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文化振兴的措施范文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乡村文化振兴的措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引言

1贵州省旅游业的现状

贵州是名副其实的旅游大省,打造了“爽爽的贵阳”等脍炙人口的旅游目的地品牌,而且旅游业也是全省经济支柱产业。据贵州省统计局数据,2019年,贵州省接待游客113526.6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2318.86万元,同比分别增长17.21%、30.07%,占据贵州省2019年GDP的很大一部分。在乡村旅游业的推动下,国家政策的倾斜与扶持,特色农产品产业链、“旅游+农业”等模式的不断发展,贵州省大部分乡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贫困乡村摆脱了贫困,建成了新型的农村。贵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惠水县好花红镇好花红村、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兴义市万峰林街道处纳灰村入选了首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对于贵州省来说,乡村旅游业一直是当地脱贫致富、乡村振兴的重要依托产业。

1.1“山地旅游+地方特色”模式

贵州省依靠独特的喀斯特地貌,拥有较多丰富多彩、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舒适宜人气候条件。同时贵州的历史文化底蕴颇为深厚,从1930—1936年,的足迹遍及贵州的68个县(市、区),留下了众多历史遗迹,如娄山关战斗遗址、会址、乌江渡口、四渡赤水等地点。这些丰富的资源条件,形成了目前贵州旅游产业的一个发展模式,创建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主体功能区,形成了特色突破、多极拉动的旅游模式。

1.2“全域旅游+智慧旅游”模式

1.3产业融合模式

贵州省创建了旅游业和农业相互融合发展的特色旅游模式,形成了具有贵州独有的特色乡村旅游。在贵州山地特色的基础上,探索研究出了观光体验、休闲创意等特色功能融合模式,通过发挥区域种植、养殖特色,合理系统地设计和规划,建设乡村商业品牌,充分利用品牌效应,同时依靠当地特色的民风民俗文化、生态田园风光等优质旅游资源,提供多种多样的体验式游玩服务,让游客充分地沉浸式观光畅游,创新打造了一批具有贵州独有特点的农业与乡村旅游休闲示范区,为突出“爽爽的贵阳”的城市形象定位和宣传多彩贵州作出贡献。

2贵州旅游业存在的问题

2.1乡村旅游基础设施不完善

2.2缺乏专业人才,管理制度不完善

对于旅游业的发展而言,不可或缺的就是专业化的管理人才。然而对于乡村旅游业而言,很多景点都是依靠当地居民经营,以农家乐、民宿为主,性价比较低,村民由于缺乏专业的经营与管理知识,很多村民受教育程度较低,导致综合素质偏低,服务水平和质量均有待提高。同时,还因为管理制度混乱,缺乏规范化统一的管理制度,使得乡村旅游业呈现一种杂乱无章的粗放式经营状态。要想实现乡村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多个部门之间协同合作促进旅游业的发展,然而现存的问题却是难以形成统一的规章制度进行管理,以及缺乏现代化专业化的管理人才。

2.3乡村旅游品牌缺失

对于旅游业而言,一个知名的品牌显得尤为重要。一些知名旅游胜地和城市文化旅游景区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知名品牌,而对于贵州省当地的乡村旅游业而言,则缺少品牌。乡村旅游业主要依托于当地政府,靠政府的力量进行旅游资源开发,很少会与第三方合作,如旅行社、旅游公司等。同时,由于乡村旅游规划并没有制定管理制度,因此政府对于乡村旅游的财政支撑可能是有限的,会阻碍当地乡村旅游业的优化配置和资源整合。临近的乡村之间未必能够形成利益共同体,产生集群效应。大部分都还处于“农家乐”这个层面,不能创新推出更具有发展前景的旅游品牌,缺乏竞争力。

2.4安全意识薄弱

安全是乡村旅游发展的保障,目前贵州省的乡村旅游还存在一些安全问题。贵州地形比较复杂,有很多瀑布和大水潭,安全隐患较大。安全设施落实不到位,如,濒临水潭的地方没有安装防护栏,缺乏安全警告牌等。一些森林探险项目存在安全问题,如,一些岩洞没有开发,就对游客开放,探险项目没有配备专业的导游,而是由游客自行联系当地的村民来引导,甚至在旅游旺季,人手不够的时候,由当地未成年人充当导游,引导游客进山探险;而且山里部分地方没有通信网络,遇到突发问题不能及时得到解决。

