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氏匡裔源流概要之匡衡公支系匡氏匡裔的源流

唐贞观年间(公元627—649年),匡衡公后裔匡智公居长安,贞观五年为监察御史,后厌薄名利,有超世之志,弃官携侄大郎隐居于终南山,有老人说:“此地不可以得仙,南方有名山可佳居之”。于是乃至豫章之吉州泰和县寻芳选胜,见义山(紫瑶山)秀美,遂修持于此。数年,忽有仙衣降下,匡智公穿之,但见足下云生,飞升而去。

紫瑶山原名义山,西晋时改为王山。传说西晋永嘉年间(公元307-312年),华阳王子瑶弃官隐居于此。开初在黄茅岗上筑坛设醮启薄,因他修道甚虔诚,感动了白鹤,鹤群飞集在黄茅岗上,朝廷惊闻此事,赐其庐曰“白鹤观”。不久,王子瑶把醮坛移至义山,从此致力于读经修道炼丹,四十年如一日。王子瑶仙逝后,乡民为纪念他,把义山改为“王山”,又称“紫瑶山”。(注②)

注②:紫瑶山位于泰和县东60公里苑前境内,是苑前、灌溪、中龙三乡分水岭,面积约32平方公里,主峰海拔905.9米。山上有九峰三坛,上坛在第一峰,王子瑶建;中坛口在第八峰,匡智建;下坛在第九峰,大郎建。山上名胜古迹甚多,有崇元观、金文寺、观音岩、定光岩。定光岩在山之南,状若石翁,广可容10人。世传僧於光经此。中有石刻像,傍有石深如钵贮泉,前有庙额曰“匡山仙境”,里人罗尔轼建。另有送龙洞、钓鱼台、黄土潭、驾鹤峰、礼斗坛、炼丹井、衣冠冢、围棋石、读书岩、通仙桥、白莲池、滚泉水池等胜景。历代文人墨客来游者甚多,清朝王融撰有《子瑶山记》。

后数年,匡智公长子匡麟寻父至此,知其已隶仙籍,遂置田宅于此,为世居焉。宋太祖建隆初年(公元960年),为避宋太祖讳,匡智公后裔遂易为康姓,迨宋亡元兴,而匡智子孙始复原姓。宋熙宁年间(公元1068—1077年),因人口繁衍,后裔分居于永新县之秋山,今吉安永新县匡氏,有匡智之苗裔。元末陈友谅、朱元璋日寻干戈,湖广(今湖南、湖北)之民几于靡有。至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明太祖许移江西之民以充实湖南(即明初的“江西填湖广”移民),三湘七泽间始有鸡鸣犬吠之声。

匡智公后裔义宣公时年已四十余,于成祖永乐七年(1409年)自江西吉安府泰和县金华山南麓,偕妣彭氏率二子仕隆、仕贵,携孙添瑞来湖南祁东卜居于永隆乡洄水湾。徙居数年后,即命次子仕贵迁湖南宁远,屯于下乡之清水塘,故今宁远匡氏是仕贵公之后裔。

是时地广人稀,其家务亦渐次就理,有田百亩零,就近山场数处,屋基一所。明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十一月,义宣公逝世,寿六十三岁,葬屋后方岭,后因三房公占,名为“公祖山”。始祖妣彭氏於宣德三年(公元1428年)告终也葬与方岭。义宣公后裔分布湖南祁东、宁远,重庆永川、璧山、江津、潼南等地,被奉为湖南祁阳匡氏一世祖。

(1)、祁东匡氏

2世祖仕隆公,于明宣德年间(公元1426—1435年)买潘姓地名“太(泰)和堂”,有田一百二十亩,莲池山一处,虎形山一处,居基一所;又买周姓地名“祖山湾”居肆堂田一百五十亩,大志堂山场一处,屋基一所,坟山一处。宣德八年(公元1433年)四月仕隆公告终,寿五十二岁,葬方岭。

3世祖添瑞公少兄弟,幼年嗜好诗书,生子四:长思明、次思亮、三思俊、四思文。每于读书之暇,逐禽荒郊,一日游猎至白溪田丁左狮子岭,见山水环绕,秀峰拱峙,曰:“嘻,此牛眠也!”遂以重价购之,曾经对四个儿子说:“吾百岁后,当葬於此山。”添瑞公五十六岁,召集四子于庭前吩咐,对长子思明说“泰和堂有田一百二十亩,并山场屋宇等项由你居守之。”对次子思亮说“居肆堂祖山湾田一百五十亩并山场屋宇等项由你居守之。”对三子思俊说“李姑无嗣,有田百亩零庐舍俱全,吾再与罗田铺田十二亩山场一处,以遂我们父子之情,由你继承。”谓四子思文说“你居父兄之下,我与你居此地,亦有田百余亩为你的世业。汝兄弟各勤其职,无隳先志,惟新茔狮子山并方岭二处坟山永为公占,盖先人坟墓所在,春秋宜祭奠焉,尔兄弟虽各居一方,宜有同气之思,式相好而无相尤,勿以小嫌致起参商,倘得光大门户是又余之所愿也。”成化二十年甲辰(公元1484年)五月无疾而卒,遵遗言葬狮子。

故义宣公自江西迁湖南祁东至四传,派分三支:太(泰)和堂、祖山湾、洄水湾。

祖山湾思亮公一支于清道光二十八年(公元1848年)由匡抱忠、匡光辉初修“思亮公族谱”,取“雍睦堂”为堂号。后裔派分湖南祁东、邵东大山、仁风,重庆永川,四川江津、璧山等地。

祁阳匡氏祖山湾思亮公房第16-115世字派:

国正民良定守宗代增光作成群俊彦秉简上玉堂

宏绪循祖训恭和啟吉祥孝友传家策清廉致四方

善余多美庆德厚享安康修身开寿域恩泽颂超偿

宪典恒克绍翰墨广生香才高维造化勳烈丕昭彰

英雄豪杰挺荣华福禄扬鼎兴隆盛业绵远振朝纲

(2)、湖南邵阳匡氏

思亮公生子永诚,永诚生五子,匡信、匡清、匡鉴居祁阳,匡泰、匡尹迁邵阳。匡泰徙邵东甘棠铺于霞光岭,即今大山匡家冲,传两嗣匡仁、匡义,义公生二子固浩、固量,浩、量二公失传,仁公生一子固远,固远公生一子本松,为大山匡氏之宗。其后又有迁邵东仁风之梅田,徙四川之泸州者。

(3)、重庆永川插旗山匡氏

祖山湾思亮公传九代至十三世九凤公,为清耆员,原系湖南永州府祁阳县永隆乡五十九都随风庙人氏,于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率四子元官、元宦、元臣、元爵入川落业于重庆府永川县南门外四十里地名插旗山安贤乡二甲匡家湾,开重庆永川插旗山匡氏一派。

重庆永川匡氏一支历经十余代传承,现已至“作”字辈,人口2000余人。

重庆永川匡氏原与湖南祁阳匡氏久无联系,2008年重庆永川匡氏代表到祁东寻根谒祖。

(4)、四川江津、璧山匡氏

为湖南祁阳匡氏祖山湾思亮公孙,六世匡清公之后裔。

(5)、重庆潼南匡氏

明未清初,四川九府十三州遭兵蹂躏,百姓十不存一。清康熙三十三年(公元1694年),四川、湖广长官以“湖南民多而愈多,川民少而又少”为由上书康熙皇帝,康熙诏许,并令湖南之民充实四川,许开垦六年后,方丈地纳赋。

泰和堂思明公九世孙沛公于康熙三十六年(公元1697年)由太(泰)和堂,携三子元隆、元江、元贵入川,卜居于四川潼川府蓬溪县茸山乡南八甲,地名土地沟,后几经区划现为重庆市潼南县新华镇三村(土地沟)。盖因千里跋涉,在重庆寄去幼子,数年后赎回,于是分支三大房。骈臻阡陌,光大门庭。

潼南匡氏以义宣公为第一世。原定十五字派为:

义仕添思永必文景仁廷一五沛元其

湖南十五世祖其彩公,于“其(同奇)”后议十字,即:

国正明良定守宗世增光

又湖南十六世国器公又增三十字,即:

作成群俊彦秉简上玉堂宏绪循祖训

恭和启吉祥孝友齐家策清廉致治芳

因有“齐”与“奇”同音,并有“致、治”二字叠音,故改为:

恭和启吉祥孝友齐家策清廉万代昌

潼南匡氏现已有“作”字辈出生。

3、湖南宁远匡氏

主要参考资料:“匡氏族谱网”www.kuanglu.com-《宁远匡氏族谱》扫描图片

世系图-19

2世仕贵公遵义宣公之嘱迁宁远清水塘,从此在宁远繁衍生息,与祁东仕隆公后裔一支一直没有联系。数百年以后,宁远匡氏也难以知晓自己的源流在何处。宁远匡氏修过一次族谱,在“文革”中毁失,以致不明一十二世以前先祖名讳。1995年冬,祁东泰和堂匡氏宗亲携族谱到宁远寻亲,宁远匡氏始知自己源流及与祁东匡氏的关系。

