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论:在您撰写大学生恋爱心理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关键词:爱情大学生恋爱观
当代大学生普遍处于心理断乳期,心灵的空虚需要某种东西来充实,而爱情作为人类美好的情感被大学生所向往和体验。可是当爱情匆匆来临时,他们又惊慌失措,不懂得如何去恋爱,没有过多地考虑就陷入爱情的泥沼。当从爱情中失败地退出来的时候,他们又不懂得如何去面对。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对于大学生心理的成长和将来的发展,都是十分必要和有益的。
一、恋爱对当代大学生的意义
(一)恋爱是学习建立亲密关系和逐步培养爱情的过程
恋爱是两个人之间建立某种关系的一个过程,这个关系既是亲密的,也是激情的,也是有承诺的。在恋爱中,两个人要学习如何与亲密的爱人相处,学会宽容、理解,学会如何让恋爱关系成熟稳固,也是在学习如何让自己成长。
在恋爱过程中,爱情要巩固和发展就需要不断地培养。爱得久了,爱情会平淡,但这不是因为彼此的爱意淡了,而是在爱情关系中,少了激情,多了亲密和承诺。
(二)恋爱是自我认识与成长的过程
法国作家莫里哀有句名言,恋爱是一所学校,教我们重新做人!通过恋爱,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在恋爱过程中,彼此就像一面镜子,能够看到别人眼中的自己。换句话说,爱情双方能够在恋爱关系中,提高对本来的我的认识,了解真实的我的状况,挖掘隐藏的我的信息,明确未来的我的方向。
二、当代大学生恋爱的特点
(一)自主性强,恋爱行为公开化当代大学生思想比较开放,易接受新观念,独立意识比较强。
在恋爱问题上,大学生往往个性突出,不太受他人尤其是长辈的影响,不再顾忌他人的评价。在恋爱问题上,努力追求自己看好的爱情,如果遇到自己喜欢的人,大部分会选择大胆追求和主动表白。
(二)注重恋爱过程,依赖性强
自我宁愿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在自行车后面笑这句话横空出世,物质条件似乎已经成为爱情的核心条件。但当代大学生对待爱情一般不考虑物质、地位等社会性问题。他们往往对精神层面看得较重,注重情感体验和交流。
一些大学生把恋爱当做一种情感体验,恋爱动机多数是为了填补空虚、寻求刺激、追赶潮流。对恋爱过程的过度重视,导致大学生们往往轻视了恋爱结果,这实质上是只强调爱的权利,而否认了爱的责任。同时,大学生们由独生子女的孤独感和习惯了他人的呵护与关爱所致的依赖心理,缺乏独立意识和自立能力,在恋爱关系中容易受挫。
(三)恋爱过程中无条件地奉献
大学生年纪轻、经历少,当他们沉浸在美好的爱情中,当他们遇到家人以外自己觉得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往往视爱情、恋人高于一切,处处想着为恋人多做贡献,对爱情只求付出不求索取,甘愿为对方奉献牺牲一切,只为博得对方欢心。
爱需要付出,而过分的付出是一种情感不成熟、情感缺失的表现。过分的付出,也会导致爱情天平发生倾斜,使爱情双方无法正常平等地相处,久而久之便会对感情造成伤害。
(四)恋爱观念开放
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代大学生的恋爱观念日益开放,很多同学对婚前性行为持理解和宽容的态度,认为只要真心相爱,无需指责,传统的观在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中逐渐淡化。
在这种开放思想的影响下,大学生在理智与情感方面处于矛盾的漩涡,恋爱道德弱化,责任意识下降,对婚前同居、婚前性行为持开放、理解和宽容的态度。
三、树立正确的恋爱观
(一)了解爱情的本质,确立合理的恋爱动机
爱情的本质是给予,是承担责任,是一种奉献,不是索取和占有。正是这种无私的奉献和给予,才使得爱情高尚、纯洁和美好。恋爱动机是保证恋爱顺利发展的重要基础。在现实生活中,大学生的恋爱应当建立在相互了解、志同道合、感情相投、心灵相契的基础之上,缺乏理性的思考和慎独的选择常常经不起考验,带来不良的后果。我们必须摒弃不正确的动机,本着对自己、对他人负责的态度,努力寻找自己的另一半。
(二)树立正确的性道德观
恋爱应当建立在平等自由的基础上,应当追求持久永恒,同时应当摆正恋爱在人生中的位置。处在恋爱关系中的大学生,应当本着对对方负责的态度,将亲密、激情、承诺紧密结合,绝不能为了一时欢愉,让彼此受到伤害。用脑思考,用心体会,真正的爱情之花才能开得艳丽、长久。
参考文献:
[1]张慧芳。当代大学生的恋爱心理困惑及对策[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6(32)。
关键词恋爱焦虑问卷编制信效度
2结果2.1项目分析。采取临界比率值法,将被试按总分从高到低排列,取前27%为高分组,后27%为低分组,进行t检验分析。结果表明,题1,题9未达到显著水平(P
2.4.2验证性因素分析。对另外的170份有效问卷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进一步确定模型对数据的拟合程度,各项拟合指标见表3。从表3可知,模型拟合较为理想,问卷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
参考文献:
[1]袁立.当代大学生恋爱态度调查与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5,13(4):278-280.