2.5环境保护不力

对于发展乡村旅游产业而言,最主要的目的就是通过绿色手段,帮助实现乡村振兴。然而在实际的乡村旅游产业开发过程中,有些人为了眼前的经济利益,对当地的旅游景点大肆开发,一些洼地、峰林、峰丛、溶洞、暗河等遭到破坏,甚至破坏了原有的历史遗迹、生态资源等,使其变得面目全非,最终造成了难以弥补的损失。而且人们保护环境的意识不够,只顾“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不管生态环境的修复。如,直接将废水排到河里,就地焚烧垃圾等行为。

3贵州旅游业实现乡村振兴的措施

3.1推动基础设施与旅游区域的协调发展

3.2完善旅游业规划,保障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自国家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后,贵州旅游业取得了很大的发展空间,紧抓这次机会,开发旅游资源,加大对外宣传力度。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提出利于贵州将自然资源转变为经济资源,为乡村振兴的发展添砖加瓦。但是大开发不等于滥开发,不能以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发展,要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中寻找平衡,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保障自然资源不受损害,要积极保护当地的峰林、峰丛、溶洞等自然景观,宣传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提高当地居民和游客保护环境的意识,只有在保障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前提下,旅游业经济才能持续稳步增长。

3.3挖掘民族文化特色,突出乡村旅游特色

通过挖掘各地民族的历史文化、饮食文化、建筑文化、农耕文化等,把乡村旅游和少数民族文化融合起来,保留少数民族村寨的原汁原味,提升乡村旅游文化内涵,突出乡村旅游发展的特色化,让游客在游玩的同时感受当地的文化底蕴。乡村旅游要准确地把握消费者的需求,将旅游产业延伸至其它产业。如,在保留传承当地少数民族文化的同时,开发乡村养老、影视基地、婚纱摄影基地等其它旅游产品,打造独有的乡村旅游品牌。

3.4加强人才培训,提高乡村旅游专业服务能力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大环境下,贵州省的乡村凭借着特有的旅游资源和优秀的少数民族文化快速发展,但还存在乡村旅游品牌缺失、安全意识薄弱等问题,贵州的乡村旅游业要积极查找问题、改进问题,激发乡村旅游市场,打造绿色生态环保的乡村生态旅游产业链,加快贵州省乡村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为实现乡村振兴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邓小海,肖洪磊.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乡村旅游转向研究———以贵州省为例[J].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38(05):42-49.

[2]董菁,毛艳飞,张良.乡村振兴战略视角下乡村旅游产业的优化升级研究[J].农业经济,2018(09):50-52.

[3]王琳丽.乡村振兴背景下我国乡村旅游业发展研究[J].农业经济,2020(06):40-41.

[4]黄快林,黄立霞.以乡村旅游业助推乡村振兴[N].湖南日报,2018-11-18(002).

[5]陈永驰.河南省乡村振兴进程中乡村旅游业发展路径研究[D].信阳:信阳师范学院,2020.

乡村振兴,文化为魂,乡村文化振兴为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大目标”的实现提供着文化支撑。近年来,在区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区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持续推进基层文化阵地建设,着力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挖掘自身文化特色,在落实乡村文化振兴工作上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还存在一些制约因素和不足,现将情况汇报如下:

一、我区乡村文化振兴工作取得的进展

二、存在的问题

(一)在公共文化方面。一是硬件设施重“建”不重“管”。一些乡镇的村级农家书屋存在被挤占甚至废弃的现象,书屋内图书种类不齐、更新缓慢,体育器材损坏后无人维修;二是服务供给“曲高和寡”。以“送文化下乡”为例,乡村电影放映已不再受村民追捧,部分文艺演出、讲座的内容不对群众“口味”,且缺乏受村民欢迎的原创性、群众性、地方性的文艺作品;三是传统文化明显衰落。传统节庆和风俗在我区农村的氛围与影响力正在逐步减弱,不少区域性非遗项目得不到及时挖掘与整理,很多非遗项目后继无人。

(二)在保障投入方面。一是对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部分基层组织和干部将乡村文化振兴工作看成“软指标”而非“硬任务”,工作主动性不高;二是财政和社会资本投入不足。目前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主要依靠中央等各级财政投入,我区多数镇文化站、村文化中心的日常运行经费捉襟见肘。社会资本参与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方面存在空白;三是人才支撑保障不够。乡镇文化站和村级文化中心文化专干队伍存在兼职借用情况,工作力量不足、精力不够。农村严重的“空心化”,让乡村缺少文化活动创作者和参与者。

