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女青年要求太高,还是单身男青年太不够格?
婚姻挤压:婚恋观早已改变
伴侣不再是精神寄托主渠道
受高等教育青年择偶标准:社会变迁中稳定、相容、互惠的婚姻期待
从拥有无数资源优势的明星婚姻状况和态度中可以窥见,中国适婚年龄人员婚配状况“不尽人意”,越来越多年轻人选择单身,晚婚。在中西部偏远县域,一方面是体制内的剩女越来越多,另一方面是农村光棍的大量存在。这说明体制内剩女的产生并非源于县域总体人口的性别失调,即不符合社会性别下的婚姻挤压理论。
不知不觉春节假期已经快要结束了,这个春节是不平凡的春节。
除夕夜,我们这里打雷闪电,很多七八十岁的老人说,几十年未见之大“奇观”,还没听说过大年三十还打雷闪电的。是的,伴随着鼠年春节的,是牵动着全国人神经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是武汉返乡人员,是一辆辆挂着鄂A车牌像是过街老鼠,是坠机失事去世的科比~~
今年春节,各地也取消了娱乐活动,关闭了景区等公共场所,防止人员聚集,病毒感染传播。
心系武汉
而连同我们这,很多自行组织的单身者聚会也被取消。这意味着,有多少单身男女青年被挟制在家,没有无聊的线下社交,更少了脱单的可能。
还记得春节前,专属单身人群的春节轰炸式问候,七大姑八大姨围坐一圈,对孤立无援的单身人群开启唐僧式念经。
有媒体统计,在一款综艺节目中,播出的三期节目里,一共出现23次催婚,最后大多以父母沉默、子女憨笑尴尬收场。有人戏称,这不是一档观察亲情的综艺,而是春节亲戚问话的演习现场。
一些真真假假的故事开始涌现:
有人为求耳根清净,主动申请春节加班,试图避免家人问起婚否的尴尬;
有人一想到催婚就心中惴惴、压力山大,不得不寻求心理医生的宽慰与治疗……因此,不少自媒体将“应对催婚”和“智斗熊孩子”并列,称之为年轻人要度过的“春劫”。
今年有人笑称,怎么躲避催婚?“我刚从武汉回来”,这时候相亲对象应该就会对你嗤之以鼻了。
在《女儿们的恋爱》收官之际,陈乔恩和艾伦官宣,美丽大方、充满活力、独立女性、40岁的陈乔恩终于恋爱了,而她在接受采访时也说“爱情没有抛弃我”。
此前,陈乔恩上了一档女性纪实访谈节目《女人30+》。40岁的陈乔恩,喜欢照顾流浪猫,养小动物,和朋友们滑冰,给自己买花,用心收拾属于自己的家,四处旅行。她一直在选择自己想要过的生活,努力拍戏,不再接偶像剧角色,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生活。她觉得自己目前的状态是幸福的,并且坦言,自己依然会继续相信爱情。“我相信一见钟情,现在还相信呢,五十岁还相信呢,四十岁怎么着。”
所以“剩”在陈乔恩眼里未尝不是“胜”呢?只不过,千千万万个陈乔恩,也许抵不过身边亲戚朋友和社会的压力。
主动单身VS被迫自由
从拥有无数资源优势的明星婚姻状况和态度中可以窥见,中国适婚年龄人员婚配状况“不尽人意”,越来越多年轻人选择单身,晚婚。
婚配性别比的失衡、资源交换的逻辑、物化的择偶观、严苛的婚姻标准加剧了婚姻挤压的现实,将农村单身男性逼进了死胡同,亦催生了女性择偶观上的冒险思维和"溢价心理",使更多的单身女性加入剩女的行列。
在中西部偏远县域,一方面是体制内的剩女越来越多,另一方面是农村光棍的大量存在。这说明体制内剩女的产生并非源于县域总体人口的性别失调,即不符合社会性别下的婚姻挤压理论。
“现在的孩子啊,怎么都不愁嫁呢?”张阿姨发出疑问,但是张阿姨女儿认为,脱贫比脱单更重要。因此,女孩子一旦到了年龄,被花式催婚,典型的皇帝不急太监急。但是对于当前大多数县域体制内的女孩子来说,种种原因让她们不得不被婚姻主流拒之门外。
忙碌的工作,造就了一批坚强的女汉子。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无论是对于专业还是行业,不是当中人总会有种种误解。对于乡镇公务员,七大姑八大姨的第一反应也许是“一张报纸一杯茶”就一天了,而且还不用加班。但是,作为刚刚进入体制的年轻人,一般都会被安排载比较忙碌的部门,总有写不完的材料,做不完的会议准备。