[2]徐甜甜.女硕士研究生的恋爱焦虑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3]罗文萍.成渝两地硕士研究生恋爱焦虑的研究[D].西南大学,2012.
【关键词】高校;女大学生;爱的教育;意义;方法
一、研究调查对象及方法
为真实了解女大学生的对于爱的智慧的理解,本研究针对当前高校女大学生在恋爱观问题及人际交往困扰等问题,编制了三份调查问卷,主要包括:“爱的智慧”开放式问卷、大学生恋爱观[1]以及大学生人际关系诊断表。本次调查以高校某学院女大学生作为主要调查对象,主要采用问卷法兼访谈法,利用百分比的方式及词频分析法进行数据分析。
二、女大学生恋爱观及人际交往的现状及分析
1、爱的智慧的分析
通过对当代女大学生对“爱的智慧”的理解,分析得出在开放式问卷中,通过开放式问题“你觉得爱的智慧包括什么,哪个最重要?”中的得出恋爱和人际交往的词频出现率最高,分别占94.1%和95.2%。
2、女大学生恋爱观分析
在大学生恋爱观调查问卷中,针对择偶取向、恋爱动机、依恋方式、恋爱中的四个方面对问卷进行了设计,编制了共60个题项的初测问卷。所有项目采用李克特式五点记分制,并且采用单选形式,其中“非常重要”记5分,“比较重要”记4分,“一般”记3分,“比较不重要”记2分,“不重要”记1分。
表1择偶取向
因素A2A7A9A11A3A13
总积分544544542340356204
百分比81.14%81.14%80.10%50.75%53.13%30.45%
表1的结果显示,当代女大学生在恋爱中最看重A2能对我好、A7人品及A9两人感情这三个因素,而最不看重的因素为A11家庭社会地位、A3家庭经济条件及A3是否是学生干部。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指出,男性在择偶上比女性更倾向于“以貌取人”,即对方的相貌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而女性则更倾向于两人的感情、男性的付出、对方的人品、事业心等条件,这与本次调查结果一致[2]。
在恋爱中的中B2当我了解对方曾有过,我坚决不会继续恋爱;B7我完全赞成未婚同居或“试婚”的做法这两个因素是女大学生觉得中最不重要的因素。调查结果说明90后女大学生对恋爱过程中的持传统意向。这与我们认为的现在90后女大学生的性开放观念是相悖的。
表2恋爱动机
因素C11C13C4C9C10C5
总积分257217194151143138
百分比38.36%32.39%28.96%22.54%521.34%20.60%
在依恋方式中D1总的来说,我不喜欢让恋人知道自己内心深处的感觉;D10我会无条件的满足恋人的任何要求这两个个因素女大学生最不看重。
三、女大学生教育的意义和方法
1、教育意义
(1)女性教育的意义是塑造女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培养女大学生的自主意识、自尊自爱的高尚情操,以及培养她们良好的道德修养、自信、乐观、希望、韧性的积极优秀品质,成为拥有高尚人格的新时代知识女性。
(2)针对女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掌握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与异性,正确区分爱情与友情,克服恋爱从众心理。爱情是以异性间的为基础,具有专一性和排他性,爱情最终的归宿是两性的结合,组成家庭,而友情则不具有上述特点[4]。正确区分爱情与友情的界限,把握好爱情与友情的尺寸,理智地看待爱情所包含的责任与义务,树立正确的恋爱道德观是在大学期间是非常重要的。
2、开展方法
第二,通过一些典型影片、优秀书籍的观赏分析和阅读找出映射在自己身上的影子,汲取营养,克服存在问题。古人说:腹有诗书气自华,通过读好书来提高女大学生的品味,陶冶其情操,培养她们高尚的人格、善良美德和对成功执着追求的精神。
第三,每年在新生入学后女性系列专题讲座、邀请校外成功女性讲座、优秀女性影片展、女性选修课等内容丰富多彩的系列活动。创造浓郁的女性校园文化氛围,开辟女性报刊橱窗,展示时代女性风采。
四、结语
将高等教育与性别教育相结合,将女性研究与女性发展结合是女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与成才的现实需要,同时也为女大学生健全心理素质培养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对女大学生爱的智慧的认知进行深入细致的了解,开展具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引导,培养她们健康的恋爱心理与行为,提高女大学生爱的能力,减少、消除其恋爱心理困惑,避免、纠正恋爱行为的盲目性,平衡学业与爱情两者的关系,有效实现女大学生的自我提高、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
【注释】
[2]罗之仁.从斯特赖克认同理论与特纳角色理论看大学生社会定位[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5)71.