三、对乡村文化振兴工作的建议

(一)完善政策保障措施。一是健全目标考核机制。提高各级单位对乡村文化振兴工作的重视程度,把乡村文化振兴工作目标任务细化、量化,并将工作成效作为年终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二是健全财政投入机制。将镇村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和农家书屋的运维经费、乡镇文化站活动经费、工作经费一并纳入各级财政经常性预算,每年为农村地区非遗项目认定保护、乡土特色文化挖掘和文化品牌打造计划专项经费。同时通过乡村自筹、单位帮扶、社会募捐等方式吸纳民间资金参与;三是加强经费整合管理。整合乡镇的文化、卫生、教育、农业、党建、综治、体育等方面的宣传文化经费,形成统一的宣传文化经费管理和使用机制,做到文化资金专户、专账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水平。

(二)创新运行管理思路。一是加强设施配套建设。对现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设备使用效益进行评估,整合添置基层宣传文化、科学教育等基础设施,着力抓好镇村文化服务中心、农家书屋、文化广场、家风家训馆、村史馆等文化阵地建设与优化;二是增强“文化下乡”精准度。丰富乡村文化活动内容,建立图书室互通、电子资源共享的区、镇、村三级文化服务资源共享机制。开展类似“你选书,我买单”、城乡文化社团的结对帮扶、非遗传承项目扶持等活动,征求满足乡村群众的多样化需求,实现文化下乡精准化。

关键词:农村群众;群众文化;建设标准;措施

1加强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2农村群众文化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推进农村群众文化建设对策

3.1重视乡村文化振兴,转变传统观念

3.2借助乡村人才振兴,培养文化人才

人才在农村群众文化建设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推动农村群众文化发展的过程中要重视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只有构建了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才能使农村群众文化建设顺利开展,吸引更多的村民参与到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中,使村民真正爱上农村群众文化活动,在满足其精神需求的同时提高农村人员的综合素养和道德品质,这对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有着积极作用。因此在乡村人才振兴的背景下,农村和地方政府要重视人才的挖掘与培养。在这过程中,可以采取鼓励人才下乡、人才返乡以及培养当地人才的方式。在农村群众文化建设中要确保每个基础岗位都有专业的人员来管理,同时地方政府要投入一定的资金和人力定期对这些乡村人员开展培训和教育工作,在年底给予这些基础文化人员一定的物质奖励,吸引更多的有志青年愿意下到基层中开展工作和学习,这既可以推动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开展,还可以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利的帮助。

3.3加大政府资金投入,开拓投资渠道

3.4合理规划设施用地,科学作出决策

3.5注重继承结合发展,创新文化形式

现阶段的文化要想实现健康发展,是离不开优秀传统文化支持与帮助的。所以在农村群众文化建设中首先要立足于传统文化,积极吸取传统文化的精华,然后对一些不符合社会发展的内容要敢于抛弃,在这个过程中也可以深入挖掘当地优秀的文化,之后再对这些文化进行大力宣传,以确保这些优秀的文化可以得到传承和弘扬。其次,要对当前的农村群众文化发展现状进行全面了解,然后结合新时代农村发展情况融入一些全新的元素和理念,积极引入数字化技术,同时也可以对传统的文化内容进行创新。具体要按照如下标准操作:①实现县有文化馆、图书馆,乡镇有综合文化站,村有文化活动室。②村文化馆要具备综合,图书馆要加强数字化建设。乡镇可结合乡镇机构改革和站(所)整合,组建集图书阅读、广播影视、宣传教育、文艺演出、科技推广、科普培训、体育和青少年校外活动等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站,配备专职人员管理。这样才能实现农村群众文化由单一内容向多元化发展,以此在农村中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和环境。

3.6弘扬先进社会主义文化,创造良好农村文化氛围

综上所述,在农村地区推进群众文化建设,有助于乡村振兴目标的快速完成,因此作为地方政府和部门要重视起来,并根据不同农村地区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如可以加大资金投入、给予政策扶持、引入人才和创新文化内容等,以确保农村群众文化建设可以顺利地开展与落实,确保农民群众可以拥有优良的综合素养和道德品质。

参考文献:

[1]北京文化艺术活动中心.群众文化研究选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李忠文.浅谈农村群众文化培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J].农家参谋,2021(24):15-16.

