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依恋关系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10
2、依恋关系在成人人际关系中的应用11
3、婚恋依恋11
七、依恋理论对恋爱的启示12
1、四种截然不同的依恋类型12
2、依恋类型的亲密关系可预测13
3、依恋理论给我们的启示14
我们日常谈起对于心理疾病的印象,会想到焦虑症、强迫症、抑郁症、洁癖、密集恐惧症、人格分裂等常见的心理现象。大家有没有想过,这些各式各样的心理现象背后,是否有什么共同点呢?
我就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各种不同流派的心理学,好像都没法做出既精简又特别有说服力的解释,渐渐的,我就把这个疑问放下了,继续循规蹈矩得开展心理治疗工作,先后参加了精神分析和人本主义的系统培训,跟随督导老师,参加个人体验,知道和感受到的得越多,内心越是隐隐觉得有个谜团在牵绊着自己。
最可笑的是,说完之后,不止朋友赞不绝口,我自己也信了——虽然听起来脑洞大开,但是好像就是这样啊!爱,这个亘古不变的最美好的字眼,不就应该是最终的答案吗?!
而后,我就开始了寻找能论证这一大胆想法的理论和研究,由此找到了可以作为理论支撑的客体关系理论、主体间性理论和依恋理论,并认真学习和研究。依恋理论作为具有大量实证性研究基础的心理学理论成果,更为吸引我。于是我开始跟随国际依恋心理研究协会主席PatM.Crittenden老师学习依恋心理,Pat老师是著名的陌生人情境实验的创始人玛丽·艾因斯沃斯(MaryAinsworth)的学生,从事陌生人情境实验观察编码近四十年,一走近就感受到了充满母性的慈爱,与她合影的时候,我不自觉的弯下了腰,潜意识就想表达敬意,并渴望成为她这样充满爱的能量的心理学工作者。她则在课堂上,称赞我提了一个在她看来最wonderful和perfect的问题,“如果这作为我的最后一个问题,我会觉得非常完美”。并解释说,她在欧美非等国家都做了很多依恋方面的观察实验,但是对中国人的依恋观察还很缺乏,中国的依恋心理由于文化特色、独生子女政策等原因,很可能有新的特点,自己已不年轻,希望并相信中国学生可以在依恋领域有新的突破。
经过长期没日没夜的努力,我在心理学启蒙老师杨志新老师的引导和鼓励下,在李子勋老师、韩岩老师、许金声老师、PatM.Crittenden老师及留美访问学者郭庆华、美国脑神经科学硕士祁文等老师和朋友的指导和帮助下,在海内外心理圈子百花争鸣般的研究讨论氛围中,结合大量直接和间接的心理治疗案例,带队完成了缺爱心理理论的研究,研发了让人拥抱真爱、寻回真我的系统治疗方案,截止2017年底,治愈了400多名因早年缺爱(不安全依恋)被焦虑、抑郁、躁狂、自卑、社交障碍、婚恋障碍等问题困扰的来访者。
在此,我们还是先来简单得系统梳理下依恋理论的历史和结论吧,个人的研究另述。
依恋(attachment),一般是指某一个体对另一特定个体长久持续的情感联结。在发展心理学中,依恋特指婴儿与其抚养者(通常为母亲)之间所存在的特殊和强烈的情感关系。它产生于儿童与抚养者的相互作用过程中,是一种感情上的联结和纽带,表现为儿童对抚养者的一种追随、依附和亲密行为以及由此带来的归属感和安全感。婴儿从6到7个月,逐步开始与抚养者建立依恋关系,一直到24个月之前是依恋关系形成的关键期。由于这种情感联结,当婴儿在碰到挫折时,比如遇到陌生人或置身于陌生环境,就会趋近依恋对象以寻求安抚;如果强迫婴儿同依恋对象分尚,则会导致婴儿产生分离焦虑(separationanxiety)。