论文摘要:大学生社会化是大学生在社会角色的期待下,通过学习感知社会文化,接受教化,把自己培养成为一个独立成熟、自食其力的社会人。大学生社会化是学生成长发展的必然需要,大学生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则是大学生社会化状况最直接的体现。校园不良消费透视出大学生过度社会化倾向,折射出高校对大学生社会化教育的缺失,导致学生社会化行为的过度或偏离。因此,高校要构建有利于大学生社会化的课程体系,同时大力开展人生观、消费观和恋爱观教育,引导和促进大学生社会化的健康发展。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不良消费;社会化教育;消费教育
一、大学生消费现状分析
二、不良消费折射大学生过度社会化
大学生社会化是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是大学生个体由幼稚走向成熟、从依赖走向独立、从被动走向主动,并获得一定的社会角色、承担一定的社会义务的关键所在。从大学生消费情况的调查可以看出,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消费超出了正常的消费范围,出现高消费、盲从消费、畸形消费等不良消费问题。出现这些不良消费的原因主要在于社会消费倾向的某些误导和学校、家庭对学生消费教育的缺失,对学生消费社会化过程缺少有效的引导和监管。许多大学生一进入大学,就急切地跳出中学阶段升学压力形成的封闭状态,急于释放各种抑制和束缚,把抑制的消费欲望迅速地放大,盲从地投身于社会消费的时尚和潮流中,使得大学生消费社会化的过程呈现出“快速转变”的特点,一些大学生在社会消费主义思想影响下,为了打破经济拮据的无奈和窘境,逐步形成了“借贷”、“信用”、“透支”等“负翁”消费意识。这种消费社会化速度和程度明显高于同类人群,脱离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个人消费承受能力的消费,是大学生过度社会化的集中表现。
大学生的种种不良消费是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的非理性行为,是大学生为片面追求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而导致的行为偏差。从大学生不良消费透视大学生过度社会化倾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个人物质生活过度社会化。一些大学生追求时尚、追求品牌,推崇世俗化物质享受,互相攀比,把高消费的“潇洒”表现得淋漓尽致,吸烟、酗酒等一些与大学生身份及消费能力不相符的行为在校园里蔓延。二是感情生活过度社会化。大学校园恋爱被视为一项不谈婚姻的爱情,是一项明知没有结果的爱情。一部分大学生游离于学校生活之外,在校外过早地开始营造自己的家庭生活,不仅在饭店、茶室、肯德基出双入对,还双双出入超市、商场和菜场,提前体验了婚姻生活的酸甜苦辣,既增加了生活支出,又严重影响学习,影响身心发展。三是处世态度过度社会化。一些学生的消费支出中,请客、送礼占了相当的比例,有些学生过分热衷“感情投资”,搞交际、拉关系,圆滑世故,有些学生为了入党、评优、“提干”,搞串联、拉选票,甚至通过各种渠道,打通关系走后门,他们以这种方式显示自己懂得人情世故,拉近与社会的距离,向社会证明自己的成熟。
因此,大学生的不良消费,不只是简单的消费行为,它反映了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不成熟,缺乏对社会的深刻认识和自我辨别能力,在心理上表现为异常“成熟”,在行为上盲目从众,超越了大学生甚至普通社会成员的行为标准和承受程度,这种过度社会化现象,容易使其人格受到挤压而导致人格缺陷,甚至会导致部分学生滑向歧途,对学生自身和社会都会带来不良影响。"
三、正确引导大学生社会化的对策
大学生社会化的实质是大学生在社会角色的期待下,通过学习感知社会文化,接受教化,把自己培养成为一个独立成熟、自食其力的社会人。大学阶段学生必须完成这样一种质的转变,然而过度、过快的转变,也不利于学生社会角色形成和演变。校园不良消费反映出一部分学生社会角色的过度过快转变,不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高校要采取切实有效的对策,引导和促进大学生社会化的健康发展。
1.构建有利于大学生社会化的课程体系
2.加强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加速时期,多元文化和不同价值观的激烈冲突,使得整个社会的价值、规范、准则处于调整和变动之中,大学生的人生经历简单,面对社会多样化的复杂环境,不少大学生难以依据自己已有的认识经验,合理而准确地选择和认同某一社会价值观念体系,从而深深地陷入无以参照、无以归附的尴尬境地,甚至无所适从、迷失方向。从消费调查来看,一部分学生表现出明显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的处世态度,反映出大学生社会化的价值偏离,对大学生成长成才造成严重障碍。因此,高校要坚定不移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加强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开展公民基本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把握角色期望,强化社会责任,善于处理人际关系,正确对待权力、地位、金钱,正确处理理想和现实的关系,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和抵御各种不良社会现象侵蚀的能力,顺利实现从学生到社会劳动者的角色转变。
