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让问题更聚焦,我把主题拆成如下几个子问题:
下面我们一一展开聊下:
我们可以从“社交产品是什么”的角度尝试回答:
据公众号Tech星球统计,过去一年多,腾讯上线了10款社交产品(轻聊、有记、欢遇、朋友、猫呼、回音、轻缘、灯遇交友、Hood、去聊);陌陌也在2020年孵化了6款(对眼、对对、芒西、陌多多、哇偶、咔咔),2019年上线了瞧瞧、Cue、赫兹、MEET与ZAO5款社交产品。
先不论这些产品成功与否,连腾讯、陌陌都想颠覆自己,试图赛马找到第二曲线,更别说各互联网大厂都在通过搭建产品矩阵做C端长线布局;而社交在C端里被盯得最紧,毕竟谁能抓住Z世代,谁就能提前占据下一波人口红利。
按满足需求不同,以及提供服务的差异性,我们粗略把社交产品分成如下几个系列:
上面几类还没完全穷尽,看得出越是解决人性问题的产品,越会有源源不断的创新方案,这也是做社交产品的乐趣。
Soul算是近两年的明星产品,尤其在大家以为陌生人社交已饱和的情况下,Soul的用户增长爆发显著,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样,想找到它成功的秘密。
深入探讨后,我们得出了如下结论:
第一,Soul赶上了好时候;18年开始,一级市场的投资重心就开始向toB和新消费倾斜,纯C端线上产品,虽然一直会看,但没发现什么好标的,因此资本倾向把钱集中在头部;正好Soul在这条赛道跑得很快,DAU在19年初还只是80w,20年一下子就涨到千万,这一路就拿了不少钱。
第二,创始人懂用户要什么;Soul的创始人张璐有海归管理咨询背景,并不懂互联网,第一版都是找外包攒出来的,但她个人的孤独感使自己就是这款产品的重度用户。
据调研,Soul的初期用户,主打两类人群:
而Soul就正好承载了这个场景。
第三,不看脸社交;很多人以为心灵匹配是Soul的特色功能,但我们认为Soul的差异化主要体现在“不看脸”,很多功能都在围绕这一点在做,最核心的是1v1的语音连麦。
一方面,长相一般的普通人远比陌陌探探上的小哥哥小姐姐多,存量规模会更大;另一方面,相比文字聊天,声音更能传递情感、让人与人的距离更近;而人们担心的尬聊问题,Soul也安排了老用户/自有团队带新用户聊天的机制去解决。
据了解,Soul专门有个团队提供带聊服务,在运营层面也做得很重。
第四,Allin规模化;上文提到,社交产品的网络效应很强,越多人使用,产品价值就会指数级增长,因此快速、大量获客很关键;当别的产品还在用公众号、抖音、口碑去免费获客时,Soul直接花钱买,迅速起量。
第五,品牌效应;社交产品,市场宣传、打响品牌很重要,你得拿出一个差异点,告诉用户你是谁,为什么选你;相比Uki,Soul有个很好的品宣关键词:灵魂交友,简单、直接,有共鸣。
基于Soul的经验,结合当下行业趋势,如果想做一款社交产品,可以怎么做?
1)充分调研,深度体验
C端产品,尤其社交,入行门槛低,谁都能用,谁都会说两句,但真正搞懂它的底层逻辑,你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精力去钻研。
举个例子,先到社交榜去下前100个产品,分别注册男女用户去用,实际和里面的人交流,思考它的产品架构和功能设计逻辑,体验产品氛围。
有条件的话,国内外都要体验,看得多了,脑子里自然大概有数;再尝试找到某个细分场景,看用户需求有没有被满足,还有没有机会。
2)选个好名字
名字的意义在品宣,好名字易于传达产品理念,打造品牌调性,也直接决定用户认知。
3)准备充足的预算
表面上看社交产品实现成本低、逻辑简单,但真正的大头在后面——买量要花钱、内容审核要花钱、聊天服务要花钱、运营社区要花钱,这些隐性成本才是社交产品的大坑。
当然,还有其他什么做社区提留存,做机器人营造气氛,做破冰玩法提高匹配效率,优化匹配算法等常规手段就不多说了。
不要做什么?
OK,分析完这4点,貌似也给不出一个现在做社交“有”或“没有”机会的结论;社交是个很杂很细的赛道,但也是机会越挖越有的宝库,很适合天然拥有年轻人用户的产品去折腾;正所谓不疯魔不成活,持续去钻研,做到极致,才是做社交产品的精神,更是产品经理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