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县城女公务员,怎么就不配拥有爱情?

前阵子,江西上饶一位25岁留学生发了条吐槽视频,“不小心”引发一波热议。

网友们就差说,“这说的不就是我吗?”

女孩发视频时是凌晨两点,辗转难眠,担忧着自己的“人生大事”:

“我发现我在小县城真的找不到对象了。”

这难度,比找工作要难100倍。

她琢磨,自己的择偶要求也没多高,无非是“年龄相仿,三观合适,本科学历,长得还行”。

就这些要求,能达到的单身男青年寥寥无几。

她所在的县城,有本科学历的男性近2万人,其中未婚的,年纪相仿的并不多。

相对来说,“优秀”的男青年都涌入大城市了,留在县城,进入体制的“优秀”女青年呢,就找不到“势均力敌”的对象了。

想结婚?得把整个县城翻个遍。

女孩说,自己从国外回来“动心”过三次:

第一次,是在路上看到一个身高还不错的男生,上去一问,对方才高一。

第二次,遇到一个牵着柯基的男生,她觉得对方“挺有爱心,挺负责任”,也许可以“处个对象”。一谈,发现男生才98年,却有两个小孩了。

第三次,她看到一个穿搭很有品味的男生,走上前一看,原来是她的一个前任。

县城的“小”,由此可见一斑。

待久了,也许小县城的男生只剩两种:前任的朋友,朋友的前任。

可是,县城的婚恋市场对女性并不“友好”,对象只会越来越难找。

一直单着,也就见怪不怪了。

这种奇葩现象,是小县城的“特色”之一。

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在视频末尾,女孩不得不感概:

“既然你选择了小县城的安逸,那就不得不放弃一下爱情的甜蜜。”

当然,从女孩“动心”的频率看,“放弃”是不可能的。

因为她一旦“躺平”,恐怕要失去原本就不多的选择权。

2019年,《中国青年研究》杂志刊发过一篇论文:《县域体制内的“剩女”——基于中部D县的调查》。

对作者来说,用“剩女”二字是客观描述。

但对网友来说,“剩”字简直刺痛人心:

其实,答案很简单。

“这些年部里招的基本都是女生,太多了,嫁不出去。”

这是一个很奇特且长久的现象:

同等“优秀”的男孩不愿回到小县城,相对来说女孩没有那么排斥,男女失调特别严重。

在县城体制内,女孩找不到对象,而男孩因为稀少就变得很“抢手”。

如作者所说,男公务员一入职,根本不用主动,就会被单位的大婶大妈盯上,相亲安排上。

不出多久,男公务员就会对女同事的条件了如指掌。

作为婚恋市场的“优胜者”,男公务员有恃无恐,可以“挑”到最满意的对象,顺利走入婚姻。

哪怕年龄大点,长相差点,也不担心被“剩下”。

作者说过一个很典型的例子:

这位男生90年出生,身高、长相都不占优势,还有点“娘娘腔”,怎么看都不是女生喜欢的类型。

但他考到乡村的体制内后,突然就成了“香饽饽”,不断有女生约他,甚至帮他代课、打饭。

他很纠结,因为每个女孩都不差。

但对女孩来说,她们想早点解决婚恋问题。

因为年龄越大,“优势”越小,体制内女孩“越剩越多”也就成一种必然。

作为婚恋市场的体制内女生,没有最难,只有更难。

有网友吐槽,她是985本科,副科级公务员,却被男方父母无情嫌弃了。

他们嫌弃女方家庭条件普通,配不上自己家,觉得儿子大可不必着急。

潜台词:下一个更好。

势利眼就算了,男方父母还补刀说:

“谈恋爱可以,结婚绝对不可以。”

谈恋爱和结婚还能分成两道“工序”,这“格局”也没谁了。

恋爱注重精神,结婚回归物质,好事全占齐,爱情和婚姻也都变味了。

县城婚恋市场的“底色”,由一层层鄙视链构成:

体制内看不上体制外,县城的事业编制工作者看不上乡镇事业编,而女公务员没有女老师抢手......

一层又一层的“算计”,看得人眼花缭乱。

不论男女,都想“上嫁”、“上娶”,找一个“性价比”最高的对象,爱情反而变得次要。

知乎有一个问答,很值得玩味:

“为什么月薪1W4的男生会和3K的女生结婚,可是月薪1W4的女生不会和3K的男生结婚呢?”