3.加强大学生的消费观教育,形成健康理性的消费行为
关键词大学生;恋爱冲突;冲突解决模式;恋爱关系质量
分类号B849
DOI:10.16842/ki.issn2095-5588.2017.03.005
1问题提出
沙利文的心理发展理论认为,因感受到异性间强烈的吸引,青春期的个体有可能会对某一异性产生喜欢与爱慕的情感,并渴望与之建立恋爱关系(贾晓明,2003)。实际的调查数据也表明,大学生恋爱现象非常普遍,比例从30%~53%不等,甚至可达63%(何影,2010)。对大学生来讲,恋爱关系有其重要的心理意义,诸如自我价值感的确立,归属感和亲密感需求的满足等(Meier&Allen,2009)。
然而,由于性别、个性、家庭和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差异,恋爱关系中的双方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冲突。国内一份调查表明,恋爱问题占本科生心理咨询案例总数的12.9%,排名第三(冯蓉,马喜亭,2015)。本科生常困惑的问题集中为恋爱过程中的患得患失,这说明拥有了恋爱关系不等于就真正拥有了亲密关系给人带来的幸福与满足;而且,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恋人对恋爱关系的未来走向都是不确定的,这可能与大学生恋爱冲突频繁,同时又不知道如何有效解决冲突有关。既然冲突是不可避免的,那么,指导大学生如何应对冲突,在面对冲突时选择积极的解决模式是大学生恋爱咨询中的必然选择。
2研究方法
2.1研究被试
本研究以恋爱中的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取分层整群取样的方法,从北京市四所不同类型大学(综合类、工科类、文科类、医科类)选取1052名本科生作为研究被试。根据被试对于题目“是否正在恋爱中”的自我报告,最终筛选出正在恋爱中的有效被试323名(其中,综合类高校有效被试87名,工科类高校有效被试84名,文科类高校有效被试108名,医科类高校有效被试44名),剔除回答不完整和不认真作答的问卷后,剩下有效问卷319份,有效率为98.76%。具体被试信息详见表1。
2.2研究工具
(1)恋爱冲突的测量选用由苏彦捷和高鹏(2005)编制的“亲密关系冲突问卷”。共包含10个题目,采用7点评分,从“意见总是一致(1)”到“意见总是不一致(7)”,得分越高代表个体在恋爱关系中体会到的冲突越多。在本研究中,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0。
(2)恋爱冲突解决模式的测量选用由Heavey,Larson,Zumtobel和Christensen(1996)修订的“沟通模式问卷”(CommunicationPatternQuestionnaire)。共包含16项目,分成“建设性沟通”(指双方在遇到冲突时均能以积极的方式面对问题,进行协商并努力找到可能的解决方法)、“要求-回避”(指遇到冲突时,被试/恋人积极地寻找协商和解决的可能,而恋人/被试则采取回避的方式)、“相互回避性沟通”(指双方在遇到冲突时均用回避的方式应对)三个分量表。采用9点计分,从“最不可能(1)”到“最有可能(9)”。得分越高,表明恋人之间采用某种冲突解决模式的频率越多。在本研究中,该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2。
(3)恋爱关系质量由两个指标构成,包括恋爱关系满意度和恋爱关系承诺度。其中,恋爱关系满意度采用《简版亲密关系满意度问卷》,该问卷由Patrick,Knee,Canevello和Lonsbary(2007)修订,共6个题项,采用7点计分,从“完全不赞同(1)”到“完全赞同(7)”,得分越高代表个体对当前恋爱关系的满意度越高。在本研究中,该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4;恋爱关系承诺度采用《亲密关系承诺度问卷》,该问卷由Rusbult,Verette,Whitney,Slovik和Lipkus(1990)编制,邱莎莎(2010)修订,共5个题项,采用7点计分,得分越高代表个体对恋爱关系的承诺度越高。在本研究中,该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6。
2.3研究流程
首先,本研究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团体问卷施测,由经过严格培训的心理学研究生和被试学校的老师同时担任主试。施测过程采用统一指导语且匿名作答的方式,在自习课或主试任课老师的课堂上完成,测试时长30分钟,测试结束后当场回收问卷。之后,使用SPSS21.0将回收的问卷进行数据录入和统计。
3研究结果
3.1大学生恋爱冲突和冲突解决模式的现状特点
对大学生恋爱冲突总分、冲突解决模式各维度以及亲密关系满意度和承诺度总分进行描述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大学生建设性沟通冲突解决模式、亲密关系满意度和承诺度得分均高于各量表的中值,处于中等偏上水平(M建设性沟通=6.16,M满意度=5.65,M承诺度=5.90);大学生恋爱冲突、相互回避和要求-回避冲突解决模式的得分均低于各量表的中值,处于中等偏下水平(M恋爱冲突=2.74,M相互回避=3.34,M要求-回避=3.07)。其中,性别差异明显,具体而言,男生感知到的冲突明显高于女生(M男-女=0.38,p
