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饮一江水,命运紧相连。中老两国建交半个多世纪以来,风雨兼程、相伴同行,彼此间的友谊正如滔滔江水,不断奔流向前。澜沧江—湄公河,一条流经中、老、缅、泰、柬、越六国的河流,如友谊之河续写着中老两国患难与共、守望相助的兄弟情谊。老挝金三角经济特区沿岸火红的木棉花不仅是蓬勃生命力的象征,更为这片神秘广袤的土地带来机遇与挑战。
随着中老铁路的建设,老挝从“陆锁国”转变为“陆联国”,成为中国—东盟合作的重要枢纽,2010年,在老挝革新开放政策的推动下,时任老挝总理波松·布帕万签署了《关于在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博乔省东鹏县设立金三角经济特区的活动和管理的第090号总理政令》,正式批准成立国家级的金三角经济特区。
半个多世纪以来,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文缘相通的中老两国情谊始终如一,“法式风情”是国人对老挝的第一印象,而谈及“金三角”,往往多了几分英雄主义的传奇色彩。2020年的金三角经济特区是否一如外界猜测的那样,罂粟横生,硝烟四起?记者对话老挝金三角经济特区主席赵伟,为大家揭开这里的“神秘面纱”。
历史是勇敢者创造的,更需众人同舟共济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的《夏日绝句》陪伴赵伟走过金三角特区的最初十年,“一路走来,特区建设历经大大小小的阻力,我们始终坚持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信念,作为中国人,要勇于开拓,要经得起考验。”,最初的10年,这里大力建设基础设施,从以前的泥路土路到如今四通八达的公路网,从落后的打井取水到如今的配套设施完善的自来水供应系统,从小渔村渐趋发展为缅泰老三国交界处的国际港口城市,现在的金三角犹如当年的深圳,在未来,特区的经济发展着力点将精准投放于招商引资、人才引进、教育服务等领域。老挝金三角经济特区自2007年开始建设,2010年老挝政府正式批准成立以来,坚持重“绩”不重“痕”的务实发展原则,为特区打下了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基础,累计投资20亿美元打造基建设施,目前已经建设完公路网、湄公河护坡、码头、电力系统、自来水供应系统等,赵伟和他的金木棉集团的到来,使得金三角经济特区焕然一新,城区面积目前已达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有5万人,每年接待各国游客约80万人次,“而这只是一个开始,今后,金三角经济特区作为老挝的新兴旅游城市,即将做好迎接千万人次客流量的准备。”赵伟告诉记者。
着眼当下谋求务实发展,高质量构建经济特区“一带一路”新篇章
老挝作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肩负着中老命运共同体的责任,金三角经济特区更将在新时代下的中老关系中秉承继往开来、守正创新的姿态进一步发展。十年过去,“旅游立区”依旧是金三角经济特区的主导战略,“在未来,金三角将以旅游为支柱产业,逐步协同发展衍生业态,康养、置业、医疗等都是我们下一步的重点。同时利用好金三角经济特区森林资源优势,在森林的山谷处建立一些旅游项目、休闲度假酒店,最大程度地保护原始森林与当地生态。此外,我们还同云南省昆明滇池水务公司合作,在经济特区域内建立污水处理厂,目前主体已基本完工,届时经济特区的生活污水就可以净化后再排放到湄公河中。”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当“旅游立区”已经成为金三角经济特区的传统支柱产业,“宜游、宜商、宜居”的新兴旅游模式成为经济特区发展的下一个着眼点。“在未来的旅游项目中,我们将讲好‘中国故事’,‘105中国船员金三角遇害事件’中的华平号货船就停靠在特区的湄公河口岸,我们将计划把它修建为一座博物馆,通过爱国主义教育的方式还原‘湄公河大案’,让游客感受到中国的强大,唤起每一个中国人心中的民族自豪感。”此外,赵伟告诉记者,随着新兴旅游模式的逐步落地推进,经济特区也将逐步提高对湄公河口岸沿线的安全治理等级,切实保证每一个到访金三角地区的民众在此旅游、务工期间的幸福感、获得感。
文缘相通文明互鉴,构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
随着中老合作的不断深化,金三角经济特区在文化交流中凸显别样魅力。“我们都是有着五千年文化历史的民族,文化底蕴都很深厚,民心相通则万事通,金三角经济特区管委会中便有来自中、老两国的同志朝夕相处,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在特区,大家团结一致、共谋发展。精诚所至、金石为开,金三角经济特区以真诚包容开放的心态拥抱每一位在这片土地上勤劳勇敢的人们,大家也都会诚心诚意地感谢特区。”赵伟告诉记者。
最后,赵伟同记者讲到:“在未来的90年里,金木棉集团、金三角经济特区将全力响应中国的各项政策及倡议,发光发热,特区将以更勤勉务实的姿态努力谋发展,深化中老两国友谊,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