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的一天,我在b站看到了一个辩论赛的二创视频,辩题为“如今的我们,更应当学会享受忙还是享受闲”。
短短几句道尽了诗人被迫闲散后的闲愁。似乎也替辩手席瑞表达了他对“闲”的思考——
不同于这世间追求功成名就的大部队,他反而更愿意自在地在“闲”中做一些于自己而言有价值的事情,并于此般闲愁中度过余生。
满目愁容,道不尽世界纷扰,我只愿缩进自己的小窝,享受片刻的闲暇,可是扪心自问:我有收获过真正的闲暇吗?
一、闲暇总被功利的枷锁捆绑
我就是这样,总是在闲暇后陷入莫名的“羞愧”与“自责”——
辛苦熬过一周,周末我打算宅在寝室看部喜剧片放松一下。看完后,我突然觉得除了断断续续的笑,这两个小时里,我并没有得到一些实际的利益——
片子的好词好句我没有记住,有趣的画面我也没有截图,我的审美也没有提高,也没有为我将来写稿子积累实际的素材......
闲暇本不受任何约束,可如今我却害怕享受、害怕做自己、在意他人的看法,因为没有得到眼前的实际利益,我担心自己只是在虚度时光,最后陷入深深的不安与自责。
这个时代节奏太快了,我们总是在马不停蹄地赶路,适应平日忙碌的学业、繁琐的工作和复杂的人际交往。突然静下来的闲暇时光渐渐变成了生活的异类。
二、为什么闲暇都不快乐
可是最后还是沦为了“数据的奴隶”,每天都要刷新看点赞数是否增长,到最后,剪辑视频似乎变得不那么快乐了。
闲暇时光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多么美好。可为什么我还是把得失、反馈看得比享受、快乐重要呢?
也许是因为我把忙碌中的功利主义带到了闲暇中,挤占了快乐,带来了负担。
学习上,我认真背一小时英语单词会增加我的词汇量;工作上,我努力干活可以争取早日升职;人际交往上,我友善待人以获得良好的社交关系......
同样的思维,有人在朋友圈统计自己王者荣耀的胜率也不奇怪。
被生活的洪流裹挟着走了太久,我们习惯性地把工作、学习甚至人际交往当中的价值带到了闲暇之中。
让我们陷入了一个怪圈:害怕一旦放慢速度甚至停下来喘口气,就会落后于他人甚至慢于这个社会。
可是,人生从来都不是一场马拉松,我们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轨道,都有自己想过的生活、想成为的人。
我们的人生价值从来都不源于社会给我们制定的各种KPI,我们的成功与否也不是这个社会的客观评价标准所能衡量的,我们不是每时每刻都需要功利主义。
生活需要快乐的闲暇!
平日的忙碌已经让我们在社会趋同化中丢失了自己,只有闲暇时光才可以让我们和别人不一样,让我们活出自己真正想成为的样子。
三、如何收获闲暇?
散文家梁实秋有一本书《闲暇处才是生活》,书中提到:“人类最理想的状态是有闲暇时刻,于必须的工作之余还能有闲暇去做人,有闲暇去做人的工作,去享受人的生活。”
是的,我们何其有幸能在必须的学习工作之余去享受独属于自己的闲暇时光。
就像席瑞在视频最后所说:“因为只有闲暇的时光,那些完全独属于我的时光,决定了我要成为谁。而我会成为谁,我想过是因为,我在这些闲暇的时光里面真正享受到了自由,我没有功利。”
在自由的闲暇中,我们才知道对于自己而言哪些是有价值的,是可以心之向往、步履追赶的。我们会成为什么样的人?过着什么方式的生活?都取决于闲暇中最真实的自我。
他爱音乐,计划去听一场演唱会;
她爱书,打算一整天泡在图书馆里;
他们爱运动,一群好朋友相约去爬山......
而此刻也许你只想拉上帘子补个觉。无论去演唱会、看书、爬山或是睡觉,只要是你想做的事情,为了自己的开心自在,不带任何功利心,不计较旅程结束后是否获得了什么,就都很好,这些都是最真实的你自己。
闲暇中的点滴小事在他人看来或许毫无价值,可是却托起了每一个小小的我们,是平凡日子里的一束光,让我们有勇气有力量重新穿上这凌乱的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