20世纪60至70年代,英国精神病学家Bowlby结合动物习性学的研究和自己对美国战后孤儿的研究,建立了依恋理论,用来解释为什么儿童倾向于与依恋对象形成很强的情感关系纽带,并在与之分离时表现出强烈的痛苦。Bowlby的依恋理论认为:人类为了在一个“进化的适应性环境”中求得生存,生来就具有一种向最初的照顾者(依恋对象)寻求和保持亲近的倾向,婴儿拥有一种向最初的照顾者保持亲密的行为系统。随着认知功能的发展,婴儿的这种与照顾者的重复交往经历会内化成一种工作模型,这种工作模型可以为婴儿提供一个框架:1)对照顾者的情感效用性(availability)和反应性(responsiveness)作出期待;2)能够调节婴儿的行为,以便诱发出照顾者对他/她的照顾行为。这种“内在工作模型(internalworkingmodel)”逐渐被整合到人格结构中去,并影响儿童的行为。
弗洛伊德认为,由于通常是母亲喂养婴儿,所以母亲自然是婴儿获取安全和情感的对象。在喂养时,母亲与婴儿相处的方式决定着婴儿的依恋质量。当母亲在喂养过程中表现出温暖、轻松和宽容时,婴儿就会形成安全的依恋。艾里克森也认为,母亲的喂养将影响婴儿依恋的安全性,但他更强调母亲对婴儿需求的反应比喂养行为本身更重要。如果母亲对婴儿所有的需求有积极的、一致的反应,那么婴儿将会形成对他人的信任感;相反,如果母亲对婴儿的需求没有反应或反应不一致,婴儿则形成对他人的不信任感,甚至婴儿在以后的生命历程中都会回避亲密的相互信任的关系。
社会学习理论和精神分析一样,也强调喂养方式和早期经验在依恋形成中的重要作用。但在社会学习理论者看来,母亲在喂养婴儿时会带给他们更多的舒适,比如温暖的怀抱、温柔的抚摸、轻柔安慰的话语等都会同时出现,久而久之,婴儿就会将母亲和舒适、快乐的感觉联系在一起,也就是说,婴儿看见母亲就会想到这种舒适、快乐的感觉,因此母亲本身就成为有价值的对象。于是婴儿就会尽量吸引(如微笑、哭泣)母亲的注意或靠近这些有价值的、能够提供“奖赏”的人,婴儿的依恋便由此形成了。
认知学派的依恋理论并不重视需要满足的作用,而是强调一些认知能力,如观察力、辨别力、记忆力等对依恋发展的影响。认知理论学者认为,婴儿必须具备两种基本能力才能形成依恋,一是必须能将熟悉人与陌生人加以区分,若缺乏这种能力,婴儿既不会发展对特定对象的依恋,也不会产生怯生心理;二是必须具备认知客体永久性的能力,也就是说,当母亲或其照料者从视野中消失或通过其他感官不能察觉时,婴儿仍然认为母亲或其照料者是存在的,因为人们很难和一个一旦从视野中消失就不存在的人形成稳定的关系。因此,婴儿只有具备以上两种基本能力,才能与母亲或亲密的照顾者形成早期稳定的依恋关系。
习性学者从进化论角度提出的依恋理论观点具有很大的影响。鲍尔比在解释母婴依恋形成的机制时假设:人类进化过程中使婴儿产生了一种先天的倾向,即婴儿具有在无力照顾自己时发出信号(哭、笑等)以吸引成人接近,从而满足自己各种需要的倾向,同时成人也具有对这些信号做出适当反应的倾向,这两种倾向相互作用,就形成了依恋。显然,习性学者认为,依恋是人类长期进化的结果,是婴儿与他们的照顾者(一般指父母)在进化过程中获得了彼此相互喜爱和建立亲密依恋的本能反应。习性学依恋理论的另一个突出特点,是采用“内部工作模式”的概念来解释依恋的内在作用机制。鲍尔比指出,儿童能够在与他人交往的基础上形成一种“内部工作模式”,其实质是儿童对自我、重要他人以及人际关系的一种稳定认知,这种“内部工作模式”主要以无意识方式运行,并且一旦建立起来就倾向于永久,它决定着儿童成年后的人际交往以及对他人的信任感和对周围环境的认同感与安全感。
