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菊:上海市委书记,后官至正国级,69岁去世后从北京葬回上海

从明代即以“衣被天下”负天下盛名的全国纺织业中心松江府,到民国时期蜚声中外的“上海滩”,到如今的屹立于世界之林的国际经济、贸易、金融、航运中心,上海一直拥有着全国领先的经济地位和国际视野,可以说是一个“摩登都会”。

但在80年代,改革开放前的上海却一度出现了GDP排在全国倒数的情况。谁接下这个城市,无异于是接过了“烫手山芋”。

原上海市委书记黄菊就是其中一位接过了这个“烫手山芋”的人。从一名普通工人到一方领导,他一路兢兢业业,稳扎稳打,一步一个脚印,以卓越的眼光和勤恳认真的工作态度,将上海逐步恢复并超越历史地位,成了一个可以屹立世界之林的国际化大都市。

他40年在沪的岁月已与上海这座极富魅力的城市紧紧相连,互相成就。

这位昔日的上海市委书记,后官至正国级,69岁去世后北京葬回上海。

黄菊

一、成长轨迹:从普通工人到一方领导

黄菊与上海的缘分在他出生时就已经注定。1938年,黄菊出生于上海。18岁以前,他一直在家乡浙江嘉善县生活和求学。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嘉兴一中就读。这是一所百年名校,文坛巨匠郁达夫、著名武侠小说家金庸亦曾经在这所学校里就读。

1956年,18岁的黄菊考入清华大学电机工程系电机制造专业,毕业后即接受分配,前往上海人造板机器厂进行工作,成为一名普通的技术型工人。从此,他在上海一呆就是40年。上海,成了他的第二家乡。

在工厂工作中,他凭借自己的刻苦钻研和出色的学习天赋,充分发挥了他从清华大学学习到的专业知识,将之运用到工作生活中。

依据厂内的需要,他积极参与技术改造与革新,最终成功研制出了我国第一台可控硅电炉自动配电装置,大大减轻了厂内工人兄弟的劳动强度,提升工厂的出品效率,质量也有所提升,这让他收获了厂内所有人的交口称赞。

根据这个经验,他编写的《小电炉变压器超功率运行》一书成为厂内工人人手一本的实用性技术手册,这项技术也急速从上海人造板机器厂迅速推广并得到广泛采用。

由于工作出色,成绩斐然,在多年的工厂工作中黄菊已经成为一名出色的工程师。

1977年,他进入了中央组织部领导人的视线中。当时党内高层放眼望去,是一片白发,党组织亟需一批新鲜血液来为国家的日常运作注入新的活力,要趁着老一辈领导人尚且在位在世的时候,为国家培养一批新的干部,让他们逐步挑起建设社会主义的大梁。

就这样,专业素质过硬,年富力强,又有干劲的黄菊被当选中,从1983年起就先后担任了上海市委常委兼市委秘书长、上海市书记,后来又一步步走到中央担任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黄菊用斐然的成绩证明这时党组织领导人没有选错人。

二、上海新格局的确立:“马路市长”和“环境书记”

黄菊长着一张娃娃脸,加上天生爱笑,这令他富有亲和力,少了为官的距离感,这令他收获了不少“外号”。

他的机要秘书透漏,他常常将自己“天赋不高”的评价挂在嘴边,认为只有加倍努力,唯有“勤能补拙”,才能“笨鸟先飞”。

他办事的风格常常是举重若轻的。许多看似毫不费力的背后,常常付出了许多心力。党和人民将上海市交到他手中,他万万不敢有半分懈怠。

黄菊反复强调要坚持开创性、坚韧性和操作性的“三性统一”,这表明了他面对事物,要求自己具有前瞻性的眼光、坚韧不拔的意志以及能够经常提出有建设性的想法和方案。他以此为工作的原则,这也是他个性的体现。

黄菊有一个外号,叫“马路市长”,这表明了他在上海建设史上留下了极为重要的一笔。华山路改造、江苏路拓宽、四平路扩建、杨高路新修,南浦、杨浦大桥相继建成通车,市区高架路开工建设……随处都能看见他的“手笔”。