不仅如此,部门里的“老人”同样会以各种理由,比如年龄大不会操作电脑,这个设备太先进了年轻人更会玩等等。于是,年轻人开始了重担之旅,忙里忙外,可能还吃力不讨好,这样的工作压力和氛围常常让她们喘不过气来,这个时候谈恋爱结婚生子无疑是雪上加霜。
忙碌的工作,造就了一批女汉子,靠自己的小胳膊小腿过着悠闲却又忙碌的单身生活。
留不住的年龄,再次缩小的选择范围也让很多大龄女青年不得不面临的问题。相亲对象从单身优质男变成单身男,再变成单身二婚男,抑或是隔壁村男的。而留在县里的男青年大多“配不上”体制女。
体制女给人刻板印象也不足为奇,有些人时刻严格遵守八项规定,对于KTV、酒吧一类的地方敬而远之,于是就失去了很多接触男青年的机会,同时在很多人眼里也许是“无趣”的。
几乎全社会的适龄单身女青年都在抢体制内的适龄单身男青年,作为县域女青年,对于体制内更加有一种不可割舍的“情怀”,但是这样的矛盾又是不可消除的。
男女对婚姻的期望值不一样,大部分男青年对于婚姻的要求并不是非常高,或者说不是硬性条件,老婆漂亮、年轻、贤惠就很好了,如果工作好,家庭好就加分,对于“三观”等并不太在意。但是体制内女性因为大多受过良好教育,对男方“三观”等都有一定要去,这就导致了部分女公务员不愿意将就而“剩”下来。
农村普遍男多女少,在这种失衡的性别结构下,高彩礼、大婚房、名婚车已经成为常态,说句不好听的,目前农村很多思想依然是“卖女儿”的陈旧思维,辛辛苦苦把女儿养那么大,一定要“捞”上一笔,当然,更多农村父母是希望女儿高嫁,不再吃苦。
农村光棍男青年较多无非是农村经济水平低、男女比例失衡这两大原因。农村光棍男青年,很多是初高中便辍学了,教育水平普遍低下,外出务工较多,除了长得过去的可以早点步入婚姻殿堂,其他相貌不出众,家庭条件又欠缺的成为单身高危人群了。加上农村早年重男轻女思想倾向,导致男多女少。
从县域女性“体制内想找体制内”“想找比自己优秀的”等择偶意愿看,这与“北上广”剩女的择偶意愿相同,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择偶梯度理论。
然而,择偶梯度理论中的择偶意愿是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从古至今的女性都会选择与自身相当或比自己更优的男性,所谓“门当户对”“下嫁”等词语都说明这种社会心理的普遍性。
说实话,从古至今,婚姻都讲究“门当户对”,灰姑娘加了王子,丑小鸭变白天鹅更多是电视剧电影里常出现的美好幻想,回归现实,我们仍然发现,贫富差距在拉大,而且车房硬件齐全情况下,对男青年自身的条件同样看重。
因此,如果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看,无论是当代社会还是传统社会,也无论是中西部小县城还是发达地区的北上广,女性的择偶意愿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
但是,婚恋观早已改变。
对于催婚,笔者深有同感。初高中的时候,被家人明令禁止谈恋爱,主张要忘掉红尘,扎入学习的海洋,于是,便这样一直solo着。虽然每年放假回家,与大多数家长一样,第一天宝贝宝贝,第三天就开始问:你怎么还在床上?前两年,还没遇到催婚情况,果然,逃不过七大姑八大姨的手掌。
事实证明:
前天,在看篮球赛时,我姑攀着我的肩膀说,看到前面那栋楼了吗?有一个男孩子,和你表哥是同学,也是大学毕业,家里盖了四层房子,准备又在县城买房了。
我发出了黑人问号,这才哪到哪啊?就开始谈婚论嫁了?虽然眼看着小学同学儿女成群,有钱晒钱,有娃晒娃,而我只能在寒假作业,项目论文,工作技能里挣扎,偶尔想想还挺五味杂陈的。人比人,真的不能比。各自追求不同,各有各道路。
我这二十来岁就愁嫁的话也真没必要,体制内的很多女同志三四十岁没结婚都是很正常的。
李宗盛有一首歌叫《晚婚》,演唱会现场,李宗盛曾数次哽咽,他歌中唱:“我从来不想独身,却有预感晚婚。我还在等,这世上唯一契合灵魂。”
