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经典——黄檗禅师《传心法要》全集,及裴休相国《传心偈》原文译文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2024.08.26广西

《黄檗禅师传心法要》,又作《断际禅师传心法要》、或《断际心要》,其与《黄檗断际禅师宛陵录》,皆为黄檗希运断际禅师所阐示的禅门要谛,二者皆由唐朝名相裴休居士,收录在《钟陵绿》(钟陵录)、《宛陵绿》(宛陵录)。后人整编进《传心法要》。其内容简捷明了、直指人心,乃禅宗不可多得的经典名著。

《传心法要》乃黄檗希运禅师语录。黄檗,别名黄櫱、黄檗希运,号称黄櫱禅师,是唐代靖州鹫峰(今江西省宜丰县黄檗山)大乘佛教高僧。禅师幼年出家,后四处云游参禅,终于大开圆解,为百丈怀海所印证,然后在黄檗山大弘禅法,其弟子临济义玄创立临济宗,临济禅法后传到日本、高丽、越南,今天乃至遍及世界各地,使佛门心法名扬天下、历久不衰,实为黄檗大师之杰出贡献。

《传心法要》

唐·黄檗禅师讲述

唐·裴休集并序

有大禅师,法讳希运,住洪州高安县黄檗山鹫峰下,乃曹溪六祖之嫡孙,西堂百丈之法嗣。独佩最上乘离文字之印,唯传一心,更无别法。心体亦空,万缘俱寂,如大日轮升虚空中,光明照耀,淨无纤埃。证之者,无新旧,无浅深;说之者,不立义解,不立宗主,不开户牖;直下便是,动念即乖,然后为本佛。故其言简,其理直,其道峻,其行孤。四方学徒望山而趋,睹相而悟,往来海众常千余人。予会昌二年廉于钟陵,自山迎至州,憩龙兴寺,旦夕问道。大中二年廉于宛陵,复去礼迎至所部,安居开元寺,旦夕受法,退而记之,十得一二,佩为心印,不敢发扬。今恐入神精义不闻于未来,遂出之,授门下僧太舟法建,归旧山之广唐寺,问长老法众,与往日常所亲闻,同异如何也?

时,唐大中十一年十月初八日序

《传心法要·钟陵录》

师谓休曰:

诸佛与一切众生,唯是一心,更无别法。

此心无始以来,不曾生,不曾灭,

不青不黄,无形无相,不属有无,不计新旧,非长非短,非大非小,

超过一切限量、名言、踪迹、对待。

当体便是,动念即乖。犹如虚空,无有边际,不可测度。

唯此一心即是佛,佛与众生更无别异。

但是众生著相外求,求之转失,使佛觅佛,将心捉心,穷劫尽形终不能得。不知息念忘虑,佛自现前。

此心即是佛,佛即是众生。

为众生时此心不减,为诸佛时此心不添。

乃至六度万行河沙功德,本自具足,不假修添,乃遇缘即施,缘息即寂。若不决定信此是佛,而欲著相修行以求功用,皆是妄想,与道相乖。

此心即是佛,更无别佛,亦无别心。

此心明淨,犹如虚空,无一点相貌。

举心动念,即乖法体,即为著相,无始以来无著相佛。

修六度万行欲求成佛,即是次第,无始以来无次第佛。

但悟一心,更无少法可得,此即真佛。

佛与众生,一心无异,犹如虚空无杂无坏。如大日轮照四天下,日升之时,明遍天下,虚空不曾明;日没之时,暗遍天下,虚空不曾暗。明暗之境自相凌夺,虚空之性廓然不变,佛及众生心亦如此。若观佛作清淨光明解脱之相,观众生作垢浊暗昧生死之相,作此解者,历恆河沙劫,终不得菩提,为著相故。唯此一心,更无微尘许法可得,即心是佛。

如今学道人,不悟此心体,便于心上生心,向外求佛,著相修行,皆是恶法,非菩提道。供养十方诸佛,不如供养一个无心道人。何故?无心者,无一切心也。如如之体,内如木石不动不摇,外如虚空不塞不碍,无能所,无方所,无相貌,无得失。趋者不敢入此法,恐落空无栖泊处故,望崖而退,例皆广求知见,所以求知见者如毛,悟道者如角。

文殊当理,普贤当行。理者真空无碍之理,行者离相无尽之行。观音当大慈,势至当大智,维摩者淨名也。淨者性也,名者相也,性相不异,故号淨名。诸大菩萨所表者,人皆有之,不离一心,悟之即是。今学道人,不向自心中悟,乃于心外著相取境,皆与道背。