随着当时的社会发展,旧有的“四车道”已经远远无法满足需求了,拥挤的道路,令公交班次已经“供不应求”,据说在早晚高峰经常能见到被挤掉的鞋子。

但“六车道”的方案需要近两万多户居民动迁。为此黄菊反复召开会议,要求道路规划合理,将动迁量尽量降至最低。

工作组依照黄菊的指示,反复考察,反复召开专题研讨会。最终动迁量降至了最低,高架和地面道路也都拓宽了。黄菊“马路市长”的称号由此得来。

黄菊还有另一个外号,叫“环境书记”,不仅表达了他对自然环境的重视,文化软环境他也十分上心。

90年代以后,乘着改革开放的列车,万丈高楼逐渐在上海平地而起,钢筋水泥逐渐覆盖了原线绿地湖泊的风貌。一座城市,缺乏绿意是会被钢铁的冰冷感所充斥的。黄菊在考察了其他城市之后,决定倡导在上海建设大型公共绿地。

在黄菊的批示下,“东方明珠”、上海大剧院等已经深入人心的地标性建筑也在上海建立起来。

1990年至1997年这七年之间,上海的城市建设总投入高达1664亿元,是80年代上海城建投入的九倍之多。这背后是城市形态和功能的重新布局。几年间在上海市中心迁出有1000余家工厂,居民达200多万人。

上海的布局经过洗牌,初步形成了“中心城区体现繁荣、外围郊区体现实力”的新格局。

三、改革开放的破局之举:邓小平离开上海时,曾向他交代了一句话

资金是一个重大的难点。黄菊在对其他省市,以及上海现状进行考察调研后,认为首要任务是为上海注入资金。他前瞻性地提出了“土地批租”的办法。

1991年,中央作出了“开发浦东”的决议。但上海依然面临着积重难返的局面,产业结构、所有制问题、城乡结构、人口结构,大大制约了上海的发展。冷静地分析过上海的困局后,黄菊愈发感到肩上的担子沉重。

邓小平同志在1991年对上海的视察中就已经提出,深圳是面对香港的,珠海是面对澳门的,厦门是面对台湾的,不同于四个经济特区,浦东是面向世界的。

上海的优势在于人才、技术和管理。地理条件上,上海位于长江出口处,辐射面宽,能够带动长三角和珠三角,又具备深水港口的优越条件,完全有能力成为国际化贸易和航运中心,以此为基础,完全有能力能够成为国际一流大都市。

通过清晰的定位之后,他作出了一个突破困局的设想:“优先发展第三产业、积极调整第二产业、稳定提高第一产业。”

1992年,邓小平在离开上海前一个小时,与黄菊进行了一次深入谈话。他说:“你们要抓住二十世纪的尾巴,这是上海的最后一次机遇。上海有特殊的素质,上海完全有条件上得快一点。”邓小平拉着他们的手,嘱咐他们完全可以把胆子再放大一点。

有了邓小平同志的鼓励,黄菊对上海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他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金融业、内外贸易和通讯、运输、咨询等服务业。

但加大了第三产业的比重并不意味着就要牺牲第二产业。在他的主导下,上海市制定了第二产业发展的新框架: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科技产业,加快构筑由“战略”“支柱”“都市型”为主题的新型工业体系。由此,上海的第二产业得到了优化和升级。

“土地批租”

“土地批租”是什么?用黄菊的话解释:“用人家的钱拆除棚户建新楼,新楼带来商业和繁荣,还可以有效地改善市民的居住条件。”

这项政策是黄菊在考察其他地区时,结合上海当前的情况提出的,并无先例可循。市民们看不见成功的案例,又加上要拆除棚户,事关市民切身的住房问题,他们自然对此颇有疑虑。黄菊为此通过电视台发布讲说,这才让民众放心了下来。

旧城区改造的成本十分高昂,卢湾区就是这样一个典型。区里的干部感到十分忧虑。这个城区人口密集,危棚简屋达到33万平方米,人口达到38万。改造起来成本高,力度大。假如改造之后土地卖不出去怎么办呢?

