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火线桥”,沂蒙老区的人大都知晓。它是1947在孟良崮战役时,由李桂芳等32个沂南妇女用7块门板在汶河上架起的人桥。当时,大约有近一个团的兵力从“火线桥”通过,火速奔赴孟良崮战场。如今半个多世纪过去了,记者在前不久有幸采访了75岁的李桂芳老人。
11岁就给地主看小孩
1925年,李桂芳出身在沂南县岸堤镇南岩路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里。不久,父母为了保住她幼小的生命,就把她频繁地送往亲戚家。这样的“流浪”生活送走了她童年的9个春秋。就在她9岁那年,为了不再拖累亲戚,父母给她找了一条“永久”的生路——把她当成童养媳给了人家。
李桂芳去的那家也很穷,根本养不起她,她只在那里住了几天就回来了。为了能吃上饭,父母在她11岁那年又被生活逼迫,送她到本村的一户地主家看孩子。在那里,白天看孩子,夜里还要守床,孩子一哭闹就要遭打骂。有一回刚刚吃完饭,饭桌上放着几个还没来得及收拾的青辣椒,她一眼没看过来,被小孩子抓起来放进了嘴里。小孩嚼了一下就被辣哭了。听到哭声,老地主急忙赶来,不分青红皂,一口咬定是她要害他的孩子,揪住李桂芳的头发,把她的头夹在两腿间,用手掰开辣椒硬往她里抹。眼被辣肿了,疼得她喊爹叫娘,直在地上打滚。非人的生活,刻骨的仇恨,使她连做梦都在盼望着摆脱这一切。
1938看,村子里住上了一伙叫“动委会”(抗日动员工作委员会)的人,出于好奇,她经常背着孩子到那里去玩。这伙人待人很热情,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久而久之,她去“动委会”的事被地主发现了。地主便把她叫到跟前,吓唬她说:“共产党男女不分,共产共妻。千万不要去接近。”
谁是谁非?幼小的她心里没底。为了弄个明白,她晚上不睡觉,等到鸡不叫狗不咬的时候扒着窗户朝外看。接连看了几个晚上,所看到的情景并不像掌柜的说的那样。“动委会”的人不但解手的时候都是男的和男的一起,女的和女的一块。戒备的心理解除了,她又成了“动委员”的常客。通过与“动委会”的频繁接触,她知道了天底下还有专门为穷人说话的共产党,从此接受了革命道理的启迪。1939年春,“动委会”在村子里组织夜校,她不顾掌柜的阻拦,积极报名参加。在夜校里一边学字,一边听“动委会”从岸堤干校请来的老师讲授革命道理。到了这时候,她比较完整而系统地懂得了革命的道理,并立志跟共产党干一辈子革命。
14岁离家参加革命
一年后遵照“动委会”的安排,她到离家10多里的夏庄村山东省被服厂担任民运工作。这期间,她跑遍了夏庄一带方圆一二十里路的几十个村庄。她走家串户,发动妇女缝军衣、做军鞋、推米、磨面、烙煎饼,然后就把这些东西收集起来几经周转送往部队。
人送绰号“李大胆”
1941年,上级党组织安排李桂芳到山东军区第二野战医院,担任了看护员。从此,她加入了“八路军”的行列。
就在这时,领导上又要找一个胆子大的人去看守医院的太平间。这是一项很特殊的任务,领导把它交给了李桂芳。太平间设在拔麻村西南方的一条小河沟北边的看瓜屋子里。夜里因怕被敌人发现又不敢点灯,就她一个人和几个死尸或奄奄一息的伤员在一起。别说是晚上,就是白天让人看了也会产生恐惧感。当她害怕的时候她就想:他们牺牲是为了啥?不都是为了咱老百姓不受剥削、不受压迫、不受日本鬼子的侵略吗?每当想到这些,她就感到浑身是胆,天不怕、地不怕了。那时,同志们都管她叫“李大胆”。有一天夜里,突然雷鸣电闪,风雨骤至。借着闪电的光亮她看见小屋的门外站着两只狼。当时,她心里也着实发毛,回头看看这些同志就觉得胆子又大了起来。她把牺牲了的同志从床上拖到地上,将床拉来堵在门口,然后用身子紧紧地撑在床上,保护了烈士遗体的完整。
