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直观感受到了这两年铺天盖地的相亲电视节目、婚恋网站的火爆,那你就能理解针对“寂寞”这个词,能衍生出多么广阔的商业前景了。不过,现在,狂热的中国创业者们正在把这门针对“寂寞”的生意,从电视上、PC上又搬到了手机上,始作俑者,原来是因为现在一种极具混搭概念的舶来概念“SoLoMo”的流行。
SoLoMo,也就是Social(社交化)、Local(本地化)、Mobile(移动化)混搭在一起的产物,从字面上来理解,我们看出,它符合人际交往的最佳条件:基于同一个时空概念下,人和人之间的即时的互动。仿佛是一夜之间,潮男潮女们开始在坐地铁、泡酒吧、餐馆、商务活动等一切场合里,玩起了用手机和周边人搭讪的游戏。他们所用的搭讪工具,很多甚至让人很难记住名字,因为无论是在功能、界面上,都太相似,似乎并没有太多的差异化,无一例外的都被印上了SoLoMo的标签:移动IM+LBS混搭在一起,支持即时短信、语音聊天,能够发送图片等等,基于地理位置,能够查找到周边使用同一工具的人。
国内已经涌现出一大批SoLoMo概念的移动交友产品:陌陌、泛泛、幸会、闪聚、在这儿……这些公司目前实力都很弱小,团队人数不过是十几二十个人。然而,每一个创业者,都暗暗期望自己的公司能成为继Google、Facebook之后的下一个主角。的确,将SoLoMo拆分来看,每一个元素,都代表了当前最富憧憬性的互联网潮流,光是SoLoMo当中的一个“Social”,就已经足够吸引人,从Facebook到Twitter的火爆,已经验证了这一点,何况再加上“Local”和“Mobile”?
后进者的陌生人社交
那时候的刘兴亮正热衷于打羽毛球。但让他郁闷的是:他经常找不到合适的球友。找熟人朋友来打球?大家彼此住得远,约在一起不容易,好不容易聚在一起,不知不觉就从打球转移到聊天,而他只是想打球而已。“能不能有一个工具,找到周围和我一样有同样需求的陌生朋友,相约一起去打羽毛球呢?”刘兴亮相信,生活中应该有很多和他一样的人,想做某件事,却约不到合适的人。这是这个偶然性的事件,直接启发了他,找到了自己投身于SoLoMo创业大潮的切入点。
细分再细分
而像“幸会”、“在这儿”这样的应用则瞄准了陌生人交友当中的某一垂直人群:商务人群。它们宣称可以通过LBS服务帮助人们在论坛、展会等一些特定商务活动中,用手机方便、快捷的找到人脉资源的应用。“在这儿”创始人熊尚文毕业于斯坦福大学,他认为斯坦福大学教会他最重要的认识之一,就是人脉资源的重要性。而在创办“在这儿”之前,他已经有过两次在PC互联网上做商务社交的创业经历,均已失败而告终,移动互联网的SoLoMo特性让熊尚文找到了突破点。在推广渠道上,“在这儿”主要选择与活动主办方合作,在活动现场向手机上安装了“在这儿”软件的用户推动嘉宾信息,用户可以选择与自己感兴趣的人交换电子名片,并进行短信、语音聊天等——当然,这一切都是在获得对方允许的前提下进行。
陌陌科技联合创始人雷晓亮持有相似的观点。在今年8月份,这家公司刚刚发布了一款名叫“陌陌”的移动交友应用。“陌陌”主打异性交友市场——而这也是这类产品目前最主流的市场,因此,他们不得不面对像世纪佳缘、百合网这样的竞争对手。“现在世纪佳缘、百合也在朝着移动方面发力,但一方面,我认为它们在这方面的投入有限,二是如果他们做基于移动的定位交友模式,这意味着要放弃以前的PC上的商业模式。”他对记者说。的确,用世纪佳缘的移动客户端结识一个周围的异性朋友,成本几乎为零,而在PC上,用户要在世纪佳缘上认识新的朋友,却必须付费。
因此,这些从其他领域转战过来的巨头们,确实具备很大的优势,但相比它们在PC互联网上的优势,移动端的优势也不是那么明显。
商业设想
从用户需求的角度来看,似乎这门解决“寂寞”的生意,自有其在手机上生存的道理。但从商业的角度来看,是否真如它们所描绘的那么美好?究竟是SoLoMo在中国催生出的泡沫,抑或凭借SoLoMo概念,真能突破以往在PC互联网上陌生人交友的局限性,从而诞生出下一个巨头?至少在目前看来,所有的这些公司,还没有一家有勇气说得清自己未来的商业模式在哪里,而目前积累下来的用户数量也微不足道,在实践上不具备赚钱的可能性。
“在你的周围究竟是熟人多还是陌生人多?”面对记者如上质疑,有业内人士这样反问记者。
“当然是陌生人多。”
“没错,所以只要结识陌生朋友的需求和功能够得到展现,我们的产品就有市场。”
或许Skout和WhosHere在国外的异常火爆,已经为SoLoMo的中国式演绎能否成功,提供了注脚。中国的创业者们并不太担心这个问题,因为上述两者的用户数目前都已经达到了数以百万计。最终如果达到了一定量的用户之后,就不缺商业模式。在PC互联网上探索了数十年而得出的新商业逻辑,似乎在这里也一样行得通。这就好比:一个小区如果只有一个单元,不可能有超市,如果只有三栋楼,不可能有幼儿园,但如果有一百栋楼,以上条件肯定都具备。而如果SoLoMo应用是以“事情”为导向,对于周边的商家而言,营造特定的“消费需求”是明确而具体的。比如,一个用户想约人去KTV唱歌,周边所有的KTV都有可能为这个约会而买单的。
的确,粘性不足,已经成为这一类产品普遍性的问题。街旁、切客等第一代标榜SoLoMo属性的应用,目前都面临着增长后劲不足的问题,原因就在于社区化不够,最终演变成一个用户用来“炫耀足迹”或者“获得优惠折扣”的产品。“我们每天在做这个产品的时候,都在问自己同样的问题,当用户给予共同的爱好产生闪聚行为之后,彼此之间究竟有没有社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