[3]罗俊梅,周明星.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文化振兴研究——基于“乡风、乡情、乡土、乡贤”视角的思考[J].贵阳市委党校学报,2022(02):48-53.

[4]包玲琍.对乡村振兴视角下群众文化工作的几点思考[J].大众文艺,2021(18):19-20.

2020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总结情况汇报

当前,x在科学防疫的前提下,坚持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硬仗,对标要求,靠实责任,多措并举,全面打响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攻坚战。

有着xx年党龄的时村营乡上陈村老党员暴翼飞,曾担任过村委会主任,也是一名退役军人。在这次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中,他第一个报名参加协助村“两委”做工作,在他的带动下,先后有xxx多人参与进来。

在x,干部群众一起动手对公共区域进行了彻底清理,设置了垃圾倾倒点,村民自觉把自家门前的区域打扫好,村里绿了、美了、亮了。

x持续抓好环境整治提升,以“五清三建一改”为主要内容,重点清理房前屋后、村庄内外乱堆乱放的散落垃圾、水域及河岸垃圾、沿村公路和村道沿线散落垃圾等,实现域内垃圾全清理,引导农民群众按时定点倾倒垃圾。严格按照规定,无害化处理农村病死畜禽尸体、农业投入品包装物、废弃农膜等农业生产废弃物,积极推进资源化利用。规范农村畜禽散养行为,及时彻底清理道路旁边、街道两侧和农户家中的畜禽粪污,减少养殖粪污对环境的影响。实行“门前三包”制度,培养村民责任意识、自觉意识。按照“人美、院美、室美、厨厕美、村庄美”的要求,在全县农村深入推进美丽庭院创建,突出示范效应,彰显文化引领。

既要植好树,更要养活树。村口两排新植的侧柏全部被村民申请认养了。在村口两排新栽植的树上悬挂的一个个卡片随风摆动,特别耀眼,那是该村村民对路边树木的义务认养管护卡。

近年来,***镇***村认真贯彻落实了上级各单位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各项决策部署,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为目标,坚持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乡村振兴的硬任务,突出政策上全面落实,主体上全民参与,空间上全部覆盖,强化领导,细化措施,狠抓落实,扎实推进清洁整洁、一村万树、农村改厕、基础设施提升等专项行动,着力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加快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

一、村情实际

***村地处***川区上游,**水库下游,距县城5.5公里,属省定贫困村。全村共6个村民小组,现有人口256户951人,耕地面积3265亩,其中川台地1200亩,山台地2065亩,人均面积3.43亩。全村贫困户101户419人,截止2020年底,剩余贫困人口5户12人全部脱贫退出,贫困发生率降为零。今年以来,***村全面贯彻落实市县镇关于人居环境整治各项要求,立足全村人居环境整治确定的工作任务,精心策划、周密部署、上下齐心、全民行动,使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步入了常态化、规范化、长效化,呈现出村容整洁、环境优美。2021年***村被评为市级农村环境整治示范村。

二、主要做法

2、强化顶层设计,靠实工作责任。“村两委”坚持将人居环境整治与推进乡村振兴全面结合,作为全村重点工作研究部署,抓促落实,以村为单位,按照实用、宜居、宜业、生态等原则,打造生农业态型乡村,聘请兰州大学设计院专业人员,科学编制村庄规划,并按照分类施策原则确定实施内容,优先提升基础设施和村庄美化亮化建设,包括村庄主干道路及两旁的创意化美化亮化建设、农户门前屋后硬化及院墙院内修缮等方面、通过顶层设计,推动***村人居环境建设突破提升。同时,成立了支部书记任组长,村主任、村文书任副组长,各村民小组长为成员的人居环境整治工作领导小组,组织成立了1个人居环境群众志愿保洁队,选聘3名专职保洁员,制定并实施人居环境整治网格化管理和村组干部分组包片责任制,将责任和区域分别靠实分解到村组干部、专职保洁员和群众,并组织农户逐户签订环境卫生保洁责任和承诺书,形成了村、组、户三级齐抓共治网格化治理工作格局。