3世添荣公13世后裔尚祯公,自觉清水塘地狭人稠,难以更大发展,于清康熙年间率三子启昌、启昂、启文徙居冷水东山两路铺。启昌三子开基、开荣、开翰又由两路铺徙毛栗坪,再迁虎形湾开居。

(二)、匡珌公系下匡氏、匡裔的源流和变迁

主要参考资料:《匡裔方氏族谱》、《万安剡溪匡氏族谱》、《梅林匡氏族谱》、《金陵匡氏族谱》

世系图-20

匡衡公系下另一支为34世匡棨,传62世孙匡珌公,在唐末年间任河南洛州(洛阳)参军,因此居家于豫州(今河南境内)。唐懿宗咸通九年(公元868年),驻守桂州的徐州、泗州兵因久戌不能归乡,发生叛乱,拥立粮草判官庞勋为首领,引兵北归。经湖南、浙西、入淮南,不久攻克宿州、徐州,叛军迅速扩大,占领山东、安徽、江苏广大地区,杀人无数,“所过剽掠,州县莫能御”,史称“庞勋作乱”。为避战乱祸及子孙,保全家族,匡珌公亲率子孙、家仆七十余人自豫州(河南)千里迢迢辗转迁徙到(江西)袁州宜春,不久匡珌公在宜春去世,葬于湾下长湖。

匡珌公之子63世匡义、匡合、匡索三公随同迁到江西,在宋初避讳易姓之后,分别被其后裔支系尊为匡裔康氏、匡裔方氏、匡裔王氏之基祖。

1、匡义后裔匡氏、匡裔

匡珌公长子匡义为唐进士,朝议大夫、右散骑,自宜春徙泰和千秋乡破溪(后称“文溪”)西匡村头街,为匡珌公系下匡裔康氏基祖,后裔派衍万安剡溪匡氏、万安梅林匡氏、泰和文溪匡氏及文溪支派湖北监利林溪匡氏、华容匡裔徐氏。

(1)、江西万安剡溪派匡氏

主要参考资料:“匡氏族谱网”www.kuanglu.com《万安匡氏剡溪族谱》、朱轼《剡溪匡氏重修族谱序》扫描图片,“天下匡氏网”-《中华匡氏通谱?湘西北分支谱-湘西北匡氏(节选)》、《中华匡氏(剡溪派)崇源公宗支世系总图(选)》、匡乐夏《中华匡氏通谱?崇源公宗支谱-崇源公宗支源流》。

世系图-21

匡义公传4世匡祐,自泰和徙遂兴(今万安)剡溪学堂坪,至第5世世兴,于北宋初年为避宋太祖讳易为康姓。南宋淳祐十二年(公元1252年),19世华可公“以世迁族蕃不可无记,慨然以独修家谱为己任”首辑《剡溪匡氏族谱》。

22世原青公,讳彦明,号晦斋,于元至正四年(公元1284年)毅然率族告祖由康复为匡姓。

[1]、湖南隆回匡氏

世系图-22

崇源公自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从江西泰和圳上鹅颈大坵(即泰和西门)徙湖南,首居新化木瓜坪,后徙居隆回三都匡家铺。北路隆回三都因匡姓居住兴旺发达,始得名“三都匡家铺”,后裔尊始迁祖崇源公为一世祖。崇源公的坟茔在三圹冲寨楼下凤形,妣文氏坟茔在祖师殿上首狮子坳。徙居宝庆隆回以来,经历了六百多年繁衍发展,其后裔分布四省十一县数十个乡镇,人丁逾万。

一世祖崇源公生长子贵一、次子贵二。贵一公生三子为孝富、孝禄、孝广;贵二公生子孝寿。孝富公生长子友期、次子友衡。友期公生再广、再福。友衡公生三子再高、再兴、再明。

友衡公次子再兴,于明永乐或正统年间迁徙溆浦、麻阳,今溆浦县桥江镇新建村匡家坳,其后裔又有徙辰溪、四川者若干,历五百余载经数十代繁衍,今有人丁500余人。尔后再高公之长子应诗又迁居溆浦,再广公三子应麟之孙仕谦生子二,景佑、景佐,佑、佐二公于明嘉靖二十年辛丑岁(公元1541年)徙麻阳,景佐公在下麻阳之大平堤落业,景佑公则复由下麻阳再迁上麻阳之四都坪、石槽柒、土军寨、肖家团、团峰,其后裔有徙贵州铜仁、江口、怀化、芷江、源河、继而永顺等地,现有人丁约2000人。

应明公房14世祖富公偕于康熙四十五丙戌年(公元1706年)率六子:宗孟、宗盛、宗盆、宗蓝、宗盈、宗盖由匡家铺迁往四川叙州府甯宾县莱俱乡张家场,同治四年乙酉(公元1865年)参修三修族谱时,舜字辈有四十四人,宣统三年(1911年)四修族谱时该分支未参修;15世宗及公四子:尧全、尧典、尧学、尧章于清嘉庆年间(公元1796-1820年)迁湖北荆州府公安县;18世开头、开阔、开连三兄弟清嘉庆年间徙贵州思南府;18世开富、开贵、开礼兄弟嘉庆年间徙四川。应文公房17世舜重、舜望兄弟清嘉庆末道光初年徙四川万竹。

隆回匡氏字派:

崇贵孝友再应必仕结前景秀朝元顺祖宗尧舜开治运

礼乐光前烈诗书启后贤尊亲隆爱敬忠厚守家传

①、麻阳土家寨、岩门双冲匡氏

崇源公曾孙友期之孙景佑移居麻阳县土军寨;景佐,字天助,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由隆回匡家铺先迁贵州镇远县,续下移湖南沅州府麻阳县正都二都五甲双冲居之。清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崇源公19世孙上明、上礼移学入籍,续移居槽田冲数载,后又移居太平堤。

岩门双冲匡氏字派:

崇贵孝友再应必仕结前侍(景)荣兰万朝廷士学世上

大国兴盛明永承宗启贞吉安开代远茂元本光亨

泰和绍恩泽宏文焕家声

拖冲匡氏字派:

崇贵孝友再应必仕结前景永廷世达

国朝起士家邦以兴隆绍世代毓英华

②、溆浦匡氏

崇源曾孙4世友衡迁溆浦县匡家坳居住。5世再高公,于明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由邵阳迁溆浦匡家脑。

溆浦匡氏字派:

崇贵孝友再孟庆学结前景承宗元正文永尧舜开治运

[2]、江西万安剡溪匡氏

世系图-23

23世匡思尧生六子崇善、崇敬、崇道、崇魁、崇崧、崇广,为剡溪匡氏六大房族之祖。

因剡溪、南洲一带虽沃野千顷,然逢旱地裂禾枯,逢雨水患为涝,明洪武二十七年(公元1394年)匡思尧便向朝廷上《通水利疏》(注①),称“通水利以纾民难”,为民请愿,“帝嘉其善”,令天下修河浚陂,一时朝野名声大震,被称作“草莽臣”,升工部虞衡主司,惠被剡溪四方百姓。清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奉旨崇祀文庙忠义祠,当地百姓感思尧公德泽,特在五都坪建祠,春秋祭祀。

注①:附《万安剡溪匡氏族谱-通水利疏》

奏通水利疏

洪武二十七年匡思尧

臣居乡井,以耕为本,输纳粮税,由思而供。窃念田非水而莫种,水非圳以何通?本村田数百顷,沟未导,禾苗率多枯死,生民悬命,差务繁空,父子仳离,耕耘罔效。

欣逢圣朝特恩大开言路,凡诸利病,许军民叩阍直疏。臣敢眛死上凟,乞赦庸愚,窃臣住居万安六都,地名剡溪,上下五、七二都,一望二十余里地皆可耕,民无游惰。然而遇春而涝,遇夏而涸,西成则三釜不登,国赋则两税莫办,逋负载道,俯仰无资,是皆疏沦之功未尽,固宜以沃腴,而终成赤土者也。

臣每详察地形,相其原儑高下,上流横江汇水,下宜通圳分疎。故臣今为之计,拟于地名蓝田,开立陂圳,引灌大湖坵、塘北、南州以及剡溪、楼下、鹤塘、麻溪诸地,则自东一带,可保无虞矣!又有塘北一地,宜立陂圳,引灌观背、桥头、栋下圩、中陂下、洲下、香冈诸处,则自西一带,亦可保无忧矣。

臣目击艰难,身阅利病,曾经具情诉县、诉府,未蒙详允,为此不避斧鑕绘图,贴说冒凟,宸聪伏乞,悯臣愚昧,差官同江西使司廉能官员,亲诣本县,起集乡夫,按照前奏图式,开筑陂圳二所,所有沿圳地方,关系士民田塘,臣愿收粮入户,承办差役,仍各赏以田亩,一劳永逸,臣之效愚衷于陛下,此也抑臣更有奏者。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臣之六都陂圳,亟宜开濬,如此准此而推,安知各州各县,不也有阡陌连亘,未通沟洫而致委膏腴,而竟成蕉苇则乎?此又臣之所以效蒭荛愚昧,而不自知进退者也。伏望陛下子视苍生,遍疏天下前项困苦,则黎民幸甚,国赋幸甚!谨疏