当时亚洲金融风暴侵袭,区干部的疑虑不无道理。黄菊想起邓小平同志的鼓励,态度十分坚定,也鼓励了干部们大胆尝试,勇闯新路。

就这样几经周折,在香港进行发展的中国海外发展有限公司对这个项目十分看重,答应出资2300万美元受让该地块。在黄菊的带领下,居民动迁的安置工作在半年左右就高效完成,平均每户能收到6万元的补偿,总补偿金额高达8000万左右。

在黄菊的主政下,90年代的上海,才逐渐恢复了往日的荣光,逐步恢复全国经济中心的地位,一步步地向国际经济中心的地位迈进。

批租后,一座座高楼在上海林立起来。而旧房的四周,也遍布着人工湖、绿化带、大型绿地,环境得到了大力改善。

这种方式吸引了许多港澳台以及外资企业前往上海进行投资,进出口贸易以及金融业也随之被有效地调动起来,这为上海成为国际化经济、金融、贸易中心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这确实得益黄菊市长的破局之举。

国资改革

改革开放以前,国有企业由于所有制结构的落后,发展陷入了窘境。乘着改革开放的风,全国各地普遍是将财政局改为国有资产局,上海也在其改革之列。

但上海在实施下来之后,发现国有资产局对国有资产的管理级别和权限不够,难以进行有效管理。探索新的对国有企业资产改革的路径,这份重大的责任就落在了黄菊身上。他再三强调在稳定之中寻求改革的战略大方向。

计划经济时期,国有资产之于上海是具有非常大的重要性的,但新时期新举措,他需要重新将国有资产在上海的布局进行重新定位,以适应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大变局。

1991年9月,黄菊在中央工作会议上,代表上海市委市政府向中央请缨:在上海搞好国营中大型企业的综合试点。促进企业转向市场经营,变成能够自主发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独立法人。

随着市场经济逐步成熟,国资办对国有资产的管理也逐步市场化。

此后在黄菊担任国务院副总理后,他将“上海经验”总结出来后,运用到新一届政府之中,有力地推动中国经济深层次改革。

1992年,上海把财政局的一个处提升为国有资产管理局。这种做法在当年全国比较普遍。实施下来,上海发现由于国有资产管理局受到级别和权限的限制,难以对国有资产进行有效管理。

1993年,上海撤销国有资产管理局,成立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和具体执行机构国资办,委员会的主任由市委书记或市长等主要领导担任。

洋山深水港建设

上世纪80年代起,世界经济发展的中心就逐渐转移,往太平洋的西岸靠拢。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进入了腾飞的阶段,海上贸易运输的需求与日俱增,东北亚各航运枢纽进入了竞争阶段。日本的横滨、长崎,韩国的釜山和我国台湾的高雄,都在推进深水港计划。

上海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就在这里显现出来。上海位于中国海岸线中间段,南下可往珠三角一带,北上可通往渤海,至秦皇岛,再至大连港。又位于长江出海口,长江上游的城市可通过水运将货物运送至上海。

上海自身也有着建设深水港的条件。一旦上海能够形成国际航运中心,成为枢纽港,就能取得东北亚航运的主导权,并能够带动长江流域以至全国经济的发展。上海完全有这样的条件。

1995年5月,黄菊与随行的机要秘书马弘乘着一艘中型港监船从上海吴淞港出发,驶入东海,又折回驶入杭州湾,开至杭州衢黄岛,接着向西绕着大小洋山岛环岛一圈。

在港监船缓行的时候,黄菊一边观察着沿路的自然环境和条件,一边思索着上海这个关键的深水港的选址。

他告诉马弘,一定要“跳出上海看上海”,建设深水港,是全国的经济大战略,是一件关系国家的大事。因此他仔细听取了有关部门对长江口和杭州湾的水文气象资料分析,综合比较了几个备选地,又仔细考虑了航道深度、涌浪、码头幅地和陆桥联结等各方面因素。

与几个有关的部门进行多番探讨后,大家一致认为大小洋山岛是最合适的选址。然而这时一个新的问题出现了,洋山岛并不属于上海。

大小洋山岛,位于杭州湾口,是嵊泗风景名胜区的一部分。风景秀美,亦是古老渔汛的发源地,江浙“鱼米之乡”这一美称的由来。上海要在此处推进深水港项目,涉及了跨省市的一次合作,面临的问题也是前所未有的。