恆河沙者,佛说是沙,诸佛菩萨、释梵诸天,步履而过,沙亦不喜;牛羊虫蚁,践踏而行,沙亦不怒;珍宝馨香,沙亦不贪;粪尿臭秽,沙亦不恶。此心即无心之心,离一切相,众生诸佛更无差别。但能无心,便是究竟。学道人若不直下无心,累劫修行终不成道,被三乘功行拘系,不得解脱。

然证此心有迟疾,有闻法一念便得无心者,有至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乃得无心者;有至十地乃得无心者。长短得无心者,乃至更无可修可证,实无所得,真实不虚。一念而得,与十地而得者,功用恰齐,更无深浅,只是历劫枉受辛勤耳。造恶造善皆是著相,著相造恶枉受轮回,著相造善枉受劳苦,总不如言下便自认取本法。此法即心,心外无法;此心即法,法外无心。心自无心,亦无无心者。将心无心,心却成有,默契而已,绝诸思议,故曰言语道断,心行处灭。

此心是本源清淨佛,人皆有之,蠢动含灵与诸佛菩萨,一体不异。只为妄想分别,造种种业。果本佛上实无一物,虚通寂静,明妙安乐而已。深自悟入,直下便是,圆满具足,更无所欠。纵使三祇劫精进修行,历诸地位,及一念证时,只证元来,自佛向上更不添得一物;却观历劫功用,总是梦中妄为。

故如来云:“我于阿耨菩提实无所得,若有所得,燃灯佛则不与我授记”。

又云:“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菩提”。即此本源清淨心,与众生诸佛,世界山河,有相无相,遍十方界,一切平等,无彼我相。此本源清淨心,常自圆明遍照,世人不悟,只认见闻觉知为心,为见闻觉知所覆,所以不睹精明本体。但直下无心,本体自现,如大日轮升于虚空,遍照十方更无障碍。

故学道人唯认见闻觉知施为动作,空却见闻觉知,即心路绝无入处,但于见闻觉知处认本心。然本心不属见闻觉知,亦不离见闻觉知;但莫于见闻觉知上起见解,亦莫于见闻觉知上动念,亦莫离见闻觉知觅心,亦莫捨见闻觉知取法。不即不离,不住不著,纵横自在,无非道场。

世人闻道,诸佛皆传心法,将谓心上别有一法可证可取,遂将心觅法。不知心即是法,法即是心;不可将心更求于心,历千万劫终无得日,不如当下无心,便是本法。如力士迷额内珠,向外求觅,周行十方终不能得。智者指之,当时自见本珠如故。故学道人迷自本心,不认为佛,遂向外求觅,起功用行,依次第证,历劫勤求永不成道。不如当下无心,决定知一切法,本无所有,亦无所得,无依无住,无能无所,不动妄念,便证菩提。及证道时,只证本心,佛历劫功用,并是虚修。如力士得珠时,只得本额珠,不关向外求觅之力。故佛言:“我于阿耨菩提实无所得”。恐人不信,故引五眼所见,五语所言,真实不虚,是第一义谛。

学道人莫疑四大为身,四大无我,我亦无主,故知此身无我亦无主。五阴为心,五阴无我亦无主,故知此心无我亦无主。六根、六尘、六识和合生灭亦复如是。十八界既空,一切皆空,唯有本心荡然清淨。有识食、有智食;四大之身,饥疮为患,随顺给养,不生贪著,谓之智食;恣情取味,妄生分别,唯求适口,不生厌离,谓之识食。

声闻者,因声得悟,故谓之声闻。但不了自心,于声教上起解,或因神通,或因瑞相,言语运动,闻有菩提涅槃,三僧祇劫修成佛道,皆属声闻道,谓之声闻佛。唯直下顿了自心,本来是佛,无一法可得,无一行可修,此是无上道,此是真如佛。学道人,只怕一念有,即与道隔矣。念念无相,念念无为,即是佛。学道人,若欲得成佛,一切佛法总不用学,唯学无求无著。无求即心不生,无著即心不灭,不生不灭即是佛。八万四千法门,对八万四千烦恼,只是教化接引门。本无一切法,离即是法,知离者是佛。但离一切烦恼,是无法可得。

学道人若欲得知要诀,但莫于心上著一物,言佛真法身犹若虚空,此是喻法身即虚空,虚空即法身。常人谓法身遍虚空处,虚空中含容法身,不知法身即虚空,虚空即法身也。若定言有虚空,虚空不是法身;若定言有法身,法身不是虚空;但莫作虚空解,虚空即法身;莫作法身解,法身即虚空。虚空与法身无异相,佛与众生无异相,生死与涅槃无异相,烦恼与菩提无异相;离一切相即是佛。凡夫取境,道人取心,心境双忘,乃是真法。忘境犹易,忘心至难;人不敢忘心,恐落空无捞摸处,不知空本无空,唯一真法界耳。