四、勤督严查抓落实,长效机制出成效。坚持在构建管理长效机制上下功夫,严格落实环境集中整治、网格化管理、督查考核的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机制,今年制定完善了《***村人居环境考核实施细则》《保洁员管理制度》《***村垃圾转运制度》等3项制度,并提高了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在全村重点工作中的比重。由村“两委”负责,严格人居环境整治“旬检查、月评比”督查制度,每月评比排名各村民小组红黑榜公示、每季度现场通报等措施,扎实落实人居环境积分考核和保洁员绩效工资制度,对工作扎实,成效显著的保洁员进行表彰奖励,督促各村民小组相互学习,扬长补短,有效激发了村组干部和保洁员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热情,在全村实现了常态化、制度化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良好局面。

一、关于宜居乡村建设。

(一)以“水清、岸绿、景美”为目标,大力推进白鱼河综合治理工作

“岸绿”。一是政府主导。坚持政府主导作用,按照生态流域综合治理、水土保持及地质灾害防治相结合,建设沿岸生态屏障。二是引入资本。采取“柔性治水”的方式,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引入1个社会资本,在河岸种植树木,目前已完成河岸绿化种植200余米。三是群众参与。在植树节、五四青年节等重要节日,鼓励带动当地村民、志愿者等100余人参与植树活动,目前已种植树木300余棵。

“景美”。采取“1+3+N”的模式(1即白鱼河生态屏障绿化带,3即3个节点,N即多钟模式、多种资金参与,并带动群众共同参与),依托白鱼河生态景观绿化带,建立以蔬菜、青花椒等农作物种植为主的生态农业核心区,以农耕文化、观光农业为主的农家生活体验区,以亲水娱乐、餐饮休闲、康养为主的农旅结合产业区。目前,通过引进社会资本的方式,第一个节点已经启动,并正在积极对接康养项目。扎实贯彻落实“河长制”,对白鱼河按堰口管理分为4段落实专人进行日常管护,并筹集资金人力对白鱼河麦黄堰至菠萝堰段进行河道清淤和生态河提整治。完成白鱼河左岸800米绿道建设,流转土地100亩,引入项目,以项目带动乡村经济。

(二)采用生态分级净化处理措施,实现农村生活污水无害化处理

在启动院落改造工作前,乡组织党员干部、群众代表、院落改造承接公司经过调研及宣传,特别是本地如何推进“厕所革命”,进行意见征求及情况摸底。当地农户每人每天平均产生的生活污水大约是250升,每户按3个人算,每户每天产生约750升生活污水,26户每天大约产生19.5立方的生活污水,由于农村地区普遍存在生活污水直排、雨污不分流且污水管网(池)无法覆盖或建设成本过高等现状,该院落改造中一个重点就是要解决生活污水处理问题。

为有效解决生活污水处理难题,乡因地制宜,结合菠萝堰院落改造,按照“湿地模式、集中处理、生态降解、分级净化”的总体思路,增设污水处理管网,完成院落26户“冲水式”厕所改造,将生活污水集中引入生态分级净化池,通过沉淀、过滤、氧化、水生植物净化等方式,进行净化处理,经处理后的水质可直接用于周边绿化林灌溉。同时,对院边原有沟渠进行改造,将雨水引入院落周边沟渠,并引入流动水源,实现雨水及沟渠水的外部循环,确保院落周边沟渠水质清澈。

二、关于生活水平提高

改造老旧院落外貌,实现老院子穿新衣

通过村民自筹,乡财政补足的方式,耗资40余万对菠萝堰老院子进行风貌改造,全面完成了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的配套升级,配套建设了停车场、景观台等,并通过翻新村民围墙、更换老旧大门、硬化院落内部道路的方式,使院落整体形象焕然一新,形成一幅山水画的新面貌。

三、关于乡风文明善治

(一)增添休闲娱乐设施设备,丰富精神文化生活

增添各类健身器材,石桌石凳等丰富村民生活,绘制“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墙体画,提升院落整体文化气息。

(二)成立议“是”小组,创新院落自治机制

充分调动村民积极性、参与性,经过广泛征集村民意见,最终在菠萝堰成立议“是”小组,由白鱼村党支部及村委指导,在26户村民中推举5名代表成为议“是”小组成员,设置组长1名,组员4民,负责院落日常管理及院落公约执行监督工作。同时,在议“是”小组领导下,经过院落村民会议的讨论,确定了八项通俗易懂的院落公约以及众筹共享的院落保洁机制。

