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新媒体研究院社会化媒体研究中心官方账号
作者:胡果冻
当代年轻人相亲现场
01
微博上#为什么年轻人抗拒相亲##第一次相亲是种什么体验#等话题下充满年轻人对相亲的吐槽:那么普通却那么自信的相亲对象、过年八场相亲局看了七次《你好,李焕英》……
对于年轻人来说,抗拒相亲就像一种本能。从年轻人所处的“小生境”来看,秉持“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传统观念的父母和热心肠亲友常常构成一种因爱之名的伤害。中国是一个人情社会,亲戚朋友间的相处,往往会模糊彼此的界限,保持界限感很难。一个大龄未婚青年往往是一个家庭所有成员的心理负担。
在这种情况下,硬着头皮,迫于人情世故的压力,咬紧牙关,亲赴相亲战场成为许多年轻人的生活策略。即使这样的努力并不一定会有圆满的结果,展现自己积极相亲的态度能安抚为儿女婚事焦虑的爸妈,这也会让他们感受到一定的回报。
微博网友
然而,无论主动还是被动,不可否认的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走向形态各异的相亲活动。珍爱网发布《2019Q1单身人群调查报告》,38%的单身男女首次相亲年龄不足23岁,24%的单身男女为23~25岁。当单身现象成为普遍社会问题时,相亲已成为脱单主要方式之一,而不再只是大龄单身男女的选择。而从年龄来看,四成“95后”已经有了相亲经历,相亲年龄呈现出低龄化的趋势。
传统的婚恋观念与年轻一代新婚恋观念发生碰撞,移动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相亲的姿势”,“相亲”一词的含义被赋予更多复杂而微妙的意义。通过“相亲”,你可以从中看见依然牢固的“门当户对”观念,看见双方父母之间的权衡考量和“斗智斗勇”,看见年轻人的婚姻焦虑与“自我确证”。
互联网解锁“相亲”新姿势
02
伴随着年轻一代的崛起,80后、90后逐渐成为婚恋市场上的主力军。相比于70后、60后,作为互联网原住民的他们更倾向于利用互联网平台交友。直播、短视频等新兴社交模式加入到相亲的传统议题中,既还原了现实生活中面对面的沟通聊天场景,同时也能够体验到社交乐趣。
婚恋平台相亲
随着“宅经济”兴起,婚恋交友市场广泛从“线下”转到“线上”,通过大数据匹配、直播聊天互动、互赠礼物的新型“云相亲”体验,在拓宽交友范围的同时,降低交友成本,成为新一代适婚人士的“脱单方式”。易观数据显示,2020年第3季度,中国互联网婚恋交友市场规模以1.3%的环比增速达到12.06亿元。去年,腾讯推出全新视频相亲交友产品“轻缘”,产品采用真实视频聊天的方式相亲。
传统的婚恋平台如世纪佳缘、百合网、伊对,以及映客孵化的对缘、抖音孵化的红娘直播、快手的相亲直播等等。虽然在形式和技术上有所改进,但在某种意义上仍是传统线下相亲的线上化。
社区类平台相亲
网络社区平台形成的基础,源自相同的价值观、兴趣爱好、思维方式等,相当于为相亲人群在一定程度上做了背景过滤,从而契合度相对较高。这些“同类目”用户聚集在一起,在产生更多的话题以及社区活跃度同时,促进婚恋的可能。
朋友圈社交式相亲
这一届年轻人为何走向相亲?
03
(一)偶然的恋爱事件发生显得困难
随着个体化社会的到来,人们与原有的社会整合机制之间的脱嵌,个体与建立在阶层、种族、家庭、邻里、职业甚至民族国家基础上的社会认同和自我认同脱嵌。而伴随高速经济发展,求学、求职导致的迁徙变得频繁,高度流动性让建立和维系亲密关系变得困难。
“相亲”这一古老婚配社交仪式得以回归,某种程度上说明了个体化时代的生存境遇使得偶然的恋爱事件发生变得困难。
当代年轻人面临着情境:房价高企、适婚年龄、经济压力、阶层日益固化、中产阶级向下流动,社会结构性压力加大,使得他们越发希望从二人世界获得更多安慰和支持。
(三)年轻人婚恋观的改变与进化
过去家长权威、媒妁牵线、熟人关系等一系列社会装置替代当事人对个人“终身大事”谋划与操办,但是相亲的对象往往局限于熟人关系圈。移动互联网时代,网络相亲给予了年轻人在免除面对面沟通的尴尬的情境下,扩展社交圈子、寻觅良人的机会和舞台。
现代的年轻人普遍追求个性、追求自由,开始主动选择各方面条件匹配的相亲对象。比如参加“985相亲局”的人,某种程度上也是因为认为“智性恋”比“钱”更重要。
《生活大爆炸》“谢耳朵”
相亲是否意味着“自由恋爱”的失败
04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主动参加相亲,是否就意味着自由恋爱的失败?
其实未必。
市场经济、教育平等、人口流动等为青年婚恋观的转变提供了更大的空间:青年人在婚姻中的独立意识和自主意识更强,婚姻被视为个人之事;青年人更注重自我感受及自主选择,更追求自我满足和自我实现。
“相亲”是一种高效率的社交方式,可以有效地迅速掌握对方的经济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及外貌资本的有关信息。正因为现代的年轻人普遍追求个性、追求自由、追求高效,不愿意将就,因此主动选择各方面条件匹配的相亲对象,从而将择偶的主动权以及标准放置到自己手中。
然而,尽管“相亲”这件事正在被年轻人重塑。
不可否认的是,“相亲”的内核永恒不变。无论是传统相亲,还是网络相亲交友,相亲者仍然是功利性地寻求“条件匹配”。
有学者认为,“相亲”是一种自我确证的过程。一旦踏入“相亲”的场域,个人对自我的评价就会受到一个客体的检验,相貌、学历、个人社会经济地位等自我价值在婚姻市场中受到了最直接的检验。
将年轻人相亲行为置于中国现代化和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中考察,个人社会经济地位、学历等条件随着社会变迁愈加重要。
参考文献:
[1]秦晨.“边际人”及其“中国式相亲”——转型期中国青年的婚恋观与择偶行为[J].中国青年研究,2017(07):5-10+47.
[2]宋月萍.单身族群带来的文化空间与发展向度[J].人民论坛,2020(34):104-106.
[3]中国经济网:《珍爱网2019Q1单身人群调查报告》解读婚恋数字
[4]界面:“中国式相亲”背后,“中国式父母”的现代性焦虑
原标题:《这一届年轻人纷纷走向相亲,自由恋爱失败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