此灵觉性,无始以来,与虚空同寿,未曾生未曾灭,未曾有未曾无,未曾秽未曾淨,未曾喧未曾寂,未曾少未曾老;无方所无内外,无数量无形相,无色象无音声;不可觅不可求,不可以智慧识,不可以言语取,不可以境物会,不可以功用到,诸佛菩萨与一切蠢动含灵,同此大涅槃性。性即是心,心即是佛,佛即是法。一念离真,皆为妄想。不可以心更求于心,不可以佛更求于佛,不可以法更求于法,故学道人直下无心,默契而已,拟心即差,以心传心,此为正见。慎勿向外逐境,认境为心,是认贼为子。为有贪嗔痴,即立戒定慧;本无烦恼,焉有菩提?故祖师云:“佛说一切法,为除一切心;我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本源清淨佛上,更不著一物。譬如虚空,虽以无量珍宝庄严,终不能住;佛性同虚空,虽以无量功德智慧庄严,终不能住;但迷本性,转不见耳。所谓心地法门,万法皆依此心建立。遇境即有,无境即无,不可于淨性上转作境解。所言定慧,鉴用历历,寂寂惺惺,见闻觉知,皆是境上作解,暂为中下根人说即得。若欲亲证,皆不可作如此见解,尽是境法有没处,没于有地,但于一切法不作有无见,即见法也。

九月一日,师谓休曰:自达摩大师来于中国,唯说一心,唯传一法。以佛传佛,不说余佛;以法传法,不说余法。法即不可说之法,佛即不可取之佛,乃是本源清淨心也。唯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般若为慧,此慧即无相本心也。

凡夫不趣道,唯恣六情,乃行六道。学道人一念计生死,即落魔道;一念起诸见,即落外道;见有生,趣其灭,即落声闻道;不见有生,唯见有灭,即落缘觉道。法本不生,今亦无灭,不起二见,不厌不忻,一切诸法唯是一心,然后乃为佛乘也。

凡夫皆逐境生心,心遂忻厌,若欲无境,当忘其心。心忘即境空,境空即心灭。若不忘心而但除境,境不可除,只益纷扰。故万法唯心,心亦不可得,复何求哉?

故学般若人,不见有一法可得,绝忆三乘,唯一真实,不可证得。谓我能证能得,皆增上慢人。法华会上拂衣而去者,皆斯徒也。故佛言:“我于阿耨菩提实无所得”,默契而已。

凡人临欲终时,但观五蕴皆空,四大无我,真心无相,不去不来,生时性亦不来,死时性亦不去。湛然圆寂,心境一如,但能如是直下顿了,不为三世所拘系,便是出世人也。切不得有分毫趣向,若见善相诸佛来迎,及种种现前,亦无心随去;若见恶相种种现前,亦无心怖畏。但自忘心,同于法界,便得自在,此即是要节也。

十月八日,师谓休曰:言化城者,二乘及十地等妙二觉,皆是权立接引之教,并为化城。言宝所者,乃真心本佛自性之宝。此宝不属情量,不可建立,无佛无众生,无能无所,何处有城?若问此既是化城,何处为宝所?宝所不可指,指即有方所,非真宝所也。故云在近而已,不可定量言之,但当体会契之即是。

言阐提者,信不具也,一切六道众生,乃至二乘,不信有佛果,皆谓之断善根阐提。菩萨者,深信有佛法,不见有大乘小乘,佛与众生同一法性,乃谓之善根阐提。大抵因声教而悟者,谓之声闻;观因缘而悟者,谓之缘觉,若不向自心中悟,虽至成佛,亦谓之声闻佛。

学道人多于教法上悟,不于心法上悟,虽历劫修行,终不是本佛。若不于心法上悟,而教法上悟者,即轻心重教,遂成逐块,忘于本心。但契本心,不用求法,心即法也。

凡人多为境碍心,事碍理,常欲除境以安心,摒事以存理;不知乃是心碍境,理碍事;但令心空境自空,但令理寂事自寂,勿倒用心也。凡人多不肯空心,恐落于空,不知自心本空。愚人除事不除心,智者除心不除事。菩萨心如虚空,一切俱捨,所作福德皆不贪著。然捨有三等:内外身心一切俱捨,犹如虚空无所取著,然后随方应物,能所皆忘,是为大捨;若一边行道布施,一边旋捨,无希望心,是为中捨;若广修众善,有所希望,闻法知空,遂乃不著,是为小捨。大捨如火烛在前,更无迷悟;中捨如火烛在傍,或明或暗;小捨如火烛在后,不见坑阱。故菩萨心如虚空,一切俱捨。过去心不可得,是过去捨;现在心不可得,是现在捨;未来心不可得,是未来捨;所谓三世俱捨。