在恋爱冲突解决模式方面,以三种模式得分为被试内因子,以性别为被试间因子,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首先,大学生恋爱冲突解决模式主效应显著(F(2,318)=304.69,p
Contrast检验显示,大学生建设性沟通模式得分显著高于要求-回避模式得分和相互回避模式得分
(F(2,318)=18.33,p
3.3恋爱冲突、冲突解决模式对恋爱关系质量的预测作用
3.3.1对恋爱关系满意度的回归分析
首先,把性别放入第一层;接着,把中心化后的自变量(恋爱冲突、建设性沟通、相互回避和要求-回避)放入第二层;最后把中心化后的自变量之积(恋爱冲突×建设性沟通,恋爱冲突×相互回避,恋爱冲突×要求-回避)放入第三层。
从表5可见,在控制性别变量后,恋爱冲突、建设性沟通、恋爱冲突×建设性沟通进入了回归方程。具体而言,恋爱冲突对关系满意度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建设性沟通的冲突解决模式对关系满意度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同时,建设性沟通与恋爱冲突的交互作用显著。
采用简单斜率检验进一步分析建设性沟通解决模式在恋爱冲突与恋爱关系满意度中的调节作用。以平均数加减一个标准差的方法将调节变量(建设性沟通解决模式)划分为高分组和低分组。在控制协变量的条件下,分别考察两组被试的恋爱冲突对恋爱关系满意度的影响。结果如图1所示,恋爱冲突对恋爱关系满意度的负向预测作用在低相互沟通组(β=-0.57,t=-8.02,p
亲密关系满意度影响中的调节效应
3.3.2对恋爱关系承诺度的回归分析
采用同样的方法考察恋爱冲突和冲突解决模式对恋爱关系承诺度的回归模型。从表6可以看出,在控制性别变量后,恋爱冲突、建设性沟通、相互回避、恋爱冲突×建设性沟通进入了回归方程。具体而言,恋爱冲突对关系承诺度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建设性沟通的冲突解决模式对关系承诺度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相互回避的冲突解决模式对关系承诺度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同时,建设性沟通与恋爱冲突的交互作用显著。
以同样的方法进行简单斜率检验的结果表明,在控制协变量的条件下,分别考察两组被试的恋爱冲突对恋爱关系承诺度的影响。结果如图2所示,恋爱冲突对恋爱关系承诺度的负向预测作用在低相互沟通组(β=-0.52,t=-7.13,p
4讨论
4.1大学生恋爱现状
从均值结果可知,大学生总体恋爱关系比较和谐,即使在遇到冲突时,也会更倾向于以积极的方式面对问题,通过沟通和协商努力找到可能的解决方法。这一结果提醒我们应该客观地认识大学生的恋爱冲突行为,而不能随意将问题严重化和扩大化。
另外,本研究的调查结果显示在几乎所有变量中(要求-回避沟通模式除外)都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具体而言,男生感知到的恋爱冲突明显高于女生,并且男生报告了更多相互回避的冲突解决模式和更少建设性沟通的冲突解决模式;男生对恋爱关系的满意度和承诺度也都显著低于女生。对于解决冲突的模式,男生的回避倾向更明显,这一结果跟以往研究结果类似。以夫妻为对象的研究发现,在解决夫妻冲突方面,丈夫比妻子更多地采用回避的方式(Baucom,Atkins,Eldridge,McFarland,Sevier,&Christensen,2011)。关于宿舍冲突解决方式的研究发现,男生比女生更倾向于采用回避方式解决冲突(邓林园,刘丹,伍明明,方晓义,2015)。这可能与社会普遍存在的性别角色标准有关:男性角色的标准通常为事业有成,不感情用事,情绪不外露,而女性角色的标准通常与人际关系、情感有关,喜欢聊天,爱发泄等(Hall,1994)。
在本研究中,男生感知到的恋爱冲突明显高于女生。这与以往针对友谊关系的研究结果比较一致,女孩的友谊表现为具有更高水平的支持性(Colarossi,&Eccles,2000;Jenkins,Goodness,&Buhrmester,2002),而男孩的友谊有更高水平的冲突性(Updegraff,Helms,McHale,&Sales,2004)。邓林园,刘丹,伍明明和方晓义(2015)
的研究也发现,男生的宿舍关系也比女生表现出更高的冲突性。
4.2恋爱冲突、冲突解决模式与恋爱关系质量的讨论
4.3本研究的局限
本研究还存在以下不足之处有待改进:(1)本研究样本均取自北京市,考虑到大都市的价值观念和极为丰富融合的文化底蕴,大学生对恋爱关系及恋爱冲突的认知可能与其它地区有一定程度的差异,因而,本研究的结果推广需谨慎;(2)有研究指出,冲突解决行为对婚姻关系满意度存在同伴效应,伴侣更多建设性的冲突解决行为可以使个体注意到对方的想法和感受,因而有利于进行深入的交流,获得更多的亲密感(刘泽文,崔萌,韩易静,2014)。但是在本研究中,由于条件的限制,被试中的男性比较少,无法进行恋爱关系中同伴效应的检验。
5结论
(1)大学生恋爱冲突总体水平较低,恋爱关系质量较高,冲突解决模式较积极,三者均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
(3)建设性沟通模式在恋爱冲突影响恋爱关系质量的过程中起调节作用,随着恋人之间建设性沟通水平的提升,恋爱冲突对恋爱关系质量的消极影响明显减弱。
参考文献
邓林园,戴丽琼,方晓义(2014).夫妻价值观相似性、沟通模式与婚姻质量的关系.心理与行为研究,12,231-237.