(2)、江西万安梅林派匡氏

主要参考资料:《梅林于、万、永匡氏族谱》,“匡氏族谱网”www.kuanglu.com-《万安剡溪匡氏族谱》、朱轼《剡溪匡氏重修族谱序》扫描图片。

世系图-24

[1]、万安梅林陂匡氏

匡义公传4世珽公为北平太守,徙江西万安四都梅林陂匡家岭。匡珽之子5世赋公在北宋初年,为避宋太祖讳易为康姓。至11世寿先、寿性,12世英芾、英馥,两世兄弟、伯侄名闻朝野,康寿先公官至太子詹事,康寿性公为国子博士,康英芾从授进士业,康英馥累官御史中丞。寿性公首修《梅林康氏族谱》,并撰谱训(注①)。至南宋末,20世宗义公,毅然率族众复为匡姓。派衍万安梅林、于都汾坑、永丰的匡氏联宗修谱称《梅林万、于、永匡氏族谱》。

25世永高传至33世见文,于清康熙五十三甲午年(公元1714年)生往不详。

永耐公系下27世甫重迁居瑞溪。28世儒民字文峰,为“文峰房”房祖,子29世征臣居万安梅林,其孙31世峰国生子为大广、大庆、大庭;28世伟民字兰谷,为“兰谷房”房祖。

[2]、于都汾坑匡氏

24世绍伶公字丽轩,于明景泰至成化年间(公元1450—1487年)迁徙到于都崇贤里(今汾坑)跃口坊,长子永泰字东山,迁汾坑跃口坊;次子永耐字松隐。现汾坑的匡氏即是匡丽轩公后裔,汾坑匡氏支系与兴国、于都、宁化匡裔方氏关系密切,互称“老华”(兄弟之意),并联宗修谱。

[3]、永丰县匡氏

34世世波于清乾隆三十八癸巳年(公元1773年)迁江西永丰县明德乡三十八都中家山。

[4]、吉水匡氏

35世台何字百禄,于清嘉庆五年(公元1800年)迁居江西吉水县三十四都,二弟台伍字魁廷,三弟台佩字艳昭,均迁居吉水。

梅林派匡氏字派:

义宏仕祐兴方威继蕃衢信尓可德士尚允谷华宗

庆志文绍永守甫民臣相国大见世台晋阳垂裕远

注①:附《“梅林于、万、永匡氏族谱”谱疑探讨》

《梅林于、万、永匡氏族谱》谱疑探讨

匡裔方氏方史华

笔者在查阅梅林派《于(都)、万(安)、永(丰)匡氏族谱》(第六修)时,发现族谱序文的一些可疑矛盾之处,现提出以共同探讨。

1、梅林匡氏的形成

(1)、11世寿性公首修《梅林康氏族谱》,其撰的《梅林康氏谱训》开篇云“永正元年岁乙酉三年朔······奉修宗谱,以是年十月告成。”历史上并无“永正”纪年,“永正”很可能是“永贞”之误,“永贞元年岁乙酉”即是唐顺宗永贞元年,即公元805年。

(3)、唐吏部侍郎罗淼撰《梅林匡氏祠堂记》云“长庆元年春二月丁丑,今太子詹事君寿先,国子博士寿性,御史中丞英馥适有事于先祠,顾梁柱将坏······”。“长庆元年”为唐穆宗时期,即公元821年。罗淼字汉滔,号宗海,原江西南昌西山人。生于唐元和己丑(公元809年)。累官至吏部尚书、参知政事、银青光禄大夫(一品衔),封潞国公。屡次上疏,“论河朔诸藩倔强阉寺弄权数事”,为时所忌,并且直忤宰相令狐绹,降任于吉州别驾,择“射洲”(泰和县苏溪)定居,卒于懿宗咸通壬辰(公元872年),寿六十四岁,敕封潞国公。

3、谱疑探析

为何梅林匡氏族谱会有这种“失误”?笔者推析认为主要是当时族众为拓展生存空间的需要而不得已为之。在封建社会,土地是人的生存之本,故氏族之间为争夺土地常发生斗争。因此拓展生存空间往往会与始迁祖的“先来后到”有很大关系。例如两个或数个氏族为争夺某一土地、山冈,往往告到县衙打官司,各氏族均没有充分的证据,到底是哪家的一时也查不清,也或根本就说不清。此时县衙依各氏族先祖谁先在该地落业开垦为依据来判定,可能是最佳之策,各氏族宗谱一查便知了。故有的氏族有意“修改”本宗族的史实,目的是为显宗族开居的悠久性,以备以后本宗族生存空间的扩大。若干年代后,后裔子孙便难辨真伪了,也或发现疑点,终是因为先祖所为,不便“修正”,或认为还可防患于未来,权且将错就错,以错助对。

二零一一年四月

(3)、江西泰和文溪派匡氏

主要参考资料:“匡氏族谱网”-《文溪匡立本堂族谱(菊溪房)》照片,《中华匡氏名人录·第一卷P57页-武汉市新洲区匡家岗匡氏》、匡绪忠《安徽金寨匡湾匡氏源流考》、《泰和文溪康氏庆远堂迁徙志》,(泰和文溪匡氏)庆远堂历修谱序文23篇,“天下匡氏网”《湖北罗田、陕西镇安县、柞水县匡氏源流》、《中华匡氏名人录P57页-湖北匡氏备忘录-武汉市新洲区匡家岗匡氏》)、匡复兴《庆远堂匡氏族谱-湖南汉川匡氏庆远堂世系字派》、匡奕敩《重修文溪大夫第家谱序》。

世系图-25

[1]、泰和文溪匡氏

匡义公曾孙4世匡瑕为沉州太守,世居于泰和文溪,子5世赟公于宋初避讳易为康姓。

据康仁兴(名兴)撰《文溪族谱序》记载:文溪康氏原家谱在元朝毁于兵燹,至明朝天顺二年(公元1458年),后裔钱塘教谕康叔坚意欲修辑,明成化初年(公元1465年许)康孟震、康敬斋也属意修辑族谱,均未成功。“明弘治己未(十二)年(公元1499年),兴自荆楚归省,家君谓曰,家谱遭世变故,迄兹百四十年,尚未修续,吾子盍毕先志?兴再拜曰唯。时适以仕进北上。又七年,获拜家庆,乃合诸族谱参互考订,传信阙疑,自丞相衡以下,参军珌以上,中间世次有未详者,如苏谱例,姑置不书,然非遗吾祖也,恐失实而诬吾祖耳。自朝议大夫(匡义)以下至明甫府君,凡十有八世,生殁娶葬,多所阙略,故断自世可府君为一世,而其下则递书之。”

故文溪匡(康)氏立19世世可公为一世祖,后世以“宏远堂”为堂号。此即为文溪派与剡溪派、梅林派立匡义公为一世祖,沿袭“晋阳堂”堂号所不同的原因所在。

康仁兴为泰和文溪派族谱的首修者,于明正德三年(公元1508年)族谱告竣。与文溪匡氏同祖同宗的剡溪派、梅林派,因各居一方,彼此长久没有联系,信息不通,故文溪派并不知晓剡溪派、梅林派早已复为匡氏。在对于复姓问题,康仁兴《族谱序》中感慨道“方匡之避讳而易也,固有所屈矣!自宋历元入我国朝,距今五百余年,犹未有抗议而图复者,其故何也?盖尝究之国初,法制鼎创,而吾祖即隶兵籍,版图既定,固难卒复,岂天使吾匡不可复于今,而终有所屈乎!抑或可复于后而将有所伸乎!是未可知之也。”文溪派是于清初复为匡氏。

至清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万安剡溪、梅林匡氏与文溪匡氏曾联宗合修宗谱为《万泰匡氏族谱》,共尊匡义公为一世祖,以“立本堂”为堂号。

世可公生四子志道、志远、志通、志达。志道公长子天德为文溪派长房房祖,次子天惠为文溪派二房房祖;志通公长子天庠为文溪派三房房祖,次子天端为文溪派四房房祖,四子天福为文溪派五房房祖,五子天迪为文溪派六房房祖。

文溪派匡氏字派:

世志天思仲叔孟廷仁元良万邦以贞

懋昭大德如日之升晋阳垂裕远

[2]、万安武术菊溪匡氏

世系图-26

文溪派长房天德系下8世廷祖,于明正德十四年(公元1519年)徙居万安县武术乡菊溪村,后世为“景文堂”,故8世廷祖公为武术菊溪匡氏之祖。景文堂派衍出分堂文光堂、发秀堂、晃善堂、镒万堂、美珍堂、乐神堂。

[3]、湖北支系匡氏

世系图-27

①、湖北汉川田二河“双溪匡氏”