自如来付法迦叶以来,以心印心,心心不异。印著空即印不成文,印著物即印不成法,故以心印心,心心不异。能印所印,俱难契会,故得者少。然心即无心,得即无得。

佛有三身:法身说自性虚通法,报身说一切清淨法,化身说六度万行法。法身说法,不可以言语、音声、形相、文字而求;无所说,无所证,自性虚通而已。故曰:“无法可说,是名说法”。报身、化身皆随机感现,所说法亦随事应根以为摄化,皆非真法。故曰:“报化非真佛,亦非说法者”。

所言“本是一精明,分为六和合”。一精明者,一心也;六和合者,六根也。此六根各与尘合:眼与色合,耳与声合,鼻与香合,舌与味合,身与触合,意与法合。中间生六识,为十八界。若了十八界无所有,束六和合为一精明。一精明者,即心也。学道人皆知此,但不能免作一精明六和合解,遂被法缚,不契本心。

如来现世,欲说一乘真法,则众生不信兴谤,没于苦海;若都不说,则堕悭贪,不为众生普捨妙道,遂设方便说有三乘。乘有大小,得有浅深,皆非本法,故云:“唯有一乘道,馀二则非真”。然终未能显一心法,故召迦叶同法座,别付一心,离言说法,此一枝法令别行,若能契悟者,便至佛地矣!

问:如何是道,如何修行?

师云:道是何物,汝欲修行?

问:诸方宗师相承,参禅学道如何?

师云:接引钝根人语,未可依凭。

云:此既是接引钝根人语,未审接上根人复说何法?

师云:若是上根人,何处更就人觅他?自己尚不可得,何况更别有法当情?不见教中云“法法何状”?

云:若如此,则都不要求觅也。

师云:若与么则省心力。

云:如是,则浑成断绝,不可是无也。

师云:阿谁教他无?他是阿谁,你拟觅他?

云:既不许觅,何故又言莫断他?

师云:若不觅即便休,谁教你断?你见目前虚空作么生断他?

云:此法可得便同虚空否?

师云:虚空早晚向你道有同有异,我暂如此说,你便向这裡生解。

云:应是不予人生解耶?

师云:我不曾障你,要且解属于情,情生则智隔。

云:向这裡莫生情是不?

师云:若不生情,阿谁道是?

问:才向和尚处发言,为甚麽便言话堕?

师云:汝自是不解语人,有甚么堕负?

问:向来如许多言说,皆是抵敌语,都未曾有实法指示于人?

师云:实法无颠倒,汝今问处自生颠倒,觅甚么实法?

云:既是问处自生颠倒,和尚答处如何?

师云:你且将镜照面自看,莫管他人。

又云:只如个痴狗相似,见物动处便吠,风吹草木也不别。

问:从上来皆云“即心是佛”,未审即哪个心是佛?

师云:你有几个心?

云:为复即凡心是佛、即圣心是佛?

师云:你何处有凡圣心耶?

云:即今三乘中说有凡圣,和尚何得言无?

师云:三乘中分明向你道“凡圣心是妄”,你今不解,返执为有,将空作实,岂不是妄?妄故迷心,汝但除却凡情圣境,心外更无别佛。祖师西来,直指一切人全体是佛,汝今不识,执凡执圣,向外驰骋,还自迷心,所以向汝道“即心是佛”。一念情生即堕异趣,无始以来不异今日,无有异法,故名成等正觉。

云:和尚所言“即”者,是何道理?

师云:觅什么道理?才有道理便即心异。

云:前言无始以来,不异今日,此理如何?

师云:只为觅故,汝自异他;汝若不觅,何处有异?

云:既是不异,何更用说“即”?

师云:汝若不认凡圣,阿谁向汝道“即”?即若不即,心亦不心,可中心即俱忘,阿你更拟向何处觅去?

问:妄能障自心,未审而今以何遣妄?

师云:起妄遣妄亦成妄,妄本无根,只因分别而有。你但于凡圣两处情尽,自然无妄,更拟若为遣他?都不得有纤毫依执,名为我捨两臂必当得佛。

云:既无依执,当何相承?