邓林园,刘丹,伍明明,方晓义(2015).父母冲突与大学生宿舍冲突方式的关系:自我分化的中介作用.心理与行为研究,13,145-152.
冯蓉,马喜亭(2015).研究生与本科生常见心理问题差异性研究.教育与职业,6,94-96.
何影(2010).大学生恋爱及恋爱暴力调查与暴力影响因素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中南大学.
何影,张亚林,王纯,李丽,张迎黎(2012).大学生恋爱及恋爱暴力行为发生情况.中国学校卫生,33,1153-1159.
贾晓明(2003).学习建立亲密关系:大学生恋爱心理分析.中国青年研究,6,67-69.
琚晓燕,方晓义,戴丽琼(2012).澳门和东北地区夫妻沟通模式与婚姻满意度研究.心理与行为研究,10,131-137.
梁,郭成(2014).高校已婚青年教师的婚姻满意度与成人依恋.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8,865-868.
刘洁(2014).亲密关系建立与维持的影响因素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
刘文,毛晶晶,俞睿玮,李凤杰(2014).青少年恋爱关系,内隐倾向发展特点及其与依恋的关系.心理科学,37,395-600.
刘漪蓉(2012).亲密关系中的满意度与冲突研究综述.社会心理科学,27,290-294.
刘泽文,崔萌,韩易静(2014).青年恋人的成人依恋、冲突解决行为与亲密关系满意度.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8,597-601.
奥登,周虹,白文兴(2014).童年期被虐待经历对大学生恋爱暴力发生的影响.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2,1247-1249.
苏彦捷,高鹏(2005).亲密关系伴侣在冲突中的行为及其归因.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42,122-130.
孙时进,李淑梅(2010).研究生特定群体婚恋问题研究.心理学探新,50,60-65.
曾红(2012).婚姻沟通模式、主观幸福感及其关系的研究.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49,123-127.
张田,傅宏(2013).宜人性对大学生恋爱宽恕的影响:有中介的调节模型.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508-511.
Baucom,B.R.,Atkins,D.C.,Eldridge,K.,McFarland,P.,Sevier,M.,&Christensen,A.(2011).Thelanguageofdemand/withdraw:Verbalandvocalexpressionindyadicinteractions.JournalofFamilyPsychology,25,570-580.
Bradbury,T.N.,&Karney,B.R.(1993).Longitudinalstudyofmartialinteractionanddysfunction:Reviewandanalysis.ClinicalPsychologyReview,13,15-27.
Campbell,L.,Simpson,J.A.,Boldry,J.,&Kashy,D.A.(2005).Perceptionsofconflictandsupportinromanticrelationships:Theroleofattachmentanxiety.Journalof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88,510-531.
Christensen,A.,&Shenk,J.L.(1991).Communication,conflictandpsychologicaldistanceinnondistressed,clinic,anddivorcingcouples.JournalofConsultingandClinicalPsychology,59,459-463.
Colarossi,L.G.,&Eccles,J.S.(2000).Aprospectivestudyofadolescents’peersupport:Genderdifferencesandtheinfluenceofparentalrelationships.JournalofYouthandAdolescence,29,661-678.
Cramer,D.(2003).Facilitativeness,conflict,demandforapproval,selfesteem,andsatisfactionwithromanticrelationships.TheJournalofPsychology,137,85-98.
