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县城里的体制内“剩女“:一个日益庞大却被悬置的群体?

农村人口空心,男多女少,彩礼过高;城市房价泰山压顶,工作昏天黑地,单身文化盛行,各自有着制约年轻男女婚恋的先天条件,单身的多尚且有情可原。

但县城,一个在男女比例协调、经济和生活压力都不大的环境为什么也会掀起"剩女"浪潮呢?本该在相亲食物链上层的体制内女性为什么反而没了着落呢?今天我们就走进县城婚恋场,看一看为什么会产生这样一个日益庞大却悬置的群体。

县城体制内男女婚恋实录

由于相对于人才蜂拥、机会越来越少的城市而言压力更小,生活更安逸,离家更近,有学历的人更受社会尊重等原因,近些年越来越多青年选择回县城考公务员、教师编制。

这个群体不断壮大,渐渐衍生了一种独特的婚恋现象,我们先来通过几个实例体会一下特异在哪儿。

A,女性,82年生人,师范毕业后进入一所村镇小学做了教师。由于村镇人际关系特性,这位外来教师的社交圈一直没有多大,当地碰不到合适人选,她的择偶范围只能落在同事身上,但她在职的五年期间,入职的男老师凤毛麟角且都不合适,她的婚恋问题只能搁置。

之后她报考公务员,从学校转到了政府机关。处理社会事务比在小学接触的圈子广了,给她做媒的人也多了,但此时她已经二十七八,在乡镇算大龄,适配的同龄男性基本都已经成家,周围与她一样"剩下"的女同事不在少数,她的问题依然没有解决。

30岁那年,A升任当地纪委书记,但顺利的事业并没有让她和家人高兴起来,因为这样的年纪和社会地位让她在婚恋场的处境更尴尬了——乡镇体质内外都没有了能达到她心理要求的男青年,县城的优质男青年又不愿下到乡镇去找对象。

A越来越没有选择,渐渐成了单身贵族中的元老。

B,女性,88年生人,家境优渥,个人能力出色,一毕业就考进了县政府,工作十年,已经从秘书升到了副局长。她对感情问题一直很上心,工作一稳定就开启了相亲之路,但却至今没有结婚。

总结原因时她感叹,"小地方优质男本就不多,起初条件一般的自己接受不了,条件好的嫌自己工作太忙,顾不上家。升职以后发现条件一般的都结婚了,条件好的则进了城,更难碰到合适人选了。"

就这样,她也"剩"了下来。

C,男性,88年生人,县检察院副科级干部,相貌端正,老家在外地,已经在当地买房。教育背景、职业、职位在他的身上都是加分项,他在相亲市场非常抢手,同事朋友都蜂拥着给他做媒,周围人最常说的话是"他那么好的条件,找对象随便挑。"

C长期游走于相亲场,当地的待嫁女性像放在盒子里的糖果被他不慌不忙地瞧了个遍。他对谁家的姑娘相貌几分、家境如何、职业可好都有打分,只要有中意的对象转身就可以结束单身,被他选中的人还要被赞捡了宝。

C,男性,90年生人,个子矮,相貌平庸,家里经济条件中等,在乡镇小学当老师。

D作为当地为数不多的男老师非常受欢迎,说起可以发展的对象他甚至有些发愁,女同事对他嘘寒问暖,帮他代课,约他一起玩儿,政府机关的女干部约他散心,医院的漂亮护士也对他格外热情——他愁得不是没有选择,而是选择太多。

由这四个人的状况可以看出,小县城公职部门的男女正走向婚恋的两个极端——优质男性越来越抢手,优质女性越来越"剩"。这种情况并非个例,实地调查后还有更多发现。

危险的县城体制内女性单身比例

数据显示,2008年该县机关单位共招聘人员2993名,女性占1895名,比例超过了63%,性别结构严重失调。

其中占大头的有两块,一块是教育系统,招聘的1508人中女性有1209人,占比高达80%,县里最好的两所小学有200名师生,其中30岁以上男老师只有8人;一块是卫生系统,招聘的493人中女性有317人,占比近65%。

当年招聘的人员中,迈过30岁门槛尚且未婚的女性有248人,占到了女性总人数的13%。其中女教师175人,占女教师的14.5%,以护士为主的卫生机构未婚女性35人,占比11%。

即便是女性占比不到38%的政府机关里也有38名三十岁以上的未婚女性,占比达到同行的10%。

按照上述数据,县城机关单位的男女比例已经降到了47:63,这一方面说明女性承担了更多县城管理工作,一方面也表示每100体制内职员中就有16个女性没有配对异性,不能在体制内找到适配男性步入婚姻。

