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城女性,“被迫单身”

除了城市存在大量大龄未婚女性外,近几年的一些调研中也发现国内一些县域体制内也存在不少大龄未婚女青年。在县域中,当地优质男青年较少、男女在婚姻市场上的不对等都是造成体制内女青年大龄未婚的原因,女性自主意识的增强则强化了这一现象。

这些女青年在县域这样的“半熟人社会”中虽然难以抗争外部舆论压力,但越来越多女青年选择不断充实自身、提高独立能力以对应单身状态。面对此种现象,与其一味催婚、反对或谴责其单身,不如解决县域人才困境问题,在尊重个体的选择下改善她们的婚恋市场环境。

女性单身数量越来越多,县城中也有不少

今年6月上旬,民政部官网公布的2022年4季度民政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结婚登记量为683.3万对,再创了民政部自1986年以来公布的结婚数据的历史新低。

伴随着全国结婚登记量再创新低的纪录,网上也掀起了不少关于不婚不育、人口出生率持续下降、城市“剩女”与农村“剩男”越来越多等各类话题。

在全国结婚登记量持续减少的背后,确实存在越来越多年轻人主动或被动单身的情况,如此的选择行为下,较为突出的结果即表现为大量的城市“剩女”或者农村“剩男”。

其中,城市“剩女”往往指的是在一线城市中“本该”在该结婚的年纪却没有结婚的大龄女性,但她们往往具备高学历,拥有较为稳定的收入。

然而,越来越多的现象表明,不仅城市中会存在大量的适龄未婚女性,目前国内一些县城如中西部偏远地区的县域中,适龄未婚女性的数量也变得越来越多。

在一些调研中,那些在县域的大龄未婚女性往往工作于县乡党政机关和事业机关内,包括公务员、教师、护士等岗位。

事实上,在早些年间,这些“拿工资”、“有工作单位”的女青年一直是婚姻市场上的优质资源,尤其是作为“有文化”、“有假期”、具有“有利于下一代教育”优势的女教师,更是县域婚姻市场中的“香饽饽”。

以县域的青年女教师为例,早些年间,凭借稳定的收入、令人尊敬的职业以及自身蕴含的文化素养,这些青年女教师作为婚姻市场上的“主动挑选者”,总能从体制内许多优秀的男性青年中“择优”选择婚配对象。

对于这些县域女性而言,21世纪初的她们往往不需要过度担心“嫁不嫁得出去”的问题。

但如今,由于家庭对子女预期的不同,如更希望女儿不要远嫁、能够进入体制内获得一份安稳的工作且离家近等,越来越多高学历的女性除了选择留在城市中拼搏外,也有一大部分陆续选择回到县域体制内工作。

而在更多优质男性选择在外拼搏、县域优质男青年相对更少的情况下,也就越来越多的县域女青年难以匹配到心仪的对象,导致越来越多的女性面临大龄未婚的境地。

故相对于城市中存在的主动选择单身的大量适龄未婚女性而言,许多县域的大龄未婚女性往往是无法匹配到优质的男青年而“被迫单身”。

然而,在县城这样一个不大的地方,仍存在较浓厚的“半熟人社会”的气息,适龄结婚仍是大多数人尤其是老一辈的深刻认知,在这样的环境下,县域大龄未婚女性则会经常面临被催婚、被议论等问题,给自身乃至整个原生家庭带来不少的纷扰。

男少女多、婚姻市场上的不对等、自主意识强化等,都是单身原因

正如上面提到的,县域中许多大龄未婚女性主要因“男少女多”而“被迫单身”。

当然,这里的“男少女多”并非指县域整体人口中的单身男性少于女性,毕竟在农村中还存在着较多的大龄未婚男青年。

但对于这些回到县域体制内工作的女性而言,由于本身具备较高的学历与知识素养,身处较稳定的工作环境中并具有稳定的工作收入,她们往往会选择具有同等甚至更好条件的优质的男性进入恋爱乃至婚姻关系。

但现实却是,越来越多有学历、有能力的男青年都选择前往大城市闯荡,从一些角度来看,一些男青年还是在外面混不下去才回到县城工作的。

而在可匹配的优质男性数量不足的情况下,与“北上广”的大龄未婚女性选择“比自己优秀的”或“条件比自己好的”即择偶梯度理论一致,基于自有的条件,县域女青年也很难“向下”去进行择偶。

一方面,现在回到县域工作的女青年的学历条件、收入条件或者家庭条件以及工作能力都愈发优秀,择偶标准自然会更高些,往往会选择比自己更强的男性缔结婚姻,一些女性也会存在通过“向上”缔结婚姻实现资本增值、阶层跃迁的想法。

另一方面,之前早已在体制内的女性,随着自身职务与收入的升高,自身的择偶眼光和条件自然也不会低到哪里去。

不可否认,国内婚姻市场上的择偶标准大多还是离不开“男爱貌、女爱才”,而用于衡量男性婚姻市场价值的“才”,往往都容易随着年纪的增长而有所提升,但关于女性的“貌”,大多却是随着年纪的增长而逐渐衰减。