随着日本鬼子更加猖狂的“扫荡”,牺牲和负伤的人员越来越多了起来。医院时常遭到敌人的袭击,已无能为力使众多的伤员在医院里医治和养伤,多数伤员被安排在马牧池至铜井北大山一带老百姓家和敌人不便搜及的山洞里。那时,这里曾流传这样一句口号:“村村是医院,户户是病房,人人都是护理员。”
女扮男装三年整
就这样,她在八路军队伍里女扮男装3年,历经无数艰险。那时候,她个子本来就小,加上皮肤黑,别说不知情的老百姓,就连咱们部队上的人也把她当成男孩,还曾闹出过让她和男子们一块睡觉的笑话。直到后来离开部队,她才留起了长发。
情意浓浓“火线桥”
1947年5月12日,是闻名中外的孟良崮战役的前夕。为彻底歼灭国民党五大主力之一的整编第七十四师,华东野战军已完成了对敌人的合围之势。在孟良崮以北约10公里左右的汶河岸边的东波池村(现马牧池村),为紧急支援孟良崮战役,全村的老幼也全部转移外出。当时任沂南艾山乡妇救会长的李桂芳和当地的几个妇女干部,在村内等待接受上级交给的任务。
太阳快落山时,西波池村党支部书记兼艾山乡联络员王纪明,气喘吁吁地来到东波池村找到了李桂芳。他传达了上级的紧急任务:在天黑以后,5个小时以内,必须在崔家庄与万粮庄之间的汶河上,设法架起一座桥,以保证进攻孟良崮的部队顺利通过。
“搭木板桥!”东波池村的妇女干部刘曰兰终于想出了办法。“对!搭木板桥”,李桂芳高兴地站了起来,妇女们也活跃起来。她们七嘴八舌,纷纷出主意、想办法。没有木板摘门板,没有桥墩人扛着,人手不够就联络附近各村的妇女。
天黑不多会,大崔家庄等附近村庄的32名妇女带着7块门板,相继在大崔家庄东头的河边上聚齐了。为了尽快把桥架起来,李桂芳做了简短的动员后,她问:“大伙有没有决心?”大伙齐声回答:“有!”她又问:“能不能完成任务?”大伙说:“能!”随后,李桂芳就让大伙先在岸边歇着,自己脱掉鞋子,挽起裤腿,先下河去选择架桥的地点。上岸以后她按照妇女们的身高,把差不多等高的搭配成双,每四个人扛起一块门板,依次排列起来,在岸上架起了一座“人桥”。为了确保万无一失,“人桥”又移到河中,李桂芳又在上面试走了一趟,确实感到平稳坚固后,才让妇女们撤到岸上,等待部队的到来。
大约是晚上9点钟左右,一支从北面来的急行军来到了河边。一个个头不高、胖乎乎干部模样的人站在河边,面对着河水显得很着急。“同志,辛苦了”,李桂芳上前搭话。这个人却好像并没有听见,只是自言自语地说:“桥呢?”“在这。”李桂芳转过身去,朝妇女们喊到:“架桥!”话音刚落,按原来的顺序,妇女们抬起门板朝河里走去……桥,奇迹般地出现在部队面前。
看到眼前的情景,这个干部模样的人被惊呆了:“不,同志们,不行!哪能这样?还是我们脱了鞋子趟过去吧。”
干部模样的人没再说什么,只是激动地紧紧握住李桂芳的手,连声说:“谢谢!谢谢!谢谢同志们!”随后,他朝身后的部队喊道:“同志们!前边是妇女同志搭的人桥,我们要轻踩、慢跑,走当中!”队伍在他的指挥下,踏上了“人桥”。
暮春的气温虽然已经转暖,但是夜晚的河水依然凉气袭人。在桥下面,河水漫上了妇女们的腰部。刚开始,前面的部队知道是人搭起的桥,都有意放轻了脚步,可是后来的部队,不知道桥的“秘密”,只管加快脚步,迅速过河。他们一个比一个快,一个比一个重。一秒、两秒、三秒……桥下的妇女们咬紧牙关坚持着。肩膀压疼了,就用双手托着;腰挺酸了,就弯下腰弓着背驮着。实在撑不住了,李桂芳就让队伍暂停,让妇女们换换肩。
革命胜利后,李桂芳成了沂南县妇联第一任会长,并先后担任沂南县副县长等职。1984年,她从临沂地区民政局副局长的职位上退下来,过起了普通人的生活。这次架桥的事,李桂芳并不觉得有什么可炫耀的,她将这个秘密一直保守了20多年。20世纪60年代末,“红云岗”剧组在临沂体验生活时,李桂芳谈起此事,才被剧组创作人员发现。现在,老人生活很好,身体也很健康,还常常到学校给孩子们讲革命传统,讲她心中说不完的故事。
1992年3月,李桂芳被省妇联、省民政厅和省军区政治部评为“山东红嫂”,同时被授予“三八”红旗手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