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根溯源,出现上述各种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网络空间本身的虚拟性和参与网络活动行为主体的匿名性。而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就是要确认网络行为主体的身份,在保证身份可信的前提下进行各种网络活动。我国《居民身份证法》第一条明确规定身份证的作用是“证明居住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公民的身份,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便利公民进行社会活动,维护社会秩序”。因此,通过构建以公民身份号码为信任根的网络可信身份认证平台,为百姓畅行网络提供隐私保护下的网络身份认证服务,为电子政务和行业应用提供安全可靠的真实身份核验服务,进而推动建立国家网络可信身份生态体系,为国家构建网络空间秩序、发展数字经济、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基础支撑至关重要。
一、网络可信身份发展现状
我国网络可信身份管理建设虽然起步晚于西方国家,但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快速发展,已经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网络可信身份管理领域也是如此。我国网络可信身份建设得益于我国法定身份管理所具有的良好资源基础,尤其是我国于2004年正式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法》,确立了居民身份证为证明我国公民身份的法定身份证件,金融、电信、医疗、教育、交通、电子商务等行业已广泛应用,这为我国居民的网络可信身份管理奠定了合法、可信、实用的坚实基础,使得我国网络可信身份管理形成后来居上的发展态势。
二是针对国情的理论基础研究扎实。2014年中央网信办提出了“我国网络可信体系发展思路和政策研究”任务,并将该任务委托给第二代居民身份证研制单位公安部第一研究所。课题组提出的“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网络可信体系”“网络可信身份管理是网络可信体系的核心”“法定身份证件是网络可信身份管理的基础”等观点和思路尤其是形成的“三据”“四不”原则,即居民身份证网上应用可发挥“执法的依据、认证的根据、追溯的证据”作用,其建设“不改变现有法律证件安全机制,确保法律证件卡体安全、应用安全;不在互联网上存储、传输持证人的个人信息,不影响个人隐私;不排斥现有各种网络认证协议,可方便地接入扩充现有协议,增强其安全性;不增加新的认证基础数据平台和证卡体,法律证件数据平台可安全使用,网络身份凭证是编码数据块,无需硬件载体卡”,得到了国家主管部门、院士专家和应用单位的广泛认可与高度评价,为推动我国网络可信体系建设步伐、实现网络可信身份管理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互联网+可信身份认证平台”是我国网络可信身份战略的最佳实践
在中国特色网络可信身份战略的实践过程中,CTID平台作为先行者探索出了一条经验证成功的道路。在国家发改委、中央网信办和公安部等中央部委的指导下,平台累计投资约5亿元,经过2年建设和2次重大升级,目前在多项指标上全国领先,累计向全国260多家政府机关、金融机构、电信运营商以及互联网企业提供身份核验21亿余次,日均认证量达1500万余次,是国家网上身份认证基础设施建设的先导工程。
(一)国家网络身份治理的重要基石
根据图2所示的中国特色网络可信体系,法定身份证件信息作为可信基础层,承担着网络空间中最核心的基础信任源的角色,是信任链传递最初始的根。CTID平台以居民身份证为根,对外签发身份凭证,实现了网上网下身份管理的一体化,促进了网络空间信任体系的建设,成为国家实施网络身份治理的重要基石。目前,平台拥有国内最权威最完整的50多亿条经过密码技术变换形成的居民身份信息脱敏应用数据,覆盖居民身份证、护照、港澳台通行证等。
(二)实现个人隐私保护的有效手段
CTID平台以“前端匿名、后台实名”为建设思路,通过将身份证登记信息作为要素进行映射,形成与实体身份证唯一对应的电子文件“居民身份证网上功能凭证”(简称“网证”),并实现了端到端全流程可信认证。使用网证,网民无需直接使用真实身份信息即可完成身份核验或认证,有效保护了公民个人隐私。
(三)百姓畅行线上线下的权威凭证
当前,越来越多的业务从线下延伸到了线上,身份证明的方式和手段也随之发生变化,利用网证及拥有者的其它属性信息完成实名、实人、实证的多模式、大规模、高并发在线安全认证,即可完成网络可信身份认证。
CTID平台所签发的网证与居民身份证一一对应,将现实社会的法定身份关系映射到线上,并创新性地将网证以线上文件证书和线下动态二维码的方式,实现线上线下的身份融合和管理一体化,如图3所示。
网民使用网证可同时完成线上场景和线下场景的身份证明,网证已成为百姓实人实名畅行线上线下的权威凭证。
(四)“互联网+政务”的重要支撑
(五)构建数字身份生态的有力抓手
三、结语
当前,国家正在大力开展以5G网络、大数据中心为代表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数字经济、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面对日益繁荣发展的网络空间,网络可信身份管理体系建设将进入高速发展阶段,为我国从网络大国向网络强国转变提供基础支撑。CTID平台作为先行者已经探索出了一条经验证可行的道路并取得了显著成果,必将在未来的应用中发挥重要的基础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