如此,随着这些县域女青年年纪的增长,一般依附于年龄的“貌”的优势也会逐渐丧失,她们在小县城的婚姻缔结难度也进一步提高;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却是舆论对男性更为包容,随着年纪增长,岁月沉淀后带来的成熟感及财富的增长反而会让他们在婚恋市场上更受青睐。

不过,也恰由于现在的县域女青年接受了越来越多的知识教育或接触到了更多新鲜事物,对许多事情有了不同方面或新的认知与改观,一些女青年在面临大龄未婚的情况时反而选择了顺其自然,不再去过度强求婚姻关系的缔结。

比如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在豆瓣、微博等多个平台上出现了韩国“三抛世代”即抛弃恋爱、结婚、生育的讨论。在这些前卫思想的影响以及自身足够的能力支撑下,不免越来越多的城市女性选择独立生活,而这些思想自然也会通过互联网传播的方式,进入县域女青年的生活当中,并进一步影响其婚配观念与选择。

应对婚恋困境的同时,在单身状态下不断充实自我

一般情况下,要摆脱这样的婚恋困境,县域体制内的女青年还是有可选择的方法。

若接受了当地的县域婚恋市场情况,县域年轻女青年可以选择努力工作实现自身职业的晋升,如女教师可以争取到更好的县城中学进行教学,获得更高的职业荣誉,以强化自身条件增强婚恋优势。

或者,相对于女性“向上”择偶的理念,国内许多男性除了选择同质婚姻(简单理解即“门当户对”的婚姻)外,往往也“向下兼容”,接受条件比自身略差的女性。在县城体制内工作的女青年也可以选择寻找该县域外乃至地级市、省会城市的优质男性,不仅摆脱了适龄未婚困境,也有可能实现阶层的跃升。

当然,也可以选择通过考公、考研等再次从县城走向更大的城市再寻找合适的对象,但如此一来,可能又与当初回到县城工作的意愿相违背,自然也需要付出不少的努力。

而身处县城这样的小地方,直面大龄未婚境地、泰然处之甚至选择不婚不育对于这些女性而言则需要莫大的勇气。

除了社会各方面的舆论外,最为要紧的则是父母及其他长辈给予的压力或者催婚。

虽然可以选择以说理、就事论事等方式应对七大姑八大姨的催婚,亦或者选择沉默、争辩、更激烈的吵架方式来反抗老一辈的传统婚恋观念,但这些往往也难以帮助她们解决大龄单身未婚带来的心理压力和精神束缚问题。

不过,一些县域体制内的大龄未婚女性也开始转变策略,开始同父母诉苦或让父母意识到自身“被动单身”的境地,试图让父母与自己站在同一面上进行思考或共同解决问题。

另外,在这样“被动单身”的情况下,县域体制内大龄未婚女性除了应对外界压力外,也开始选择不断充实自我生活,提升自己。

传统社会中,缔结婚姻被视为女性步入一定年龄后脱离原生家庭而后依赖于夫家生存的手段。

但随着现代女性独立能力的增强,即使依靠自身也能够继续后续的生活,故而在单身状态下,越来越多的女性选择先爱自己、充实自己,不断通过发展业余爱好如读书、学跳舞或乐器等来丰富自己的生活,亦或者通过提升学历或工作晋升来让自身获得更高的成就感。

婚恋困境背后,也是县域人才困境等问题

在对县域体制内大龄未婚女青年的调研中,不同女青年会因找不到同质优秀男青年、碰不到爱情或想通过婚姻缔结实现阶层跃升等各类原因而迟迟未婚配,但这样的婚恋困境背后,除了有个人因素外,也反映了整个社会大环境的变化或问题,而这些并非个体单方面改变就能够解决的。

造成县域存在大龄未婚女青年的“罪魁祸首”之一的“男少女多”,其背后反映了县域的人才困境。

可以说,许多优质女青年选择回到县域体制工作,是基于离家近有依靠、工作体面、收入安稳等原因,但许多高学历、有才能的男青年选择远离县域到大城市就读并工作,则是由于大城市较小县城有更大挑战的同时也有更多的工作机会与可能,并有更好的发展环境与前景。

但国内许多地方的县域尤其是中西部偏远地区,不仅交通条件不发达、生活环境不足城市优越,而且工作岗位需求更少、收入相对也更低,发展前景似乎也能“一眼望到头”。

此外,在作为“半熟人社会”的县域中,许多工作包括体制内岗位极容易出现“拼资源、拼人脉”的现象,而这也容易成为那些寒窗苦读并获得优质高等教育、在县域无人脉资源的学子回流的“绊脚石”。

在县域中,许多体制内工作算得上很“吃香”了,但即使这样,优质男青年也不愿意回流,如此便也造成了那些回到县城工作的女青年难以找到合适的对象,最后便出现了大龄迟迟未婚的现象。

但显然,如何在政策上吸引、引进以及留住人才尤其是适龄男青年,则是这些县域政府的重点工作了。

对于目前已存在的大部分县域体制内的大龄未婚女青年而言,或许在县域这种“半熟人社会”中,她们最终会迫于各种压力最后在更晚的年龄中步入婚恋状态,但她们婚恋年龄的推迟往往也伴随着生育时点的推迟,而对那些有生育意愿的女性而言,则有可能错过最佳生育时点。