师云:以心传心。

云:若心相传,云何言心亦无?

师云:不得一法,名为传心。若了此心,即是无心无法。

云:若无心无法,云何名传?

师云:汝闻道传心,将谓有可得也,所以祖师云:“认得心性时,可说不思议,了了无所得,得时不说知”。此事若教汝会,何堪也?

问:只如目前虚空,可不是境,岂无指境见心乎?

师云:什么心教汝向境上见,设汝见得,只是个照境底心。如人以镜照面,纵然得见眉目分明,元来只是影像,何关汝事?

云:若不因照,何时得见?

师云:若也涉因,常须假物,有什么了时?汝不见他向汝道“撒手赐君无一物,徒劳谩说数千般”。

云:他若识了,照亦无物耶?

师云:若是无物,更何用照?你莫开眼寐语去。

上堂云:百种多知,不如无求最第一也。道人是无事人,实无许多般心,亦无道理可说。无事散去!

问:如何是世谛?

师云:说葛藤作什么?本来清淨,何假言说问答?但无一切心,即名无漏智。汝每日行住坐卧一切言语,但莫著有为法,出言瞬目,尽同无漏。如今末法向去,多是学禅道者,皆著一切声色,何不与我心心同虚空去,如枯木石头去,如寒灰死火去,方有少分相应。若不如是,他日尽被阎老子拷你在。你但离却有无诸法,心如日轮常在虚空,光明自然不照而照,不是省力底事?至此之时无栖泊处,即是行诸佛行,便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此是你清淨法身,名为阿耨菩提。若不会此意,纵你学得多知,勤苦修行,草衣木食,不识自心,尽名邪行,定作天魔眷属。如此修行,当复何益?

志公云:“佛本是自心作,哪得向文字中求?”饶你学得三贤四果、十地满心,也只是在凡圣中坐。不见道:“诸行无常,是生灭法”。“势力尽,箭还坠,招得来生不如意。争似无为实相门,一超直入如来地”。为你不是与么人,须要向古人建化门广学知解。

志公云:“不逢出世明师,枉服大乘法药”。你如今一切时中行住坐卧,但学无心,久久须实得。为你力量小,不能顿超。但得三年、五年或十年,须得个入头处自然会去。为汝不能如是,须要将心学禅学道,佛法有甚么交涉?故云:“如来所说皆为化人”。如将黄叶为金,止小儿啼,决定不实。若有实得,非我宗门下客,且与你本体有甚交涉?故经云:“实无有少法可得,名为阿耨菩提”。若也会得此意,方知佛道、魔道俱错。本来清淨皎皎地,无方圆,无大小,无长短等相,无漏无为,无迷无悟,“了了见无一物,亦无人,亦无佛,大千沙界海中沤,一切圣贤如电拂”;一切不如心真实,法身从古至今,与佛祖一般,何处欠少一毫毛?既会如是意,大须努力,尽今生去,出息不保入息。

问:六祖不会经书,何得传衣为祖?秀上座是五百人首座,为教授师,讲得三十二本经论,云何不传衣?

师云:为他有心,是有为法,所修所证,将为是也,所以五祖付六祖。

六祖当时只是默契,得密授如来甚深意,所以付法予他。汝不见道:“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若会此意,方名出家儿,方好修行。若不信,云何明上座走来大庾岭头寻六祖,六祖便问:“汝来求何事?为求衣?为求法?”

明上座云:“不为衣来,但为法来。”

六祖云:“汝且暂时敛念,善恶都莫思量。”明乃秉语。

六祖云:“不思善,不思恶,正当与么时,还我明上座父母未生时面目来。”

明于言下忽然默契,便礼拜云:“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某甲在五祖会中,枉用三十年功夫,今日方省前非。”

六祖云:“如是!”到此之时,方知祖师西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在言说。岂不见阿难问迦叶云:“世尊传金襴外,别传何法?”迦叶召阿难,阿难应:“诺!”迦叶云:“倒却门前刹竿著。”此便是祖师之标榜也。甚生阿难三十年为侍者,只为多闻智慧,被佛诃云:“汝千日学慧,不如一日学道。若不学道,滴水难消。”

问:如何得不落阶级?