该如何协调方方面面的事务,黄菊认为,应该站在面向21世纪国家参与国际经济竞争的战略高度去考虑。

1996年1月,国务院总理李鹏专程来到上海召开会议。他明确提出了要将上海建设成国际航运中心的任务。

5月,黄菊决定成立国际航运中心上海地区领导小组,启动洋山深水港建设的可行性研究。他将课题委托给非上海的机构和专家,让他们来担任下属航运中心建设办的领导,全权研究并牵头。他还请来了国际专业机构来对此项目的可行性进行评估。

黄菊与徐匡迪一道,去找到浙江省和各市领导进行反复沟通。浙江省各领导表示理解和支持,并提出深水港建设是国家级战略,在这个战略的基础上,应该与上海达成合作,“以上海为龙头”进行发展。

5、《上海党史与党建》:《中国共产党上海市历次代表大会述评》,贾彦/撰

同时,黄菊也提出上海将全力支持宁波地区的杭州湾大桥等项目的建设。在兄弟省市合作无间的基础上,形成了以洋山深水港为龙头的长三角港口分工协作的新格局。

2002年,党中央和国务院正式批准了《洋山深水港区建设工程可行性方案》,洋山深水港项目开始启动。

黄菊因政绩卓著,被调任前往中央,赴京履职。至此,黄菊已经在上海市度过了40个春秋。从一名普通的工人到主政一方的领导,他稳扎稳打,为建设上海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四、魂归故里:“本是布衣身,回归布衣群。”

2005年,洋山港终于落成开港。这时的黄菊已经任职国务院副总理。他专程离京来沪,参加开港庆典。这是一个持续了十年的梦想,最终于得以实现。黄菊平时不喜形于色,但在那天却藏不住笑意。

然而,回京后不久,他就病倒了。马弘去看他,他说“两会”要召开了,他还有事情没有完成。直至他生命的最后一刻,他还在工作。

2007年,与病魔斗争了一年多以后,黄菊因病医治无效在301医院病逝。遵循他生前遗愿,“本是布衣身,回归布衣群”。在上海市各界人士的奔走下,2015年,黄菊同志魂归故里,落葬于福寿园。