乡村是人类聚居的主要形式,传统意义上的乡村是以农业生产为主要形式,主要向社会提供农产品,其与城市的主要区别是人口密集度和数量比城市低,现代社会的乡村经济社会的发展远远超出了其原有的单一的农业生产范围,工业和第三产业在乡村经济社会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途径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1国外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理论

1.1韩国“新村运动”

1.2法国“农村改革”运动

2国内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理论

中国是一个农业古国,建立在农业充分发展基础上的华夏文明绵延中国几千年,但、等外敌入侵和连绵不断的国内战争使中国农村饱经沧桑,出现经济萧条、民生凋敝的现象,中国不少知识分子开始思考中国农村腐败的原因,探求农村建设的有效办法,希望以此拯救中国的农业经济,他们亲身试验并提出了一些影响深远的理论,对当今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仍有重要借鉴意义。

2.1米氏“村治”理论

2.2梁漱溟的“文化重建”理论

梁漱溟主张“以中国文化为本位,走接纳西方的民主意识和科学文明,‘农业引导工业’之‘民族复兴’的道路,而不是模仿西方,走西方近代国家以工业带动农业的老路”⑤。基于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农业的重视,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认为中西方文化冲突是导致中国社会崩溃的主要原因,为了实现中国文化的重建和复兴,就必须先复兴农业,而复兴农业的道路就是“乡村建设”,而乡村建设又以中国传统文化在农村的复兴为主线,为此提出了“乡农学校”建设和“农村合作社”建设,借鉴西方的“团体精神,科学技术”来达到发展乡村的经济社会的目的。“为了‘救活旧农村’,中国人应当‘认取自家精神,寻取自家的路走’,在中国文化的‘老根’上培育新芽,即‘创造新文化’、‘建设一个新的社会组织构造’,这是解决乡村问题的唯一途径,也是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以及能否真正达成树‘民风’、启‘民智’之乡建计划的关键。”

2.3卢作孚的“乡村现代化”理论

卢作孚的“乡村现代化”理论主张最大限度地发展和主办一些新的实业项目,通过一系列实业项目发展农村经济,“目的不只是乡村教育方面,如何去改善或推进这乡村里的教育事业;也不只是在救济方面,如何去救济这乡村里的穷困或灾变,而是要赶快将这一个乡村现代化起来,以供小至于乡村,大至于国家的经营的参考”④。其理论始终贯穿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想,他认为“任何建设,政治的或文化的,皆以经济建设为基础”,而经济发展的途径则是以交通建设为先行,以乡村城市化为带动,以文化教育为重点。可以说,卢作孚的“乡村现代化”理论始终贯穿着实用主义思想,最大限度地发展经济。“卢作孚‘乡村现代化’建设模式,使北碚在短短的20年间,就从一个穷乡僻壤,变成一个‘具有现代化雏形’的城市。”

**镇**村地处**县城以北,东靠沙柳公路、西接临板路,距离县城7公里,现有10个合作社,347户1289人,现常驻294户1098人,耕地面积7156亩,主要发展以玉米制种、畜禽养殖、芦笋种植、劳务输出为主的特色优势主导产业。2020年全村经济总收入7358.9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17202元。

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争取落实玉米制种面积3000亩。以德源农庄和盛旺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为承接主体,以保底加分红的方式流转土地2500亩,种植洋葱500亩,芦笋1200亩,中药材200亩,特色林果600亩,培育发展特色产业。以德源牧业辐射带动畜牧养殖业健康发展,2020年底牛存栏量1800头,羊存栏量3000只。

全力实施美丽乡村项目。按照特色突出、生态宜居原则,在六社入口处修建景观大门一座,利用空闲地段修建小景观四处,完成10个社349户农户前门面改造,门前花池安装花栏或路沿石,种植花卉等风貌改造和美化绿化。全村人居环境得到翻天覆地的变化。

扎实完成“三变”改革试点。一是将村集体闲置资源入股专业合作社建设小型牧场、垂钓池、烧烤营地按接待人数收取一定比例分红。二是修建民俗博物馆及对原林场房屋、学校等闲置房屋进行综合改造,折价入股经营主体,按股比获得收益。三是将村集体2000亩土地通过集中流转发展芍药、林果、花卉等观光采摘产业,按照合同约定实施分红。四是对家庭式生产加工的各类农特产品,统一进行包装、销售。同时,鼓励农户入驻德源农庄手工作坊一条街,经营家庭式手工作坊。