志道公曾孙仲昇,敕封行人司左司副,生五子,长子叔圭,明永乐二十二年甲辰(公元1424年)传胪;三子叔器,武进县丞;四子叔瓒,叔瓒之孙廷荣、廷蒲、廷畅、廷楚,均徙居于湖北汉川田二河,廷蒲后又迁徙南河渡凤凰山。志通生子五,长天庠、次天端、天学、天福、天迪。天庠四世至叔亮,徙景陵蒋家寨,生二子思述、思遇,思述之孙叔宽,徙景陵古老台(今天门乾驿古老台)。叔宽三子孟甄,又徙汉川土陂沟(今田二河神灵村康家台)。叔宽弟叔本之子孟固,徙汉川西江亭祝家脑(今西江乡匡家台)。思遇为高行南区万石长,有子五人,四子仲远,为浙江嘉兴府训导;次子仲选之子叔都,景泰四年癸酉(公元1453年)举人,徙居田二河。

“双溪”即湖北汉川田二河,包括今汉川田二河、南河乡凤凰山、西江乡匡家台、天门乾驿古老台、田二河神灵村康家台、仙桃长埫口东边港、随州净瓶埠。双溪匡氏以“庆远堂”为堂号,为文溪派匡氏“宏远堂”之分堂,现有人口约4500人。

“双溪匡氏”现还分布湖北天门、应城、京山、沔阳、潜江、沙市、武汉、公安、石首、监利、华容。

双溪匡氏字派:

泰和文溪匡氏尊世可公为文溪一世祖,字派曰:

明天启年间(公元1621-1627年),文溪匡宗续新字派为:

懋昭大德如日之升

清咸丰年间(公元1851-11861年),文溪匡宗又授以新派二十字,曰:

一九八九年,汉川双溪《匡氏族志》续编委员会通过双溪匡氏派名联,共三十字:

春回大地龙飞双溪庆华夏日新月异

云聚江汉凤舞楚邑贺神州锦绣前程

一九九一年,湖北监利匡宗、沔阳三伏潭康宗、湖南华容徐宗、临湘康宗、江西修水、万安、泰和匡宗各派代表,共同拟新四十字派:

汉丞高风尚发扬宜向前学富必为用科第代相联

英杰怀德重修齐至治平同兴思本念壮伟长流传

泰和匡宗拟定依先派“贤”字以下注止,采用新派。二○○六年九月,汉川双溪匡宗拟仍采用先派,俟先派用完后,再采用“四十字派”,即从“英”字派起与江西泰和匡宗同字派。二○○六年十一月二十八日,在田二河镇召开的续修《匡氏族谱》工作会议上,各地匡宗代表讨论决定,这次续修族谱暂定采用“新四十字派”,老字派从“贤”字辈止,新字派从“学”字辈启用。

二、唐长庆元年辛丑(821年),寿性公等修祠竣谱,罗淼序。(注①)

三、唐大中元年丁卯(847年),寿先公作世纪,令狐绹题辞。(注①)

四、南宋淳祐十三年癸丑(1253年),剡溪华可公国綵修剡溪谱,元末毁于兵燹。

五、明建文元年己卯(1399年),思尧公唐卿重修剡溪谱,康彦民序。

六、明弘治三年庚戌(1490年),永坚公持节续修剡溪谱,夏英序。

七、明正德三年戊辰(1508年),文溪仁兴公復之修文溪谱,仁兴公序、刘孔昭后序。

八、明正德五年庚午(1510年),仁兴公修晋阳通谱,陈凤梧序,陈魁作世德谱序。

九、明正德八年癸酉(1513年),永升公素菴再修剡溪谱,萧柯序。

十、明万历十三年乙酉(1585年),诵臣公西岗同文溪良字派复修剡溪谱,陈良轴序。

十一、明万历十三年乙酉(1585年),金滩良相公吉亭同万字派国公、以忠岳公、以弼修金滩谱,罗心尧序。

十二、明天启三年癸亥(1623年),林溪汤公星若同以字派修文溪分派林溪谱,汤公序。

十三、明崇祯十年丁丑(1637年),磺公冶之率族改康,重修林溪谱,磺公序。

十四、明崇祯十四年辛巳(1641年),刘在朝序。

十五、清顺治十八年辛丑(1661年),文溪万鳌公友龙、邦井公道养,双溪万仁公惟圣等,增修文溪谱,万鳌公序。

十六、清康熙二十年辛酉(1681年),文溪万鳌公序。

十七、清康熙二十二年癸亥(1683年),文溪万鳌公作文溪匡氏族谱后序。

十八、清雍正六年戊申(1728年),大育公署村、大赓公廷载、大亮公顾三,同以字派见聘公汤三、见圣公素亭、见职公勷六、见藻公鱼在、见蓂公唐阶、见萃公肃斋、见崤公宏峰,同贞字派重修剡溪谱,朱轼序、梁机序、洽水五瑞序(瑞公,衎祖后,同文溪以字派)。

十九、清雍正六年戊申(1728年),见枢公蓬轩同贞字派重修金滩谱,剡溪见圣公序。

二十、清乾隆七年壬戌(1742年),文溪邦载公维城、贞宿公莘夫,双溪贞礼公周士等,续修文溪谱,贞宿公撰文祭于双溪祖祠。

二十一、清乾隆十四年己巳(1749年),贞祚公作双溪康氏公祠序。

二十二、清乾隆二十四年己卯(1759年),双溪贞琫公御佩纂文溪分支双溪匡氏族谱,自序。同年作双溪谱稿序。

二十三、清乾隆二十五年庚辰(1760年),万安、泰和合剡溪、金滩、梅林、文溪,修万泰匡氏族谱,罗暹春序。

二十四、清乾隆三十二年丁亥(1767年),文溪懋靖公天梁、双溪贞珠公南浦、贞仁公淳夫、贞剑公振川、懋钊公楫川、懋爵公位贤,增修文溪谱入万泰族谱,胡文超序。

二十五、清嘉庆元年丙辰(1796年),双溪懋钊公辑川同子昭浩公燮堂,续纂文溪分支双溪匡氏族谱,罗正墀序。

二十六、清道光十四年甲午(1834年),晋鸿公云逵同子灿阳公少柳,重纂文溪分支双溪匡氏族谱,晋鸿公序、蒋立镛序。

二十七、清光绪七年辛巳至十三年丁亥(1881~1887年),双溪创修文溪匡氏迁楚宗谱,陈南瀛序、昕阳稚平序、垂珩汉池序、裕祯干臣序。

二十八、民国三十六年丁亥至三十八年己丑(1947~1949年),双溪续修文溪匡氏迁楚宗谱,裕祉厚生序、裕祥子桢序、裕瀛瑞卿序、远东友之序、奕礼正才序。

二十九、1988~1990年,双溪续修文溪迁楚匡氏族志,奕商仲明序、奕斌序。

②、湖北罗田匡氏

天庠(三房)系下6世福一公,原籍“江西吉安府庐陵县燕子岩匡家畈”,元至正年间(公元1341-1370年)授任湖广汉川令。莅任未期,而福一公之父仲实(注①)公故去。时值元朝末年社会动荡不安,至秋进退维谷。福一公孝思纯笃,遂扶榇枕戈,偕妣尤氏,哭走彷徨。适过湖北罗田九房冲,有山叫“骆驼衔宝”,实为荒僻之地。山之阴有一石窟,可容几席。公妣入焉,阒其无人,得甑爨熟饭,炉火未熄,复拾碗数个,箸数双,辄骇相谓曰:“此胡为乎来哉,得毋天欲保我室家而肇迹于兹也耶?”遂奠厥居先君仲实公于梧桐落叶之旁,以开世业,福一公遂为罗田匡姓之始祖。

福一公生五子:长文一,归江西原籍;次子文二,即罗田开宗二世祖;三子文三,隶郧阳房县军籍;四子文四,迁安徽太湖;五子文五,迁安徽霍山。罗田匡氏尊迁罗田始祖福一公为一世祖,现已传23世。罗田匡氏聚居地为今罗田县匡河乡(义水)九房冲村,现人口约1500人。

注①:据罗田匡河乡匡氏《义水匡氏族谱》记载,5世仲实公为元顺帝(公元1328年)时进士,始任湖广广济县,次任宿州,复升任南阳太守。福一公为元至正五年乙酉(公元1345年)科拔贡,授任湖广汉川令,敕授文林郎。

罗田匡氏字派:

福文卿德以添曰环士心民言国家兴隆子孙永久

基绪克绍先仪慎守典训钦崇存斯敦厚性定正大自宜孝友

力田逢年应时纾绶锡恩显扬达知朝右式焕儒术尊师为首

乐善富寿集禧保后延长百世宗支万有

③、安徽六安市金寨匡氏:

福一公之五子文五公迁安徽六安金寨县天堂寨镇,为安徽六安、金寨匡氏之始迁祖,尊福一公为一世祖,字派与湖北罗田匡氏相同,现有人口约500余人。

六安市金寨匡氏字派:

秉德兴良克绍光大开基绪锡荣昌

永承燕翼传经学善首贻谋定发祥

④、武汉新洲匡氏:

5世仲实公二子福二由江西泰和迁湖北新洲匡家岗,为新洲匡家岗一世祖。聚居地为今武汉市新洲区仓埠街五峰村匡家岗,人口近1000人。

⑤、湖北监利林溪匡氏:

主要参考资料:“家谱网”-湖北监利匡氏,“天下匡氏网”-匡祀鸿《匡氏探源》下册-监利县林溪匡氏续谱序、徐启华《华容县徐(康)氏伍家庄支源流》。

世系图-28

始迁祖思昭公,原籍江西泰和文溪,于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与路过泰和文溪的两位游击(武弁)产生争执,游击欲执之,不获,奏籍公产,思昭公遂迁湖广监利县林溪老鹳窝,易名康万三。生子世隆、世兴,冒徐姓(一说世隆、世兴兄弟附舅氏改姓徐)”。尊世隆公为林溪一世祖,数世而下,科第蝉联。至明崇祯十年丁丑(公元1637年),林溪世隆公后裔徐磺(畏斋)公,聚族而谋,毅然复康姓。同年并续修《林溪康氏谱》。清咸丰九年(公元1859年),康从云、康国理二公在续修林溪族谱时,呈请县令复为匡姓,获准,由康姓复为匡氏。

林溪匡氏现主要分布在监利县汴河镇排六、剅口等六个村庄,现有人口约3500人。

监利匡氏族谱修谱记录:

1、天启三癸亥年(公元1623年)修《匡村分派徐氏谱》;

2、崇祯十年丁丑年(公元1637年)《林溪康氏谱》;

3、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年)修《林溪康氏谱》;

4、咸丰九年(公元1859年)始修《林溪匡氏谱》;

5、光绪三十二年(1906)续修《匡氏族谱》。

附:《论湖北监利县林溪匡氏的渊源》

论湖北监利林溪匡氏的渊源

匡裔方氏四十二世方史华

西汉丞相匡衡公32世孙,唐末洛阳参军匡珌公生三子。长匡义,为散骑大夫;次匡合,为洛阳军事幕僚;三匡索,任南平州守。唐咸通九年发生“庞勋作乱”后,匡珌公“领子孙七十余人,避地袁州宜春”,后匡义公又自江西宜春徙江西泰和千秋乡匡村,匡合公徙泰和仙槎再迁兴国茶园乡,匡索也迁泰和云亭杭溪。至公元960年,匡义、合、索三公约五世孙,时逢宋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建立宋朝,当时江西尚为南唐王朝所辖,但臣服于宋朝的南唐政权唯宋命是听,故三公后裔避讳分别易为康、方、王姓,成为匡裔的三大支族。是故匡裔康氏、匡裔方氏、匡裔王氏实为匡珌公系下同根同祖的兄弟匡裔支系。

匡义公孙为匡仕、匡儇、匡陨、匡任,匡任生三子,长曰珽,北平太守,徙梅林匡家岭,其后裔有一支迁江西于都汾坑,后由康姓复为匡氏,且已与匡裔方氏联宗修族谱,两支族关系密切;次曰璇,为秘书监;三曰瑕,为沉州太守,历十六世至世可公,徙泰和文溪,世可公四世孙有为思昭公,又自文溪分徙湖广林溪。

以上史料依据是匡义公后裔支系的万安梅林瑞溪匡氏之族谱所载的《东海世纪》和匡裔方氏的族谱序文,本人在拙文《匡裔方氏之渊源与变迁》一文亦有陈述。因当时缺少更多的资料,无从考证“湖广林溪”为现在何处,故湖南长沙匡方毅先生曾询问我该支族的下落时,本人并无答案。

近浏览《天下匡氏网》,从湖北监利匡氏提供的族谱资料,得以了解监利匡氏支族的来历。

思昭公于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与路过泰和文溪的两位游击(武弁)产生争执,游击欲执之,不获,奏籍公产,思昭公遂迁湖广监利县林溪老鹳窝,易名康万三,生子世隆、世兴,冒徐姓。尊世隆公为林溪一世祖,数世而下,科第蝉联。

至明崇祯十年丁丑(公元1637年),林溪世隆公后裔徐磺(畏斋)公,聚族而谋,毅然复康姓,同年并续修《林溪康氏谱》。清咸丰九年(公元1859年),康从云、康国理二公在续修林溪族谱时,呈请县令复为匡姓,获准,由康姓复为匡氏。

故,湖北监利匡氏是匡衡公32世孙匡珌公的后裔,与泰和文溪匡氏同属一脉,其先祖匡义公,与匡裔方氏一世祖匡(方)合公乃是同胞兄弟。

二零零九年月六月

⑥、湖南华容匡裔徐氏:

主要参考资料:“天下匡氏网”-《华容匡裔徐氏》、匡义浩《华容徐氏汉川监利匡氏之渊源》、徐启华《华容县徐(康)氏伍家庄支源流》、徐启华《湖南华容徐(康)氏》,徐启华-《楚华徐氏族谱世次图表总系》,“匡氏族谱网”-《泰和文溪康氏庆远堂迁徙志》。

思昭公自泰和文溪迁湖广监利县林溪老鹳窝,易名康万三。生子世隆、世兴,冒徐姓,长子世隆衍监利林溪匡氏。二子世兴,字又昭,号来与,迁监利后至五代孙皆生活在林溪,到第六代宗远、宗圣二公“由林溪徙于楚南华容白沙洲,遂家焉”。华容匡裔徐氏奉“天福”(注①)公为一世祖。

华容白沙洲伍家庄匡裔徐氏主要聚居在今华容县洪山头、江洲、塔市等地,至2003年,伍家庄徐氏后裔5400余人。据1999年修谱统计,伍家庄徐氏已传25世“清”辈。

华容匡裔徐氏字派:

世宗自金水木天仲丶(音主)中道之在钦永东

光其钜泽树勋远忠清秀炳应钧鸿懋功

照先鉴法模烈著铭泰和显达锦江标荣

华容匡裔徐氏族谱修撰简史:

1、明崇祯年间(1628—1644)墨本(九世孙三德公修辑,后遗失十分之九)。

2、康熙十年(1671)前后墨本(十一世孙道轼、道旭二公修辑)。

3、雍正癸丑年(1733)墨本(十三世孙亨公修辑)。

4、嘉庆二十年(1815)刊本。

5、同治三年(1864)刊本。

6、光绪三十年(1904)刊本。

7、民国二十七年(1938)墨本。

8、1999年印刷本。(华邑徐氏合谱)

注①附:《文溪匡氏天福公于思昭公的关系探析》

文溪派匡氏天福公与思昭公的关系探析

思昭公于明朝洪武初年自泰和文溪徙湖北监利林溪,生子世隆、世兴,后世隆公衍生文溪匡氏支系监利林溪匡氏,世兴公衍生湖南华容匡裔徐氏。对始迁祖思昭公的身世,几百年来一直有多种说法,让人扑朔迷离。

根据徐启华先生《华容县徐(康)氏伍家庄支源流》记载:“伍家庄鼻祖徐世兴,······本姓康。其父天福公,字思昭。······五世孙澄源公也曾“至江西访祖居,考族谱,见载天福公字思昭······”于此,许多华容匡裔徐氏宗亲认为“思昭”即是“天福”。

天福公与思昭公到底是不是同一人?天福与思昭是什么关系?

我们试着从泰和文溪匡氏来着手探析。文溪匡氏尊世可公为一世祖,一至五世字派为“世志天思仲”,“天”为第3世,“思”为第4世,天福公为泰和文溪匡氏“第五房”房祖。监利林溪康(匡)氏的始迁祖思昭公原籍是在泰和文溪,其名字中的“思”极可能是取自于字派4世之“思”;再者,根据湖北汉川双溪匡氏的《泰和文溪康氏庆远堂迁徙志》记载,“思昭”为“五房一支”,即是五房天福公系下第一支。

徐启华先生在《楚华徐氏族谱世次图表总系》附录了一些监利匡氏族谱资料:

(一)崇祯十八年《林溪康氏族谱原序》(选段)

入明始,有徙居潜、沔间者,至监利之康,则自文溪派第四代思昭公始。公以武弁之难,挈家奔楚,在吾邑止称康姓,不著名字,子世隆公遂冒徐姓。盖其势愈微,而惧祸愈深……

(二)咸丰八年《林溪匡氏续修族谱序》(选段)

惟我天福公之子思昭,因武弁之难,挈家奔楚驻籍玉沙,寓闸林溪止,著其氏,不扬其字,传子世隆,遂甥附舅姓,别而为徐,事变使然非得已也。

(三)光绪三十二年《林溪匡氏复续族谱序》(选段)

思昭公次子又昭讳世兴者,与始祖景昭同著籍于玉沙林溪者凡五代,迨六传至宗远、宗圣二公,由我林溪徙于楚南华容之白沙洲,遂家焉。数公之后其至今并存者,不皆俨然望族乎。

由以上谱序资料和结合泰和文溪的资料分析可知,思昭公是文溪匡氏第四世“思”辈,为文溪康氏五房天福公之子。

⑦、河南光山匡氏:

主要参考资料:匡义生先生提供的《光山匡氏宗谱》拍照,《中华匡氏名人录·第一卷-河南光山匡氏》

仲实公生子福一、福二,福二公由黄岗望山仙桥迁到黄安匡家嘴。传至匡铎生二子匡龙、匡虎,匡虎过继娘舅家为嗣,匡龙生永昌、茂富,其后裔生文、昌、恒、明四公迁河南光山县城南二十里,衍生光山匡氏,尊匡天瑞为一世祖。光山匡氏现有人口约2400人。

光山匡氏字派:

(老字派)天王朝士建国志宏永世胜祖自成大业

(新字派)鹏耀腾宇和谐九州统绪乾坤日月延长

江山维固希德栋梁2耀科技俊锋振兴家邦

贾商繁昌郭敏贤广砚田锦绣春满华堂

继崇溯宗步殿泰康功丰海岳同谱新章

附:《河南光山匡氏渊源探析》

河南光山匡氏渊源探析

近研析匡氏匡裔源流时,于匡义生先生主编的《中华匡氏名人录》收录的“河南光山匡氏”一文中,发现光山匡氏述源混乱不清,存在着许多疑点,遂请匡义生先生提供光山匡氏的有关资料,匡义生先生即将“光山匡氏宗谱”资料拍照发给了笔者。

《光山匡氏宗谱》中的述源是根据近、现代光山匡氏后人撰写、抄写和“老人的回忆”,对其源流叙述如下:匡赟公在宋太宗(祖)赵匡胤登基之时,对匡赟说“匡赟你臣(侵)犯了君讳!”赟公奏本说:“臣本是周宣王时,裕公第五代孙,匡句须在山西晋阳授姓,而不是现时出现,臣未敢犯讳。”当时太宗(祖)大怒说“是你冒犯君之讳,我本叫赵匡胤,你姓匡,你不是想篡夺孤家之位是什么?你还敢顶旨,你该刀刑问斩,给他斩首,灭他匡姓满门。”(以上原文如此,括号字为笔者所加)······然后就下令捕杀匡氏,姓匡的百姓因此逃散到全国各地,改康姓。到了朱元璋与陈友谅争夺陈安时,由于康姓帮助了陈友谅,朱元璋获胜后捕杀康姓。当时思昭公生二子世龙、世清,为避祸由康姓改为徐姓。至明末崇祯皇帝登基时,徐仁、徐理二公鸣冤复姓,后来生一子匡仲,居江西瓦西壩筷子巷,迁湖北后生二子福一、福二,二公又由黄岗望山仙桥迁到黄安匡家嘴。传至匡铎生二子匡龙、匡虎,匡虎过继娘舅家为嗣,匡龙生永昌、茂富,其后裔生文、昌、恒、明四公迁光山县城南二十里,就此繁衍出光山匡氏,尊匡天瑞为一世祖。

按其述源,即是匡义公→···匡赟→···思昭→世龙、世清→···徐仁、徐理→匡仲→福二→···匡铎→匡龙→永昌、茂富→文、昌、恒、明→匡天瑞。

光山匡氏述源疑点甚多。思昭公为匡义公系下泰和文溪匡氏嗣孙,是湖北监利支系之祖,子世隆、世兴。根据《监利县林溪匡氏续谱序》和徐启华先生《湖南华容县徐(康)氏伍家庄支源流》记述,明洪武年间,思昭公在祖居地泰和与两位武弁产生争执,迁湖北监利县林溪避祸,易名康万三,子世隆、世兴,冒徐姓。长子世隆为监利林溪匡氏之祖,次子世兴传至第六代宗远、宗圣二公由林溪徙楚南华容白沙洲,遂家焉,繁衍出尊思昭公为一世祖的湖南华容匡裔徐氏一支。华容匡裔徐氏至今未复匡姓。

光山匡氏还记载了“匡仲、匡福一、匡福二”三父子,其实所谓“匡仲”就是“匡仲实”公。仲实公生二子福一、福二,但仲实公并非是思昭公后裔,当然更不是徐仁、徐理的子辈,乃是泰和文溪三房天庠公的五世孙。其长子福一公于元末迁湖北罗田,为罗田匡氏、安徽六安金寨匡氏之祖;次子福二公迁湖北武汉,为武汉新洲区匡氏之祖。

光山匡氏还记载了关键的人物“匡赟”。唐末,河南洛阳参军匡珌公于唐懿宗咸通九年(公元868年)为避“庞勋作乱”,亲率三子匡义、匡合、匡索南迁江西宜春,合公衍生出匡裔方氏一支,索公为匡裔王氏之祖;义公又迁泰和,衍生出万安剡溪、梅林、泰和文溪三派。匡赟为匡义公五世孙,于宋初避讳易为康姓,为泰和文溪匡氏之祖,于清初复为匡姓,其分支湖北监利林溪匡裔徐氏于明崇祯十年复康姓,于清咸丰九年(公元1859年),康从云、康国理二公在续修林溪族谱时,率族由康姓复为匡氏。思昭、仲实、福一、福二公均为匡赟公之后裔,为泰和文溪派匡氏后裔。

因此,根据光山匡氏宗谱记述的信息分析,河南光山匡氏为匡义公系下泰和文溪派匡氏支系,结合现繁衍至第十四代推算,其祖是在清初迁光山。

二零一零年十月

2、匡合公后裔匡裔方氏的变迁

主要参考资料:《匡裔方氏第九、十修族谱》、《万安梅林瑞溪匡氏谱》、《匡裔方氏之渊源与变迁》

世系图-29

匡珌公次子匡合公,由宜春迁到泰和仙槎乡(今泰和县苑前镇王山村、绅溪村、禾溪村、南溪村一带)。为避战乱,曾为洛阳军事幕僚的匡合公,深知避居地形的重要性,故不久又带领子孙、家仆由仙槎经水槎,攀越现泰和与兴国交界的十八排群山,迁到被大山包围的兴国蓝田西严潭村定居。合公定居地后称为匡家坊,虽历经千余年沧海桑田,现该地名仍存,即现兴国茶园乡匡坊村。至5世孙南唐御史大夫匡威公,在宋初避讳易为方姓,其裔孙并上溯五代尊始迁兴国基祖匡合公为匡裔方氏一世祖,堂号沿袭“晋阳堂”。5世威公为匡裔方氏易姓之祖,为纪念威公,于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威公嗣孙在兴国城南建祠,名为“德威祠”。

兴国县茶园乡匡家坊,是匡裔方氏的发祥地。但因其地处偏远的深山之中,地域狭小,交通极为不便,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人口生存需要。北宋时期,社会较为安定繁荣,故在七世以后裔孙开始往外地迁居,至第十世时,匡裔方氏已基本外迁各处,至今已无留居匡家坊祖居地的匡裔方氏后裔了。

9世仁貌公迁居于都后的近七百六十年间,因交通、信息的不便与兴国匡裔方氏联系较少,第六修以前族谱均各自编修。清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因一世祖合公等祖坟多座年久失修,兴国茶园富足匡裔方氏仁政公之裔孙组织重修祖坟,因思合公以下子孙分徙多处,远地者不能尽为通会,而于都仁貌公支系人口众多,相距较近,便派长者至于都仙下与仁貌公支系联系共举修坟。于都仙下方氏本知与兴国方氏系属一脉,慨然欣从,大力资助。经数年努力,将多座祖坟修缮一新。

在修祖坟的合作中,兴国、于都匡裔方氏深念手足之情弥为珍贵,宜传之万代,便商议联宗合修族谱,于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成功合修“兴于方氏族谱”(第六修)。在以后的几次编修族谱中,又成功将兴国其他地区、福建宁化、宁都匡裔方氏及于都汾坑匡氏联宗合修族谱,进一步实现了匡裔方氏的大联宗。

江西于都、兴国匡裔方氏字派:

合定宝肱威龙胜承仁文成仕永以汝华国始克祥

肇迹由姜衍尧廷司重典昭代附具瞻晋阳功德远

奕祀萃名贤经济师周召英才法望迁修齐明体用

平治卓前先礼让家声振诗书甲第联缙绅徵显达

衣锦自绵延宇宙天地广松鹤寿星年殿试占鳌头

嘉禾生瑞莲(现已传47世“济”辈)

(1)、江西于都县匡裔方氏(紫微方氏)

世系图-30

8世承胤公长子方仁貌少有志操,深谋远识,义勇过人,在当地一带极有声望。北宋初年至道年间(公元995—997年),广东、福建洞寇滋事作乱,不断掠扰百姓,并向赣南一带窜进,官府组织地方民丁阻击防卫。仁貌公被官府任命为当地率兵长官(相当于元代的千户长),率领民丁守备于都中波岭堵截土匪向北进犯。途经于阳黄金乡紫微堡(现于都县仙下乡上方村洋田村一带)时,见其地开阔平坦,两溪潺流其中,水源便利,东、南丘陵山岗郁郁葱葱,山青水秀,野沃人稀,认为此地依山傍水,真是开居创业的风水宝地。宋至道丁酉(公元997年),仁貌公携十七岁的长子文谅公等到紫微堡开居(即现仙下乡上方村上方组)创业,成为匡裔方氏于都支派之基祖。