师云:但终日吃饭,未曾咬著一粒米;终日行,未曾踏著一片地。与么时无人、我等相,终日不离一切事,不被诸境惑,方名自在人。更时时念念不见一切相,莫认前后三际,前际无去,今际无住,后际无来。安然端坐,任运不拘,方名解脱。努力!努力!此门中千人万人,只得三个五个,若不将为事,受殃有日在,故云:“著力今生须了却,谁能累劫受余殃。”

《传心法要·宛陵录》

《黄檗断际禅师宛陵录》

云:若如此十方诸佛出世,说于何法?师云:十方诸佛出世,只共说一心法,所以佛密付与大迦叶。此一心法体,尽虚空遍法界,名为诸佛理。论这个法,岂是汝于言句上解得他?亦不是于一机、一境上见得他,此意唯是默契得。这一门名为无为法门,若欲会得,但知无心、忽悟即得。若用心拟学取,即转远去。若无歧路心、一切取舍心,心如木石,始有学道分。

云:如今现有种种妄念,何以言无?师云:妄本无体,即是汝心所起。汝若识心是佛,心本无妄,那得起心更认于妄?汝若不生心动念,自然无妄。所以云“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

云:今正妄念起时,佛在何处?师云:汝今觉妄起时,觉正是佛。可中若无妄念,佛亦无。何以如此?为汝起心作佛见,便谓有佛可成;作众生见,便谓有众生可度。起心动念,总是汝见处;若无一切见,佛有何处所?如文殊才起佛见,便贬向二铁围山。

云:今正悟时,佛在何处?师云:问从何来?觉从何起?语默动静,一切声色尽是佛事,何处觅佛?不可更头上安头,嘴上加嘴。但莫生异见,山是山,水是水,僧是僧,俗是俗,山河、大地、日月、星辰总不出汝心,三千世界,都来是汝个自己,何处有许多般?心外无法,满目青山。虚空世界,皎皎地无丝发许,与汝作见解,所以一切声色,是佛之慧目。法不孤起,仗境方生,为物之故,有其多智。终日说何曾说,终日闻何曾闻,所以释迦四十九年说,未曾说着一字。

云:若如此,何处是菩提?师云:菩提无是处。佛亦不得菩提,众生亦不失菩提,不可以身得,不可以心求,一切众生即菩提相。

祖师云:“真性心地藏,无头亦无尾,应缘而化物,方便呼为智”。若不应缘之时,不可言其有无,正应之时亦无踪迹。既知如此,如今但向无中栖泊,即是行诸佛路。

经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一切众生轮回生死者,意缘走作。心于六道不停,致使受种种苦。

净名云:“难化之人,心如猿猴,故以若干种法制御其心,然后调伏”。所以“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故知一切诸法皆由心造,乃至人、天、地狱、六道、修罗尽由心造。如今但学无心,顿息诸缘,莫生妄想分别,无人无我,无贪嗔,无憎爱,无胜负,但除却如许多种妄想,性自本来清净,即是修行菩提法佛等。若不会此意,纵你广学、勤苦修行、木食草衣,不识自心,皆名邪行!尽作天魔、外道、水、陆诸神。如此修行,当复何益

志公云,“本体是自心作,那得文字中求?”如今但识自心,息却思维,妄想尘劳自然不生。

净名云:“唯置一床,寝疾而卧,心不起也。如人卧疾,攀缘都息,妄想歇灭,即是菩提”。如今若心里纷纷不定,任你学到三乘、四果、十地诸位,合杀只向凡圣中坐。诸行尽归无常,势力皆有尽期。犹如箭射于空,力尽还坠,却归生死轮回。如斯修行,不解佛意,虚受辛苦,岂非大错!志公云,“未逢出世明师,枉服大乘法药”。如今但一切时中行住坐卧,但学无心,亦无分别,亦无依倚,亦无住著,终日任运腾腾,如痴人相似,世人尽不识你,你亦不用教人识不识,心如顽石头,都无缝罅,一切法透汝心不入,兀然无著,如此始有少分相应。透得三界境过,名为佛出世。不漏心相,名为无漏智。不作人天业,不作地狱业,不起一切心,诸缘尽不生,即此身心是自由人。不是一向不生,只是随意而生,经云:“菩萨有意生身”是也。忽若未会无心,着相而作者,皆属魔业,乃至作净土佛事,并皆成业,乃名佛障。障汝心故,被因果管束,去住无自由分!所以菩提等法,本不是有,如来所说,皆是化人。犹如黄叶为金,权止小儿啼故。“实无有法,名阿耨菩提”。如今既会此意,何用区区?但随缘消旧业,更莫造新殃,心里明明。所以旧时见解总须舍却,

净名云:“除去所有”,法华云:“二十年中常令除粪”,只是除去心中作见解处,

又云:“蠲除戏论之粪”。所以如来藏本自空寂,并不停留一法,故经云“诸佛国土亦复皆空”。若言佛道是修学而得,如此见解全无交涉。或作一机一境扬眉动目袛对相当,便道契会也、得证悟禅理也,忽逢一人不解,便道都无所知,对他若得道理,心中便欢喜;若被他折伏不如他,便即心怀惆怅,如此心意学禅,有何交涉?任汝会得少许道理,只得个心所法,禅道总没交涉!所以达摩面壁,都不令人有见处。