对待爱情,他也从不将就,他说:“人生伴侣就如同寻觅美食,缘分到了,适合你的那盘菜就出现了,心急是吃不了热豆腐的。”寥寥数语,道出了很多人的心声,也唱哭无数人。李宗盛的这些爱情价值观,也影响着无数尚在单身的年轻人。
各有想法的两代人,共同面对着年轻人越来越晚婚的现实。我们身边或许都有几个大学一毕业就喜结良缘的朋友,但总体看,这些年来社会的初婚年龄正在变得越来越晚。一份统计显示,2017年江苏人第一次踏入婚姻殿堂的平均年龄为34.2岁。
这也是现代生活的真实写照。“我从不想独身,但我有预感晚婚”。
每个人对于甜蜜,温暖,依靠,家庭,安全感都有着与生俱来的渴望。这种渴望,不分男女。
大鹏和柳岩主演的《受益人》电影,影片选择了两个社会底层人物,代驾男司机和网络女主播作为主角,小人物的定位给人的代入感比较强,而且也将他们的难处体现的很淋漓。
女主播面对年龄偏大,生活上也是不如人意,然而内心深处对于爱情和婚姻的强烈渴望,也最能打动观众,尤其当她说出“我38岁了”“我以后要跟他迈开新的步伐了”,内心的辛酸、幸福也让这个人物引起多数人的共鸣。
虽然影片中过多的将笔墨放在阴谋案件里,浪漫的成分很少,但这也似乎更接近生活本身。对于不少单身青年来说,婚姻有时候就像是一场“交易”,男女双方会考虑对方的经济条件、车房、户口、工作收入等等,外在的物质条件已经驾驭在感情之上了,这种情况在大龄相亲中更是普遍存在。在这种情况下,生活中哪有那么多的浪漫呢,浪漫的爱情也只是存在于那些编制的爱情影片里。
“生活不易,能被人爱更显珍贵”、“笑中有泪,情感被大鹏柳岩演绎得很真实”、“看完电影希望天下每一份真爱都不被辜负,每个人都能做爱情的‘受益人’”,不少网友看完电影后真情实感地发表了爱情金句。
从这部电影中我们得知,底层的弱者会很容易心心相惜,像两个孤独的个体,在受尽风霜后,相互依偎取暖。而现在,自网络社交诞生以来,很多人称为网络居民,从手机、电脑中获取存在感,从社交媒体里与广大同龄人、同类人心心相惜。
受高等教育青年择偶标准影响:社会变迁中稳定、相容、互惠的婚姻期待
受高等教育青年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中流砥柱,其择偶标准映照社会经济文化变迁。
受高等教育青年择偶的身体特征偏好相对一致、稳定,即男性更在意对方的外貌,女性更在意对方的身高。
一致是指类似于其他文化与群体,择偶时男性更期望寻求年龄比自己小、身高比自己低、外貌至少顺眼的女性;稳定是指这种偏好在不同时期变化不大。
值得注意的是,具体的特征偏好嵌入于文化,比如中国男性似乎尤为偏爱皮肤白皙的女性,女性则十分在意配偶的身高,一白遮百丑、一高遮百丑的理念深入人心;另外男女都认为“长相显小”是优点,而“过胖”是较大的缺点。
自致性资源(如教育背景)同质匹配是普遍期望,但先赋性资源(如家庭背景)日益成为婚配的重要界限,如果未来两类资源双重加持的婚配成为主流,阶层内婚姻的巩固可能加剧社会贫富差距。学历较高的男女青年普遍期望教育同质匹配,且有“名校情结”,既是对夫妻共同语言的期待,也是对未来发展前景和后代基因的考虑;男性比他们的前辈更加在意未来伴侣的资源状况,一方面表明高成本的都市生活使得妻子对家庭的经济贡献变得必要,另一方面说明女性更加经济独立的社会现实也在重塑男性的择偶观。
首先是“嫁高娶低”的婚配模式,其次尽管城市青年追求的婚姻带有互惠性质,但根本上他们期望婚姻稳定和相容,从而带来情感的满足。
尽管受高等教育青年追求的婚姻带有互惠性质,但根本上他们期望稳定和相容的感情。
参考文献
[1]张明照,贺芳菲.媒介化社会语境下的网络女性主义现实困境与逻辑进路——基于对互联网场域中“反剩女”话语的考察[J].东南传播,2019(08):1-3.
[1]闻静.“剩女”题材电视剧的传播学解读[D].浙江大学,2012.
[1]刘威.悖论及治理:爱情“剩”世背后的“新城乡二元结构”[J].学术论坛,2017,40(05):45-52.
中国青年研究:受高等教育青年择偶标准:社会变迁中稳定、相容、互惠的婚姻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