另外,从城市中越来越多大龄未婚女青年不婚不育的选择来看,虽然目前许多县域体制内的大龄未婚女青年是“被动单身”,但随着年纪的增长以及观念的改变,这部分群体最后也有可能同城市“剩女”般主动选择单身生活,进一步降低国内的结婚登记数量与生育率。

当然,当越来越多的大城市乃至小地方县域体制女性选择不步入婚姻状态时,一味地反对或谴责她们的选择还不如从整个社会角度进行思考与观察,除了意识到当地男女有效婚配数量不对等外,也要看到女性选择单身的背后既有自身能力的增强,也有对男女家庭关系不平等的反抗。

故而无论是面对城市“剩女”还是县域体制“剩女”,都需要社会尊重个体的选择、积极审视背后的问题并作出应对,否则,即使是这些群体个体力量微薄,但总能通过多个个体的选择影响到社会环境,甚至给社会的长期均衡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参考资料:

2022年全国结婚登记683.3万对近来结婚登记量下降_新闻频道_央视网

尹秋玲:县域女教师的婚配难题是如何形成的?

江西财大|县域报告①县城体制内缘何出现大量剩女_全球智库_澎湃新闻-ThePaper

刘敏,熊琼.应对被动单身:县域体制内大龄女青年的行动策略及其影响——基于中部Y县的实地调研[J].中国青年研究,2023(05):78-86.

郑丹丹.遵从与退缩:县城青年婚恋的性别差异与变化机制——基于河北省S县城15名大龄青年的经历[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22,34(03):16-25.

THE END
1.未来,体制内女性会越来越多同样是体制内,女性享受的红利要比男性多得多。比如说找老公,体制内只要长得不是太丑的,都很容易找对象。在婚恋市场,长相差不多的情况下,体制内月薪3000的女性,比私企月薪5000的更有吸引力。因为体制内代表着稳定、长时间产假、有时间接送孩子,这些隐形价值远远比一个月2000块强。男的光靠体制内这个身份,是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17584699045566676&wfr=spider&for=pc
2.感觉县城体制内剩女越来越多,女教师也难嫁人,原因何在?但是中国女性择偶有向上看的趋势,在物欲横流背景下日益加重。这就是剩女产生的根本原因。至于县城体制内https://www.haian.com.cn/thread-1430585-3-1.html
3.体制内女生在小县城的择偶困境越发频繁的相亲,是不是听着很耳熟。如果你在小县城,如果你是体制内女生,如果你甚至年满了三十岁,这个时候,你有足够的身份在家人亲戚为你担忧。 她是不是有毛病,这么大年龄还不结婚…… 我就说读书也没什么好吧,读书都读傻了…… 可真是费劲啊,你看他父母肯定很着急啊…… https://www.jianshu.com/p/6055831c194a
4.偏远县城体制内一年存4w你在县城跟人同居,如果分手,会有很多人指指点点,不利于你下次择偶。 如果不分手,男的爸妈也 佳木 描述的头头是道,你为啥这么清楚?你都亲身经历过? 赞(2) 回应 彼岸花lliis 2023-12-28 13:56:32 江西 姐妹我和你情况差不多,我也是一年4w左右,但我最近陷入了深深的焦虑中。同体制内我的工资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299530199/
5.春节回县城相亲的年轻人:逃离将就与不甘翻过年她就29岁了。远在县城老家的父母焦虑得彻夜难眠,四处请求亲友搜罗相亲资源,誓要在女儿迈入“剩女”行列前拼一把。这满屏带红点的头像,不仅是母亲为她找来的相亲候选人,更是家人的脸面与尊严。 在小县城里,女性大龄未婚是一种原罪,对抗父母权威则罪加一等。老一辈们的经验之谈,三姑六婆的唾沫星子,街坊邻居https://www.tmtpost.com/6939595.html
6.也是最早关注到县域体制内女性婚恋问题的学者之一。2019年,欧阳县城里的女性很优秀,县城里的男性很一般,这导致县城里女性单身的重要原因。县域体制内女青年普遍想选择比自己更优秀的体制内男性青年为婚配对象,但县域体制内男青年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上均无法满足这一择偶需求,优质男青年非常稀缺。条件尚可的体制男性成了婚恋市场的香饽饽。早就被人家抢走了。 https://xueqiu.com/3658388177/286784289
7.拿着铁饭碗却愁嫁,为什么县城里最容易“剩下”的是女老师如果说体制内女性在择偶中,对“对方也必须是体制内”这个指标的权重是80%,那么体制内男性可能就是60%、50%。这导致,相当一部分体制内男性并不特别在乎对方的工作性质。如此,女性的可选择范围也就更少。过去这些年,社会对男女的要求,往往是男性要在外奋斗挣钱,女性不求挣多少钱,回到小县城考个编制,过个安稳日子https://user.guancha.cn/main/child-comments?id=50753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