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以来,一种名为找“搭子”的新型社交方式在各大社交平台兴起。据了解,“搭子”是一种因某种共同兴趣爱好或需求而短暂结合在一起的社交关系,具有随时结合、随时分开的特点。在快节奏的生活状态之下,找“搭子”作为一种主打精准陪伴且不过分亲密的“浅社交”,越来越受到当代年轻人的追捧。
打开社交软件搜索关键词“搭子”发现,从聊天搭子、饭搭子,到拍照搭子、旅游搭子等等,各个领域都可以发展“搭子”。这一现象反映了当下年轻人怎样的精神需求?在找“搭子”过程中又如何规避潜在的风险?近日,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进行了深入采访。
对话多彩人生,在“浅社交”中感受满满温暖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采访了多位曾经找过“搭子”的年轻人,交谈中记者发现,大部分受访者找“搭子”的出发点是希望找个人陪伴自己,满足当下从事某种活动的需求。
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教授钟雅琴认为,“搭子”社交对年轻人具有吸引力的主要原因在于实现了一种权力的平衡。因为“搭子”是社会关系中相对较弱的连接,在“搭子”之间不存在命令的发布和接受,而是个体在一种平等的交换中与他者互动,构建了一种人际交往的“中间形式”。“这样的互动形式有助于个体形成高度的热情、信心、主动性和自豪感。”钟雅琴说。
记者多方采访了解到,“搭子”社交能给予年轻人一段亲密但又保留边界感的短暂关系,并且遇到的人有着不同的生活经历和背景,在短暂的相处中了解彼此的故事,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更为重要的是,大家是出于相同目的而聚集在一起,能够很大程度地满足自己的需求。
“搭子”文化兴起背后,隐藏着年轻人的孤独
DT财经和DT研究院联合发布的《2023搭子社交调研报告》显示,有98.5%的受访者表现出了对陪伴型社交的需求。“其实很多时候我一个人也可以,但我还是希望能有个人能陪着我,跟我聊聊天。”这是人们找“搭子”的普遍心路历程,这也反映出,“搭子”文化盛行背后其实是年轻人内心深处对陪伴的渴望。
钟雅琴表示,所谓找“搭子”,以较低的成本满足年轻人寻求社会互动的情感和现实需求,从根本上看还是一种寻求互动和群体认同的一种社会化行为。虽然当代年轻人深受个人主体性的影响,很多都秉持“我是我自己”“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观念,但是,人从根本上是有社会性需求的,需要在社会情境和与他者的互动中获得情感支持,构建自我认同。“搭子”文化的盛行正是人们对抗孤独、积极弥补情感空缺的一种尝试。
线下见面存风险,找“搭子”需注意安全
尽管“搭子”文化备受追捧,也有年轻人表示不愿意“找搭子”。“我是I型人格(即不通过社交获取自身能量的一种人格),找‘搭子’的过程对我来说也是一个社交过程,反而徒增烦恼。”目前高中二年级的高同学说。
赵女士也告诉记者,自己在和旅游“搭子”出行时曾踩过不少坑,因此她建议,想找“搭子”的人在出行前多和“搭子”沟通,了解双方需求和价值观是否契合再相约出行。
钟雅琴提醒,让相对陌生的个人进入私人生活情境存在一定风险,这就需要年轻人在找“搭子”的同时建立自己的安全屏障,在确保安全的同时,保持自己与熟人社会的有效互动。