Fincham,F.D.(2007).Attributionsincloserelationships:Frombalkanizationtointegration.Oxford:BlackwellPublishers.
Gottman,J.M.,&Levenson,R.W.(2000).Thetimingofdivorce:Predictingwhenacouplewilldivorceovera14-yearperiod.JournalofMarriageandtheFamily,62,737-745.
“积极心理学”一词最早出现在马斯洛(A.H.Maslow)的《动机与人格》一书中,该书中的标题为“走向积极心理学”[2]。但是并没有引起心理学界的重视,直到塞利格曼在APA年度大会上明确提出把积极心理学作为自己任职的主要任务时,才开始使积极心理学走上了人类的视野[3]。2004年出版的《现代心理学史》第八版中,著名的心理学史家、心理学家舒尔兹把积极心理学称为现代心理学的发展之一[4]。
二、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引导意义
1.以积极心理学理论明确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目标
2.以积极心理学视角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影响
3.以积极心理学理论转变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模式
在现在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很多学生意识不到自己的心理问题,就算意识到了心理障碍也不愿意主动咨询并寻求帮助,而学校对这些现象无法采取有效的措施,只能通过在一定区域开展心理学讲座、建立咨询室、情绪发泄屋等。这些工作却没有带给学生多少效益,甚至使学生接受了负面的影响。所以,要以积极心理学改变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模式,首先,从以人为本的理念出发,建立积极向上的品质与态度,注重个体的生活态度与幸福感,帮助学生以积极向上态度的面对外在环境和挫折,以完善个体的人格,提高心理素质,提升品德境界。
作者:刘宗利刘宗顺孙佳慧曹华单位:长春师范大学
[1]SHELDONM,KINGL.WhyPositivePsychologyisNecessary[J].AmericanPsy-chologist,2001,56(3):216-217.
[2]李金珍,王文忠,施建农.积极心理学:一种新的研究方向[J].心理科学进展,2003,(3).
[3]刘剑.积极心理学在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中的作用[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8,(12).
[4]Schultz,DuaneP.Ahistoryofmodernpsychology[M].NewYork:Thom-sonPress,2004:152.
[5]叶昇尧.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帮助,第五届世纪之星创新教育论坛,2016:161
[6]裴利华.模糊数学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效果测评中的应用[J].教育探索,2009(12):115-118.
[7]Dinner,E.SubjectWell-Being:TheScienceofHappinessandaProposalforaNationalIndex[J].AmericanPsychologist,2000,55(1).
[8]卡尔.积极心理学[M].丁丹,译.第2版.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3:196-197.
论文摘要:在学习、人际关系、情绪、恋爱等方面大学生经常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从而使他们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心理障碍,甚至会造成很严重的心理疾病。这种情况的出现不仅由于客观环境发生变化,同时也包含着个体自身的原因。为此,我们需要家庭、学校以及个人等方面的努力。
随着高校竞争机制的全面引人,同时由于应试教育的不良影响,大学生恶性事件时有发生,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心理失调或者存在着心理障碍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象牙塔里天之娇子们的心理障碍也亮起了红灯:笔者将从学习、人际交往、情绪、恋爱等方面对大学生的心理障碍的表现、成因及其调适作一番陈述。
一、大学生心理障碍的表现及原因分析
(一)学习心理障碍
“不是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很多大学生都是通过一番拼搏几番努力才走进了大学的殿堂。长期性情的压抑使得他们把大学看成了天堂,那里没有作业,没有老师的训导、家长的叮嘱,而只有轻松、愉快和欢乐。为此,校园里不时漂来三五成群的逍遥一族:玩扑克、打游戏成了他们的拿手绝活;看录像、谈恋爱成了他们的看家本领;殊不知,学习是一种持续性的活动,一旦你停止学习久了,则会产生倦怠心理。
(二)人际交往障碍
学生的主要活动大多是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进行和实现的。大学生对人际交往有着强烈的渴望和追求,在人的一生中,再也没有像青年时期那样渴望被了解的时期。良好的人际关系,使人获得安全感和归属感,得到支持和理解,给以精神上的愉快和满足,促进身心健康;不良的人际关系,使人感到压抑和紧张,承受孤独和寂寞,损害身心健康。人际关系如此重要,反观我们大学生之间的人际状况确实让人不敢恭维。别人遇到困难时袖手旁观,自己遇到心事时也只是形影相吊,或者到虚拟空间上去寻求安慰
(三)情绪性心理障碍
