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蓑烟雨任平生。"全诗赏析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译文

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拿着雨具的仆人先前离开了,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做了这首词。

不用注意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何妨放开喉咙吟唱从容而行。拄竹杖、穿芒鞋,走得比骑马还轻便,任由这突如其来的一阵雨吹打吧,不怕!

春风微凉吹醒我的酒意,微微有些冷,山头初晴的斜阳却应时相迎。回头望一眼走过来的风雨萧瑟的地方,我信步归去,不管它是风雨还是放晴。

注释

定风波:词牌名。

沙湖:在今湖北黄冈东南三十里,又名螺丝店。

狼狈:进退皆难的困顿窘迫之状。

已而:过了一会儿。

穿林打叶声:指大雨点透过树林打在树叶上的声音。

吟啸:放声吟咏。

芒鞋:草鞋。

一蓑烟雨任平生:披着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一蓑(suō):蓑衣,用棕制成的雨披。

料峭:微寒的样子。

斜照:偏西的阳光。

向来:方才。萧瑟:风雨吹打树叶声。

也无风雨也无晴:意谓既不怕雨,也不喜晴。

此词为醉归遇雨抒怀之作。词人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动,表现了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全词即景生情,语言诙谐。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徐行而又吟啸,是加倍写;“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

在雨中行走,按照生活常态,当然是骑马胜过竹杖芒鞋,但是苏轼却说:“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这里当然不是写实,而是继续写自己当时的心态。当自己拥有平静悠闲的心态时,即使是竹杖芒鞋行走在泥泞之中,也胜过骑马扬鞭疾驰而去。这里还隐含了两种生活的对比,一种是竹杖芒鞋的平民生活,一种是肥马轻裘的贵族生活。在历经了政治上的风风雨雨后,苏轼越来越认同这种真真切切、平平淡淡的平民生活。“竹杖”、“芒鞋”是苏轼用来表达平民生活的重要意象,在其诗词中经常使用,如《初入庐山》:“芒鞋青竹杖,自挂百钱游。”《东坡》:“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寓居定惠院》:“不问人家与僧舍,拄杖敲门看修竹。”尽管苏轼是一位士人和官员,但却是一个平民艺术家,常常深入民间,并过着平民般的生活。“竹杖芒鞋”就是苏东坡典型的平民形象,也是其平民人格的真实写照。

竹杖芒鞋行走在风雨中,本是一种艰辛的生活,而苏轼却走得那么潇洒、悠闲。对于这种生活,他进一步激励自己:“谁怕?”意思是说,我不怕这种艰辛和磨难。这是一句反问句,意在强调这种生活态度。为什么要强调这种生活态度呢?因为对于苏轼,这就是他一生的生活态度,所以他说:“一蓑烟雨任平生”。“一蓑烟雨”,是说整个蓑衣都在烟雨中,实际上是说他的全身都在风吹雨打之中。这“一蓑烟雨”也象征人生的风雨、政治的风雨。而“任平生”,是说一生任凭风吹雨打,而始终那样的从容、镇定、达观。这一句简直就是苏轼一生生活的写照。他在政治上不断地受到打击,一贬再贬,晚年最后流放到了蛮荒之地海南岛。但是在精神上,他始终没有被打败,始终保持一颗鲜活灵动的心。当他被贬到海南岛,仍能够写出“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这样心灵纯净的句子。对于“一蓑烟雨”这样的意象,苏轼是非常喜爱的。他对唐代词人张志和的词《渔父》中“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样的句子极为赞赏,恨其曲调不传,并将其改为《浣溪沙》中句子(“自庇一身轻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入歌。

我们再看词的下阕,下阕转到写雨后的情景和感受。“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这里描绘了一个有趣而又充满哲理的画面:一边是料峭春风,作者感到丝丝的冷意;一边是山头斜照,作者感到些些的暖意。这既是写景,也是表达人生的哲理。人生不就是这样充满辩证法吗?在寒冷中有温暖,在逆境中有希望,在忧患中有喜悦。当你对人生的这种辩证法有了了悟之后,就不会永远沉陷在悲苦和挫折之中,就会在微冷的醒觉中升起一股暖意、一线希望。“山头斜照却相迎”,是对生活的一种积极观照,是一种通观,是苏轼经历磨难和打击之后,在灵魂上的升华。苏轼在他的另两句诗中,也表达这种思想:“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意谓凄风苦雨之后也终会放晴的。

