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故事的主角——网易云音乐,上限仅四年,浑身就已经被贴满了:用户量超过3亿,估值达80亿元,最受欢迎的App,市场占有率上升最快的音乐播放器等等耀眼的标签。
但这些标签的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用户和产品逻辑,网易云音乐又有哪些不为人知的小秘密和小细节?
在音乐播放软件一片红海、资源弱势的情况下,网易云音乐又是是怎样从无到有俘获3亿用户的呢?
没有曲库资源的优势,那就让现有的音乐被更多人听到。
网易云音乐根据用户的听歌习惯,通过算法来推荐用户喜欢的歌曲,做到千人千面。用户听歌越多,算法就能推荐得更精准。如此,随着平台用户的增加,形成良性循环。
但这也有弊端,同一类型歌曲长期下来会造成审美疲劳,难以保持兴奋感,如果用户想要换口味,就需要主动调教。更何况听歌很依赖场景,工作、睡前、运动时听的风格都可能不一样,算法难以根据场景来判断。如果能增加主动切换场景推荐歌单,或许体验能更好一些。
得益于个性化推荐,网易云音乐让曲库得以充分利用,很多用户从云音乐听到了从未听过的小众歌曲,喜欢上这些歌曲,并成为云村一员。
一边是靠算法推荐让音乐充分利用,另一边则是靠发动用户的力量创作歌单来让用户之间产生联系。
社区需要用户来创造内容。音乐社交基于音乐,但音乐创作是有一定门槛的,无法让用户全民参与。而选择音乐却是每一位听歌者能做的,也就是创建歌单。
但这种积极的氛围却不是那么容易建立,需要合理地制定规则、合理地运营引导。
同时对外邀请行业内资深专家、独立音乐人、乐评人等。
好妹妹乐队还没知名度时,网易云音乐就在云村推荐其新专辑,邀请好妹妹上云音乐的视频节目“超级面对面”,在高校圈做大规模宣传,在北京大学做“好妹妹脱口秀”等。
这些措施沉淀了一批真实用户,为社区氛围的形成打下基础。
这种运营能力虽然看似简单,但背后需要非常考验一家公司的能力,用户咨询一旦增多,回复的速度就会变慢,但客服人员不能无节制的增加,如何调配规则,利用有限的资源保证执行力,对团队能力就是一种考验。
在云音乐App中,除了云音乐客服外,还有各开发组账号,当用户有问题需要反馈时,可以选择对应的开发组进行咨询,沟通效率有效的提高,对公司客服部的压力也相应减轻。
从传统互联网时代使用音乐软件过来的人已经对竞品形成一定的品牌忠诚度,网易云音乐上线时选择年轻人群体作为主要推广对象,年轻人群体一部分是学生,一部分是普通上班族。
网易云音乐从2014年开始在大学举办校园歌手大赛,通过有趣、创新的互动形式在大学生群体迅速引爆。据网易科技报道,第一届校园歌手大赛有3万人参加总决赛抢票活动,并拉动近10万朋友帮助抢票,争夺4000个稀缺观众席位。
2016年的第三届大赛,海选全程在线上投票选出,通过百万大奖的噱头吸引用户参与。网友每投1票,就可以获得1次免费抽奖机会,奖品包括华为P9、漫步者音箱等,这对于大学生的吸引力还是很足的。
在推广上,还充分利用学生资源,以实习机会、聘书证明、资金等好处吸引学生担任校园大使,为大赛在校园宣传。
在吸引选手报名上,除了常规的奖金外,获奖选手还能获得网易云音乐平台官方资源曝光机会、官方制作专辑的推广,与知名艺人导师一起学习合作,甚至有机会和唱片公司签约。
当然,选手也有一定的限制。从限制条件可以看出,举办歌手大赛另一个重要的目的是为了获取更多的原创音乐、歌手资源。
第三届网易云音乐全国校园歌手大赛参赛选手限制条件。
网易云音乐还在在高校举办云音乐校园开放日活动,让音乐人与歌迷互动,并用在App内抢免费票的方式吸引用户参与。
(3)与Uber合作,通过手机客户端进入网易云音乐活动页面,邀请好友下载网易云音乐即可获得Uber打车软件现金抵用券。邀请1位新用户送30元抵用券,邀请3位新用户送50元抵用券,邀请5位新用户送80元抵用券。
4、与美特斯邦威合作创意作品——歌曲主题个性内裤。十款印有网易云音乐LOGO和二维码,以《小苹果》、《倍儿爽》、《忐忑》等歌曲为主题的个性内裤由男女模特在线下实体店秀出。用户只需用手机扫描内裤上的二维码,即可连接至网易云音乐,播放对应的音乐曲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