基期年,2025年为规划目标年,展望至2035年。规划范围为江西省行政管辖范围内的所有土地,土地总面积16.69万平方公里。 一、 规划基础和面临形势 (一)自然地理格局与生态状况 江西省地处中亚热带暖湿季风区、长江中下游南岸,区内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雨量丰沛,省域范围与鄱阳湖流域基本重合,形成https://www.zyny.org.cn/newsinfo/2592691.html
3.江西省苏区教育(精选十篇)为努力实现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的目标。7月7日,实践队24名实践队员分别前往赣州兴国县高兴镇蒙山村、高湖村、长径村、樟坑村等地基层组织担任村长助理,与当地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参与基层单位日常管理、业务实习、学习宣传和文化卫生建设等活动。 https://www.360wenmi.com/f/cnkeylp6sy05.html
4.江西赣州各县(市区)事业单位2018年面向海内外计划招募人才岗位1 章贡区 硕士或博士 临床医学 硕士35周岁以下,博士45周岁以下 区内统一安排,享受《关于推进人才住房261 龙南县城高中岗位 全日制本科及以上 政治、语文、数学、英语、化学地理、历史、生物、计算机、网络工程博士住房补贴、一次性安置费、配偶子女随迁等优惠政策参照《于都县县级公立医院人才聘用管理办法》执行。http://www.sdsgwy.com/article/html/935668.html
5.江西省主体功能区规划.pdf免费在线阅读江西省主体功能区规划.pdf,序言 国土空间是宝贵资源,是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家园。 为了我们的家园更美好、经济更发达、区域更协调、人民更 富裕、社会更和谐,为了给我们的子孙留下天更蓝、地更绿、 水更清的家园,必须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科学开发我们的 家园。 推进形https://max.book118.com/html/2018/1221/6120103151001240.shtm
6.业内新闻到2025年,中心城市和重要节点城市城市服务功能进一步完善、核心主导功能和辐射带动能级进一步提升,县城综合承载能力和治理能力显著增强,力争城市人均道路面积达22平方米,城市供水普及率达到99%,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8%,城市燃气普及率达到98.5%;各设区市中心城区、赣江新区直管区以及省生态文明示范县、有条件的县(市)实现http://www.zjypxzx.com/c/2021-12-31/49566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