鉴于2008年之后国家经济腾飞和社会环境变化,男性到城市打拼安家的风潮更盛,县城里的优质男青年外流加剧,且越年轻对婚姻看得越淡,之后多年间体制内女性单身问题只会有增无减,以30岁为线测算出的13%体制内女性未婚比例只能算一个保守数字。

造成县城体制内女性婚恋困境的原因

在没有强大外界压力的县城里,这些优秀女性为什么剩得如此严重?这需要从主客观两方面来分析。

客观上看,首先,县城存在优质男性少的现实。多年来,中国大力扩张高等教育和城市化,乡镇和县城的年轻人很大一部分都选择到城市发展,尤其是有学历、有能力、家庭或自身条件好的男性。

这一方面因为城市与小县城基础设施、生活便利性和繁华程度差距巨大,城市对于年轻人更有吸引力。一方面因为企业、工厂都集中在城市,年轻人在市里有更多创业、就业机会,而小县城大都是农商结合的状态,并没有太多空间给优秀男性发挥。

还有一方面则是社会盛行激进成功学、奋斗学,女孩回县城可以说是求安稳、挂念父母,理所当然,但男性回小县城发展一般会被认为是在城市混不下去,是一种失败和没能力的表现。

鉴于这些原因,中国各地小县城的人才流失已经非常严重,优质男性更是所剩无几,而这些男性的择偶目光还在往城市女性群体上瞄。

其次,进入县城体制内工作的女性越来越多,越来越优秀。中国人口众多,虽然有庞大的产业吸收就业,但劳动力其实一直是供大于求的,近些年随着生产力提升和受教育人群壮大又渐渐演变成了人才供大于求,学生们在学校就开始内卷,考研、就业竞争激烈。

为此越来越多人选择考进体制内过安稳生活,近几年连研究生、博士也加入国考大军。

相较于男性,女性在各种公职考试中表现出了更多耐力,成功上岸的比例更大。因为没有买房养家的压力,她们对于职位和收入的硬性要求没有男性高,县城就成为一个主要归宿之地。

但这些女性也是重重筛选才进入岗位的,她们在城市读完书,视野开阔,学业和能力普遍非常优秀,甚至比同场的男性更认真、更有事业心。在岗位上取得成绩后,她们的思想和地位在县城都处于上层,与之匹配的县城男青年并没有那么多。

此外,县城的结婚年纪也是一大障碍。大城市的剩男剩女现象普遍,高学历的结婚也晚,大龄单身青年很常见,二十七八的女性很抢手,30岁在相亲市场仍有较多选择。

从主观上看,县城体制内女性单身有她们自身的原因。

首先,这类女性找配偶眼光不低。她们打败很多竞争者走进岗位,大都比较有能力,收入不低又广受社会尊重,更有一些本身家境就很好。这让她们有自己的一套标准和要求,至少要求对方在某些方面与自己平级。

年纪越大,阅历越多,职位越高,她们的要求越没有办法降下来。宁缺毋滥的心理与越来越没有优势的年纪互搏,让她们成为相亲场上很尴尬的一群人。

其次,体制内的人大都想找体制内的做配偶,老师找老师,医生找护士,老师、医生找机关干部……这样两个人社会地位匹配,也有共同语言,甚至能实现家庭的强强联合,被视为优选。

上世纪的婚姻确实显现这样的特性,双教师、双干部家庭很多,现在大多数体制内女性在择偶时仍旧保持着这种惯性,对一些社会地位比较低得职业并不感冒。

然而县城体制内男女的失调比例已经在上面的调查数据中显露无遗,男性数量少是无法弥合的事实,而且质量下降也很严重。以教师行业为例,现在愿意回到乡镇中小学做老师的男青年数量越来越少,且大都比较平庸。

一些有野心或有能力的男性宁愿在城市的补课机构赚快钱、到健身中心做教练、在营销公司跑临时销售也不选择回小县城这条路。这导致县城学校一届招聘100人,男性可能10人都不到,最后因为素质差还要淘汰一部分。

一些学校校长甚至感慨现在应聘的男老师素质太差了,招进来怕误人子弟。质量整体下滑的体制内男性与质量整体上升的女性完全背道而驰。

第三个原因是体制内女性的工作并不像想象的那么轻松,无暇照顾家庭的不在少数。

县城与城市不同,城市里男女双职工,同薪资水平的家庭很常见,对女性工作强度大的理解和接受度更高。

但县城是一个相对安逸的环境,传统的大男子主义更强,优秀男性大都不希望找工作狂妻子,更愿意与安稳顾家的女性结婚,这一点导致一些体制内女性在相亲和恋爱时就被挑剔甚至淘汰了。