底下,一个高赞回答说:

“月薪1W4的男生娶月薪3K的女生,会默认女生操持大部分家务,生孩子带孩子,不影响男生升职加薪,家庭总体收入能有保障。”

这就是婚姻中的“有所图”,满是扎心的事实。

“上嫁”或“上娶”很难,因为哪怕“攀上了高枝”,自身的“价值”也会被默默“分类”好。

婚后提出种种过分的要求,走肾不走心,也就不足为奇。

无数“痴男怨女”总在网上说,“再也不相信爱情了。”

当理智和爱情“狭路相逢”,大概是没有赢家。

这样的组合,“性价比”很高,却不一定牢固。

说白了,结婚是一辈子的事,如果相互扶持,成长的空间也很大。

偏偏有人只看到眼前的利益,想排长队领那颗最甜的糖,等一个“最优解”。

结果呢,很可能被“饿死”。

电影《后窗》有段台词说得很妙:

从这个角度看,县城体制内男女的学历越高,就越偏向于理智。

他们在努力把自身的优势“折现”时,对方也抱着同样的目的。

至于尊重,所剩无几。

一位34岁的男博士相亲过一位年纪相当的高校女老师,对方无论是谈吐,还是衣品都无可挑剔,可见家境很不错。

但他费劲心思,处处客套礼貌。但再小心翼翼,女方都无动于衷。

只不过不拒绝接受好意,也不感动,像是在“养鱼”。

后来,他认识了现女友,23岁的小学老师,可以说是一拍即合,相处没了任何紧张的感觉。

最终,情感战胜了理智,他选择了条件“不太好”却心动的对象。

他说,“每次回家一看到她在家,真的是一种回到了家的感觉。”

世上不存在完美的对象,只存在心动的对象。

双方相互努力,那么婚姻才会合拍。

结婚毕竟不是“投机”,没有激情,也就没了憧憬,没了想象空间。

如德国社会学家尼克拉斯·卢曼所说:

“在现代社会,爱情成了一种高难度的艺术、高风险的人际关系,但是爱情的魅力就来自风险,风险意味着收益。恋爱者和市场交易者都在自由承担风险,享受收益,投机就是在当下和未来,确定和不确定,收益和风险之间进行协调,预估平衡。”

从这个角度看,不敢承担爱情所带来“风险”的人,必然要承受婚姻所带来的苦果。

THE END
1.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找不到对象,这四大原因是根源,扎心!“当然不是!”“那是什么原因呢?”“找不到合适的伴侣!”尽管这只是一个笑话,但它确实反映了众多单身男女的困境和无奈。不可否认,异性交往是人类的天性,如果可能,没有人会选择独自一人。在这个男性数量超过女性的社会,男性单身尚可理解,但女性单身似乎难以解释,毕竟只要女性外貌尚可,通常不难找到男友。然而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17768395301481868&wfr=spider&for=pc
2.985硕士在县城体制内上班,钱少活多,看不到希望怎么办?小王是我朋友家的孩子,前年研究生毕业,由于口罩原因,找工作特别难,再加上朋友担心一个女孩子在大城市不放心,所以就让她考家里的编制,碰巧周边有个县城人才引进,小王就去报了名,并且顺利通过了笔试、面试。 当时县里承诺的待遇是一个月工资3500,硕士研究生一个月补助1500,年底还有年终奖,平常每个月还有绩效,配的有https://www.jianshu.com/p/08efb4184d78
3.#县城体制内的女孩找不到对象#据看客in来自手机上的新浪【#县城体制内的女孩找不到对象#】据看客inSight:“体制内”——这三个大字在相亲市场上一排出来,似乎足以让人占据优势地位。 但在县城,越来越多的体制内女孩开始为婚恋问题困扰。 县城出身的女孩,在城市接受了https://weibo.com/1712686623/OkkoSx0L4
4.微博而想结婚找不到对象,多数都是预期问题。比如大众普遍会认为女教师好嫁人,但是现实中就是县城的女性教师单身率畸高。原因就是大众的普遍认知推高了她们在婚恋市场中的自我定位。而教师岗位工作地点又单一,在县城生活半径里就没什么有钱人。稍稍有点钱能找到好工作的,谁留县城里呢? https://m.weibo.cn/status/OaqWC6kcH
5.一位教授的县域体制内“剩女”观察:“比我预想的还严重”南方周末:在访谈中,受访者对找对象是什么态度,有什么样的要求? 欧阳静:她们都是很希望能够找到伴侣的,但就是找不到和她同一档次的男性。所谓“同一档次”,标准之一是体制内。 南方周末:在县城,体制内的工作还是最吃香的? 欧阳静:在县城里,基本没有大企业,体制内的工作还被公认为是最好的。体制内的工作里,https://static.nfapp.southcn.com/content/202110/22/c5864134.html
6.为什么女生读博(或直博)的比例越来越高?所以考虑到这种现实因素,大多数男生在读完本科或者更进一步的硕士之后不会再选择读博,因而读博的女生更多。 作者:糯米团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39328637/answer/849323602 个人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 1.社会观念:现在女孩富养的观念深入人心。而男人应该早点挣钱成家的观念也根深蒂固。社会对男生的期望往往https://blog.csdn.net/woshicver/article/details/105140969
7.一个35岁都找不到对象的东北娘们,决定活在当下了人间对家里那几个亲戚,我向来没好感,所以没有太在意,倒是我妈很生气,原因是二大娘提到了我四姨——平日里,四姨只要遇到熟人就说我有个外甥女到现在还没结婚,让对方帮着找对象。 我妈问她姐姐什么意思,怎么不关心自己儿子,反而天天到处找人给我介绍对象?四姨的儿子小我1岁,也没对象,工作不好,收入不稳定,最近还做https://www.douban.com/note/8513928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