参考资料

1、《心系未来十年圆梦,机要秘书马弘撰文缅怀黄菊同志》,马弘/撰

2、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纪念黄菊同志诞辰80周年》

3、《破冰:上海土地批租试点亲历者说》,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

4、中共上海市委党研究室:《上海改革开放史话》,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

THE END
1.学习时报:经济工作要处理好稳与进立与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明年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蕴含着稳与进、立与破的辩证关系,把握好这两对辩证关系是做好明年经济工作的关键。新时代以来,“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是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也是做好经济工作的方法论。此次会议进一步强调“以进促稳、先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785119004419760656&wfr=spider&for=pc
2.转型与重塑:数字化赋能职业教育新生态——世界数字教育大会“职业上海智能教育研究院院长袁振国分别作了主旨报告,来自国际劳工组织和澳大利亚、德国、瑞士等国以及我国职业教育领域的10余位专家学者集聚“现场+云端”,围绕职业教育领域数字化资源开发与应用、数字化治理能力提升等问题,分享世界职业教育数字化实践经验,立足变局,聚焦困局,着力破局,开拓新局,共商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发展大https://www.changzhou.gov.cn/ns_news/480168014293287
3.变局乱局困局与破局——当前形势及投资策略思考四、破局 变局、乱局、困局,如何破局? 任何人在市场面前,都是因变量,只能去适应形势的变化。 要能够“破局”,一是足够谨慎,别输掉了本金,无法翻身;二是要敢于下注,对长期的方向足够坚定,对中期的逻辑足够清晰,对短期的波动足够敏感。 流动性冲击足够大,很可能改变资产价格的中期趋势,在无法预料一段时间内资产http://jzx88.com/ios/pages/wxshare/news_detail.html?id=103081
4.时代大变局新态势下房地产全周期营销破局解题之道课程大纲时代大变局-新态势下房地产全周期营销破局解题之道-企业管理能力提升,上企业管理咨询网!专注地产营销管理培训、企业内训等企业管理培训课程与解决方案。https://www.consulting-china.cn/traning/51410.html
5.变局时代,个人如何破局?——《复杂世界的明白人》变局时代,个人如何破局?——《复杂世界的明白人》 01选择和努力同样重要 如果一个人总是坚持做容易的选择,或是保持孤僻,或是有目标却总是想着准备好了再开始,那么八成他的生活过得好不到哪里去。 很多人都曾有过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当年在学校学习不如我好的人,如今的生活却过得风生水起,而自己却很一般呢?这https://www.jianshu.com/p/5af3efdeac44
6.从“破局”到“布局”,2022供应链大会直面行业问题共议解决之道如何解决产业链供应链卡点、堵点、断点等行业痛点,如何确保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可控,如何重塑汽车供应链新生态,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这也是本届汽车供应链大会的全新使命。 破局、变局、布局,供应链大会共议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大计 以“融合创新、绿色发展——打造中国汽车产业新生态”为主题的“2022中国汽车供应链https://news.zgw.com/newsDetail/1162984
7.大金所“大变局”之下的“破局之道”——宏观形势及投资策略展望 最近连续参加了几场会,有内部的,有外部的,主要内容还是关于近期形势与投资策略看法。 我总结了一下发言内容,把关键和重要的一些观点分享给各位读者。 一、2024年1-9月份,全球大类资产角度,表现最好的三类资产分别是(回报率统计时间截止9月初):http://www.dgs18.cn/android/pages/wxshare/news_detail.html?id=103853&newsType=4
8.Astralis的CadiaN:困局,破局与格局的故事作为一名一线战队的破局者,YEKINDAR很多时候仅仅能做到一换一的人头交换,甚至在一些关键回合不能做到人数互换(白给)。总体数据来说,至今为止(2024年9月19日),YEKINDAR在2024年大型比赛中的死亡数(757)是大于人头数的(717),人头比为0.95。同样的数据与位置,donk为(1193K 875D KD1.36),Niko为(1758K 1508D KD1.1https://www.bilibili.com/read/cv39011120/
9.房地产持续低迷,家居行业哀嚎一片,装企如何自救?数字整装,行业破局者 最新统计,7月份100强房地产企业实现销售交易金额3504.3亿元,环比下降33.5%,同比下降33.1%,业绩规模创近年来新低,行业再次触底。 可想而知,短期内房地产难见起色。作为下游的家居行业因此承压,生存艰难,倒闭不断出现,如重庆星星套装门、华日家具等家居明星企业。 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4939729442308257
10.长期“造血”与“重组”破局德勤中国德勤国企改革服务宏观变局之下,“城投”政府融资职能剥离、政府托底抽离已成不可逆之势,“钱荒”甚至是“生存”的困境接踵而至,转型破局过程中面临诸多问题与挑战。在此次专题系列文章(二)中,德勤将继续探究“城投”“造血”与“重组”挑战解决方案,分享贯穿问题源头的转型实践。https://www2.deloitte.com/cn/zh/pages/soe/articles/challenges-on-generating-new-blood-and-transformation.html
11.随笔:很多企业都在谈破局,如何破局?破局不好破大概在五六年前,石头就在持续观察一些行业,分享一些领先企业的领先实践,研究的行业越多,观察的企业越多,越发感知到,破局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破局为什么难。 首先,行业走向成熟以后,集中度越来越高,竞争格局越来越稳定,大家都是知根知底的友商,行业的玩法套路就那些(你降价人家也降价,你以旧换新人家也以旧换新https://blog.csdn.net/2301_79749833/article/details/140334400
12.煤电解局:如何度过第二个困难期?界面新闻2002年电改导致煤电巨量扩张,2015年新电改导致市场化交易剧增。 总之,这是由气候环境变化、能源变革走势、市场风险增加、国家政策导向、电企经营发展战略、重大事件影响等多种因素叠加、长期综合作用的结果。 综合施策方能破解煤电困局 面对种种困惑、严峻形势,今后我国煤电企业如何解困破局、在生存中谋发展?越来越成为https://www.jiemian.com/article/33794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