主客观因素夹击之下,县城体制内女性陷入了与城市单身群体类似的困境。

然而,与县承接城市与乡镇人口缓冲一样,县城的婚恋情况也是愈演愈烈的城市和乡村单身潮的缓冲区,县城体制内女性是上下游婚恋场的润滑剂,不想办法疏通这个环节,整个社会的婚恋问题会越来越僵死。

如何缓解县城女性婚恋问题

县城体制内女性难以走进婚姻的最大原因是与之匹配的男性少,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从两方面着手——开源,节流。

小县城就业机会少,没产业,优秀男性大量外流。同时,现在年轻人在城市打拼压力又很大,很多人是有回家乡发展的意愿的。想要他们留在县城,需要给他们创造机会。

这几年各大主要城市地价高,基础成本高,很多企业留在城市的必要已经大大降低,顺势将一些产业向下级地区分流是一个阻止乡村人口空心化和县城人才外流的合适时机。

将占地面积大、需要优良自然环境的产业转到小县城,增加当地就业机会,可以减少县城男青年外流,促进有意愿的年轻人返回县镇,失调的男女比例可以得到一定缓解。

随着城市化逐渐饱和,现在新农村建设已经成为国家议题,新农业产销模式和乡村旅游业异军突起,城市青年回乡创业成了一个趋势。也有人在提倡将挤在浮华城市的研究型机构、院校搬到山清水秀的安静地方,给科研人员创造更好土壤。

这些都会给小县城和乡镇带来一批高素质人才,对于缓解体制内女性婚恋困境也会起到一定作用。

除此之外,需要推动体制内女性的思想和处境改变。传统的找高不找低、体制内找体制内等婚恋观应该做一些扭转了。现在社会越来越平等,人们的物质生活比较富足,攀比、成功学那一套应该收一收了。

要让女孩跳出偶像剧陷阱,意识到嫁给喜欢的人远比嫁给家室、工作、财富幸福,找上找下都不如找对、找合适。身在体制内就用体制给自己画地为牢是愚蠢的,每个行业都有优秀的人、可能适合自己的人。

现在中国整个社会内卷都很严重,超量工作随处可见,很多年轻人都在用身体换钱,连机关单位都时常爆出工作者过劳去世的消息。

THE END
1.县城体制内剩女:一个日益庞大却被悬置的群体!那么,偏远小县城地区的剩女有何特点? 她们“剩下”的原因与大城市的大龄未婚女性又有何不同? ▍县域剩女在“体制内”的分布状况 我们于2018年10月以及2019年1-3月期间,专门在D县民政局、组织部、人事局、团委、妇联、教育局、卫生局等部门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数据收集,结果发现县域分布着大量30岁以上未婚女性,即https://zhuanlan.zhihu.com/p/601913753
2.985硕士在县城体制内上班,钱少活多,看不到希望怎么办?三、如果你刚到体制内工作的时间不长,可以考虑去大城市发展 作为985大学硕士研究生学历的青年,目前你是在小县城工作,工作非常多,但是工资非常低。还有一个比较好的考虑,那就是直接辞职去大城市的企业工作,这对于很多青年来说也是非常好的一个考虑,当然前提是你参加工作的时间不能太长。 https://www.jianshu.com/p/08efb4184d78
3.一位教授的县域体制内“剩女”观察:“比我预想的还严重”另外,在小县城的传统评价体系里是看不起男老师的,特别是小学、初中老师,这也导致男性不愿意回去做老师。 南方周末:体制内男女比例的失衡导致了女性择偶难的问题? 欧阳静:县域体制内女性择偶难,很大程度上和人口流动有关。在中西部偏远县域,一方面是体制内的剩女越来越多,另一方面是农村未婚男青年的大量存在。这说明体https://static.nfapp.southcn.com/content/202110/22/c5864134.html
4.盘点大龄“县城剩女”真实现状:相亲百次选择将就,体剩女增多中国剩女最多的地方,不是北上广深这些一线大城市,也不是农村“扶弟魔”,而是县城里体制内,学历高,工作稳定的女性。 这一类的女性因为大多在体制内,因此又整出一个新词“体剩女”,顾名思义,就是体制内的剩女。 按理说,这样的女性,要学历有学历,工作体面,收入也不错,妥妥的白富美,应该不难找对象。然而事实却https://www.360doc.cn/article/116554_11162708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