石城县琴江乡(镇)沙塅村

创建省级森林乡村实施方案

(参考样式)

编制单位:琴江乡(镇)沙塅村委会

初审单位:石城县林业局

编制日期:年月日

一、基本情况和建设背景

1.沙塅村位于琴江镇西北部,距县城15公里,全村面积12.9平方千米,有耕地3352.69亩,林地14785.7亩,林业资源丰富,村民小组14个,全村人口559户2118人。全村以烟叶、白莲、水稻、脐橙,毛竹,杉木、马尾松、脐橙等产业为主。

2.沙塅村各小组较为分散,绿化美化提升难度较大;此外村民绿化美化意识薄弱,保护不足。

二、建设原则

坚持保护优先,坚持彰显特色,坚持因地制宜,坚持量力而行,坚持循序渐进,坚持长效管理,坚持政府引导,坚持创新机制。

三、年度任务与目标

主要以村主干道沿线、四旁植树、村庄绿化和庭院绿化为重点,启动绿化美化工程。结合我村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种植树种和花种,选择桂花、樟树等适种树木,在美化环境同时增加农民收入,打造生态景观与经济效益的生态长廊。庭院与沿线道路树下花搭配种植格桑花、百花草、月季等品种,着力打造示范乡村,稳步提升林木覆盖率,助力乡村振兴,打造生态宜居“秀美沙塅”。成立管护队伍进行网格化管理,建立长效管护机制,结合环境卫生整治,做到生态修复与管护相结合,做到森林乡村建设有钱管护有人管护。

四、建设内容和进度安排

(一)建设内容

1.乡村自然生态风貌保护

对下王、上王、胡里、和睦、罗家、开祥等地方、万余亩天保林加强封育和保护管理,拟完成古树名木复壮挂牌5株,制作保护性标识5个。

2.自然生态修复和治理

空心房屋拆违地绿化16亩,河塘清淤510米等。

3.森林绿地建设

完成村道、房前屋后等四旁绿化14亩,栽植树木1200株,庭院绿化49户,建设乡村公园绿地1处2亩,建设乡村风景林6亩等。

4.乡村绿化管护

制定村规民约,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森林火灾防控,防止乱砍滥伐,建立管护队伍和巡护制度等。

5.乡村生态文化建设

挖掘展示沙塅村传统村落和红色民村等历史文化,乡村名人故事、乡贤事迹等生态文化历史,继承弘扬传统生态文化,开展了生态保护科普知识、传统生态文化宣传教育等活动,建设生态文化科普宣传场所、文化广场、宣传栏、墙报、标语、展板等

(二)进度安排

2021年1月前完成实施方案编制,2021年2月——5月开展森林乡村建设和组织实施,2021年12月前完成绿化美化及其它建设任务。

五、技术设计

(入村节点)种植造型松,含树洞定点、栽植、肥料及养护期一年;(入村节点)色块、苗木等种植,含树洞定点、栽植、肥料及养护期一年;(路边节点)色块、苗木等种植,含树洞定点、栽植、肥料及养护期一年;(路边节点)河边种植景观竹,含树洞定点、栽植、肥料及养护期一年;(宗祠旁节点)色块、苗木等种植,含树洞定点、栽植、肥料及养护期一年;(河边节点)色块、苗木等种植,含树洞定点、栽植、肥料及养护期一年;(培基屋节点)色块、苗木等种植,含树洞定点、栽植、肥料及养护期一年;道路两旁绿化,色块、苗木等种植,含树洞定点、栽植、肥料及养护期一年

六、资金概算和筹措

绿化面积4123平方米,单价220元/平方米-250元/平方米,金额总计100.65万元;乡村公园建设,占地2.3亩,总投资48.8万元。

七、预期效益

省级森林乡村项目建设后,沙塅村村生态环境大幅改善,群众满意度幸福感明显提升,增加绿色产出、创造20余个就业机会、村民收入人均增长达1200元。

八、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沙塅村成立省级森林乡村项目指挥部,由驻村领导任指挥长,村书记任副指挥长,其他村“两委”成员任成员。