仁貌公传18世始珠公生三子,即19世克俊、克安、克珊兄弟三公,时为南宋末年。

[1]、桥头乡坜迳匡裔方氏

世系图-31

①、桥头乡坜迳方氏

南宋淳祐年间(公元1241—1252年),19世克俊公来到于阳长乐里坜迳(今于都县桥头乡坜迳),观其山水,以为吉地,遂从仙下上方屋迁徙到坜迳定居。其后裔前后又有分迁。现主要集居于于都桥头乡、仙下乡、马安乡,兴国杰村乡、埠头乡,分为吉所(典礽)、端云(附仙)、福所(典祔)、双桂(重润)公房。

②、桥头江背村松山方氏

29世重润公之长孙31世昭逈公,由桥头坜迳迁于桥头江背村松山背定居,现松山背匡裔方氏便为双桂公房之支房。

③、兴国埠头乡大禾场下方方氏

克俊公后裔33世方附仙(端云)世居桥头坜迳,年仅35岁去世,遗下年幼的具徒(万标),具徤(秀山)两子,赖于妣朱氏艰辛抚养成人。清雍正九年(公元1731年),万标、秀山兄弟俩去兴国县城,途经兴国大禾场立福里(今兴国埠头乡大禾场下方),见其境可垦荒种地,遂认为这里可以安家立业传子孙。回家后,兄弟即禀告其母朱氏,商议迁居去大禾场创业,朱氏欣然同意。随后一家徙居于此,营建房屋,置买田塘山岭,开居创业。附仙(端云)乃30世典礽(吉所)公的曾孙之一,因端云公之后裔居于兴国境内,与世居在桥头乡的吉所公其他后裔相距较远,联系不便,日久之后,端云公之后裔便尊端云为房祖,独立成为一个房族。因端云公房出自于吉所公房,实为吉所公房系下的支房。

④、仙下乡高兴村石背方氏

33世附位(其政)公为附仙(端云)公之弟,生子34世具衍(超万)、具衢(凌云)等。相传,约在清雍正年间,附位妣葛氏带次子凌云公同到石背(现仙下乡高兴村石背组)投靠钟姓表侄。方凌云同钟姓表兄一起租种李姓东家田地,农忙耕种,农闲打柴卖钱,安分守己同母葛氏相依为生。数年后,李姓东家因移居他处,需出卖转让田地。李姓东家因念方凌云母子多年来租种其地,忠厚老实,方凌云事母甚孝,为乡亲邻里之典范,有意帮助方凌云一家生计,便以极低的价钱将部分田地转让给葛氏和凌云公母子,方凌云因以在石背定居。凌云公于此繁衍生息两百七十年余年,为克俊公吉所公房系下的支房之一。

[2]、仙下乡匡裔方氏

世系图-32

克安公之后裔传至25世衍字辈时,分为子仁、子礼两个分支族。衍(子)仁公之后裔迁洋田后,仙下形成两个方氏的集居地,即集居于上方河中游河畔嗣守祖业的衍(子)礼公支族和集居于上方河与仙下河汇合处(现洋田村)的衍仁公支族。后人根据地势称衍礼公房族集居地为“上房屋”,称衍仁公房族集居地为“下房屋”,二十世纪初始有人简写为“上方屋”、“下方屋”,1949年以后,“上方屋”正式名称为“上方村”,而“下方屋”现已泛指洋田村等地衍仁公后裔集居地。

①、洋田子仁公支族方氏

世系图-33

衍仁(子仁)公次子26世尧政公后裔为现魁环(典凝)公房,居于上方村大屋内下屋,部分居于仙下村南新圩;三子26世尧彰公、四子26世尧宽公在明天顺年间(公元1460年前后)迁居到现仙下乡洋田村大屋创业。五百多年来子仁公后裔繁衍分迁多处,主要集居于仙下乡洋田、石坑子、富坑、石陂、仙下村、上方、车溪乡五丰、丰产、岭背乡太阴山等地。衍仁公后裔共分为魁环、司福、司寿、司锦、廷淳、司宠、司宰、廷学八个房族。

衍仁公系下司福公房中,昭俸公孙辈中有33世附宸(梅淑)公原世居洋田木梓山,生三子。长子具奇(异才)迁仙下石坑子门坑开居;次子具产(庄而)有三子,长子瞻芸(兰伯)、三子瞻蓁(叶万)迁居石陂长坑子、蒲子坑等处,二子瞻茂(任千)徙居现车溪乡五丰村腊树下。瞻茂(任千)公孙辈中37世阳添(锦华)兄弟于清嘉庆初年(公元1800年前后)自腊树下迁居于仙下富坑禾尚坑。廷学公房中,36世晋振(奋庵)迁居现车溪乡曾屋迳。

②、上方子礼公支族方氏

世系图-34

25世衍礼(子礼)公留守祖业,其后裔现基本集居在仙下乡上方村的大屋内、围脑、蛇湾,分为石潭(典泰)、螺潭(典秋)、双溪(重珊)、梅轩(司环)、廷琢五个房族。

[3]、仙下乡龙溪匡裔方氏

世系图-35

19世克珊公及其子孙原世居在仙下乡上方屋,传24世姜宗生二子衍用、衍敬,长子衍用传29世重字辈方敬(重)晖、敬(重)律、敬(重)旭三兄弟。三公志迈才高,卓有远识,深知阴阳妙术,细察地理玄机。时值明成化年间(公元1465—1487年)徭役繁重,三兄弟不忍手足分离,又苦无良策以避徭役。一夜,梦见一须发皆白的老人,指点说“你们兄弟可择吉地迁居。龙溪山里是个好地方,三甲过后,龙溪山定要胜过紫微(仙下)。”不觉醒来,白发白须老人已飘然无踪。翌日,兄弟三人遂依梦中老人所指点到仙下龙溪山勘察,果见其境山高水远,土地肥沃,实为避徭隐居理想之所。于是三兄弟迁于龙溪山择地(今方屋)定居。时为明成化末年至弘治初年(公元1494年前后),至今于此繁衍生息已逾五百年,敬晖、敬律、敬旭分别被其后裔尊为房祖。其中敬旭公之长孙31世方昭晓(曙轩)公迁居到龙溪新石下,其后裔便尊曙轩公为房祖,独立成为一个房族,实出于敬旭公房。

曙轩公房41世孙方奕禄公,于民国初年从龙溪到马安乡燕子窝租种田地,后于此安家定居,传现马安村燕子窝匡裔方氏6户。

仙下龙溪方氏主要居住于于都县仙下乡龙溪村的方屋、新石下。

[4]、赣县里口田村方氏

世系图-36

19世克珊公系下24世姜宗次子衍敬公后裔,34世方具记(昆生)公迁徙到赣县里口田村,为昆生公房。

(2)江西兴国县匡裔方氏

居于兴国境内的匡裔方氏后裔,有大量的徙居别处者,究其外迁原因,除少数因官籍居外地外,主要是居住地地域狭小,物质较贫乏,人口密度大及交通不便。这些外迁先祖的后裔因从无联系而不明情况。

[1]、兴国县茶园乡富足方氏

世系图-37

8世承胤公次子仁政公父子原居于匡家坊,其三子方文清(德清)公生于宋祥符戊申(公元1000年)。因茶园匡家坊户稠人繁,在宋乾兴年间(公元1022年)前后,10世文清公因择距匡家坊不远的有山水之胜的富竹(现茶园乡富足村)开居创业,传25世派衍资乾、资坤、资泰三房。

此外,仁政公系下的一支25世方衍万(资万)公于明成化十三年(公元1500年)前后迁居泰和桂溪,其后裔在清初随同当地匡裔康氏一道复为匡姓,故已无与仁政公支系联系和联宗;另一支25世方衍对(资对)因文官籍居于湖北荆州郡治城南。

[2]、兴国高兴镇蓝田方氏

世系图-38

8世承胤公五子仁海公后裔迁兴国高兴镇蓝田,为现司酥公房嗣孙。

[3]、兴国南门方氏

世系图-39

①、兴国南门方氏

7世方胜公之三子8世承获公,于宋太平兴国壬午年(公元982年)兴国县初立之时,由茶园匡家坊迁至兴国县城西禅巷开居(现兴国县南门)。其后裔秀麟(尧麟)公房一支现仍居于兴国县南门。

②、兴国埠头乡文溪方氏

8世承获公由茶园匡家坊迁至兴国县城西禅巷开居(现兴国县南门),其后裔秀质(尧质)公房一支又迁兴国埠头乡大禾场上方和文溪村。

(3)福建宁化支派匡裔方氏

主要参考资料:《匡裔方氏第十修族谱》、《匡裔方氏之渊源与变迁》、《中华方氏全族统谱-福建宁化匡裔方氏开宣公支系》

世系图-40

5世威公次子六世方端公生二子方可、方成,迁徙到江西抚州崇仁县。根据福建宁化匡裔方氏谱序载,成公之子八世开宣公于宋英宗治平二年(公元1065年)自崇仁迁居福建宁化县城太平巷,为宁化匡裔方氏始迁祖,开宣公因此被宁化支派匡裔方氏尊为一世祖。传10世孙保郎公,自太平巷迁宁化兴善里黄沙坑。传15世孙方能保公生长子方仕郎、次子方二郎。