情绪是个人对重要的机遇或事件做出适应的生物反映倾向。情绪生活是人们一刻都不能缺少的。凡是能满足或符合人的愿望、观点的事物,就使人产生愉快、喜爱等肯定的情绪体验;凡是不符合人的需要或违背人的愿望的客观事物,就使人产生了烦恼、厌恶等否定的情绪的体验良好的情绪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不良的情绪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有很大危害。为一点小事而过分的情绪反应或情绪反应过于迟钝、无动于衷、冷漠无情等这些不良情绪往往成为大学生情绪性心理障碍乃至恶性行为的导火索。
(四)恋爱心理障碍
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生谈恋爱越来越普遍。谈恋爱已经成了大学生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与之相随,大学生的婚恋观也越来越趋于开放,恋爱现象在大学校园里更是司空见惯。不排除有些大学生可能会在大学校园里找到真爱,但是为数不少的情侣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会分手。而有些学生却因此抑郁成疾、焦虑成癖,最终形成了心理障碍。爱情可以让人甜蜜,让人激情四射,但也可能摧毁一个人的意志。而这种由于恋爱失败而导致的心理障碍已不鲜见
二、大学生心理障碍的调适
大学生心理障碍的产生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怎样调适需要学校、家庭以及个人的共同努力
影响大学生心理发展状况的家庭方面的因素主要在于父母的教育方式、价值观、从事的职业、家庭经济状况等。为了调适这些因素所造成的心理障碍,我们就必须学会消除它的不利之处二
1、转变父母的教育方式
2、营造和谐的家庭环境
家庭的气氛也是影响人的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那些来自家庭内部比较融洽、和谐的大学生往往性情比较温和。能够宽容别人,能够形成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而不易产生各种心理障碍。而若家庭气氛比较紧张,孩子往往形成胆小、怕事、自卑等性格缺点,有的逆反心理比较强,甚至会对社会造成某种程度上的危害。
(二)学校在学生心理健康的工作中应起主要作用
1、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不少大学生对自己存在的价值,对未来的打算都很困惑,只是为了活着而活着,没有理想,没有人生目标。这种生活充其量也只能叫做生存而非生活。而在这种无目标、无理想的情况下很容易产生心理失调,很容易造成心理障碍的,甚至很可能做出违法犯罪的事情来的。鉴于此,作为学校要为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给予他们一盏正确的指路明灯,这样在他们迷茫、困惑之时,大学生才会勇往直前。
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应该在大学的课业任务中安排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心理咨询、人生心理学、健康心理学、心理卫生等课程,提高他们应对困难的意志力,加强他们对心理健康知识的了解,提升他们心理健康水平,增强他们的免疫力。另外还应多请一些资深教授开设一些心理健康专题讲座,教给学生调节和控制情绪的方法,掌握突破人际困惑的技巧。
3、提升心理咨询的水平
(三)大学生的自我调适
哲学认为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内因在事物发展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鉴于此,克服心理障碍关键在于自我调适。
1、正确的认识自己
自我意识是一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关于我及其周围环境关系的多方面的认识和评价。正确的自我意识会帮助大学生更好的适应生活,而错误的自我意识则使人学生对社会适应不良。大学生必须正确评价自己,摆正自己的位置,以平常人的心态对待自己,对待生活。
2、确定合理的目标
一个人的成长过程只有树立了远大的理想,确立了明确的奋斗目标,才回有所收获。目标是一个人的重要的行动指南,目标可以分为近期目标和长远目标。近期目标的确立必须实事求是,必须符合自身的条件,同时还要考虑到环境的因素,必须要是在经过一番奋斗一番拼搏之后能够达到的。长远目标即一个人的理想,是确保大学生能够勇往直前的一个重要的王牌。在制定目标时除了要拥有比较明确的目标即近期目标,还要确立比较长远的目标。目标的确立,既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既不能妄自菲薄也不能自命不凡。目标过高往往不能实现,从而易使他们产生沮丧、自卑的心理;目标过低,即使达到目标了也往往感受不到成功的喜悦,毕竟一切尽在意料中
3、掌握合理的学习方法
现在不少人认为大学里学习的很多东西几乎没有多少在社会上可以应用其实大学生从大学里学习到的往往不是刻板的知识,而主要的是一种思维模式,一种学习方法这种学习方法不同于以往初中高中的学习方法。大学里学习容量比较大这就需要学生能够去粗取精,学会自主性学习,这样才使学生能够学得轻松愉快而不把学习看成是一种负担。
4、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
科学研究表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对心理健康具有促进作用。健康的生活方式是指生活有规律,劳逸结合,科学用脑,坚持体育训练,不酗酒不吸烟等。大学生的学习负担较重,心理压力较大,为了能长期保持学习的效率,必须科学地安排好每天的学习、锻炼、休息,使生活有规律健康的生活方式必须劳逸结合,必须丰富多彩。一个人如果封闭自己,除了学习之外不去参加任何文体活动,那么他的大学生活将会单调、乏味,甚至会连正确的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都难以维持下去。不会休闲就不会就不能真正地学习只有积极参加各种活动,才能有效地促进一个人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