故云:“忘机是佛道,分别是魔境”。此性纵汝迷时亦不失,悟时亦不得,天真自性,本无迷悟,尽十方虚空界,元来是我一心体。纵汝动用造作,岂离虚空?虚空本来无大无小、无漏无为、无迷无悟,“了了见,无一物,亦无人,亦无佛”。绝纤毫的量,是无依倚、无粘缀,一道清流,是自性无生法忍,何有拟议?真佛无口,不解说法,真听无耳,其谁闻乎?珍重!师本是闽中人,幼于本州黄檗山出家,额间隆起如珠,音辞朗润,志意冲澹,后游天台,逢一僧如旧识,乃同行,属涧水暴涨,师倚杖而止,其僧率师同过,师云:“请兄先过”。其僧即浮笠于水上便过。师云:“我却共过稍子作队,悔不一棒打杀!”有僧辞归宗,宗云:“往甚处去?”

THE END
1.溶解造句6、萃取物质,溶于酒精,其他溶解物,不易挥发的乙醚. 7、在清结剂中使用聚乙二醇是为了溶解油脂,同时67、然豁达能溶解恩怨,化干戈为玉帛,消灾难于须弥之间。 68、草酸可用来除锈。并且生成的酸式草酸盐https://www.hao86.com/zaoju_view_9b859343ac9b8593/
2.碱性营养湖关于碱性营养湖介绍1、 碱性营养湖 碱性营养湖多含OH-,pH值为9.0以上,而与碱性物质含量无关。2、这种湖在非洲中央地沟带以及其他大陆内部的干旱地区均可见到。3、碱性的产生是基于Na2CO3的解离。4、据报道,这种湖中的生物种类较少,有蓝藻类〔例如节旋藻属(Arthrospira)〕、轮虫类,Clarias和Tila-pia等鱼类。关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1187749125873777419.html
3.大鲵人工繁殖规模化的生产关(娃娃鱼)简介大鲵人工繁殖的难题是:亲体培育性成熟率低和质量差。因此,笔者深入研究大鲵的生态学和发育生物学,发现了大鲵性成熟率的根本原因是养源水中的元素断层,微量藻相偏低。所以,亲体培育过程中。水中元素不被断层和温度调控、微量藻相提高及pH值的维护是开展大鲵人工繁殖规模化生产的关键。 大鲵养殖与生物链的互动 水https://www.jhdy839iwu.cn/niu-yang-yang-zhi-zi-xun/392505.html
4.化学狐中文名称: 环索奈德 英文名称: Ciclesonide 中文别名: 环索奈德; 环索乃德; 英文别名: Ciclesonide; Ciclesonide(RPR251526); Ciclesonide containing impurity A CRS; Ciclesonide CRS; Zetonna; 密度: 1.23±0.1 g/cm3(Predicted) 熔点: 202-209?C 沸点: 665.0±55.0 °C(Predicted) 闪点: 210°C 警示词https://www.chemicalfox.com/cas126544-47-6page1.html
5.齊物論釋:章氏叢書·齊物論釋形而不化以待尽效物而动曰夜无隙而不知其所终薰然某成形知命不能规乎某前韭以是日徂此所引者乃仲尼说明言死生有待谁谓孔庄二哲不达缘生特无十二种名号耳然恢庚桑楚篇云有生飘也披然曰移是请尝言移是是以生为本前有之生也以知为师无朋行识二支通得云知因以乘是非因识以起彼此之见则心物宛殊矣https://ctext.org/wiki.pl?if=gb&chapter=993219&remap=gb
6.唯识三十颂讲记唯识法相五、待众缘:种子生现行,必待众缘和合。种子的功能虽是任运而转,但法不孤起,有了种子的因缘,尚须待增上等诸缘的和合,方能起现行生果。这是简除外道等自然因恒能生果,或小乘有部的缘体恒有(倘缘体恒有,亦应恒时生果,如此于理有违。)同时显示所待的缘不是恒有,故一切种子之果,不是恒时显生。 http://www.fjzjg.com/files/article/fulltext/0/401.html
7.我国典型金属间化合物基高温结构材料的研究进展与应用高通量研究方法开始被用于研究合金化元素对Nb-Si基高温合金组织及性能的影响,如采用高通量方法研究了Ti、Al元素的合金化作用,发现在多元合金体系中加入9.5%的Ti使α-Nb5Si3开始转变为γ-Nb5Si3,当Ti含量为22.6%时,组织中硅化物全部转变为γ-Nb5Si3;当Al含量达到4.5%时,组织中α-Nb5Si3完全转变为γ-Nb5Si3http://www.corrdata.org.cn/dhTJDAOHANG/fhjs/jishuyingyong/2019-09-16/175222.html
