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觅渡》是一部致敬革命先驱的光影赞歌,编导调动了多种电影艺术手法展现了“常州三杰”:瞿秋白、张太雷、恽代英走出家乡常州,寻求革命道路,实现人格升华的革命故事。这是一部充满江苏地域元素,既大气磅礴又温暖细腻的电影。
一、一片写三杰,一个视角,一条线索,完成一部知识分子追求革命信仰的心灵史
《觅渡》是传记电影和革命历史题材情节剧的跨类型融合。既有人物的“传”,又聚焦重大历史事件,在历史事件中塑造人物。一部片子写三位革命先驱,难度很大,编导如果按照时序讲述,三人从“觅渡桥”出发,按照年代分别叙述他们追求革命的故事,也许线索更清晰,欣赏起来更容易,但观众也会觉得太纪录化而索然无味。所以编导选择了回忆式的倒叙和穿插式的插叙的讲述方式,用视点和线索串起3个人物生活的闪光珠玉,努力提升叙事的节奏和审美的张力。这种方式在《莫扎特》等电影中有过成功的尝试。但这部影片是回忆3个人的故事,在客观现实与主观回忆的衔接上,有很大的难度。
一条线索。以“寻觅”为引领去处理题材,重点表现“三杰”从“觅渡桥”出发不断寻找真理、不断完善人格提升的人生故事。梁衡曾撰文题曰“觅渡、觅渡、渡何处?”觅渡,本是瞿秋白家族旧祠堂前的物质形态的一座桥:觅渡桥,是革命者奔赴革命的象征性的起点;觅渡,又具有精神的象征含义:曲折的追求,向着理想出发。影片集中发掘人物“宁可舍其事而成其心”的精神境界,集中展示了三位先烈如何追求理想,如何不惜牺牲生命以成全信仰的精神品格。他们的目标是一致的:“总想为大家辟一条光明的路。”
因为有独特的视角和清晰的线索,使“三杰”的故事能有机地、详略得当地组合和串联,形成张弛有致、曲折生姿的电影叙事结构。年代呈现的字幕又具有清晰的年代感,三位先躯的人格如何熔铸?人格魅力对当今观众有哪些影响?这是影片重点完成的美学目标。
二、熟悉题材的陌生化和真实人物的审美化
“常州三杰”的故事在纪念馆和历史书中都有所记载,在多个文艺作品如广播剧、微电影、话剧等中也均有所表现:题材本身也许是大家熟悉的,但将“三杰”的故事搬上大银幕,完整讲述三位先烈成长、奋斗、牺牲的故事这是首部。因此,编导必须完成两个艺术目标:
熟悉题材的陌生化。院线电影不是历史故事的简单聚合,也不是访谈式的人物纪录。电影艺术要在原型故事中挖掘出普遍性的人生体验,而这种人生体验必须能引起观众情感的激荡和审美的陌生感。因此,必须对题材进行陌生化的处理,否则很难获得好的口碑。要完成这个目标,需要在熟悉的题材中,挖掘题材的深度和趣度。
在深度方面,这部题材不是简单地展开国共两党的斗争,也不是平面地罗列人物的英雄事迹,而是聚焦人物丰富的人性、杰出的艺术才华以及斗争的坚定性,用新的史料、新的视角表现出人物闪光的人格魅力,挖掘出人物身上的文化价值,反衬他们为了革命牺牲自我的崇高精神。他们是英雄,但影片没有用套路化的英雄叙事,而是逐层展开他们从底层文士成为革命战士的心灵历程,这个寻觅的过程比其他作品更集中更细致。举全身而自燃,这是他们共同的革命品格。瞿秋白的俄语水平全国数一数二,印章、书画、医学、文学,多才多艺,温润儒雅。恽代英的领导才能和文采,张太雷的外交能力和识人的眼光,这些在电影中都有所表现。编导寻找对现实有震撼力的引燃点,将英雄戏写成文戏,并以此来激发起当代观众的崇拜感。这部电影承继了传记电影“以英雄崇拜为故事的核心,传主的形象占有突出的位置”的传统,以先烈的人格魅力映照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在对历史的审视中,也显出深度。据编导说,这部电影中,有三分之二的情节和细节是第一次出现在作品中,人是熟悉的,但鲜活的情节对观众来说是陌生的,情节的新鲜感能激发起观众的观影欲望。
三、诗化的浪漫演绎,有温度的细节镜头
这部电影与话剧《雨花台》中表现恽代英的角度不完全一样,不是着力于表现斗争的腥风血雨,而是用大量诗意化的手法,将百年生活与当代人的情感拉近,使革命先驱的故事不再是纪念馆中的遥远的历史故事。
对人物和场景进行诗意化处理。编导努力实现历史资料最大化的艺术转换,大量运用了诗句、文句形成台词的诗化风格。如瞿秋白,突出他言语的文采,他哪怕在与敌人的斗争中,也出口成章,充满诗意。他喜欢小鸟和爬藤植物,喜欢写字、写文、刻章,表现了他对生命的热爱,他和爱妻杨之华分别时,每人分几本空白的日记本,以便写下心里话,日后相见再看。这些浪漫的举动都会触动当代人的心灵。他在狱中的文化行为使残酷的空间有了生机。
这部电影的背景和光影的营造与《秋之白华》也有异曲同工之妙。瞿秋白牺牲一场戏,是电影的高潮,也是最令人感动的一场戏。绿草、野花、鸟和蜜蜂,这些美好的场景营造了人物为了追求信仰,坦然面对生死的精神情怀,在悲壮美好的场面中,观众感觉到人物精神的永生。恽代英被捕后的空镜画面也很感人。虚拟背景的拍摄和特效合成技术的运用创作了影像的诗意化的空间。
影片结尾在《国际歌》响亮的人声中,剪辑了“三杰”的影像,震撼人心,令观众感动。革命历史题材的艺术创作,既要尊重历史,也要根据当代人的主观审美标准去组织历史和评价历史,电影的创作,实际上是创作者与意识形态不断谈判的过程,也是适应观众审美力不断变化的过程。电影艺术家必须跟上时代的节奏,银幕没有藏拙之地。
有温度的细节镜头。在电影中有不少有温度的细节镜头。瞿秋白与鲁迅一家的交往戏份虽不多,但有不少细节镜头表现了他们关系的温度。特别是深夜躲避追捕的一场戏,瞿秋白夫妇分别敲门进鲁迅家,打地铺、喝黄酒的镜头,把彼此之间的友谊表现得很充分。在瞿秋白和杨之华的感情戏中,送花的细节也令人动情,秋白先想买玫瑰花,但因为钱不够,就用蓝铃花替代,蓝铃花也是爱情花,杨之华满意的表情特写,诠释了真挚的大爱情怀。这些带着温度的细节镜头展现出人物个性的弧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