相对于国外丰富的研究成果而言,我国在依恋研究领域却是刚刚起步。学者的研究多以一系列有关国外对依恋的研究进展的述评形式出现,这些述评涉及依恋的各个方面,例如不同派别的依恋理论、依恋类型研究、研究方法、青少年依恋研究、跨文化依恋研究等等。最早见诸于刊物的研究成果是李菲茗和傅根耀于2001年修订过AAQ3.1(成人依恋问卷),该量表是AAI(成人依恋访谈)的自陈式量表,得到较好的信度和效度。此外,2004年周春燕在《成人依恋表征和婚恋依恋》中,介绍了依恋表征和婚恋依恋的理论背景、测量方法及主要成果。还有古玉在《恋人依恋型的交互作用初探》中,对恋人依恋类型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了初探。2006年,姜凌云在《依恋理论的人际关系说及其实用意义》中,首次提出了“依恋的人际关系学说”,他使用质性研究法阐述了早期的依恋质量对个体一生所产生的重要影响,主要包括同伴关系、成人人际交往和婚恋关系三个方面,对人际关系受依恋关系、内部工作模式影响的机制做了有益的探讨。
可见,随着依恋研究技术的发展,对依恋的研究不再局限于儿童,已经扩展到成人阶段,并且形成了蓬勃发展之势,特别是在依恋研究的纵深方向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这一领域还有很多研究点有待挖掘,比如依恋类型和依恋质量的影响因素究竟有哪些?依恋的内在作用机制究竟是什么?如何通过依恋方式的改变来提高个体生活和工作的满意度,各国学者都较少涉及。这也是我的研究异常艰苦的原因,而研究成果则令人惊喜,参加治疗的来访者,很多都发出“好神奇”的感叹。
1)积极的自我和他人工作模式,这类儿童形成了安全型的依恋,他们对将要面对的挑战充满自信,更有可能和朋友建立起安全和相互信赖的关系。
2)积极的自我工作模式和消极的他人工作模式相结合,这类儿童可能能够成功地引起照顾者的注意,但由于照顾者的反应过于武断和不敏感,使儿童对重要的情感关系感到冷漠,从而儿童形成了回避型的依恋。
3)消极的自我工作模式和积极的他人工作模式相结合,这类儿童当有需要时,有时但不是总能唤起他人的关心,从而使儿童形成专注型的依恋,对建立安全情感联系过于执着。
4)消极的自我和他人工作模式被认为是组织混乱/方向混乱依恋的根源,这类儿童往往会害怕自己在亲密的关系中受到伤害(包括身体上的和精神上的)。
儿童与照顾者建立的依恋关系在质量上的确有所不同。有的儿童与照顾者在一起的时候显得相当放松和有安全感;而有的儿童则显得很焦虑,感觉对将要发生什么感到没有把握。美国心理学家玛丽·爱因斯沃斯通过“陌生情境法”将儿童的依恋关系划分为安全型、回避型和焦虑—反抗型三种类型。那么,从依恋关系形成的质量好坏的角度看,质量好的依恋关系属于安全型依恋,质量不好的依恋关系如专注型依恋、回避型依恋、恐惧型依恋属于非安全型依恋。
学者Ainsworth早期在乌干达的自然观察到关于以色列集体农庄的研究,为依恋理论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数据。以色列的集体农庄可以说是一场最大的自然实验。集体农庄是指一些小型的农业社区,通常人数在100到1000之间,平均400人左右。这里有严密的组织,农庄里的人员彼此非常熟悉,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最典型的是,孩子们被送到特定的社区儿童设施里,进行共同抚养,此外,还有公共的食堂。集体农庄共同决定工作分配和任务,共享财产,轮流服务。研究表明这些作法并不理想,并且导致了儿童的许多不安全的依恋模式。