8.2023年暨南大学724中医基础综合考研试题试卷(A卷完整版)3、六腑之中,具有受盛化物、泌别清浊功能的是() A.胃B.大肠C.小肠D.三焦 4、在体合皮、其华在毛的脏腑是() A.心B.肝C.脾D.肺 5、肾在液为() A.汗B.泪C.唾D.涎 6、开窍于目的脏是() A.心B.肝C.脾D.肺 7、脾在志为() A.喜B.忧C.思D.恐 8、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实寒证的病因病机https://www.gaodun.com/kaoyan/1507709.html
9.疾病详情疾病人卫临床助手与高分化腺癌相似,非黏液型MIA免疫组化特征与常见的浸润性肺腺癌类似,TTF-1、napsin A阳性,而CK20阴性。而黏液型MIA与浸润性黏液腺癌类似,TTF-1和napsin A阴性,而CK20和HNF4A阳性。 2.浸润性腺癌 浸润性腺癌呈腺体状分化,表现为腺泡状、乳头状、微乳头状、贴壁或实性生长,能产生黏液或表达肺泡细胞标志物。 https://ccdas.pmphai.com/appdisease/toPcDetail?knowledgeLibPrefix=disease&id=29308
10.图说海南(34)鸿雪因缘父老争看乌角巾,应缘曾现宰官身。 溪边古路三叉口,独立斜阳数过人。 北船不到米如珠,醉饱萧条半月无。 明日东家知祀灶,只鸡斗酒定膰吾。 【释】传儋州无酒,东坡以松节制。病翁白须,北米如珠,与民共乐,松节酒红…… 一一、劝农 《和陶劝农六首》 https://www.meipian.cn/29q9ohou
11.上海泰缘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官网沙漠化/盐碱化/化工、矿业污染土壤修复 健康美丽生活 畜禽养殖集团/医院/家庭/垃圾场消毒 关于我们 ABOUT US 上海泰缘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13年4月,2016年9月新三板挂牌,证券代码:839347,是上海安而信化学的兄弟公司。“泰缘生物”是国内单过硫酸氢钾复合盐及其消毒产品发明**拥有者;是单过硫酸氢钾行标和团http://www.thaiynbio.com/
12.施工现场安全监督检查隐患整改情况报告书14篇(全文)对于施工现场安全隐患的成因,具体来讲分为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两类。人的因素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来探讨,(1)企业内部的管理层,企业管理人员素质的高低,对安全生产法、安全问题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得一线生产过程中安全隐患出现的几率,经有关文献的研究,受过良好教育的管理人员占比重大的企业,其安全事故发生的频率较低https://www.99xueshu.com/w/file6gbe5zqf.html
13.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公示2020“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科学技术奖”拟奖励1、项目名称:国缘清雅酱香型白酒酿造工艺研发与产业化 项目完成单位:江苏今世缘酒业股份有限公司 主要完成人:吴建锋、方志华、左文霞、费志刚、季方、唐群勇、孙莹、金绍武、杨艳、张晓建、周维军、张振坤 2、项目名称:植物油料绿色加工与高值化利用关键技术 http://info.foodmate.net/reading/show-14250.html
14.上海联净锂电池按照形态可分为圆柱电池、方形电池和软包电池等,其生产工艺有一定差异,但整体上可将锂电制造流程划分为前段工序(极片制造)、中段工序(电芯合成)、后段工序(化成封装)。由于锂离子电池的安全性能要求很高,因此在电池制造过程中对锂电设备的精度、稳定性和自动化水平都有极高的要求。 https://www.legion.com.cn/feed1.html
15.包头市科锐微磁新材料有限责任公司各向同性稀土粘接磁粉及其深稀土各向同性磁粉和粘接磁体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重要发明,粘接磁体是以磁粉和高分子聚合物混合后形成的复合磁体,与烧结磁体相比,具有形状设计自由度大,易于形成复杂、薄形和尺寸精度高的产品,可以和其他零部件一起成型,便于辐射取向和多极充磁,生产效率高、成本低,易于自动化生产等优点。虽然磁性低于同类烧结磁体,但在http://www.btxjxt.com/news/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