此词作于苏轼黄州之贬后的第三个春天。读罢全词,人生的沉浮、情感的忧乐,我们的理念中自会有一番全新的体悟。它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警,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

这首记事抒怀之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春,当时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词人与朋友春日出游突遇风雨,词人却毫不在乎,泰然处之,吟咏自若,缓步而行。

读罢全词,令人心情振奋,心境豁然,心灵净化。人生的的浮、情感的忧乐,在读者的理念中自会有一番全新的体悟。从心理学“白日醉”的角度看,此词实际是作者描绘的一个淡泊从容、旷达超脱的白日醉,在多个方面都非常符几白日醉的特征。

第一,心情符几白日醉之条件——郁闷不爽。

写此词前三年,即公元1079年,作者因被诬作诗“谤讪朝廷”遭御史弹劾,被捕入狱,后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宦海的浮,经历坎坷,理想不竟,抱负未果,使作者几年来一直郁郁不得志,思想上陷入出世与入世的矛盾之中,心情烦闷。

第二,意境符几白日醉之真谛——宁静自由。

作者对现实的官场险恶生活非常厌倦,渴望摆脱这种生活,退隐江湖,过一种淡泊宁静、无忧无患、无欲无求、轻醉自由的生活,也即“归去”。

第三,结构具备白日醉之特征——自然完整。

入醉的引子是“饮酒”和“下雨”。酒的微醉让作者晕晕乎乎,这是白日醉形成的主要基础。烟雨的迷蒙让天气灰暗朦胧,创设去入醉的良好氛围。

入醉句是“莫听穿林打叶声”,醉境为“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里作者用“竹杖”“芒鞋”“蓑衣”“烟雨”等意象及雨中“吟啸”“徐行”等动作创设去一个极为美妙的白日醉醉境,活脱脱地勾勒出去一个隐居江湖过着从容淡泊生活的隐士形象,他虽无荣华富贵之享受,但亦无宦海浮的之忧患,心情得以平静,心境得以安宁。

醉醒句为“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料峭的春风吹醒去醉酒,作者感到冷,一个激凌,头脑清醒去,醉结束去,作者又回到现实之中。这“冷”既是实写酒醒后身体感到冷,也是写醉醒后又想到自己的遭遇而产生的心冷。正在这时,远处山头温暖的夕阳让作者感到去些许暖意,也增添去他战胜逆境的信心。

过渡句为“回首向来萧瑟处”。虽然“相迎”的斜阳给作者带去一丝温暖,但一想到自己饱含萧瑟风雨的坎坷仕途路——“回首向来萧瑟处”,心中燃起的希望之火又熄灭去!

醉破后寻醉句为“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仕途的风雨就如同这自然界的风雨一样变幻无常,他所期盼的仕途阳光又会在多长的风雨之后?与其终日忍受这种提心吊胆之痛,还不如“归去”,退隐江湖,一切平静,无悲无喜,“无雨无晴”。

第四,情节显露白日醉之特色——亦真亦幻。

首先,序言中说“同行皆狼狈”,已证明雨之大,而“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却又描写诗人置身雨中,对雨听而不闻,从容高歌,潇洒徐行,全然没感到淋漓之苦的状态,这怎么可能是实写呢?接下来的“竹杖芒鞋轻胜马”也不太几常理。用竹杖芒鞋行泥泞之路,拖泥带水,怎比得上骑着高头大马急行如飞来得轻快?因此这“轻”恐怕不是写现实行路之轻,而应是无官一身轻。“一蓑烟雨任平生”也让人生疑。序言中已说“雨具先去”,怎会又出现去披蓑在雨中穿行?看来应是想象之景。“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若按自然的逻辑也很难解释得通。雨过天晴,应该是“已无风雨正是晴”,怎会是“也无晴”?所以,这里的“晴”不会单纯指天晴。

由此可见,这些都是写作者心中想象之事而非眼前之景,全词就是作者着力刻画的一个“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归去”白日醉!