宁化支派匡裔方氏字派:

1—15世:开璿庶正兴贞千铎继保桂山全普能

龙上房16—45世:

仕琳子文福志有必立世守永维仁贤

朝显大邦宗泽庆荣长富程瑞家起旺

枧下、牛栏前16—45世:

(二郎)顺得应汝毛葛祖宗志允福禄兴隆

必登朝显万世可崇贤良日起道德宏

李地房16—45世:

(二郎)顺得应汝毛葛祖宗志福友子成人

显胜荣文正发时兴振定家邦富贵万

[1]、宁化城郊乡方氏

15世孙方能保公长子方仕郎(一郎)于明洪武28年(公元1395年)迁宁化兴善里龙上,其后裔在今宁化县城郊乡上畲村龙上,九柏嵊村大岭组、廖元组及江西宁都蔡江。20世福隆公传35世后裔约130人,20世福良公传37世后裔约270人。

[2]、江西宁都蔡江方氏

16世仕郎后裔20世福隆公后裔一支23世方立衡,徙居宁都蔡江,立24世立红公为房祖,为宁化派方氏“立红公房”。

[3]、宁化安乐乡、曹坊乡方氏

15世孙方能保公次子方二郎于明洪武末年迁宁化新村里枧下,其后裔在今宁化安乐乡丁坑口村枧下组、李地组,曹坊乡南坑村牛栏前大衍里。

3、匡索公后裔匡裔王氏(注①)

主要参考资料:《匡裔方氏族谱》、《剡溪匡氏族谱》、《梅林匡氏族谱》

世系图-41

62世匡珌公三子匡索为唐进士,任南平州守。唐懿宗咸通年间为避“庞勋作乱”,随父兄一起自豫州南迁泰和,徙居于泰和云亭乡(今泰和老云盘、上圯、水槎、沙村、上模一带)舍口,后称“杭溪”。传67世约公,在北宋初年因避赵匡胤讳易为王姓,约公之子68世王琳为北宋江陵知县。传81世福可徙泰和仙槎十一都古塘;济可徙坑中,其孙宗玉又徙举林;敬可徙山下。

注①:匡索公匡裔王氏支系仅见于匡氏匡裔多种族谱记载,因出少更多的索公支系资料,故其源流变迁情况未详。

THE END
1.江西兴国12月最新新闻报道,聚焦发展新动态减震支架江西兴国县在经济发展方面持续取得显著进展,据最新报道,截至12月2日,兴国县在多个产业领域均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制造业、农业以及服务业均取得了不俗的成绩,随着政策的扶持和市场需求的增长,兴国县的企业正在积极拓展市场,提高产能,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https://www.scycdlqj.com/post/16853.html
2.江西信丰:山村冬景宜人江西人民网信丰12月5日电(朱海鹏)近日,江西省赣州市信丰县正平镇中坝村,绵延山峦与房屋、农田、公路相互映衬,构成一幅色彩缤纷的仲冬乡村画卷。近年来,江西省赣州市信丰县从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入手,完善水、http://jx.people.com.cn/n2/2024/1205/c190260-41066173.html
3.赣南日报数字报本报讯 (古英福)拌浆、填沙、铺平、填砖……在兴国县城区潋江大道多个路段,几十名工人师傅和挖掘机正紧锣密鼓地施工,清除破损老旧人行道,浇筑基础,更换铺设人行道砖,整个建设现场机声隆隆,热火朝天。 近段时间以来,兴国县立足品质提升和功能完善,持续推进城区人行道改造提升工作,不仅完善城市道路循环体系,还改善http://szb.newskj.com/html/2024-12/02/content_95762_18047058.htm
4.周末去哪玩?赣州兴国7个不可错过的旅游景点,这份旅游攻略请收好灵山冰心洞风景区距县城10公里,与丹霞湖相邻。灵山海拔461.2米,原名“玉山”,因山岩中有金观音、金香炉各一座,“求神甚灵”而更名“灵山”,有兴国第一胜景之称。 景区内有竹笋峰、仙桃峰、蛤蟆石、芒锤石等奇峰异石;狮子岩、读书岩、仙女潭、角石寨、猴哥寨等人文景观;清静观、三官殿、亲光寺、飞来佛、三皇https://www.xingjunyi.com/shequ/12715.html
5.兴国县城供电所0797这是关于 兴国县城供电所 的114电话名录信息,包括单位名称、地区、地址、电话、邮编以及产品等详细信息。 基本信息 名称:兴国县城供电所 省份:江西省 地市:赣州市 区县:兴国县 地址:兴国县 邮编:342400 ? 联系方式 类型: 产品:无数据 区号:0797 https://114.mingluji.com/minglu/%E5%85%B4%E5%9B%BD%E5%8E%BF%E5%9F%8E%E4%BE%9B%E7%94%B5%E6%89%80
6.江西省兴国县经四军第三纵队在司令员伍中豪、党代表蔡协民的率领下来到江西兴国县古龙岗,毛泽东带着一个警卫排首次进入兴国县城,受到兴国县委领导陈奇涵、胡灿等人的欢迎。当时,红军从井冈山上突围出来,转战数月,风餐露宿,相当疲惫。于是,陈奇涵等人决定请毛泽东打个牙祭,吃一餐兴国客家的传统菜“蒸笼粉鱼”。 这天晚上,毛泽东在https://baike.sogou.com/v6175520.htm
7.兴国县行政区划交通地图人口面积地理位置旅游景区景点等“一院”即潋江书院,位于兴国县城横街小井头,为清代古建筑,1929年4月,毛主席在潋江书院举办“土地革命干部培训班”,1930~1934年书院成为兴国县苏维埃政府所在地。书院由门厅、讲堂、拜厅、魁星阁、文昌宫组成,占地面积4903.08平方米,属江西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http://www.365135.com/jiangxi/ganzhou/11659.shtml
8.兴国简介“一院”即潋江书院,位于兴国县城横街小井头,为清代古建筑,1929年4月,毛主席在潋江书院举办“土地革命干部培训班”,1930~1934年书院成为兴国县苏维埃政府所在地。书院由门厅、讲堂、拜厅、魁星阁、文昌宫组成,占地面积4903.08平方米,属江西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https://www.360wenmi.com/f/file8dbk9d54.html
9.旅游足迹江西之旅江西省兴国县是闻名全国的将军县,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诞生了56了位共和国开国将军,其中上将2名、中将6名、少将48名。在新的历史时期,又涌现了8名新一代将军。为了纪念这些从家乡走出为劳苦大众解放奋斗一生的将军们,2002年兴国专门兴建了将军园供人们瞻仰。将军园位于兴国县城南大门,占地262亩,主要由将军馆、将军http://www.360doc.com/content/13/1013/19/739040_321193584.shtml
10.江西十八线小县城的安稳生活在县城骑个小电动就可以随处跑,好自由好爽! 高考前去了姨娘老家,山里也很好 姨娘家门前小溪流和鸭鸭 我年纪还小的时候特别不喜欢这个小县城,觉得它,一点都不繁华,建筑破旧,经济文化各方面都落后。那时候啊满心想要飞走,一点都没有考虑过回来这里工作。 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217096773/
11.江西兴国籍将军和省部级高官董必武:兴国男儿无敌手,井岗旗帜有文章 一个只有23万人口的小县城 将星闪耀,名扬四海 这里有国民党籍将领48人,共和国开国将领共271人,其中开国将军56人,副兵团级大校4人,正省部级9人,正军级28人,副部级17人,副省级22名,副军级48人,地厅师团级76人! https://www.gancaiwang.com/cn/nd.jsp?id=166
12.兴国县旅游景点大全兴国普惠寺 普惠寺位于江西省兴国县城东南,唐中和二年(822年)始建,其后屡有兴废,至民国年间香火甚盛。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普惠寺举行瑜珈显密大会,兴国、于都两县僧尼百余人参加。次年宗仁法师在普惠寺举行恭迎藏经的0会。兴国、于都两县佛教徒及香客三千多[详情] http://www.lvli.com/jd/jiangxi/gzh206/xg1361/
13.江西日报整版报道兴国平川中学1923年春,“为谋奠定地方自治基础计”,兴国县47个乡捐款集资建校,因“兴国诸水,潋水、濊水交汇渐平,则名平川”,故取名兴国平川中学,校址设县城潋江书院。1926年9月,兴国第一个中共组织——中国共产党兴国县支部干事会在兴国平川中学成立,从此,这所学校成了赣南人民接受新知识、新思想、新观念的重要窗口。https://www.hubpd.com/hubpd/rss/cmmobile/index.html?contentId=5764607523036631996
14.县城通火车方便民众县城通火车,方便民众,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随着兴泉铁路兴国至清流段、浦梅铁路建宁至冠豸山段等线路相继开通运营,江西东部的宁都、石城,福建西部的宁化、清流、明溪、大田、德化、永春等革命老区县正式接入全国铁路网,极大地便利沿线群众的出行,具有重要意义。2021年底,铁路部门在渝怀线、焦柳线等https://3g.gaotie.cn/Show.php?ID=603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