而在日本,关于儿童依恋的研究结果是多种多样的。总的来说有几个特点:1)日本的依恋类型中焦虑矛盾型的类型比较多,而回避型的人比较少。2)日本婴儿经常跟母亲保持亲密的接触,因此,包括两个与依恋对象分离情景的新奇场面对婴儿来说过于紧张,被认为不是测量婴儿依恋的合适的方式。依恋的概念可能不适合与日本文化。在日本文化中,撒娇似乎更加能够反映出日本社会的家庭关系和内涵。撒娇涵盖了依恋的所有方面,但它还包括依恋没有涉及到的日常生活方面:依赖性。
胡(2003)提到中国家庭的照顾方式类似于以色列的环境,其实,这可能是误解。在以色列集体农庄中,孩子是处在多抚养者的环境中的,但这与中国的多抚养者的含义完全不同。集体农庄是把所有的孩子都安置到儿童寄宿设施里共同抚养,儿童是在公共的设施中与同年龄的孩子一起成长的,这是一种以保育员为中心的抚养环境。中国的城市儿童是在家庭里,受到父母、祖父母或者保姆的照顾,一般晚上仍与父母一起睡觉,这仍然是以父母为中心的抚养环境。另外由于独生子女家庭的缘故,这些抚养者都会尽心尽责,并尽量满足孩子的需求,应该说,中国的城市儿童是生活在一个具有稳定的、反应性的和连续性的照顾者的环境里的。我们甚至更有理由相信,缺乏与兄弟姐妹的交往可能比多抚养者对儿童的依恋类型的影响更大。
总而言之,依恋的研究表明,不同的文化背景之间有一些差异,尽管不同依恋类型的比例有所不同,但总体来说,婴儿依恋以及依恋的各种类型在所有文化背景下都是普遍存在的现象。
儿童早期的依恋关系可能影响到儿童及青少年时期情绪、情感的发展,社会适应、人格和行为的发展以及认知的发展等各个层面,因此,开展儿童依恋领域的研究,对判别和改善母婴依恋质量,促进儿童心理行为的健康发展都将产生十分深远的社会意义。而我国儿童工作者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才刚刚起步,相信随着国内对儿童发展心理学以及对发育和行为儿科学的日益重视,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一定会取得更多成果。
依恋理论研究的更重要意义就在于早期依恋经历是否会对个体成年以后的人际关系产生影响。现在己经有大量的研究证实了这一影响的存在。因此,除了研究早期亲子依恋之外,人们又提出了成人依恋这一研究课题。成人依恋是指“成年个体与当前同伴形成的持久的情感联系,它是建立在当前对童年依恋经验的记忆及评价基础上,与他人形成的稳定的情感联结,以满足个体安全的需要。”鲍尔比把依恋解释为一个终生建构的过程,也就是说“儿童会在整个童年期继续维持依恋联结,直至成人期发展起其他依恋关系。如魏思源(2011),在《依恋理论视角下的大学生人际关系及其干预》一文中,针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现状,从构建大学生良好人际关系的内在条件、外在条件以及专业的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这三个角度来探究对非安全型依恋学生人际交往的干预措施,使非安全型依恋学生具备正确的、客观的认知能力,用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困难和挫折,尽快恢复和保持心理平衡来消除困难和冲突造成的不良影响。
依恋理论是心理学当中一个专门讨论人类之间自然情感连接的领域。从和父母的情感连接开始,我们怎样被养育,怎样被照顾将决定我们跟自己成年后的恋爱对象怎样连接。
