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孔祥鑫鲁畅高博)每年互派百名干部双向挂职,规模大、级别高、层次全;工作机制实行原单位职务保留,新单位担任实职,挂职干部两地都能“说上话”;聚焦发改、交通、规划等重点部门及重点地区攻关……从2015年7月拉开序幕的京冀干部异地挂职交流,让时空近在咫尺的两地心理距离也越拉越近。
记者采访发现,无论是率先突破的产业、交通、生态三大领域,还是全方位高度协同的远期目标,京冀历史上规模最大、层次最全的干部双向挂职将让两地从“地缘相近”走向“人缘相亲”,“人的协同”将对京津冀协同发展带来深远影响。
成效:200名干部交出沉甸甸的成绩单
如今,第一批双向挂职干部交流已经结束。此前挂任北京市发改委副主任的河北省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张国洪说,两地挂职干部紧抓紧盯,在多方面促成了一大批合作项目:
“项目要靠人来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说到底还是‘人的协同’。”河北工业大学京津冀发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张贵指出,京津冀协同发展中涉及的产业、交通、环保等项目,不是一簇而就。“通过大批干部互派挂职,可以建立起两地干部协同发展、整体布局的大局观。”
变化:从互相戒备到亲如一家
“一年挂职,一生难忘。”作为第一批双向挂职干部,从北京市大兴团区委副书记岗位挂任廊坊市发改委副主任的靳璐用这八个字总结自己的挂职经历。在她看来,去廊坊挂职犹如耕耘在“第二故乡”。正是有了几十次到廊坊各县市区的调研走访,有了与廊坊市各级干部群众百余人的深入交流,才能对河北和廊坊的经济社会状况有了真实了解,抓住廊坊亟须对接的产业和资源精准发力。
对于不少河北干部而言,来北京招商都遇到过令人心酸的经历。“人头不熟、门不好找、话不好说”常让一些干部望而却步。在吕震乾看来,挂职交流让双方的沟通更顺畅。
现任大兴区委组织部长的喻华锋曾挂任廊坊市委常委、副市长,他深有感触地说:“由于廊坊紧邻北京,以前与北京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产业竞争关系,彼此有时还存在防范心理,缺乏相互信任。”他说,通过相处逐渐建立了相互信任。只要坚持互利共赢原则,就能更快地让双方建立信任、达成共识、形成合力,充分调动双方合作积极性。
思考:推动协同与培养干部双管齐下
作为第二批京冀双向挂职干部,河北省任丘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唐小明挂任北京市海淀区西三旗办事处党工委副书记。“挂职干部应起到宣传员、信息员和联络员作用,不仅在挂职期间发挥作用,也要给两地长期交流合作留下一支‘带不走’的挂职队伍。”唐小明说,在为河北做好项目对接的同时,更要学习北京经验,帮助河北打造适宜企业长期发展的社会、人文等“软环境”,这样才能有利于京冀产业的深入对接和长期发展。
“在政府管理能力和人才配置上,河北与京津有着不小的差距,此次干部互派对河北来说重在学习。”张贵说,首先要在理念上寻求进步和突破,最主要的是学习北京先进的管理理念,来提升河北干部的管理能力。
在承德结束挂职的吕震乾认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要“一张蓝图绘到底”,干部也要有持续性。“为了保证工作的连续性,也为了系统地培养年轻干部,针对个别优秀挂职干部可适当延长挂职期限”。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建议,未来可以探索更高层次、尤其是部门“一把手”的交换,考虑延长交流期限到一个行政任期,更好带动协同的规划实施;可以在行政和科技领域之外,把交流范围扩大到高校、医院等文教公共服务领域。
“除了在京津冀协同的重点部门,今后双方互派干部可以考虑更多地派往地市的综合管理岗位。”洪继元说,希望京冀两地干部互派挂职能够起到双管齐下的作用——既能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又能为两地培养更多优秀的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