2、落实工作责任。经会议讨论,对沙塅村省级森林乡村项目明确了责任分工,各成员各司其职,有分有合。

THE END
1.crm.xibei.tech/index.php/mokerlo/94054.html安东尼:我一直有关注C罗,他在曼联的左边路踢了很多比赛。我也一直非常喜欢梅西和内马尔,他们是我一直有关注的3名球员。-- 取胜之后,曼城豪取欧冠连续25场不败,战绩为17胜8平,追平了曼联创造的欧冠最长不败纪录,刷新这个纪录只差时间问题。 4月22日,龙口市人民医院妇科主任邹春玲带领医护团队为曲奶奶行腹腔镜微创探https://crm.xibei.tech/index.php/mokerlo/94054.html
2.沁园春风韵200首(吴翰文专辑)轻轻唱,赏山歌甜美,袅绕田园。 丝丝入扣缠绵,溯缕缕柔情爱万千。 睹精工鞋垫,思如春水;嫣然笑靥,艳若红莲。 绮梦难圆,芳心永系,咽泪装欢好可怜。 端祥久,念一针一线,舍不得穿! 4、沁园春·苗岭骚人吴翰文 身世多磨,寒士多忧,善感多愁。 溯天涯苦旅,千滴血泪;江湖浪迹,一叶孤舟。 https://www.zgshige.com/c/2017-05-11/3302461.shtml
3.水文化范文12篇(全文)(3) 结合水利工程开展教育实践活动。可以在学生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任务书中提出引导意见, 吸引 (非强制要求) 学生参与到水文化建设中来。开展水文化教育实践活动, 带领学生到典型水利工程现场参观、考察和调研, 并让水文化知识丰富的老师对学生进行讲解。 https://www.99xueshu.com/w/ikeyjqv2gj9u.html
4.科普美育与乡村振兴《艺术商业》这篇文章和左老师的展览里面放进了不少案例,而在2018年的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的中国馆,由同济大学的李翔宁老师的策展里面,汇集了非常多建筑师所做的乡建实验。各种各样的建筑师在乡建的工作中,他们有机会摆脱大城市里面建筑的高技派的要求,他们往新乡土建筑和生态建筑的方向做了非常多的探索和努力。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634741626722386625
5.贝娄中期作品对美国消费文化的原初书写研究(系列论文)摘要:美国六七十年代重拾的消费文化对女性的婚恋观产生着直接的影响。索尔·贝娄的中期作品正是基于这样一种历史背景和氛围展开的,其笔下的女性人物无论是荡妇安吉拉作为享乐式虚幻婚恋观的代言人,还是悍婆莱娜达作为功利式合同婚恋观的活化身,还是善女马德琳作为女权式独立婚恋观的践行者,她们无不重复着消费时代女性们http://www.scdzskl.com/youxiuchengguojiangsandengjiang/625.html
6.静海区北京师范大学静海附属学校高一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文档简介静海区北京师范大学静海附属学校高一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北京师范大学静海实验学校2024-2025学年度高三年级第一学期 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1.本试卷分为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https://www.renrendoc.com/paper/360344181.html
7.www.jxmzxx.com/appnews三,www.老师粉嫩啪啪高潮喷白浆,亚洲 日韩 五月 丁香 四,少妇人妻推油按摩私密保养,www.1515 五,四虎4hu在线视频网站,丁香五月天视频WWW 六,十八禁污视频,神宫寺娇艳肉体密着上司 七,强奸云缨 【联系我们】 客服热线:1396-7895-408 加载更多 版本更新 V85.17.03 ,色色五月天视频 福利导航在线 部长http://www.jxmzxx.com/appnews_205213.html
8.郭齐勇:湖北学术思想史略讲孔子的一个学生公孙子石是楚人。儒家八派之一仲良氏之儒的领袖人物---陈良是楚人。他曾到北方留学,是高才生,其学识超过了北方的学者,后来又回到楚国任教。孟子赞扬道:“陈良,楚产也,悦周公、孔子之道,北学于中国。北方之学者,未能或之先也”。(《孟子·滕文公上》)据郭沫若考证,陈良是屈原的老师。 http://www.rjwm.sdu.edu.cn/info/1016/2749.htm
9.桂林晚报20版:小记者周刊前一版 下一版 2021年03月26日 2021/03/26 小记者周刊 目录 期次http://epaper.guilinlife.com/glwbh5/glwb/20210326/Page20BC.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