依恋理论来自于从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开始累积的一系列研究。心理学家Bowlby和Ainsworth提出,婴儿的需要被满足的情况决定了他们的“依恋类型”,这样的“依恋策略”会延续一生。你的依恋策略是你亲密关系成功或者失败的原因,为什么你会被特定类型的人所吸引,为什么同样的问题会一而再再而三的出现。
依恋类型一共有四种,安全型依恋、焦虑型依恋、回避型依恋和混乱型(焦虑+逃避)依恋。
(1)安全型依恋:安全型依恋的人更容易表达兴趣和喜爱,他们也更容易独处、更加独立。他们能够把生命中所有重要的关系按照优先级排序,画出清晰的界限并坚持这些界限。安全型依恋的人是最好的恋爱对象、家庭成员,甚至是朋友。他们有能力接受拒绝、承担痛苦、继续前进,同时能够保持忠诚,或者在必须的时候做出牺牲。他们在靠近别人的时候很少会不信任对方,他们自身也是值得信任的。
这样的人是不是很有吸引力?在美国有大约百分之五十的人都属于安全型依恋,暂时没能找到中国这方面的调查数据。安全型依恋的形成,是因为在婴儿阶段,他们的需要都被有规律的满足,也收到了充足的爱和情感。
(2)焦虑型依恋:焦虑型依恋的人总是对他们的关系感到焦虑和紧张,他们时常需要伴侣通过表达爱意来消除这种不确定感。他们很难独处或者保持单身,经常陷入不健康甚至有虐待发生的关系里。他们无法信任别人,哪怕他们很亲密的人。他们的行为可能是不理智的、不规律的、情绪化的,或者经常对别人抱怨异性都是冷酷无情的。
(3)回避型人格:回避型人格的人对他人极度依赖、同时却又自我为中心,并且经常不喜欢亲密的关系。他们都患有承诺恐惧症,并且特别善于找到合理的借口从亲密状态下逃出去。当有人向他们靠近的时候,他们经常会抱怨太拥挤了,都要窒息了。在每一段亲密关系中,他们都会保持及时抽身的能力。
那些一星期工作八十个小时的男人,当他们女朋友想要一星期见面多于一次就会感觉被打扰了。那些交往了一打一打男朋友的女孩子,从来不想要一段认真的关系,只在玩累了的时候甩了对方。在这个类型当中,男性的数量比女性多。逃避型依恋的形成是由于在婴儿时期只有生理需求得到了满足,例如规律的饮食,但是没有人抱。
(4)混乱型(焦虑+逃避)依恋:混乱型依恋是四种类型当中最糟糕的一种,混合了焦虑和回避两种依恋类型。这类人不仅仅害怕进入亲密关系或者作出承诺,他们也不信任任何试图靠近他们的人,有必要的时候他们会尝试攻击的行为把对方吓走。
不同依恋类型的亲密关系都好像是被设定好了一样可以预测。
安全型的人会更善于处理亲密关系,应对焦虑型和回避型的恋人。他们的安全感够高,所以可以给焦虑型恋人足够的确认,给回避型恋人足够的空间,而不会觉得不舒服。
焦虑型依恋和回避型依恋的人经常会相互吸引成为伴侣,回避型的人太善于把所有人拒之门外了,只有焦虑型的人才会愿意守在他们身边,付出更多努力让他们敞开心扉。例如,一个事业狂男人吸引到了一个安全型的女人,这个女人在感受到了足够多的拒绝时,会选择放手。
混乱型的人只会跟混乱型谈恋爱,他们关系的混乱程度也就可想而知了。
亲密关系中,不安全感总是遇上不安全感,安全感总是遇上安全感。虽然不安全感的表现形式不同,但本质总是一样。所以想要拥有一个安全型恋人的你,先去提高自己的安全感吧,当你拥有足够的安全感,觉得自己已经不再需要安全型恋人的时候,你的安全型恋人就到来了。
我们的系统治疗,在治疗前会给学员进行心理健康测试和依恋类型测试,治疗后过一周左右,会再次测试,可以看出绝大部分学员的心理测试都达到了健康水平,依恋类型都变成了安全型。如果你也需要这样的改变,就联系我们吧。
光之泉:依恋心理专家、黄山心理协会法人、心理学硕士、二级心理咨询师、私人心理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