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婚综艺《再见爱人4》中,麦琳作为付出型妻子,与李行亮的婚姻陷入不平等与死循环的状态。她渴望平等回应,但婚姻模式却与观念相悖。作为心理咨询师,笔者认为这样的夫妻完全没有觉察的意愿,是无法通过顺其自然的方式觉醒的。
不想改变,或许是因为还不够痛苦
为什么麦李的互动会有“鬼打墙”的感觉?在婚姻中这样的模式常见吗?笔者近几年接触的多是青少年个案和他们的家长们,这些所谓的完整家庭,之所以养育出问题非常严重的孩子,因为他们通常只是维系婚姻,但婚姻并不正常。
我发现,最难改变的不是过去极端和错误的婚姻和育儿模式,而是他们假装愿意改,但潜意识非常顽固和抵触。在一些家庭,微小的改变都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因为他们享受问题。这个时候咨询师只能劝慰自己:我们拯救不了所有人,尊重他人命运。也许是这个家庭的矛盾还没有达到极致,或者他们还不够痛苦。
缺乏安全感的亲密关系,有未来吗?
如果把养育好孩子作为夫妻的共同目标,也就是在某个任务上他们有一致的需求,这就足够了。而这个目标,在黄圣依和杨子那里反而没有。
关系导向的夫妻做不了合伙人
不论是焦虑型还是受虐型,脱离亲密关系,进入社会,这种问题人格就会被缩小,理性人格会被放大。所以,网友最中肯的建议是让麦琳去找个工作,他俩的夫妻模式不是任务导向,而是关系导向,是做不了合伙人的,只会内耗,降低效率和成果。任务导向的夫妻有吗?很多很常见,比如很多网红带货的夫妻主播,他们通常比较理性,人格成熟度比较高,任何一方脱离另一方都有自己的能力、收入、成功、快乐,他们互补又互相了解的同时,合作起来事半功倍,再加上专业团队的加持,因此更容易成功。
不论是焦虑型还是受虐型,都是一种幼稚的人格特性,比如幼儿,他们在家里可能会撒泼打滚儿,尤其是在主要照顾者情绪不稳定的情况下。但是,在幼儿园,孩子会逐步减少幼稚的非理性特性,建立越来越多的规则秩序、理性道德,不至于总浸泡在情绪里。这样,孩子和家长都会越来越舒适,可以更有效地学习、玩耍,获得成果和自我价值。
长期浸泡在情绪里的人,比如全职妈妈,很容易失去理性脑的功能,如果她们在主观认知上并不觉得做全职妈妈是一种工作,从中获取价值感,就会向其他家庭成员索取,在索取过程中如果感受不到满足,头脑就会越来越混乱。而重回职场后,同事之间不是亲密关系,不存在情绪内耗,有职业作息和职场伙伴,并获得相应的报酬,这是一种理性的浸泡,会让大脑放松,海马体和杏仁核趋于稳定,自然有能力去倾听和吸收他人的评价。
至于观众则不必过于沉浸其中,看个热闹就行了,尊重他人命运。在这个世界上,只有自己能为自己的人生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