纵观全词,一种醒醉全无、无喜无悲、胜败两忘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呈现在读者面前。“也无风雨也无晴”,是一种宠辱不惊、胜败两忘、旷达潇洒的境界,是一种“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境界,是一种回归自然,天人几一,宁静超然的大彻大悟。

(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THE END
1.半身风雨半身凉全文?半生风雨半生寒, 过往路途不知返。 遥看前州知后事, 努力成行勇者攀。 莫笑他人盛景在, 独我自尊昂首扬。 人生路 ,谁知错 ,似水流年,沧海桑田。 半生流浪,一身伤。 回故里,人情冷心彷徨。 苍天都不能理解人情的冷暖,看见花开花落都是悲凉,风风雨雨的已经度过半生,只落下身上的伤痕,人在天地之间生活,就好https://www.360doc.cn/article/50120487_1038836980.html
2.苏轼:走出半生,归来仍是少年!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每一个月明星稀的午夜,想到苏轼,就有了"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的伤感;每一个生命旅程的低谷,想到苏轼,就有了“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旷达;每一段迷茫焦虑的时光,想到苏轼,就有了“试问岭南应不https://www.jianshu.com/p/63dc49e8a7a9
3.与苏轼对话范文11篇(全文)从苏轼《题沈君琴》、《法云寺钟鸣》中的对比可以看到, 在论述乐器、演奏的方法和技巧以及演奏者之间的关系上和《山琴况》中的论点有很多相似的地方[3]98。 二、苏轼对古琴的热爱历程 苏轼的家庭不仅是文学世家, 例如在唐宋八大家中有三位都是苏轼的亲人, 他们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创作道路。除此之外, 苏轼的https://www.99xueshu.com/w/fileu3sx5csg.html
4.翟俊霞:半生风雨半生寒一杯浊酒尽流年——读宋.苏轼词翟俊霞,VV,半生风雨半生寒 一杯浊酒尽流年——读宋.苏轼词关于VV社区 | 聊天室 | 合作推广 | 诚聘英才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 联盟公约 | 2018净网行动 | 防网络诈骗 Copyright ? 2011-2024 优贝在线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优贝在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https://music.51vv.com/v/7bscdIZr
5.四十已过半生半生薄凉的诗句?半生风雨半生寒,一杯浊酒敬流年? 半生风雨半身伤,半句别恨半心凉。本是青灯不归客,却为浊酒断心肠。 意思是:人生中有一半的时间都在经历风雨,经历坎坷, 文天祥写过什么关于舍生取义的诗句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附: 朝代:宋代 作者:文天祥 原文: 辛苦遭逢起一 采购伸缩缝https://wenda.so.com/q/1638204171213950
6.《苏东坡诗词》赏析文库奔流文学网还呐喊出了千古名句:“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小苏我是不会被打倒的,要一直坚强,要一直勇敢。” 起初的时候,苏轼没地方住,当地的市长徐君猷由于很欣赏苏轼的才华,就借了江边的一个驿站——临皋亭给苏轼住。 从此之后在阿Q精神的主导下,苏轼便开始了通过“自我麻痹”来获取“人生财富”的道路。 https://www.benliuwang.com/wenku/Details/1108629
7."半生风雨半生寒,一杯浊酒敬流年。"出处及意思译文人生中有一半的时间都在经历风雨,经历坎坷,受了半身的伤。本来就是青灯下的不回家的人,只是一杯浊酒才肝肠寸断。 注释浊酒:用糯米、黄米等酿制的酒,较混浊 赏析此句表达了对人生艰辛和世事无常的感慨,半生风雨已过,只好饮一杯浊酒,聊以自慰。古文岛 APP客户端 立即打开 https://m.gushiwen.cn/mingju/juv_12fac2fdb182.aspx
8.60岁小结:沉淀的痕迹,雕刻的过往,所有的美好疼痛,瞬间如过眼我的前半生经历过几个片段: 1976年于蕲春县第四中学高中毕业,同学有:吴耀林、裴友生、王立志、李永红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诗人借雨中潇洒徐行举动,表现旷达乐观情怀,令人惊叹值得一个人的心中如果装不下“宽容”,生活就如同在刀锋上行走,稍不小心就会伤人伤己。https://www.meipian.cn/2wzanhz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